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大荒一个移民村的富裕之路


来源:新华网

人参与 评论

新华网哈尔滨2月26日电(记者 梁冬)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是上个世纪50年代由山东移民响应国家号召在“北大荒”组建的移民村。半个多世纪来,兴十四村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使一个个农业产业化项目落地生根,带动了当地小城镇的发展,成为资产超20亿元、村民年人均收入达7.02万元的“龙江第一村”。

新华网哈尔滨2月26日电(记者 梁冬)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是上个世纪50年代由山东移民响应国家号召在“北大荒”组建的移民村。半个多世纪来,兴十四村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使一个个农业产业化项目落地生根,带动了当地小城镇的发展,成为资产超20亿元、村民年人均收入达7.02万元的“龙江第一村”。

喔啥十年改造“北大荒”

雪花纷飞时节,记者走进兴十四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宽敞的厂房、一条条平坦宽阔的水泥路、一幢幢典雅的花园别墅,处处散发出中国北方小城镇的别致韵味。然而,这个村从前却是个生产靠贷款、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的“三靠村”。

1956年,第一代拓荒者从山东临沂迁移到兴十四村开始艰苦的创业。回顾当时的困苦年代,兴十四村党总支书记付华廷依然历历在目:“那时的兴十四村就是个大荒原,风沙漫天。住的是用玉米秸和高粱秆搭成的草架子,400多个人挤在6间草架子里,头碰头地睡觉,第二天起来沙土落了一身!”

为了多开荒、多打粮,尽快改变穷困面貌,兴十四村很早便开始了农业机械化耕作的尝试。他们人背肩扛买回零件,组装了村里的第一台拖拉机。有了“铁牛”,垦荒的效率提高了:过去一个强壮劳动力最多能耕种40多亩地,使用拖拉机后一人能耕种2000多亩,提高了50多倍。

兴十四村的耕地原来全是沙土地,村民们形象地说“破皮黄,漏水跑肥,不打粮。”如果不改土造田,就打不出粮食。于是,村里开始了改土造田的创举。全村青壮劳力,带上山东大煎饼,7年愚公移山式的苦干,硬是把4万多立方米河泥搬到了3300亩贫瘠的耕地里,把600多亩高低不平的沙土地变成了良田。

凭着沂蒙人骨子里的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1978年,兴十四村已初步实现了机械化和水利化,当时全村改造或购买农机具总数已近200台套,人工打抗旱井达56眼。

融入科技元素 发展现代农业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农业新技术广泛应用,兴十四村人清醒地认识到,要想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必须让传统农业向现代工厂化和环境安全性农业转变,高科技才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兴十四村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崔俊山介绍,兴十四村共有耕地24200亩,如今已全面实现了规模经营,由于统一播种、施肥、收获,加上科学种田和选种,去年全村粮食产量达3280万斤,总收入11725万元,利润达3370多万元。

为了增加玉米单产,兴十四村与黑龙江省农业科技部门进行“院村共建”,在全村推广玉米膜下滴灌技术,创下了玉米单产最高纪录,亩产达到了2118斤。为示范带动区域现代化大农业发展,2010年兴十四村还建设了4000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园区共示范种植作物18大类105个品种,应用各类技术33项。其中,水稻隔寒增温大棚育苗技术已在全县得到推广,实践证明,应用该技术种植水稻,每亩可实现增产100公斤以上。

通过推广科技种田,兴十四村粮食产量大幅提高。2013年,该村粮食总产量同比增长10.3%,其中水稻最高亩产1386斤,马铃薯亩产更是达到了10386斤,创了新纪录。

发展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大大地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如今,兴十四村仅有2%的人从事农业生产,其他人员均在村办企业工作。全村村民都住进了花园别墅,有线电视、电话入户率达100%。

在第一代山东移民张维良家,记者看到,宽敞的客厅一尘不染,淡蓝色的真皮沙发和家庭影院,使人很难相信这是一户70多岁中国农民的家。张维良的老伴对记者说:“如今的日子就跟梦一样,有时掐掐自己,才相信是真的。”

产业发展带动小城镇建设

记者采访了解到,兴十四村在多年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村经济的思路,他们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农业资源,通过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不断新上农业产业化项目,最大限度地延长产业链条,使农村经济实现快速增长。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兴十四村便在农业产业化的道路上开始了自己的探索。1988年,村里建成了一座以玉米为原料,年产1500吨、创产值5000万元的甜蜜素厂;之后又组建了大型企业集团--富华集团,形成了生物工程、精细化工、畜禽饲料、乳制品等4大系列、100多个品种的产业体系。目前,新建成的兴十四村富华生态产业园已与北京、温州、郑州等地企业签订落户协议,年实现产值近4亿元。

大连庄河市农民孙德胜7年前来到兴十四村,承租了村里的7个温室大棚种植草莓。孙德胜告诉记者,一个温室大棚虽不到一亩地,却可以产3500斤草莓,反季销售,一斤草莓最少能卖到30元。“扣除人工及购买种子等费用,一个棚能赚六七万元,7个棚年收益少说也有30多万!”

在兴十四村,少有外出打工的农民,倒是有许多像孙德胜一样来自全国各地的创业或务工人员。付华廷告诉记者,兴十四村原有村民仅198户、998人,由于产业项目的兴办,目前全村流动人口已达11000多人。“我不赞成农民到大城市打工,最好的办法是搞工业化、城镇化、就地转移劳动力。”

[责任编辑:robot]

标签:滴灌 农业 大农业 

人参与 评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