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CPI增幅或回落至3.4% 央行何时下调准备金率?
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8日讯 随着食品价格持续回落,进入4月猪肉价格总体以降为主。业内普遍预测4月份CPI同比涨幅将由3月份的3.6%小幅回落至3.4%左右。目前市场纷纷预测月内央行会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而近期蔬菜价格异常上扬,通胀形势不容乐观,有分析认为食品CPI通胀率在未来可能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此外,上周四央行意外重启逆回购,银行体系资金面尚处相对宽松状态,市场解读为存款准备金率下调预期推迟。央行何时下调准备金率再受关注。 随着食
今年以来,货币政策的基调是由去年的“过紧”转为“中性”,随着今年外汇占款比去年大幅减少,市场认为,大幅下调处于历史高位的法定准备金率将是今年央行运用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但自从2月24日下调存准率后,市场的降准预期迟迟没有兑现。与之相对的是决策层在多个场合表达了运用准备金率工具。比如3月两会上,央行周小川长提到准备金率下调空间较大,且与外汇占款变动联系密切。4月18日,央行有关负责人又表示,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适时加大逆回购操作力度、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央票到期释放流动性等多种方式,增加流动性供应。然而,下调准备金率却“只见雷声未见雨点”,究竟有何缘由?
瑞惠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日前撰文分析认为,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央行通过加大公开市场操作缓解了流动性压力。二是实际贷款需求不足,准备金率下调无助提高有效投资需求。三是担忧通胀。3月通胀反弹至3.6%,高于早前预期。同时考虑到全球量化宽松、油价上涨、劳动力成本上涨、资源价格改革等都加大对中长期通胀的担忧。
尽管如此,随着资本流入的趋势性减少,以及5月份公开市场到期资金量急降四成至2360亿,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未来继续调降存准率仍是趋势。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滕泰指出,央行已经提出要使用多种渠道释放流动性,其中包括逆回购、降准等。预计未来1年内存款准备金率最少会下调3次。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认为,随着资本流通胀压力再次减弱,5月份央行会再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汇丰银行亚太区董事总经理,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更预计二季度仍有两次准备金率下调。平安大华投资总监颜正华表示,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衰退末期,通胀得到有效控制,未来货币政策将进一步放松,三季度甚至会降息。沈建光也坚持认为,继续下调准备金率是大概率事件,只是时间略有推后。预计上半年还有1-2次下调,下半年也至少有2次。他判断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短期通胀有所回落。早前公布的PMI数据显示,4月购进价格指数为54.8%,比3月下降了1.1个百分点,显示,通胀压力有所减轻。另据商务部与统计局食品价格的监测数据显示,4月份食品价格呈现下降走势,特别是3月份带动食品价格上涨的蔬菜价格已有所回落,占食品价格权重较高的猪肉价格也有所下降。预计4月份CPI或回落至3.2%,为政策调整留下了空间。
二是今年外汇占款仍将维持较低水平。央行4月2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3月新增外汇占款余额为1246.36亿元,2月这一数据为251.15亿元,1月为1409亿。尽管3月外汇占款有明显回升,但相比于去年月平均增加2316亿元的水平来讲,仍显得较低。预计今年FDI下降、贸易顺差回落、欧美形势不确定性较大的情况下,外汇占款会继续减少,实体经济需要下调准备金率释放流动性。
三是尽管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与房地产未见松动,但支持基础建设投资、加大保障房建设仍是防止经济硬着陆的关键,除了财政支持以外,这也需要中长期贷款相配合。
此外,据媒体日前统计数据显示,5月存款准备金率预测的17家机构中,共有13家机构预计月内央行会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届时大型金融机构存准率将为20%。
值得注意的是,上周四央行意外重启逆回购,在公开市场通过7天逆回购向银行体系注入650亿元资金。在当前银行体系资金面尚处相对宽松状态下,此次逆回购被市场解读为存款准备金率下调预期推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2052232
1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992987
2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809366
3期《中国经营报》[ -
404290
4外媒关注刘汉涉黑案:由中共高层下令展 -
287058
5山东青岛住户不满强拆挂横幅抗议 -
284796
6实拍“史上最爽职业”的一天(图) -
175136
7媒体称冀文林将石油等系统串成网 最后 -
156453
8养老保险制度如何“更加公平可持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