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炎:科技在区域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主持人:顾 江 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主持人:
我就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江苏台的《非诚勿扰》,我报一个数据,占了我们整个台电视节目广告收入40%左右,我们今年超过湖南卫视。第二,最近《中国好声音》花了几百万,买了它的版权,所谓版权就是从凳子、椅子的结构、色彩、转角,包括嘉宾的手怎么按按纽,怎样夸张,海选类型的识别都属于这个技术系统当中的,我们理解的技术系统并不是机械设备,文化产业的技术系统远远不止如此,刚才张胜冰提到的商业模式的创新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个创新其实目前来说是很困难的,我们大部分业态做得比较好的俨然是沿用国外的,但是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自己有什么样的东西拿出来变成我们自己的民族品牌,无论是奢侈品到日常耐用消费品,我们看一看,我们的品牌有哪些,天天喊创新,创意,创意产业十年以后再看看,哪有这么容易,不容易的。发达国家他用技术级差,保持技术级差跟你之间的距离,让你永远追赶他,当你追赶到iPhone4的时候他iPhone6出来了,你投入大量的科研和研发永远追赶。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商业模式,刚才贾旭东教授所讲的,有效的需求所激发出来的创新模式和商业模式才是真正有效的,很多传统的国有文化企业做出来的东西是没人看的,为什么?要思考,这种创新是以市场检验来作为标准的。
下面有请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李炎教授给大家做精彩的演讲,大家欢迎!
李炎:
谢谢主持人,我的发言题目是科技在区域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我认为并不是一个理论界的前沿话题,实际上是中国文化产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竞争中,西方高科技的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迅速进入中国的文化消费市场,我国文化产业面临危机,不得不反思的一种反应。结合区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再现与重构我谈自己的几点感受和观点,有些观点和今天早晨和下午专家们的观点是可以呼应的,有的可能和前面专家的观点形成反差,供会议专家们思考。
第一,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实际上是打破了传统的文化边界与传统文化交流传播的传统模式,从地域性的、民族性的、族群性的文化,在一种相对封闭的传承与发展格局背景之下,传承与传播和发展模式被打破了,区域文化面临外来文化的冲击、挤压的同时,现代科技与信息技术同时也成为区域文化在全球化时代,市场经济大背景下传承当中发展的基本条件。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将区域文化置于全球的虚拟空间以及国际性市场经济的格局之中,受到挤压的同时拓展了区域文化传播与文化产业发展巨大的空间。
比如说我来自云南的昆明,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在过去受到空间、地域的影响,基本上是处于自身的封闭发展状态,和外来基本没有文化交流。同时这些文化现象是和生产生活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文化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文化。但是当现代高科技提供的航空、交通、快速便捷,以及我们的网络和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虚拟空间,和网络的传播和营销中间,可以使得一个很小的族群文化在文化面前呈现出来,比如说异教的文化体验,甚至更小的民族文化生态村的体验现象。我认为地方文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对话,世界多样性文化进行对话、交流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路径方式。某种角度来讲,我是希望大家都来讨论科技和文化的关系,不仅仅是能带动产业发展,提升大规模复制产品以及通过高效率来带动这个地区产业化的关系,这也是我们希望从科技和文化关系的角度对唯GDP万岁不同的一种声音。
第二,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在地方文化,民族文化资源向现代大众文化产品服务转化过程当中,区域文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尚未引起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尤其是我们的不同区域或者省市区一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科技与文化产业的融合看得过于简单,主要是产业园区,高科技产业,或者依托网络信息技术出版等等来发展现代文化。也有一种表现,过分强调文化资源原生态的观赏性,体验性和发展当中的停滞性,忽略文化是在现代化、全球化背景之下进行发展,这对区域文化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应该将科技文化的融合看作是区域文化传承传播发展与区域文化之间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今天的原生态,今天的民族演艺,今天的很多节目认真思考一下,从它的传播路径到表现方式,以及它背后高科技的灯光都和科技是有密切关系的。
