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三大”评级为何“忽前忽后”

2011年04月21日 01:51
来源:国际金融报 作者: 姚惠 实习生 杨颖君

0人参与0条评论

“企业出问题,评级机构总是最后一个知道。”这是投资圈中流传的一个笑话。

由于投行的“评级机构”中有很多顾问都曾是评级公司雇员,对评级机构的评定规则了如指掌,因此,投行为评级机构准备的材料往往都被非常“恰当”地做了包装处理。依赖评级机构的评价作出投资选择的投资者,往往在看到“下调评级”时,自己的投资已经蒙受了损失。有报道曾经指出:美国三大评级机构对系统性风险的错误评估以及对结构融资债券等非传统金融产品的评级失误,在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间,投资者欲告无门,而“三大评却免受法律起诉。

不过,三大评级机构也不总是走在市场之后,在2010年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评级机构的一次次信用降级,带来的是一步步的危机升级。以至于欧盟大声质疑:信用评级机构究竟是在警示危机还是在加速危机?在标普、惠誉、穆迪3家评级机构引燃了欧洲债务危机的“熊熊大火”之后,欧洲央行与欧洲各国政府才纷纷表态,表示要尽快成立欧盟自己的评级机构,以重掌信用评级自主权。

对于这种“忽前忽后”的现象,有很多报道都把评级机构推向了事件的风口浪尖。不过,从评级机构的视角看,可能会有不一样的解读。

“评级机构的确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存在着评级失误的问题。不过,此类失误主要集中在结构融资债券上,也就是一些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上。”一位业内人士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对于这类复杂的且只有数十年历史的新兴金融产品的评级,是非常有难度的。例如,在美国房价不断上涨的时候,评级机构在对与房屋贷款有关金融产品的压力测试中,给出了房价下跌20%的假设,但实际上美国的房价后来甚至下跌了50%。”由于对新兴金融产品的评级是建立在大量“假设,的前提下,即使是三大评级机构在这方面也不成熟,因此,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人们发现评级机构评估落在了市场变化的后面。

在2010年欧债危机中,评级机构的评级对象是主权债券。“在这类传统评级产品方面,评级机构的评级制度还是相当成熟的。”上述人士向记者表示,“欧债危机爆发的国家,的确存在政府过度举债的情况,评级机构在这方面给出了提前的评估,因此,市场看到的现象是评级机构这次走在了市场的前面。”

[责任编辑:robot] 标签:机构 危机 金融产品 三大 
打印转发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