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工业机器人企业 “墙内开花墙外香”?


来源:南方日报

人参与 评论

如果一切顺利,本月底,南海老牌本土企业飞行电器位于丹灶的新厂内,第一条全自动生产线将面世,8个工业机器人将代替10名工人,完成过去相当于2到3条生产线的产能。

原标题:工业机器人企业 “墙内开花墙外香”?

南海有3万多工业企业,工业机器人应用潜在市场可观。卢奕诚 摄

南海有3万多工业企业,工业机器人应用潜在市场可观。卢奕诚 摄

如果一切顺利,本月底,南海老牌本土企业飞行电器位于丹灶的新厂内,第一条全自动生产线将面世,8个工业机器人将代替10名工人,完成过去相当于2到3条生产线的产能。

“这是我们和南海本土企业的第5个合作项目,项目金额只占到公司全部业务很小一部分。”佛山市艾乐博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农百乐说。这也是一家南海本土企业,合作过的企业包括家电巨头美的、格力,以及世界第一大光驱制造厂建兴光电科技等。但令他颇为苦恼的是,在他看来本应是工业机器人应用沃土的南海,市场拓展却并不顺利。

一方面是代表科技与新兴生产力的工业机器人遇冷,另一方面,却是南海3万多户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工业企业,年复一年地遭遇“用工荒”。是什么挡在了供给与需求之间?

南方日报记者 黄艳姿

成立三年 区内合作项目一只手就能数完

成立三年 区内合作项目一只手就能数完

3年前,从金融圈跳出来的农百乐,带着他的研发团队在南海创建了艾乐博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一番考量后,他将研发运营中心放在了桂城的瀚天科技城,生产则放在了里水。

在艾乐博成立的那一年,全球最大代工企业富士康宣布已启动“三年内造百万台机器人”计划,用机器人代替部分工人,工业机器人已经开始在工业制造领域崭露头角。也是在同一年,技术已有突破的艾乐博,成功拿下世界第一大光驱制造厂建兴光电科技在北海投资的8条自动生产线的订单。此后,艾乐博开始走俏,开始与包括美的、康宝、三菱、敏实集团在内的知名企业进行合作。

但艾乐博在南海,始终有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艾乐博是一家研发、销售并重的科技型企业,从成立之时起,农百乐就曾与多位南海老板接触并推广工业机器人,但得到的回答出奇一致:“还是先看看其他人的效果吧。”

“南海业务份额只占到公司业务很小的一部分。”农百乐坦言,公司的业务以珠三角为主,包括东莞、中山、江门,佛山市内则以顺德为主。成立三年,与南海本土企业进行的合作,他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一家日资汽配企业、一家做摩托车配件的五金企业、一家做空调底板的金属加工企业、一家五金电器企业,以及本文开头提到的飞行电器。

即便是选择尝试工业机器人的企业,也显得相当小心翼翼。“和飞行电器合作的项目,从去年七八月份开始接触,先后经过半年的磋商,才把方案定下来,之后设备购置也是一步一步来,油压机行了,再定模具,可以了,再配机械手。”农百乐说。

一位长期关注佛山工业机器人行业的人士也发现了这一现象。“整体而言,南海企业家对工业机器人的接受程度和应用意识,相比顺德、禅城的企业来,确实有差距。”上述人士表示,除了奇美、一汽-大众等“外来”大型企业,直接采用国外引进的工业机器人外,本土企业使用甚少。而同一时间的顺德,从家电行业的美的、厨具生产企业樱奥,到服装企业爱斯达,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明显更为普遍。

3万工业企业 多少潜藏的需求?

3万工业企业 多少潜藏的需求?

南海没有需求?显然不是。去年的数据显示,南海14万个工商注册企业中,有3万多个是工业企业,其中尤以五金(包括铝型材)、陶瓷、制鞋等传统企业为主,相当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且其中某些工种工作环境恶劣、程序单调且重复率高,完全可以通过工业机器人替代。另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人工已经越来越难招,每年春节后,不少企业都深陷“用工荒”的泥沼。

就在不久前举行的南海区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上,陶瓷企业蒙娜丽莎集团董事张旗康坦言,基层员工流失率高,为了缓解开年后的“用工荒”,在春节放假之前,公司就鼓励员工“以老带新”,并承诺每介绍一人进厂,就奖励500元。但即便如此,该企业从年初八开工至今,仍有2条生产线因缺工而停开。

