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獐子岛扇贝劫


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记者在獐子岛采访时,无论是獐子岛公司高管,还是当地政府官员,都一致认为,“冷水团”是导致扇贝减产的主要原因。

獐子岛养殖场。目前正值虾夷扇贝的捕捞季,每天会有多只捕捞船前往海区   捕捞作业。 南都记者 周亮 摄

素有“海底银行”之美誉的大连獐子岛,沿岸迂回曲折,岩礁交错,水质清澈,享有“北纬39°原产地”标识,以盛产名贵海产品而名扬海内外。

主营养殖扇贝、海参、鲍鱼的獐子岛(002069),2006年登陆A股市场,募集资金大举投入后,业绩开始大幅增长,并由此受到包括社保基金在内的众多机构青睐,关注度极高,被誉为“水产第一股”。

但近两年来,獐子岛经营出现恶化迹象,净利润下滑。獐子岛不久前突然宣布巨亏,一股怪异的冷水团让价值8亿元的扇贝“集体跑路”。投资者不禁要问,獐子岛究竟怎么了?

为了寻找答案,南都记者奔赴公司所在地大连和獐子岛,实地展开“寻贝之旅”。

巨亏8亿元

11月7日,风浪稍缓,停航两天的渡轮重新开放通往獐子岛。南都记者乘“两岸幸福号”船颠簸了2个小时,从大连港抵达獐子岛。小镇面积15平方公里,人口不超过1 .5万人。当天吹着6级的风,进入旅游淡季后的獐子岛显得有点冷清。“岛上突然来了很多记者采访獐子岛公司的事情。”位于码头的一家獐子岛专卖店的售货员称。

深秋时节,原本是獐子岛居民一年中最忙碌的日子,他们要到自己引以为傲的海洋牧场中底播扇贝幼苗,为将来的丰收奠定基础。

然而一纸巨亏8.12亿的公告,不仅让小岛居民的心中埋下了阴影,也砸碎了股民对獐子岛的美好愿景。

10月31日,獐子岛公司公告称,发现部分海域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异常,决定对105.64万亩海域底播虾夷扇贝存货放弃采捕,对43 .02万亩海域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计提跌价准备2 .8亿元,合计影响净利润7 .6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巨亏最终修正为8 .12亿元,造成这一巨亏恶果的直接罪魁是自然灾害。受此影响,预计2014年全年亏损。公司股票已于10月14日停牌至今。

然而,公司的解释并不能完全打消投资者的疑虑,而此时更传来了2011年投苗“造假”的声音,也让监管层介入。11月4日,深交所下发问询函,要求公司自查。上周末,证监会宣布正式介入,严查獐子岛。

獐子岛是否造假,一个关键点在于它是否遭到了“天灾”——— 冷水团的袭击。

据了解,所谓黄海冷水团是指与周缘水体相比,以温度低、盐差小为其主要水纹特征的盘踞在黄海的重要的一个水体。

南都记者留意到,在2012年獐子岛公司年报中,此前从未出现的神秘概念冷水团悄然登场。而在2011年之前的所有年报中,无论是经营分析还是投资警示,都从未提到过“冷水团”对公司海产养殖的危害,甚至没有出现过“冷水团”这个名词。

在2011年年报的“养殖敌害、自然灾害及海水养殖病害风险”分析中,公司郑重其事地提到,在确权海域内敌害“棘皮动物大面积爆发”,将会给公司养殖品种带来极大危害。在当年乃至此前数年的自然灾害风险里,均只提及“台风、风暴潮、气候异常”等自然灾害,以及赤潮、溢油等环保事故可能对公司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天灾是主因?

