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为通胀之忧而忧

2009年06月06日 00:53
来源:华夏时报

0人参与0条评论

本报评论员 商 灏

近来大宗商品价格强劲上涨之势,让人们担忧通胀或将重新抬头。

尽管对于即将公布的5月份经济数据,多数判断为CPI和PPI或仍双负,而近来股市、楼市、车市纷纷向好之景象,加之出口反弹,经济复苏的证据显著,但在经济看似持续复苏的进程中,我们是否可以忽视产能过剩或将继续造成的后果?

许多人注意到中国的物价指数环比跌幅也开始缩小或者止跌回涨。国内信贷投放规模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创下今年来的新高,让人担忧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加大通胀压力。随着国家刺激经济发展和消费的措施不断跟进,以及前期调控效果的逐步释放,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启动和翘尾因素的衰减,更让人担忧物价回升的动力也在逐渐增强。

其中,成品油价格从来都是中国经济中一根敏感的神经,油价上涨在以往通常被视为通胀的开始,国家发改委近日上调汽油柴油价格,这令许多人感到不能不慎重对待。

那么,通胀会降临吗?与此轮上涨行情相背离的是基本面,以及产能过剩、下游需求不足、经济前景未明等等,然而我们却看到聪明的投资者已纷纷采取应对之策。

许多人以为,现在,资产价格泡沫已经形成,流动性资金突然增加带来的通胀危机,几乎已近在眼前。即便稍乐观者也预期通胀今年年底就有可能来临。在这个时刻,我们看到,普通居民热衷于投资黄金避险,政府以投资原油为首选。

经济形势真的是转换飞快,弹指一挥间,通胀与通缩近乎要瞬间轮回。那么今日通胀之预期真的会成为明日之现实吗?这一轮股市、楼市的上涨,将是又一轮通胀的序幕吗?

中国市场的通胀正如众所周知,一般都率先从资产领域开始。人们看到,信贷飙升已经造成了国内的流动性过剩,甚至有可能引来国际资本的流动在下半年再度反转,二者或将共同导致新一轮资产价格泡沫。资产价格泡沫将会给中国普通民众带来实际上的通胀压力。

若从潜在的增长率和失业率来观察,目前正处于局部性通胀,整体通胀几无可能。但为刺激经济而有意识释放的流动性却在大宗商品、股市、楼市等投资品种里兴起波澜阵阵。

有些人已经开始担心中国面临房价再度暴涨的危险。

虽然调控房价最核心的秘诀是保持房地产企业资金链的压力,令地产商将现金流的安全置于利润之上,从而使其将销售量而不是价格作为第一要务。然而当前首要问题恐怕并非控制物价,而是如何防止经济全面衰退,以及务实面对大量农民工失业、大学生无法就业的双重压力。政府不得不再次把寻求支持的目光投向最易立竿见影的房地产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国务院要降低房地产自有资本金比例已是一个最明显的信号。

虽然中国经济或许有望在2009年下半年出现强劲反弹,但人们却也有理由对中国经济未来3-5年的经济增长表示谨慎乐观。居民消费依然低迷,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依然偏低,外需也依然有持续萎缩之势。政府应对短期经济下滑的一些政策,可能导致进一步形成产能过剩、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以及资产价格泡沫,这让许多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表示怀疑,中国经济很可能缺乏持续增长的动力。

我们毫无疑问应当尊重最基本的事实。仔细追寻经济复苏的轨迹,一些价格反弹因素是否不仅不能消除产能过剩与消费不振两大痼疾,反而会导致CPI上涨和经济增速下降?当我们讨论外部经济是否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讨论中国制造业的去库存化和产能放空时,也许应该注意到衰退、产能过剩等等词汇和通胀从未同时并存过,注意到整个世界充斥着廉价货币的经济刺激政策,中国却还存在着农产品和工业制品、劳动力的严重供求失衡。但可能更应该注意到,当跨国公司正不断将生产转移到中国这样的低成本国家,和原材料相比,制造业增加值恐怕会比以前小很多。自然资源价格正在上涨,中国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不再。在此背景之下,那种所谓过剩的产能会抑制通胀的观点不知会否有些过时。

按照国内一些经济学家的推论,虽然货币增多,但不会造成通胀预期,短期内的经济运行将出现低通胀、低增长的情况。由于各国短期内经济增速还是相对比较低迷,这种产出缺口还在抑制通胀,所以今年下半年逐渐走出通缩,明年也不会出现显著的通胀

但如果政策制定者们仍执意增加流动性,是否会把国家经济引向一个危险的滞胀时代?

无论通胀到底是不是真的要来,有一点恐怕是可以确定的:中国必须加快进行增长模式的变革,而不是继续刺激经济。

[责任编辑:luqiang]
打印转发
 

相关专题:通胀魅影重现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