在此形势下,蒙娜丽莎正在考虑对2条生产线进行全自动化改造,“将一条生产线所需要的员工,从四五十人减少到四、五个人。”张旗康说,一旦掌控自动化后可能产生的问题,就可全面推广,未来可能只需要百余人,就可以做如今一两千人做的工作。

但据张旗康所说,这一改造距离真正的智能化工业机器人还有距离,“真正的智能机器人应该像我们之前去参观的意大利企业车间那样,车间里都是没有人的,都是机器人在运作。这个企业年产值1.8亿欧元,但包括生产、财物等后勤人员,才180人。”他坦言,智能工业机器人未来或许会在现有自动化改造的基础之上实现,但现阶段还达不到这个要求。

你有需求我有货 如何实现对接?

你有需求我有货 如何实现对接?

实际上,张旗康描述的意大利企业车间场景,在农百乐看来并不稀奇。在他为飞行电器所作的项目中,就可以做到这点,在他的形容中,飞行电器的车间完全可以连照明的费用都省了,“全部由工业机器人搞定,车间里不用一个人。”

一方有供给能力,一方有潜藏的需求,为何不能对接?又如何将这种隐藏的需求转化出来?农百乐分析,南海不是外向型企业,本土老板多,相对谨慎保守,在工业机器人这一新兴事物面前,会担忧无法掌控风险,因而选择观望。

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价格。农百乐介绍,目前国内机器人的核心技术,仍然以国外进口为主,大部分机器人公司都是在做集成。以一台国外售价12万到13万元的机器人为例,如果在国内做集成,单是从国外采购三大核心部件的费用就要到8万元左右,加上外壳、配线等,成本就差不多10万元,还不包括公司前期所作的研发、设计等。往往一整套生产线下来,要价几十万到上百万元之间,这对于相当多的中小型制造企业来说,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确实不易接受。

作为应对,农百乐希望政府更加重视这一领域的产业培育。以广州为例,就在上周,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广州市推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拟在机械装备、汽车、食品、医药、电子、危险品制造等重复劳动特征明显、劳动强度大、有一定危险性的行业领域,引导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对传统生产线或生产系统进行技术改造。按计划,到2020年,全市80%以上的制造业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

而在去年下半年,广州就已成立工业机器人制造和应用产业联盟,通过联盟开展工业机器人相关的研发及创新成果推广,促进广州区域内单位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集成应用、市场开拓等方面开展合作,推进工业机器人普及应用。

“不需要政府奖励我们多少钱,那应该是我们自己考虑怎么从市场去赚的问题。我们需要的是政府给政策,搭平台。”农百乐说,很多时候,政府对于某个产业的重视,包括对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宣讲、推广,远比企业自己去“王婆卖瓜”更易被接受。

■记者手记

地方有政策

企业却不知

政府或需延伸服务“长度”推送到位

在记者与艾乐博掌门人农百乐的交谈中,他还提到了更多更具体的建议,例如希望政府在关注高层次人才引入的同时,也更多地关注实用性人才,因为对于小微企业来说,这些才是其主力;又如能否有意识地引入研发型的工业机器人企业或人才团队,形成产业聚集,进而培育该行业自主研发氛围,争取突破国外技术封锁,使机器人价格更易为企业接受等。

而在记者与南海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的沟通中,也才发现,其实企业的诉求,政府已经或正在行动。以后一条建议为例,南海早在2012年底就与广东工业大学签约合作,次年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在南海成立,其中一个研究方向,正是工业机器人。目前该方面已经引进了2-3个团队。且在协议中,也约定了该研究院承担工业机器人应用推广的工作。

至于实用型人才政策方面,南海也正在制定相关政策,目前已进入征询意见阶段。不仅如此,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的高新技术企业税费减免、政府贴息等相关政策,南海也都已制定并施行。

问题由此而来:类似于工业机器人在南海有供、有需,但少有对接的情况在这里重现。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观望或抵触的可能很小,信息不对称或是主因。换言之,或许未来政府要更多地考虑如何延伸服务“长度”,尽可能使信息和政策制定出台之后,能够有效地传递到需要它的人手上。当然,这个环节中,少不了企业本身的积极参与,例如主动向相关部门咨询等。

[责任编辑:robot]

标签:南海 家电 企业 

人参与 评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