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中俄“天然气大单”到底便宜了谁


来源:中国青年报

人参与 评论

5月2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上海共同见证了中俄两国政府《中俄东线天然气合作项目备忘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的签署。

【推荐阅读】

中俄十年天然气合作谈判破冰签署4千亿美元大单

5月2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上海共同见证了中俄两国政府《中俄东线天然气合作项目备忘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的签署。

消息传出,莫斯科时间21日13时30分,俄气股票市值就应声上涨了2%,升至每股148.55卢布。而就在一天前,当人们发现中俄在普京访华第一天签署的40多份合作文件中没有天然气供销合同时,俄气的股票立刻下跌了2.33%,跌至每股144.6卢布。显然,对公司未来经营预期反应最为灵敏的莫斯科股市对俄气的这一战略决定作出了第一评判。

但稍稍知道中俄天然气“马拉松谈判”历程的人都明白,作出这个战略决策的并不是签署合同的中石油董事长周吉平和俄气总裁米勒,而是分别站在他们身后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这笔“世纪大单”不仅打开了中俄能源合作的“新篇章”,也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又重重地加了一笔注脚。

二十四小时的峰回路转

如果从1994年中俄签订《天然气管道修建备忘录》算起,中俄天然气谈判是跨世纪的,中石油与俄气从20世纪谈到了21世纪。

在这20年里,中俄从专家组谈到公司一把手、从能源部长谈到副总理、从总理谈到元首,可谓跌宕起伏。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世界经济形势和国际能源格局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俄罗斯和中国的经济体量及各自外部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每一个看似与谈判根本不相关的变化其实都对谈判产生着千丝万缕的影响。

每次中俄元首和总理互访前,都有人猜测双方是否会签署“一锤定音”式的合同,但每次双方都似乎只差“临门一脚”。在无数次接近终点而跑道又被拉长之后,有些人似乎已对这场“旷日持久”的谈判失去了信心。曾几何时,商业谈判几近破裂边缘,但双方的谈判代表又都被两国元首的执着重新拉回到谈判桌前。

就在普京此次访华前,俄气董事长米勒还特别强调:“我们已经与中国伙伴就这个问题彻底达成共识。因此,剩下的工作已经很少——仅仅是写下一个数字。”但知情人都知道,就是最后的这个数字,双方已经不知道讨价还价多少回了。不过,这次从驻华大使到经济发展部副部长,再到能源部长,都话里话外地暗示天然气谈判终于要“修成正果”,让人们对合同的最终签署又有了“特别的期待”。

但似乎和往常一样,这次的希望再次被失望所代替。5月20日,在中俄元首共同见证下,双方签署了能源、电力、航空、通信、地方等领域合作的40多份合作文件,但唯独没有人们期待已久的、具有标志性的天然气供销合同。对此,普京表示:“我高兴地得知,双方就东线天然气项目价格谈判取得重要进展,愿本着互利互惠原则同中方尽早达成最终协议。”而陪同普京访华的俄总统新闻发言人佩斯科夫则表示:“俄中可能随时签署俄对华供气合同。”

对于“马上就签”的表态,外界并不以为然。于是,美欧媒体开始“特别关注、重点解读”中俄天然气大单的“再次落空”。有分析称,“这是对俄罗斯的一个打击”,也有分析称,“中国想把价格压得更低一些”……凡此种种,给人一种“幸灾乐祸”的味道。

正在美欧媒体争相分析中俄未能签署天然气大单的深层原因时,中俄元首却于21日下午“意外地”现身于双方签署天然气供销合同现场。据俄气总裁米勒事后透露:“中俄双方20日关于天然气供销合同的谈判一直持续至北京时间21日凌晨4时才明朗,所有基本问题才全部解决。”

俄《生意人报》称这最后一刻的大逆转是“戏剧性的”,该报道还特地选取了普京和习近平共饮的照片作为配图。其实,这是普京总统与习近平主席第二次对饮了。普京自己曾透露,在他61岁生日时曾与习主席在APEC峰会期间一起喝过茅台庆祝,但那次没有照片为证,此次算是“有图有真相”了。知情人都知道,普京与叶利钦不同,他极少饮酒,更不要说在公众场合了。从这个细节中,人们可以看出这份合同在两国元首心里的份量。

价格背后的战略选择

可以说,这份供销合同为普京这次中国之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可谓是“十年难签今已签,平日难饮今对饮。此身不向东方转,更向何处转此身”。俄总统普京在协议签署后接受俄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协议是划时代的重大事件,也是前苏联和俄罗斯历史上最大的天然气供气协议。

那么,人们不禁要问,米勒口中的那个“最后的数字”到底是多少呢?米勒说:“这是商业机密,但价格是互利的。”据俄《生意人报》从俄代表团获取的信息称:“价格高于350美元/千立方米,但低于400美元/千立方米。”但此间分析人士指出,这不会是一个具体的数字,而是一个价格公式,是与石油市场价格相挂钩的、可涨可跌的浮动公式。普京透露:“俄方落实对华供气合同的投资总额将为550亿美元,中方约在220亿美元。”据米勒称,中方将向俄方支付一定数额的预付款。

