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宫黑烟
10月4日是莫斯科的敏感日。
20年前的10月3日晚,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在克里姆林宫签署了武装行动的命令,然后,这道总统“手谕”被特使带到待命的装甲部队。1993年10月4日晨,俄罗斯武装部队开始用大口径武器射击俄罗斯的最高苏维埃大厦,即莫斯科的白宫,莫斯科心脏炮声骤起,只见俄罗斯最高苏维埃的白色大楼的楼面升起朵朵硝烟。炮击引发大火,从12层楼到20层的顶层完全烧毁,第二天早上,当天光再一次亮起的时候,士兵和那些大胆走到这一街区的人们发现,白宫上半截已经成为了黑宫。
炮打白宫的日日夜夜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政权分裂成两个权力机构。一方是总统叶利钦掌控的国家权力,有人称之为“总统派”,其实,它与西方的总统体制有很大差别,莫如称之为“克林姆林宫派”。另一方是鲁斯兰·哈斯布拉托夫领导的俄罗斯联邦立法机关,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委员会,有人把它称为“议会派”,更是与西方的议会大相迳庭,因为它与“最高苏维埃”配合的立法机构是“人民代表大会”,这是1978年苏联宪法规定的最高权力机构。在1993年10月,这还是个旧宪法,所以,这个“最高苏维埃”就是最高权力机构,叫它“议会派”有点容易混淆,莫如用它当时的办公地莫斯科“白宫”将之称为“白宫派”。两个权力在如何改革的问题上,出现了巨大分歧,主要集中在经济上是否执行叶利钦的“休克疗法”,政治上是否走总统权力高于立法机构的总统制。
由于叶利钦的“休克”改革造成俄罗斯经济的极度困乏,最高苏维埃的领导人从1991年“8·19”事件叶利钦的支持者,渐渐变成叶利钦的反对者。到了1993年,昔日的战友变成了势不两立的敌人。
根据国家杜马关于莫斯科1993年9月21日-10月5日“十月事件”调查委员会委员会的结论,该事件起因,是当年9月21日叶利钦总统签署了1400号法令。这是今日回顾“十月事件”必须提及的关键。
1400法令名称是“关于俄罗斯联邦宪法改革期”,名字有点怪,看法令的前言,才可以明白为何法令是关于一个“时期”:1、该法令以1993年4月25日人民公决同意修改宪法的意愿为基础;2、1993年4月25日全民公决决定制订新宪法;3、新宪法制宪期间最高苏维埃和人民代表大会严重阻碍了改革进程,阻碍了制宪进程,已经成了“非建设性的反对派的总部”;4、为了维护俄罗斯的统一和完整,为了国家走出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等等。实际上,这是强调在旧宪法已经被公投决定重写、新宪法尚在制定的“特别时期”,旧宪法已经不适用这一法理要素,因此,总统才有权解散最高苏维埃和人民代表大会,而不是相反。
1400法令的第一条就是“在新的两院制议会建立之前,取消俄罗斯联邦和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立法,行政和控制国家的功能。
21日晚8点,叶利钦在电视上发表了讲话,宣布1400法令。一个小时之后,时任最高苏维埃主席的鲁斯兰·哈斯布拉托夫在白宫召开全体成员的紧急会议,宣布叶利钦的讲话是一个政变。
晚10点,紧急会议主席团通过一项“关于立即终止俄罗斯联邦总统鲍里斯·叶利钦的权力”的决议。同时,俄罗斯联邦宪法法院宣布叶利钦违反宪法,因此罢免其总统职位,任命亚历山大·鲁茨科伊代行总统权力。
从这一天开始,俄罗斯的两个权力的矛盾迅速升级。
