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大鳄”搁浅之后——QFII中国A股基金过去1年投资纪实


来源:上海证券报

人参与 评论

类似的摩根大通等机构也实行的类似策略,不过,目前看,该类机构的组合特征和内地价值混合型风格的基金很接近。在经历了2013年和今年初的业绩沉闷后,QFII中国A股基金在近期渐渐找到了反击的感觉。

“大鳄”搁浅之后

——QFII中国A股基金过去1年投资纪实

2014年5月9日,证监会就《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试点若干规定》公开征求意见,意味着沪港股票市场互联互通机制(以下简称沪港通)距离正式实施更近一步。市场评价该机制为“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有序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的重要探索”。

而作为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标志性载体,QFII中国基金在过去一年半里的投资实践却颇为艰辛。理柏中国的最新基金月报显示,近30家QFII中国基金今年以来的收益率在4月份刚刚创出年内第一次净盈利,而过去1年半间,QFII基金的平均亏损超过10个百分点,持续跑输内地机构。

名声赫赫的海外大鳄们,在介入中国A股市场十年后,一下子失去了曾经的无限风光。以“价值型风格、以公司竞争力分析为导向、以行业龙头公司为立足点”的投资体系貌似也失去了过去的投资效率。无论如何低调,QFII机构们在中国市场已经开始了艰难的转型。⊙本报记者 宏文

净值的锅底曲线

资产管理行业里有一句硬邦邦的话——“业绩说明一切。”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一个机构要证明自己的出色,只有拿出优秀的业绩才有说服力。而反之,哪怕再多的宣传也抵不过业绩榜单上的扎实表现。

如果用这个来衡量,那么QFII机构们的业绩在市场内可能已经低迷了许久时间。根据上证报资讯的历史统计,最近2个完整业绩年度,QFII中国A股基金的业绩都持续落后于内地基金。连带着3年期和5年期的业绩都双双走低。如果要追溯历史的话,上一次QFII中国基金的大胜可能要追溯到2009年。

事实上,自2007年后,A股市场内,内地基金已经与QFII基金进入了业绩的缠斗期,此前的5年,从2003年到2007年,QFII中国基金的表现是压倒性的,远远盖过内地基金的平均表现。而从2012年后,QFII基金和内地基金的表现有所拉动。

如果把QFII基金在各家机构中的排名画根曲线的话,那么这个形状很像一个“平底锅”。2007年之前是“锅的把手”——高高在上,2008年后缓慢下挫形成了“锅边”,到2012年后就平躺的“锅底”了。

与此同时,QFII基金的业绩下降也带来了其的市场影响力的下降。以第三方的统计数据,截至一季度,QFII机构持股金额最大的前十大股票分别是,兴业银行北京银行格力电器华夏银行海螺水泥贵州茅台上汽集团大秦铁路上海机场伊利股份

剔除外资机构以战略投资者出现的几家银行股,剩余的格力电器、海螺水泥、大秦铁路、上海机场等个股,表现在业内都只能算“稳健”或者说是平淡。其中不乏大幅下跌的价值型个股。

再打开那些代表性突出的QFII机构的持股名单,类似情况更是具有普遍性。业内最大的QFII机构之一,德意志银行2013年来持股市值最靠前的个股分别是华夏银行、上汽集团、贵州茅台、海螺水泥、潍柴动力中国铁建等。剔除德行战略投资的华夏银行意外,其余标的过去几年处于整体的调整或下降通道中。

另一家颇为有名的摩根士丹利国际亦是如此,截至3月份,持股最多的几个个股包括,格力电器、伊利股份、上汽集团、贵州茅台、海螺水泥。其中格力电器一家就占了“大摩”超过20亿的持股市值。而其整体表现亦只能用震荡来形容。

而与此同时,曾经的“苦难兄弟”——内地基金显然已经找到了新的投资思路,刚过去的2013年,偏股型基金的整体收益接近16%。开年以后,A股基金的业绩冲劲也很足。

两者的差距某种程度上与投资风格和投资方法的“守”与“变”有关。2013年后,A股基金以变为主导,组合内大幅调入了新兴成长类、科技类和新兴产业、改革等板块的个股。与此同时,QFII基金的整体持股依然没有太大的变动,这构成了业绩上的巨大差别。

