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让一流人才冒出来


来源:人民日报

人参与 评论

确切地说,“一流人才主要不是在课堂上教出来的,关键要为这些人的脱颖而出提供好的环境,使一流人才容易‘冒出来’。”朱邦芬说。

本报记者 张 烁

《 人民日报 》( 2014年02月25日 12 版)

主打7个改革重点,让一流人才容易“冒出来”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对于“钱学森之问”,杨振宁有过这样的思考:“美国之所以在科技方面特别成功,是对于特别好的学生规矩很少。中国的大学教育制度对60%到90%的学生是好的,可以使他们规规矩矩地成才。而对于最好的10%的学生,还是美国的办法好,因为这些人不需要常规训练,海阔天空就可以发挥他的才华。”

2009年,“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后简称“拔尖计划”)应运而生,主打“学生遴选、教师配备、培养模式、氛围营造、制度创新、条件支持、国际合作”等7个改革重点。4年后,首批“拔尖计划”毕业生出炉,有些学生已经崭露头角。北京大学曹霆,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通讯》发表文章;复旦大学达佩玫、任东,分别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纳米快报》《美国化学会志》发表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朱邦芬认为,急功近利的社会大环境、缺少世界一流导师、科学传统积累不够,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原因。

确切地说,“一流人才主要不是在课堂上教出来的,关键要为这些人的脱颖而出提供好的环境,使一流人才容易‘冒出来’。”朱邦芬说。

导师制、小班教学……19所高校开辟培养尖子的“试验田”

进入上海交通大学不久的大一新生谈安迪,迷上了“暗物质”,这是在课堂上听“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季向东教授讲授的。幸运的是,他进了季教授的课题组,在导师指导下,攻克了真空、低温和高压耦合等技术难题,首次成功研制了低温高压引线。

在“拔尖计划”中,每个大一新生都能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两院院士、“千人计划”特聘专家、“长江学者”,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的导师。

“拔尖计划”的遴选方式也与高考不同。在具体方式上,通过自主招生、二次选拔、与高中衔接等多途径遴选,注重平时考察,还在选拔中实行多阶段动态进入。在评价标准上,学生的兴趣志向、学科潜力、心理素质等都在考查范围内。

国际化培养也是该计划的特点之一。初步统计,2013年,来自美国、英国、德国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近150所国际知名高校的350余名国际知名学者教授,参与到“育苗”过程中。

导师制,小班研讨教学,开放国家重点实验室……像这样培养尖子的“试验田”在全国共有19块,分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著名高校。

首批500名毕业生中,有95%进入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继续深造

“加入‘拔尖计划’以来,我最大的收获是能与导师‘一对一’,在与导师的交流中,学到了科研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北京大学2009级物理学院学生周天骥说。

“拔尖计划”的老师也有很深的感触。在一门大一新生的课上,图灵奖获得者、清华大学教授姚期智抛出一个计算机科学领域非常有名的难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个多小时后,有三组学生有了想法,但都不对。就在这时,一个平常不太讲话的学生举起手,写出一个非常简单的答案,基本上就是一个算法,全班都拍起手来。“这件事给我非常大的感触,老师的责任就是把环境营造起来,让学生能够感兴趣,从容发挥。”姚期智说。

“目前,19所计划参与高校的首批500名毕业生中,有95%进入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继续深造。”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说:“‘拔尖计划’实施进展顺利,改革成效初现。”

以中国科技大学为例,2013年,“拔尖计划”139名毕业生中,98.6%继续深造,远高于全校平均深造率72%。不仅如此,“拔尖计划”毕业生获得国外高校全额奖学金的比例为64%,远高于全校30%的平均水平。

[责任编辑:robot]

标签:学生 全校 全班 

人参与 评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