南都记者在獐子岛采访时,无论是獐子岛公司高管,还是当地政府官员,都一致认为,“冷水团”是导致扇贝减产的主要原因。

在獐子岛发布会后,静默了几天的公司董事长吴厚刚接受新华社采访时称,这次的灾害就是天灾冷水团。扇贝“养在海底,死了大家都看不到。”

而不少投资者纷纷吐槽,公司高层的回应往往在关键的时候,总是跑“岔道的”。

“聊的都是些官话。”出事后,在大连公司调研过的基金人士对南都记者称,“现在好多问题都没有说清楚。”

一家曾想过参与獐子岛定增的合资险企的投资总监表示,如是突发事件,大家都很难回避;但若存在造假,很大责任在于内外部审计环节,投资者本身通过调查和研究是很难识破的。证监会介入会加速事件的透明化。

“獐子岛海域属于比较好的养殖海域,海底基本以粗砂和岩礁为主。扇贝死后连壳都没有说不过去的。”一家位于大连地区的海洋资产调查鉴定评估机构的技术负责人则称,獐子岛遭遇自然灾害的养殖区域水深是在50米左右,如真的像獐子岛所称的6月份遭遇冷水团死亡的话,其贝壳肯定是完好保留的,肯定会捞出死壳,绝对不可能出现“死不见尸”的情况,建议使用定点取样,重潜方式取样。

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为獐子岛镇办集体企业,在2001年变更为股份公司。獐子岛镇成立的集体所有制企业——— 长海县獐子岛投资发展中心,则为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最大股东。

带着上述的种种疑问,南都记者来到獐子岛镇政府,在副书记办公室,找到了獐子岛党委副书记王媛和獐子岛镇惠民办张主任。

“獐子岛作假非常难!”王媛对南都记者称,“岛民对于公司确实是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作为海岛最主要的经济来源,獐子岛的业绩与岛上居民可谓是息息相关。獐子岛镇官员介绍,自1958年开始,当地成立集体公社,到1998年进行产权改革的时候,其他海岛都选择了将渔业产权承包或转让,只有獐子岛保留了集体所有制。正因为多数股权属于集体所有,獐子岛如今的一举一动,才备受当地人的关注。

“出了这么大的事情,居民们有些抱怨都可以理解,但说底播的时候掺沙子、石块,这就太夸张了。而且我们也对百姓说,如果对养殖不懂就别说了。很多百姓对于冷水团的事情都缺少认知,或者是缺斤少两的说法都以讹传讹。”獐子岛镇惠民办张主任对“掺沙说”感到愤慨。底播投苗是獐子岛镇的大事,公司专门从福建租大型的船舶来进行投苗,这些都是记录在案的客观事实。

张主任介绍,事情发生后,包括董事长吴厚刚在内的獐子岛集团管理层在11月1日下午赶到岛上,随后11月2日镇政府出面召开了两次会议,由管理层进行介绍情况并解释原因,与会人员既有资历老、年龄大的各委员会成员,也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居民代表。张主任说,獐子岛人从最开始种植海带,到之后浮筏养扇贝,再到深海底播虾夷扇贝,碰到过许许多多困难。

“虾夷扇贝底播的时间集中在每年11月中旬前后,参与人员众多。如果大面积掺沙造假,那不是全岛人都知道了?”獐子岛镇党委宣传委员赵志卫一贯口径地称,“扇贝苗都是装在一个网状带眼的箱子里,根本没有办法装沙子,更何况40%- 50%的比例。你要说里面有海带、杂物那是可能的,毕竟扇贝苗就是从海水里取出来的,有一点杂物很正常。”

“今年集团公司海底播苗也有60万海亩,你说这么多苗都没有问题是不现实的。”张主任则称,苗种问题只可能出现在管理流程上。“苗种在育苗、运输、播种时,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扇贝苗的生长。”

“獐子岛海域特别复杂,我们还制作了海底地图。深水养殖仍然是禁区,现在来看确实是失败了。目前近海养殖还没有问题,但不能保证长远不出现问题。海洋养殖处处充满风险,所以公司要积极转型。”张主任则称。

对于海洋养殖风险的问题,吴厚刚也表示,针对渔业的海上气象工作比较被动,大多监测预报暴雨、降温、台风等,一些渔业的风险没法识别,比如洋流、冷水团。哪里遭灾了出事了,谁也说不清楚。很多人也没有概念。

獐子岛在之前的公告中,曾提及建立了24小时水温监测系统。而在这次受灾中,这些数据并没有起到多大的预警作用。对此,獐子岛董秘孙福君称,对于水温监测系统,应该从两方面来讲,一是提取数据的周期比较长,二是对它的研究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机制,这也是下一步我们公司必须要改进的重要方面。

