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徐沪初:重新反思中国企业全球化

2013年09月12日 01:58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人参与条评论

博斯公司大中华区副总裁徐沪初:重新反思中国企业全球化

王立伟

[ “品牌叫不响,技术上多采取模仿和复制,粗放式管理无法积累有效的管理经验。” ]

“走出去和全球化,是两个概念。”博斯公司大中华区副总裁、全球合伙人徐沪初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走出去,是全球化的初级阶段,从相对封闭到走向开放,它从企业“本我”出发,是一个单向概念;全球化,则要求企业进行全球布局、全球资源配置,它并不包含特定的“本我”。

厘清走出去和全球化的区别,徐沪初指出,并非所有企业都能够推进全球化的行动,“绝大部分企业还在学习和起步的阶段,只有走过这个阶段,才有资格谈全球化。”

从外部来看,企业要理解自己所处的行业、客户和市场在哪里;从内部而言,企业要梳理和评估拥有的资源与能力,“要对管理能力和战略决策能力进行分析,既要关注有形的能力,也要关注无形的能力。”徐沪初说。

对于计划推进全球化的企业来说,必需的一个“动作”即是进行战略定位。首先,企业如果处于“生存下去”的阶段,要评估的关键点在于“和谁在竞争” 而非其他;其次,企业如果处于全球化的行业中,那么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都要采取全球化的行动;最后,企业如果发展到一定阶段,即增长、利润、市场集中度都达到一定程度,则必然要采取全球化的行动。

徐沪初说:“品牌叫不响,技术上多采取模仿和复制,粗放式管理无法积累有效的管理经验。”因此,在路径选择上,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通过并购来推进全球化。

“你不能说有机的自我发展还是外延式的发展更有效。”徐沪初分析称,中国企业之所以倾向于选择后者,原因在于其能够助力快速扩张,而前者注重的是核心能力的养成,其对核心能力的复制,保证了稳健的发展,但缺点是速度较慢。

政府服务的缺失、金融机构支持的缺失、管理水平的缺失、风险管理的缺失……这些耳熟能详的短期行为,在充分安全的情况下攫取被收购对象或者合作伙伴的优势。

“理论上,不应该用失败还是不失败来看待全球化的问题。” 徐沪初强调,在战略确定的情况下,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四种运营管控模式,即财务管控、战略管控、积极介入管控和运营管控中选择一种。

超过一半的企业选择了战略管控和财务管控,其余则选择了运营管控。“积极介入管控是介于战略管控和运营管控之间的,它是战略管控某些特定领域。”徐沪初解释说。

[责任编辑:li_yuan]
打印转发
 

相关专题:2013夏季达沃斯论坛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