9月23日晚10点,第十次非常人民代表大会开幕。但是,苏维埃大厦即白宫被切断电话和电源。于是,莫斯科涌来了大批市民保卫白宫。其中有警卫部队的成员,拥有武装部队发出的特别许可证,所以携带了大批枪支。但是,这成了克林姆林宫武装保卫白宫的理由。
9月27日最高议会大厦,即白宫被包围。
9月29日,叶利钦总统和切尔诺梅尔金总理要求哈斯布拉托夫和鲁茨科伊撤离白宫。但是,直到10月4日,白宫和捍卫白宫的志愿者才自愿交出武器。
刚刚重归俄罗斯社会生活的东正教也积极活动,在双方力量之间斡旋。双方也很给时任牧首阿列克谢二世的面子,同意谈判。
10月1日,在圣丹尼尔修道院,在牧首阿列克谢二世主持下,双方代表举行谈判。克林姆林宫方面同意重新供水供电,最高苏维埃方面同意阶段性撤出。
但是,谈判的结果却被街头的冲突破坏。
10月2日,在莫斯科距离白宫不远的斯摩棱斯克广场附近,下午1点,白宫支持者与防暴警察发生冲突。骚乱中处于此地的外交部被封锁了几个小时。
10月3日,冲突激化。反对派举行集会,下午,十月广场聚集了数万人群,他们突破防暴警察的障碍,游行到白宫。
大约下午4点,据说亚历山大·鲁茨科伊在阳台上号召占领市政厅和“奥斯坦金诺”电视台。
下午5点,示威者冲进市政大楼。警察开始对突破防线的示威者开枪。
晚7点左右,示威者冲进奥斯坦金诺电视中心。
晚10点,叶利钦在电视上宣布莫斯科进入紧急状态。
3日晚到4日晨,“克林姆林宫派”做出了选择。据当时的安全负责人回忆,叶利钦先是在国防部部署,军事人员认为,只需要十几辆坦克,就能解决问题,坦克发出的巨大射击声音会震慑抵抗者。随后,叶利钦回到克林姆林宫,睡了一会儿,然后召开了一个被称为“阿尔法”的紧急会议。有人问:你果真要签署总统令?叶利钦停顿了一会儿,然后发表了演说。
4日凌晨4点,叶利钦签署了书面命令,并由专使送达,10辆坦克和20辆装甲车开进白宫区域。
10月4日晨7:30,武装部队开始用大口径武器射击白宫。
大约10:00,坦克开始炮击最高苏维埃,引起火灾。
13:00左右,最高苏维埃的捍卫者开始从苏维埃大楼向外运送伤员。
约18:00,白宫保安切断电阻。亚历山大·鲁茨科伊、鲁斯兰·哈斯布拉托夫和其他领导人,以及武装抵抗的支持者被逮捕。
据调查委员会公布的数字,在十月事件中死亡人数是200人,受伤逾千人。最后官方的数据是157人,受伤384人。
1993年纪念地
“十月事件”平息之后,白宫以及战事激烈的白宫前面、左侧扇面都修缮一新,只是在白宫后面的“德鲁日尼克夫斯卡亚”街边草坪上,那块也曾经发生过“巷战”的地方,渐渐成为“十月事件”的纪念地。每年的十月,这里便聚集起一些人,述说着、议论着那一次的“白的宫,黑的烟,红的血”。
今年是炮打白宫的20周年,网上早有各方的回溯,在10月4日这个日子里,莫斯科白宫一带的气氛自然紧张起来了。果然,一走出克拉斯诺普列斯宁斯卡亚(Краснопресненская)地铁站,就立刻感觉到莫斯科警方的“高度重视”。通向“十月事件”纪念地的路口,已经拦起了栅栏,竖起了两个安检通道。正当我战战兢兢走向那里的时候,身后传来沉重的、密集的马达声,回头观望,只见一辆警车在前面引导,一溜军事卡车在后面紧随。这个特别车队缓缓驶向纪念地,让行人不得不注目而望。
白宫后面的“德鲁日尼克夫斯卡亚”街,是一条不很大的街道,这个名字是“义勇军”的意思,是为了纪念1905年俄国革命中莫斯科涌现出来的“战斗义勇军”。如今这块街边草坪被称为“1993纪念地”。资料显示,这块“纪念领地”在1993年就已经开辟了。纪念地有一个7、8米见方的“纪念碑”,那是一堆从白宫清除的旗杆、消防梯、铁丝网、废钢筋,可以称之为“行为主义艺术”。我看到一队老兵正在这里集会,诉说着对20年前事件的态度。
在路边,竖立起一道很醒目的“1993年纪念地”大幅纪念牌,上面永久性粘贴着10月4日为捍卫俄罗斯最高苏维埃而倒下的人们。有妇女,有老人,更多的是17、18岁的年轻人。
