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富士康频出事昭示人口红利消退快于预期
继2010年“N连跳”后,近日,全球最大代工厂富士康再次密集爆发负面消息。9月23日晚,富士康太原工厂发生大规模群殴,共2000人参与,致40人受伤;时隔未几,10月5日,纽约劳工组织“中国劳工观察”发布消息称,富士康郑州工厂发生了3000-4000名员工集体罢工事件,因质量控制标准过于严苛,且工厂要求员工们在国庆长假中加班赶工。该消息被富士康否认,并表示工厂只是在数日前发生了两起简单的小纠纷。
作为全球最大的代工厂,以及中国人口红利当之无愧的“代言人”,富士康近年来的频繁出事,不仅折射了该企业所面临的管理困境,在更深的层次上,也反映出中国宏观经济所面临的困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退速度可能快于预期。以往,一个流行的对中国人口红利及产业转移的观点是,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红利虽已不再,但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供给依然充足,仍可重走东部地区发展的老路,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但目前来看,这种观点也许稍显乐观了些,围绕富士康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足以让我们重估人口红利消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首先是前述密集的负面消息。孤立地看,9月的斗殴源于员工与保安的矛盾,属于管理问题,10月的罢工(或者如富士康称只是小纠纷)则因质检过于严格,二者间似乎关系不大,只是时间上的耦合;但若深挖其后的社会背景,不难发现,众多线索都指向一点--新生代的工人并不如他们的长辈那般吃苦耐劳,能够忍受苛刻的工作条件,以及严格的(准)军事化管理。
这种现象意味着,诸如富士康之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不仅需要大幅提高工资待遇(过去两年间,富士康已连续3次为基层员工加薪,且2013年下半年可能还将大范围上提),还要在管理方面下狠功夫,推行更为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为员工创造更加舒适与自由的工作环境。两方面挤压下,富士康的生产成本将进一步抬升,尤其是后者,甚至不是有钱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企业、当地政府与公共服务机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这一项系统性工程。
实际上,富士康向内地转移时也面临劳动问题。无论在中西部哪个省市落脚,由于相对优厚的待遇,以及当地政府的大力协助,富士康都会“抽空”当地甚至邻省的劳动力资源。在山西太原,为了补充劳动力,富士康不得不从邻省山东招工,这也为9月的大规模斗殴事件埋下了隐患。安邦研究人员通过调研了解到,在四川成都、绵阳,在重庆,在河南郑州,同样的戏码也在重复上演。
在富士康如海绵般吸纳劳动力资源,引起局部地区的劳动力短缺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人口红利的消退已然迫在眉睫,甚至可能快于产业内迁的步伐--即使在中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同样面临着招工难题。人口结构的转变与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增加,使得中国的人口红利处于加速消退之中。根据中国的人口普查结果,从2000年到2010年间,中国10到14岁以下的人口数量减少了约5%。照此速度,到2015年左右,制造业就将迎来一轮缺工的高潮。
考虑到富士康只是类似企业的代表,且实力最强,市场中还存在着许多资质较差的同行,难以提供相同水平的待遇与福利,“中国制造”的未来更加让人忧心。目前,相对于“东南亚制造”,“中国制造”仍有产业链及产能方面的优势;但对部分产业,比如制鞋与纺织等来说,向外而非向中国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已然十分明显:比如阿迪达斯,不久前关闭了其在华的唯一直属工厂,引发“中国制造业转型”的全民讨论。
当前,人口红利的快速消退正迫使中国的制造业进行全面转型,如富士康,在提高员工待遇及福利的同时,也在加速其机器人化的进程。此前,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指出,将于2012年时以日产千台的速度,制造30万台机器人,用来取代生产线上具有单调、重复性高、危险性强等特性的工作;另一方面,一些传统的制造业企业,也在纷纷进行多元化发展,涉矿或者金融化,甚至退出主业,加剧中国制造业所面临的“空心化”风险。
应当认识到,中国经济的未来离不开制造业,也离不开“中国制造”,当前人口红利快速消退带给“中国制造”的冲击,理当引起各级政府与企业的充分重视,富士康的密集出事,便是明显不过的信号。我们可能需要重新估计人口红利消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采取各种措施为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升级赢得时间。
最终分析结论:
从富士康密集出事,以及其他一系列事件来看,中国人口红利的消退速度可能快于预期。这也表明,留给中国经济转型的时间,也许并没有那么充裕。
相关报道: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凤凰财经”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财经频道(010-60676000)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