海底播苗之疑

然而,突然暴发的20年不遇的冷水团来得似乎太过巧合。南都记者在岛上走访,当问起扇贝绝收的原因时,不少当地居民对于公司给出的冷水团说法并不认同,以至于“造假”、“谎言”的指责不绝于耳。

在码头和一线作业的员工在面对陌生人询问时,变得非常谨慎,说“公司和政府不让多讲”。只有少数员工愿意说几句。“发生这么大的事情,作为公司的员工,心里肯定不好受,关系到我们的收入。”一名在獐子岛工作了5年的员工坦言,“自己从未听说过冷水团这个词,也是公司开会才知道的。关于育苗的事情,不太好说。”

南都记者获悉,2011年绝收的那批苗,只有10%是公司自己培育的,其余90%是从外边购买的。根据獐子岛董事长吴厚刚的说法,“从旅顺、海洋岛、大长山、小长山这些地方购买,大都是当地渔民育成,公司集体收购。”

目前正值虾夷扇贝的捕捞季,每天会有多只捕捞船前往海区捕捞作业。下午捕捞船陆续靠岸时,南都记者找到两位在船上工作的员工,在叮嘱记者不能透露其姓名后,这两位船员称,“在船上干了好几年了,都是自己去播的苗,2011年这批苗特别少。”

“你可以留意公司两年前的公告。公司也公告过这方面的事情。”有员工也认同“掺沙说”,但没有正面回答记者提问,并表示,“从外面收购苗种的时候缺斤少两。”按照这名员工的说法,当时主管收苗业务的是某高层的亲属,但事发后已经被开除。

“2012年,确实有负责我们某一个育苗基地一部分苗种收购的员工,因为收受贿赂被查处。是有人向我们公司举报,然后由我们公司向公安机关提出立案。有一名管理人员因为负有管理责任,受到内部处理,目前已经离开公司了。”獐子岛公司高管对南都记者如是表示。

“这几年,獐子岛质量在下滑,出产的扇贝也是越来越小。”有当地岛民对南都记者称,“在我们这里,要遭受这么重灾害必须是遇上台风。近几年,我们这里都没有遇到过特别大的台风。海域里面的海产品都长得很好。看了电视报道的原因,不过还是不太相信。”

獐子岛公司高管对于这种说法不屑一顾,他对南都记者称,按照扇贝底播3年后采捕的规律,如果在2007年就出现大面积“掺沙”,那么其对应的2010年净利润就应有所下降,但当年净利润不减反增明显。“我们底播的苗都是从长海县4个育苗基地中采购的,播苗用的船是从福建租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出现这种严重问题的可能性并不大。我们的大股东多数都是獐子岛的居民,大家都会为自己的利益考虑,不可能将这种情况放过去。”

同海域企业未减产

与獐子岛公司不同,南都记者在獐子岛周边区域的养殖企业走访时,受访企业或者个人均称养殖产品并未受到大规模灭绝或者减产。

“我们也受过灾,当时只是一些浮筏养殖海产品受到影响,但影响肯定没有这么大。”一位獐子岛渔民表示。

10月31日召开的獐子岛公司灾情说明会上,出席的人员表示,不止獐子岛一家受影响,长海县渔业全遭遇了这个问题。

据了解,大连海洋岛水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海域和纬度与獐子岛接近,主营业务也一致。海洋岛公司在几年前也曾谋求上市,其拥有320万亩海域,与獐子岛旗鼓相当。

“最新消息是,海洋岛在海上作业人员发现了2011年播的扇贝也受到了冷水团的影响,只是没有公布,而且公司董事长和董秘都去了国外。”长海县有关官员对南都记者称。

但是,海洋岛公司的两位捕捞人员则对记者称,“今年的扇贝收成不错,没有受到冷水团影响。”