这轮谈判讨论的看似技术性问题,双方在做战术调整,但实际上这战术调整的背后是一种战略抉择。显然,中俄在签署合同前最后一刻的讨价还价内幕外人无法知晓,甚至无从猜测,但人们有理由相信这肯定是艰苦的谈判。也许正因为这种艰巨,两国才未能来得及于20日的签字仪式上将供气合同一起签署。也正是基于这种猜测,许多人似乎不相信这个双赢的结果,非要分析出个“谁占便宜,谁吃亏”才善罢甘休。

路透社报道称,“协议的签署是普京的一场政治胜利”。报道援引俄方业内人士的话说,“随着谈判进入最后阶段,中国占据了上风,中方认识到,西方国家加紧孤立普京导致俄需要新客户”。此人称:“就专业层面而言,我想强调的是,双方付出了艰苦的努力。我们的中国朋友很难缠,是很强的谈判对手。通过双方的让步,我们达成了可以接受的,而且是令人满意的合同条款。”

而美联社的报道称:“中国签订了一项期盼已久的为期30年的协议,这对外交上被孤立的普京来说,不管是在财政上还是外交上,都是一个鼓舞。”但美国IHS能源咨询公司分析师周希舟则说:“天然气价格似乎更接近俄罗斯的希望,价格较高反映了中国为了购买更清洁的燃料愿意多花钱。”

还有离谱的分析称,“俄罗斯用这份合同绑架了中国”;还有分析认为“俄罗斯变成了中国的能源附庸”;更有分析指出,“中国对俄在天然气价格上的让步,会让中国在与中亚国家进行天然气谈判时陷入被动”……

实际上,这份合同不仅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能源供应,同时实现俄罗斯能源稳定出口。对华天然气出口是俄罗斯天然气出口多元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是中国能源进口多元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讲,这里既没有中方的“趁火打劫”,也没有俄方的“百般无奈”,这的确是份“双赢的协议”。

“西伯利亚力量”的影响力

时间推至2012年12月28日。那一天,俄总统普京主持召开国务委员会会议。他在会上表示,即将铺设的从雅库特恰扬金斯基气田经哈巴罗夫斯克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天然气管道被正式冠名为“西伯利亚力量”。普京说:“按照我的请求,俄气就如何命名这一项目举行了竞赛,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阿尔秋欣最终胜出,他建议把这条新的天然气管道称为‘西伯利亚力量'。就让我们这样叫它吧!”

用普京的话说:“这是一个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是西伯利亚和远东大型天然气计划的开端。”他指出,未来拟把天然气管道系统的东西部分连接起来,让西西伯利亚的天然气能够输送到太平洋沿岸,可以出口。

那时,人们似乎还不明确,这条被命名为“西伯利亚力量”的天然气管道将来会与中国相连。而根据中俄双方达成的合同,俄对华天然气出口的主供气源为俄伊尔库茨克州科维克金气田和萨哈共和国恰扬金气田。就这样,继“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运行后,“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将成为直接连接中俄能源合作的又一条坚实的纽带。

大家都知道,这个天然气合同不仅是中俄之间简单的经济利益问题,更是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一个具体体现。所以,简单地算经济帐,并无法解读这个合同的整体意义。实际上,这是一个“多功能协议”。正如俄战略与科技分析中心的中国问题专家卡申所称,中俄天然气协议一旦达成,意味着中国将会成为“俄罗斯真正意义上的盟友”。

俄战略研究所副所长科卡列夫分析称,这份协议具有重要的政治和战略意义,会产生广泛的地区和全球性影响。在当前西方力图摆脱俄天然气的依赖和对俄加强经济制裁的背景下,俄中克服种种分歧并最终达成天然气协议恰恰显示出两国坚持发展和深化双边战略合作的决心。俄高等经济学院副教授卡尔波夫则认为,协议的签署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俄政治需求,如果普京此次访华期间两国未达成该天然气协议将是令人扫兴的,可以说这项协议是普京访华的最大成果。而且,这项协议将必然会带动俄罗斯发展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能源开发,进一步推动两国在能源和经贸领域的合作。

俄《权力》周刊的分析文章指出,中俄天然气交易堪称两国关系史上“最久拖不决”的项目。这一合同的签署使中俄打造前所未有的“莫斯科——北京能源联盟”。在西方威胁欲对俄采取更大规模制裁的当下,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巧妙的回应。可见,虽然中俄天然气管道的正式运营要到4年以后,但无疑这份合同不仅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奠定了新的经济基础,也为俄罗斯与欧洲天然气用户谈判增加了新的底气。中俄天然气供销合同签署了,这轮谈判终于尘埃落定了,但关于这条管道战略意义的分析和解读又迎来了新一轮高潮。本报北京5月22日电

相关评论:

[责任编辑:zhangzh]

标签:天然气用户 IHS 中俄双方 

人参与 评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