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胡安东:期待中国智库的表情更加放松

2009年07月06日 07:57
来源:

0人参与0条评论

□胡安东

日前闭幕的“全球智库峰会”称得上群贤毕至、高朋满座,而被誉为“中国最高智库”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也的确显示了其“软实力”不凡的一面。在筹备不到4个月后,他们就邀请到了普罗迪、基辛格、尤努斯等外国名流前来捧场。

显然,主办者从选址开始,就强调了自由度、灵活度和开放度。它既没按惯例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也没将地点放在钓鱼台国宾馆,而是选择了中国大饭店。可见,这不是一张以往中国老智库的“标准像”了自而是内心世界更为丰富的中国新智库的“新合影”

但作为民众,我们更愿意为这张“新合影”勾勒出这样的期待,那就是在揭幕礼后,希望中国最高的公共政策讲坛,其表情还可以放松些,再放松些。

这种放松,一方面是它的组成人员和构成,还可吸收更多来自民间的新锐,以实现老中青高层次研究人员的梯级配置,在那些具有丰富公共、外交经验的退休官员背后,完成不同学术人群的相互补充。既保持这个民间组织丰富的经验,又补充更多学术“少壮派”的锐气。

另一方面,是它的学术视野和心胸,有必要海纳百川,即使面对那些持有不同主张的公共政策研究流派,也可打开另一扇门窗,通透新鲜空气,让主流中有“非主流”,让精英中有“草根”

而在公共政策的研究上,表情同样也可放松些,再放松些。除了研究全球热点问题外,同样需要对我们自己的国计民生作出判断和解读。特别是在公共政策领域,还可开创性地研究一些学术禁区问题,为中国“后30年改革开放”找出一条宽阔的路径。在解决一些社会制度性问题上,同样也可作出敏锐分析和研判,不仅在国内对决策者形成影响,在国外也可显现出其学术价值的独立、研究质量的高端和课题影响的感染力。

我们处在一个理论研究无法模仿的时代。当下,中国智库虽在数量上超过2000家,但能代表一个大国“软实力”的超级智囊还很少。一方面,我们需要将更多外国知名专家、精英请进来;另一方面,也需要保持中国最高智库的文化独立性和学术个性,直至不嫌弃、不抛弃不同的价值观,以便在更多新鲜面孔下,保持其公共视野的多样性。

在中国以往的智库里,中国不缺少有造诣、有素质的学者,也不缺少有经验、有人脉的退休政治家、外交家。但从融合的角度看,中国还缺少那种既能处理公共事务,又能研究公共政策,为民众发声的“两栖人物”。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是不是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借助这个高端平台,培养出更多超脱于事务性、研究性的一些客座研究员,在中国最高智库里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正面临着又一个百花齐放的年代。在智力活跃、思想活跃、文化元素丰沛的今天,中国最高智库的表情是否放松,内心是否丰富,将直接影响到公共的表情和愉悦。

[责任编辑:dinghl] 标签:[中国    学术  更多  最高] 
打印转发
 

相关专题:首届全球智库峰会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