第三,关注文化产品的创意和知识产权,提升大众文化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和科技附加值,运用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构建依托现代科技信息技术支撑的大众文化消费服务体系,实现跨区域,跨国界,跨民族的文化交流,使国际文化产业的一种发展趋势,但是要警惕科技与文化融合在中国的单向性,中心主义和扩散主义的趋势,往往一谈到就是产业园区,科技园区,高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实际上很多东西都是文化地产,忽略了科技文化融合的相对性、复杂性和多向性、多层次性,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发展是极为复杂多样的,一方面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呈现出现代科技人才资本企业市场与文化的社会化大规模的整合,表现的是垄断企业与文化科技集聚区的快速发展,这也是目前国家和一些地区希望快速完成的,带有很强公益性的发展方式。另一个层面,我呼应刚才谈到的,我们需要关注的是现代科技信息技术也在为个体的、地区的传统文化,中小企业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提供了可能的平台,提供了巨大平台,包括花建老师提到的这些巨大网络体系,如果没有若干个中小文化企业就实现不了。
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里,或者说在绝大部分地区,文化与科技更多的可能还是以节点化,承包性,订单式,社会化,小规模,中断化和服务性的一种融合和发展现状,要看到这些。在这些地方,是不是可以国家从两个层面,一个是互动发展能形成一些大象式的发展,还有更多的是推动满意式的发展方式。
第四,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开放,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性传媒集团所形成的网络生产,创意和服务体系对区域民族文化资源和市场具有强大的控制干预和影响力,而且这种影响力和控制力将日益强大,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导致文化殖民的现象更加严重,现代科技后发地区和传统民族文化资源的保存相对完好地区将进一步丧失发展空间。在其发展态势中如何掌控科技与区域文化产业,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发展关系,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尤其是文化产业与科技后发的优势。我认为在未来发展进程当中,区域性,地区性的企业完全会被垄断性的现代科技巨大平台和集团所控制。比如说今天的垄断性的系统当中将会集成众多的中小文化企业和文化创意产品,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垄断性的科技传媒集团,巨大的网络平台和区域之间将会形成一种平台和节点,或者是面和点的一种关系。这些关系将会推动我们国家文化科技之间多层次、多层面的互动,使得这种科技和文化的互动从多家层面,企业层面或者是区域层面走向社会化。
第五,中国是经济文化科技快速发展的国度,民族众多,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文化需求的地区性、层次性极为复杂,科技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积淀和创造的文化,以及这种文化,不同文化对科技的需求都不一样,在中国这样的压缩社会中,应关注和研究文化的多样性,文化需求的多层级复杂的文化表现形式与科技融合不同的欲求和表现,切忌用一种表现代替,切忌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过程当中用一刀切,或用一种模式进行推广的方式。
第六,传统文化是每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在传统文化中人的创造力,记忆,劳动,地方性支持,乃至地方性的物质生态文化都是构成文化的一个核心要素,对文化中人的因素的解构是现代科技发展中不可回避的现象,现代科技的文化中的运用和融合也是一把双刃剑,就其角色看,必须从社会文化发展中高度警惕文化发展中的伪科技,伪技术论。这可能会让文化走向单一,文化多样性走向终点。我追踪研究一些地方文化的时候看到,比如说一些原来的传统木雕产品和木雕生产过程当中,大量的3D打印机使用,那些传统的民间工艺将会走向终点,同时我们要想到一点,中国是13多亿人口,如果高科技和技术化的东西将会形成一种劳动生产效率巨大的提升,将会使得我们的劳动力就业形成巨大反差,文化产业在西方国家实践了很多年,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以及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
我们发现一个非常满意的现象,国有大型文化垄断企业集团在整个文化创意企业当中的地位在变化,个体和中小企业的创意发展在进一步攀升,我们需要朝阳区,也需要全国不同区域,不同地区创意平台巨大支撑之下,多方位,全面的发展,谢谢大家!
主持人:
非常感谢,他刚才简短的报告讲了三个问题,第一个是在当今科学技术条件下,民族文化和文化的差异化,差异性是会缩小还是会增加。第二个提出的问题,行政垄断条件下所形成的文化产业集团,它在市场当中是不是具有真正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第三个提出来这种大型的项目带动示范效应,使得文化和科技结合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