一个直接的佐证例子是,QFII基金的组合中,银行和金融股的低位总体在过去几年内没有太大的变化。以一家有代表性的欧美大型基金而言,2010年8月其持有的金融股占比为26%(即基金净值的26%投资在金融领域个股上),2011年6月为金融持股的比重为32%,2012年12月,金融持股比重为40%以上,2013年7月为32%,2014年3月则依然为26%。经历了5年低迷,银行股从来都是QFII机构的最大持仓行业,这样的投资态度可以用“坚守”也可以谓之“痴心不改”。

与之相反,内地基金的变通速度更快。2014年1季度末,国内A股基金持有金融股的比重仅为2.84%,排名在所有行业的第三位。这个比重已经到了可以忽略的地步。此前的2013年4季度,国内A股的金融股比重为4.6%(可比数据)。2013年,A股基金的金融股比重为9.17%。再早些时候,内地基金的金融股比重也一度超过30%。

QFII基金的“坚守”和内地基金的“弃守”或许还和其不同的业绩比较基准有关。

众所周知,QFII基金在A股的投资基本遵循着较纯粹的“相对基准”的评价模式,只要战胜了业绩基准,基金的业绩评价就是正面的。以一家欧美大型QFII基金的业绩来看,其今年以来净值下跌6%,过去1年下跌了8%,过去三年下跌了16%。整体收益都不好看。但是,与基准比,该基金这三段时间段内分别跑赢基准1%;6%和3%,因此,该基金依然维持着客观的规模,过去几年整体规模和份额依然保持了其成立之初的水准。

而内地基金的评价则残酷得多。同样是一家深圳的价值型基金,其过去几年的超额收益比之前述的QFII基金更为突出。其三年业绩进入了行业前列。但因为其近年相对同行的业绩排名明显靠后,无论是公司内还是行业内的评价都并不高。换言之,内地基金采取了远较海外同行残酷的“市场排名”和“绝对收益”兼顾的评价模式。因而,内地基金也有更多的动力思考和跟随市场的风格变化。

这个曾经被认为“风格漂移”的原动力,意外的在中国经济的转型期成为一个先进的投资理念的驱动力。这或许是,QFII基金近年落后于内地基金的一个深层的原因。

艰难的转型尝试

市场的力量总是无处不在。即便受着更为稳定的评价体系的保护,QFII中国A股基金的投资风格悄然的在去年开始变幻。当然这个过程必然痛苦和艰难。

从投资组合看,截至一季度末,不少的大型QFII基金都开始引入新的投资思维和投资品种。即便是最为“深蓝”的价值型QFII,也开始在组合中引入以往罕见的小盘周期股。就整体看,A股市场过去两年的急速转轨,已经对QFII机构产生了思维冲击,各类QFII机构的A股投资风格和过往最初的5年,已经表现的明显相同。

由理柏中国和上海证券报推出的过去一年的历次QFII基金月报亦显示,过去一年时间内,部分QFII中国A股基金借助不同的方式展开调整,其组合的投资业绩也表现各异。整体上看,虽然整体投资业绩仍然落后于内地基金。但其中,也有个别投资风格转换较为顺利的机构。比如去年,就有两家QFII收益率逼近20%。这个业绩在内地基金中也是中上游水平了

从一季度的上市公司季报和QFII中国A股基金的历次月报来看,业内QFII的投资风格已经基本打破统一的格局,转而进入百花纷呈的阶段。从其投资情况看,基本可以划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依然维持强势的价值股投资风格的QFII机构,其的组合变化特点为,有序的减少“深蓝”型的价值投资品种,在内部增加消费品龙头的持股,小幅度纳入成长股。其概括来说,总体策略就是“风格不变,比重微调”

典型的是德意志银行。截至2014年1季度末,该机构的重大投资至少覆盖了11家上市公司,合计投资85亿元人民币,属于业内持股市值最大的QFII基金之一。剔除德行战略持有的华夏银行外,其的A股投资也达到了23亿元人民币以上,而这仅是其持股进入上市公司股东前十名的资产统计。

从持股情况看,德意志银行的持股品种仍然锁定最为经典的“价值股”领域,尤其以估值低、盘子大、经营状况好的金融、建材和消费类龙头企业为主。基本上,德意志银行锁定的行业就是三类基建、公用事业和食品。除去华夏银行外,德意志银行在基建产业链上投资了中国铁建、潍柴动力、海螺水泥、祁连山鞍钢股份北新建材。其中海螺水泥的持股市值接近9个亿,是其除华夏银行外最大的持股。此外,在食品领域,德意志银行卯上了贵州茅台,季度末新增375万股,市值逼近6个亿。另外,在公用事业领域,德行买了白云机场。总体上看,德意志银行依然维持了强劲的价值型风格——“价值低估、行业龙头”,依然是其持仓的主要特征。

