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土地财政需要国家长效机制来解决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人参与 评论

3月5日,两会人大开幕,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除了经济增长7.7%之外,10.1%财政增长率也格外引人关注,和前几年相比,2011年、2012年的财政增幅分别是24.8%和12.8%,在李克强对于经济形势定性“多重矛盾交织的复杂形势”下,中央财政也遭受巨大压力。

中央财政受困于实体的经济形势,地方财政则不同,除了预算的税收之外,在2013年经济下滑之势,房地产市场的火热,让诸多地方一二线城市在土地出让金领域赚得盆满钵满。

2013年房地产成交的数据相对火热,又催生了地产领域各项税收的攀高,在实体经济遭受内外环境影响之时,在地方房地产领域又再次扮演了一个特殊的角色,在北京两会,部分代表委员甚至认为土地财政对于地方经济是“毒瘤”,需要剜除。

“我们是觉得这个可以客观地看,但是对于地方而言,拉动经济发展、民生配套、各项支出都需要从这个出让金中提取支出,不是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而是地方经济的支出结构已经依靠土地出让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地价所所长赵松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这需要一个长效的管理机制,而不是短期能剜除的。”赵表示:“当然我们也看到本届政府对于房地产的表述不多,上届政府温家宝在各种场合表示,要遏制房地产房价过快增长,目前的经济也到了比较微妙的阶段,相信本届政府会形成一个可行的思路。”

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上,李克强也表示,今年要对土地出让金收支和耕地保护情况进行全面审计,自然就是对于土地财政的地方用途进行监管,长效机制已经在酝酿。

剜除土地财政

国土资源部统计,去年全国土地出让总金额达4.1万亿元。来到北京的两会代表委员指出,不少地方患上“土地财政依赖症”,只能依靠卖地推动地方发展。

2014年,前两月北京土地出让金总额突破623亿元,达到去年全年土地出让金的1/3,随着3月的北京的土地开卖,一季度首都的土地出让金很可能接近千亿元。

而从土地收入占地方财政占比来看,2012年相对处于低谷,2013年占比显著提升。有的地方,土地出让收入占地方财收的比例可能高达40%甚至更高。

从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此前公布的,2013年第三季度全国主要城市地价监测报告显示,第三季度全国主要城市地价持续上涨,全国主要监测城市的综合地价环比、同比上涨的城市均达到101个。

赵松表示,从去年三季度开始,商业地价加速上涨的态势非常明显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地区地价高企。

“但是去年4季度之后,土地房地产各地出现了比较大的分化趋势,这在很大的程度上与各地市场的需求度分化密切相关,现在有些地方是供不应求,例如一线城市,但是有些二三线城市已经是供过于求了。”赵认为。

而对于今年的土地形势,赵松表示:“今年的总体状况应该会比去年平稳一点,可能一季度在一些主要城市还是会延续去年上涨的趋势,但是今年的后半年会平稳下来,这主要可能受到支撑今年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不多,另外政府也有可能在年内出台一些长效机制进行调整,相信土地市场会回归平稳。”

理性地看土地财政

在两会上,诸多代表委员也就土地财政“恶化”政府财政体制各抒己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七院副院长窦晓玉表示,土地财政的形成和积累,房价地价的不断攀升走高,和地方政府的“纵容”有着莫大的关系。

而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建筑工程总公司副总经理柳树林认为,“政府热衷卖地,抬高了房价;房价高涨,政府又有更多的税收,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而体制内,全国政协委员、国土部土地利用司司长廖永林则表示:“应该客观地看待土地财政,这部分收益要支撑保障房建设、水利建设、按比例计提教育资金,还要用于水、电、气、暖、公共交通、城市环境绿化等大量民生支出。”

依据眼下的形式,目前不少地方已经患上了“土地财政依赖症”说明财税体制改革需要深化,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不统一,导致很多地方只能依靠卖地推动地方发展。

赵松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很多地方土地财政占到财政总盘子的比例特别大,大家是从安全的角度考虑建议要把这个比例降下来,因为目前地方还背负一个地方债的压力,他们依靠的是,用土地去抵押给银行再贷款出来发展,这里头不单是涉及到财政稳定,还涉及到金融安全了。”

“所以土地财政不是一个独立的问题,而是与国家的财税制度相关的,一方面地方政府承受了巨大的支出压力,没有把与事权与财权匹配起来,想短期进行改革是比较难的。”赵表示:“从长期来看,我们赞同中央为地方培育物业税等长效税种,为地方征收方式,进行转换。”

相关专题:2014两会:市场闯关

[责任编辑:houwang]

人参与 评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