然而,就在不远的地方,也竖立着一个小小的“教堂”,一个东正教的神父正在为死难者做安魂祈祷,一个小牌子写道:此地,1993年10月13日,为捍卫苏维埃大厦的无辜死难者举行了第一次安魂祈祷。
然而,最奇怪的是,在这里,有人发给我一份传单,内容是号召人们参加将要在11月4日“民族统一日”举行的“沙皇罗曼诺夫皇族400年”的纪念游行。一时间,苏维埃、1905年革命、东正教、帝俄沙皇缠绕在一起,让我觉得今日俄罗斯依然是一百年来拧成的一团乱麻。不过,请注意,这种多声部的杂响也有几点意味:1、乱麻中的各种头绪,在当今的俄罗斯首都政治舞台上,可以公然地、自由地抛头露面。2、俄罗斯的大众媒体和网络空间也都在自由地、公开地展示各种头绪的态度,并不以乱为乱。3、普京和他的执政党和他的那些在国家杜马中吵架的反对党们以及整个国家机器也都在各种杂响中照常运转。4、距离最高权利阶层十分遥远的一般大众阶层的生活也在照常运转,地铁里熙熙攘攘的人群,地面上来来往往的车流,也牢骚,也怪话,也不满,也根本不关注1993年事件,各自为各自的个性生活而奔忙。这正像俄罗斯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布洛茨基说的那样:大多数人都是把“个性的生活看得远远高于社会角色之上”,而他本人就是一个在这个个性生活中走得很远的人,但是,在苏联时代,这种“个性的生活”是个罪过,所以他被赶出苏联。如今,“个性的生活”,个性的政治选择,个性的“不”政治选择,都是当然的状态。5、从我个人的角度体验,在10月4日这个敏感日,警察高度重视,但也仅仅以维持正常秩序为界限,各头绪人物和普通民众可以自由聚集鼓动异见,就连对我这样的一个明显的异样脸孔也是宽容放行。
这样的“罗马广场”一样的政治景观,对于一个来自中国的看客来说,真是饶有兴趣。
俄国白宫“罗生门”
俄罗斯新闻社在“十月事件”20年之际,一连串编发了9篇稿件,主编伊里亚·布拉维诺夫撰写编者按:“1993年十月事件,20年来,从未出现一个明确的定义,好像谁也说不清那年的秋天莫斯科那个事件到底是什么?”,他说:关于1917年十月事件,最初被布尔什维克自己称为的“十月政变”,然后演变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991年8月的“8·19”事件,尽管有人不同意,但还是被称为“政变”。但是,对于“1993年十月事件”,没有人称它是“宪政改革”,虽然在技术上,这个名称是真实的。宪法成了所有人使用的词汇,是所有人都想利用的武器。言外之意,谁违宪,谁捍卫宪法,“混淆不堪”。
俄罗斯私营电视台“雨点”的编导们的确具有高人一筹的新闻处理才华,他们以“1993年纪念地”为舞台,做了一期关于“1993年十月事件”的专题节目。节目开始,4个20岁的年轻人激烈争论,对他们刚刚出生的那一年的事件各执一词,几欲“战争”,于是他们决定直接询问当事人。但是,采访之后,年轻人获得的印象却是一场“罗生门”。根据各方的言辞,他们觉得1993年十月事件几乎像是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发生的故事。
这个电视台因为受众广大,所以很有能量,专题片所采访的人物都是当年的主要参与者。
在“1993年纪念地”现场出镜的“主角”,是今日莫斯科作家协会主席,他当年是俄罗斯联邦总统办公厅主任谢尔盖·费拉托夫,自然属于叶利钦一侧的“克里姆林宫总统派”。
现场出镜的,还有现任全俄军官联盟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副主席的斯坦尼斯拉夫·尼古拉耶维奇·捷列霍夫,他当年是“军官联盟”主席,在1993年十月事件中,他被最高苏维埃任命为国防部长助手,而这个国防部长正是白宫里面的人民代表大会在“火线”上选出的。那年的10月24日,他带领武装人员包围独联体总部,随后被逮捕。这是引发克里姆林宫采取军事行动的理由之一。后来国家杜马“1993年9月21日至10月5日事件调查委员会”宣布,捷列霍夫参与的袭击独联体总部的事实成立。他自然是白宫阵地的捍卫者,在电视节目里,他手扶那个战斗残骸组成的纪念碑,声讨叶利钦犯下的罪行。