但德行近一季度也有变化。其最大的变化之一是,减少了QFII色彩浓重且价值色彩明显的中国铁建的持股。同时也调低了对鞍钢的持有市值。而其组合中主要增持了海螺水泥和贵州茅台。尤其是海螺水泥,是上海股票市场和香港股票市场同时上市的公司中,A股折价最明显的公司,德意志银行增持海螺水泥,其坐实了水泥产业链去年复苏的时机,也隐含着AH套利的背景,可谓是价值股投资上近年少见的一个神来之笔。

类似的机构还有以价值股投资为特点的邓普顿投资顾问有限公司、以及海外的大型金融企业花旗环球金融公司。

具体来看,邓普顿近年内在国内A股投资上着墨不多,投资认准业务稳定、分红、低价的皖通高速,近年内多了一个新安股份。而后者则已有转变为PE投资的倾向。在花期金融近26亿投资中有16.8亿投资在格力电器上。而格力电器近年内算是价值股中少数没有出现大幅净值下跌的企业。因此,这个布局有其的得当之处。当然,总体上看,以价值股为布局落点的QFII机构,依然面临着市场风格转换和基金的净值业绩压力。

第二类的QFII的则采取了“渐进性”改革的做法。以消费股为核心持仓,同时,不断引入各类成长股,来稀释原有的价值投资色彩。这某种程度上,成为整个QFII机构的主流风格。

有迹象系那是,目前业内投资A股比较突出的日系QFII机构日兴、野村等、海外盛名已久的资本国际,美资的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等均有此风。驻地在香港的若干QFII机构也是秉持上述策略的典型机构。

以摩根士丹利而言,过去几年的变化过程堪称“QFII投资风格转型的教科书”。2009年初,摩根士丹利的主要持股是4个,宝钢股份东方航空、柳工和宇通客车。属于典型的深蓝派别,投资以周期行业和周期消费品为特色,其投资背景明显是着重于国内宏观调控政策节拍。

但至2014年一季度,摩根士丹利的持股已然转为投资和成长兼顾的节奏。宝钢股份已然在持仓序列里,但东方航空已然不见踪影。替代的是中百集团、华润三九这样的新兴消费股。组合里有大秦铁路、上汽集团这样绝对的蓝筹股,也有悦达股份、江南高纤、京威股份、万通地产这样的题材丰富的中小盘股。

类似的摩根大通等机构也实行的类似策略,不过,目前看,该类机构的组合特征和内地价值混合型风格的基金很接近。因此,面临的问题也很一致,即在如何融合两者的风格上,还需要进一步的业绩证明。

第三类的QFII组合则是后起的、或长期以中小盘股为投资落点的QFII机构。其代表如早期的比尔和梅林达盖茨基金会,新近成立的具备澳洲、新加坡背景的机构如淡马锡富顿、安保资产等,以及在中国驻有团队的哥伦比亚大学、施罗德中国等团队。

上述QFII机构的特点是,这类机构普遍在中国A股市场拥有一定数量的本土投研人员,因此较为熟悉A股上市公司。比如,比尔和梅林达盖茨基金会早期曾在香港进行分仓,由当地投顾机构为之服务。更有不少机构直接和国内的私募或公募机构合作。

从组合角度看,该类机构和内地基金最为相似。但亦有其特殊特点。以比尔和梅林达盖茨基金会而言,该基金的组合几乎无法用风格的角度概括。根据聚源的统计数据,其在1季度末持有的19个公司,既有典型的蓝筹股云南白药,也有ST股的*ST大荒和*ST天威。既有低估值的传统企业鲁泰、晨鸣纸业,也有科技股欧菲光。既然医药生物股天坛生物,也有周期股山东黄金,既有公募基金的心头好,也有私募基金的看家品种。组合中小到1000万的持仓,大到5个亿品类无所不包。通常此类组合的业绩由于品种风格高度分散,反而难以体现出特定阶段的成长性。

另一个典型的成长派是哥伦比亚大学,该机构季度末有4个重仓品种露出水面。分别是银邦股份、恒顺醋业、精伦电子和益佰制药。从持仓角度看,银邦股份和恒顺醋业的长期持有对业绩有正面贡献。1季度内剔除的仁和药业避免了一定损失,但益佰制药的提前减仓貌似又错过了一段蓬勃大行情。