电视中“白宫派”还有阿尔伯特·米哈伊洛维奇·马卡肖夫,苏联上校,1989年人民代表,1991年成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1993年十月事件中,他被任命为副国防部长,随后被捕。现在马卡肖夫已经75岁,依然是活跃的反政府派领袖。请他出镜是作为共产党的代表。当年,新成立的几派共产党是白宫的主要力量。
伊利亚·弗拉基米罗维奇·康斯坦丁诺夫,人民代表,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成员(1990-1993)。直到2009年是公民社会发展与地方自治研究员部门主任。是当今反对派总联盟成员。
鲁斯兰·伊姆拉诺维奇·哈斯布拉托夫,车臣人,俄国科学院院士,此人是“白宫派”的领袖人物。1991年10月,接替叶利钦担任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一职,之后与叶利钦分歧,然后决裂,以白宫为据点与克里姆林宫对阵。在白宫被断电的情况下,他领导最高苏维埃的成员们点着蜡烛“继续战斗”。如今他是俄罗斯经济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
电视还采访了亚历山大·弗拉基米罗维奇·鲁茨科伊,此人是“白宫派”另一个领袖,1993年莫斯科十月事件中,叶利钦宣布解散最高苏维埃,而最高苏维埃则反过来宣布解除叶利钦总统一职,并任命鲁茨科伊为代总统。最终,白宫派在武装冲突中败北,鲁茨科伊也被捕。出狱后,又重返政治,曾在1996年成功竞选为库尔茨克州州长。如今是调查委员会社会委员会成员。
克里姆林宫派有谢尔盖·斯坦克维奇,1993年叶利钦总统的政治顾问。如今是独立党派的政治家。另一位是格奥尔基·萨塔罗夫,叶利钦曾称此人为克里姆林宫的“大脑”。现在是科学民主研究基金会主席。
在历史长河中,1993年十月事件中的“主角”们也许依然是沧海一粟,即使在现在的历史教科书中,这一事件也只有两个代表人物,一个是克里姆林宫的总统叶利钦,另一个是白宫事件中推选的总统鲁茨科伊。其他“大脑”也好,“指挥”也好,只有在专史中才能找到他们的身影。我在此罗列他们的名字和身份,主要是想提请注意:俄罗斯当代政治史这一“自我炮击”事件的“主角”们,有一个迥异于苏联时代政治家被肉体消灭的命运,他们的命运甚至带有很大的喜剧性。
作为克林姆林宫派的主角,当今自然占据很好的位置,依然活跃在俄罗斯政治生活中,并且发挥着很大的影响力。但是,他们不是“当权派”。
作为被炮击的主角们,他们当年从白宫鱼贯而出,立刻被投进大巴车,然后被送往监狱,然后被判刑。但是,只是4个月后,1994年2月,叶利钦政府对所有十月事件的在押犯宣布大赦。这是不是有意“迅速”淡化炮击白宫的黑色阴影呢?
这些白宫派政治家很快重返政治,在俄罗斯各级选举中频频获胜,很多人重返国家杜马。他们当然也不可能成为“当权派”,比如鲁茨科伊在竞选国家杜马的时候,被当地法院宣布财产来历不明,从而被取消参选资格。但是,他们依然可以自由地抛头露面。这里是不是显示了当代政治既不愿意背负历史包袱,又不愿意忘记历史的意味呢?
或许还存在一个可能性:当叶利钦让出总统职位之后,两方面的主角都还活跃,但是都“离开”了核心。那么,叶利钦选定普京作为接班人,把总统职位让给一个与1993年十月事件没有太多瓜葛的人,这是不是有意避开1993年事件的血色呢。而叶利钦本人则永远和白宫黑烟捆绑在一起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