总体上,持股表现好坏参半暂时是此类机构的特点。这亦体现出该机构面临的问题,即海外的成长风格和A股市场的成长性风格存在相当的差异。基本面和估值兼顾未必能造就绝佳的业绩。

重新崛起 路在何方

仅就目前情况看,QFII机构的投资转型难言完全成功。至少在组合业绩和影响力上,距离复苏历史巅峰仍有较大距离。未来QFII投资重现辉煌的成功之路仍待探索。

从直观的角度看,QFII崛起的主要问题是——QFII的重点持股仍然难以获得其他投资群体的充分认同。价值股日益表现出“无人应和”的尴尬,而新增买入的成长股又有接市场最后一棒之虞。

一个简单的统计可以发现。2014年1季度,QFII基金新增买入的品种中,表现最佳的依然是老牌的周期股海螺水泥(而其背后或许有沪港通等一系列政策背景)。而个别QFII机构新增买入的如永辉超市、*ST大荒、置信电气、东方电气等个股均在后一季度表现不佳。这似乎表明了,部分机构的成长股投资思维仍待锤炼的现状。

而从投资禀赋看,QFII机构的历史长项是对行业周期的准确把握,和对中国宏观政策的灵敏嗅觉。此外,其稳定的高持仓策略也是其胜出的主要依靠。

但从现实情况看,A股市场自2012年后走入了新的周期。A股的行业轮动周期明显变化,规律性大为降低,其波幅亦有所缩小。这让以往以宏观政策为指导的行业轮动策略受到重大打击。这无疑伤害了QFII机构自身表现的一个重要领域。

而与周期股节奏同步转换的还有,中国政策周期和思维的改变,这个过程虽然较早被海外机构捕捉到,但似乎仍然没有被其充分理解和消化。否则就很难理解,为何每一轮中国政策的微调都被海外大幅渲染,也都成为QFII机构重配周期品的一个触发时点。可事实上,过去几轮政策出手,A股周期股的表现微乎其微。

客观地说,QFII机构的表现不足,其中或许有资金层面的原因。

从历史上看,QFII机构的表现和其背后的海外资金对于中国股票市场非常向往而有“求之而不得”的心态有很强关联。即构成了A股市场资金面上独特的“QFII效应”。中国A股市场历史上多个底部和新增QFII投资额度有关。而QFII资金经常成为市场上抄底最成功的群体。但从近两年的情况看,QFII资金对于A股市场的热切爱好程度有所下降。海外市场自身的经济情况和股票市场表现可能是主要原因。而这一定程度上削弱了QFII机构在业内的话语权。

较有意思的一方面是,QFII机构最挣钱的品种依然是战略投资持有的银行股。比如,参股华夏银行的德意志银行、参股兴业银行的恒生银行等。其的战略持股的表现远比其财务投资的公司要强。共同参与格力电器的几家欧美大机构也有较好的保值效应。

这或许表明,QFII机构的优势在A股公司目前的治理结构中,仍然无法充分发挥。A股和海外股市的国情差异仍需要其充分认识。换一个角度看,QFII机构拥有话语权的上市公司或许可以成为另一种关注的理由。

不过,在经历了2013年和今年初的业绩沉闷后,QFII中国A股基金在近期渐渐找到了反击的感觉。

来自理柏中国的统计显示,在刚过去的4月份里,纳入统计的近30只QFII中国A股基金的平均净值涨幅为0.49%,明显超过了当月内地A股基金-0.19%的业绩表现,一扫前三月的沉闷状态。根据此前的数据统计,今年一季度,QFII中国基金的收益率落后A股基金约6个百分点。

QFII业绩的柳暗花明,或许源于金融银行股的强劲表现,即所谓的风格转换。统计显示,4月份银行股和金融股的走势十分强劲。其行业收益水平跑赢市场平均水平约3个百分点,跑赢信息技术行业近8个百分点。而QFII中国基金通常持有较高比例的银行金融股。

但无论如何,市场风格的转换或行业公司的起伏,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规律。A股市场会顺着自己的轨迹嬗变下去。而QFII机构和其他市场投资者一样,也必定需要适应和追随经济和股市的节奏与脉搏。

[责任编辑:liuqiang]

标签:QFII 基金新增 基金净值 

人参与 评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