“现在正是海货销售旺季,销售业绩十分可观,仅仅是虾夷扇贝,单月销售5000万左右。”南都记者通过电话联系到了在青海参会的海洋岛销售部人员。

“海洋岛的海洋部分跟獐子岛是挨着的,但海洋岛的虾夷扇贝没有听说遭遇冷水团灾害。”当地渔民表示。

事件也影响到了同为海水养殖的上市公司东方海洋好当家两家公司的股价。11月4日,包括了华夏基金、安邦资产、瑞银证券等10家机构集团紧急调研东方海洋公司。

两家均表示,公司与獐子岛的养殖海域、养殖品种与方式都大不同,冷水团不会影响公司的生产经营。

东方海洋董秘于德海介绍,“獐子岛养殖海域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冷水团,但公司所在的渤海湾从未出现过冷水团。另外,冷水团主要影响的是扇贝的存活,此次獐子岛受灾的是虾夷扇贝,海参并没有受影响。”

资金压力严峻

百万亩扇贝绝产给獐子岛公司带来的影响也开始显现。

在 公司 总 部所在地的一个角落中,有一家獐子岛海产品专卖店,在冰柜中也有着一些扇贝产品。一个销售经理对南都记者介绍,“公司遭遇困难后,急需加快资金周转。这个月我们已经开始打折,以前我们不会把价格做得这么低。扇贝的每斤价格在30元左右。”

而獐子岛公司高层则称,公司仍处于正常运营中。目前公司现金流很安全,不存在问题。

不过,面对市值即将可能发生暴跌的局面,公司在6月份发布的定增计划或许面临流产,资金链紧绷的质疑声不绝于耳。

据了解,獐子岛近几年业务扩张和资本支出资金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和短期融资来解决。

2011年至2014年9月,獐子岛期末负债 率 一 直 在 攀 升 ,从3 8 .5 %攀 升 至71.43%。是8家水产养殖行业上市公司中负债最高的公司。

从2011年开始,上市公司便已陷入了“借新还旧”、“借短还长”的资金窘迫状况:不但大量发行短期融资券偿还到期借款和股东分红,而且有息负债的期限不断下降,“短借长投”模式下极易造成企业经营的现金链断裂。

公司面临的资金压力颇为严峻。公司2014年三季报显示:公司短期借款从年初的15.3亿元骤增至26.8亿元;长期借款则从3.4亿元增加至7.2亿元左右。公司账上货币资金只有8.21亿元。

今年6月份的定增价格成为影响定增是否能顺利发行的重要原因,数据显示,獐子岛停牌前价格在15.46元,如果复牌后出现3个跌停,獐子岛的股价将下降到12元以下,低于12.6元的定增发行价格。

另一方面,市场对于獐子岛控股股东是否挪用公司资金产生担心。目前,大股东的融资计划也处于停滞状态。

长海县獐子岛投资发展中心在獐子岛三季报发布之前就拟发行私募债20亿元。不过,獐子岛官员也表示,目前投资者都在观望,私募债的发行暂缓。

对于发行私募债之后的用途,上述人士表示,将通过獐子岛股东大会方式将这笔资金转借至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期限为5年,支持獐子岛海洋牧场等各大业务模块的发展。”

目前,大股东獐子岛投资发展中心持有的67.59%的股份已经处于质押状态。如果獐子岛复牌后股价大跌,大股东可能被要求追加质押。

獐子岛董事长明确表示,大股东獐子岛投资发展中心在做房地产项目,“他们在大连做住宅,还有商业地产。他们很多是通过股权质押融资,用股票质押给银行、信托、券商。”

据公开资料显示,獐子岛曾在2010年将旗下耕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作价1.24亿元转让给大股东长海县獐子岛投资发展中心,退出房地产市场。而后者则一直将房地产作为主营业务之一,在大连市开发耕海广场、国民院子等多个房地产项目。

另据獐子岛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长海县獐子岛投资发展中心在獐子岛上也拥有一个回迁房项目。

南都记者采访獐子岛镇惠民办张主任时,其也表示,当年为了让镇上居民分享到更多发展成果,长海县獐子岛投资发展中心利用每年的股权分红,投资于房地产和股票市场,这是一个钱生钱的方法。

自从獐子岛2006年上市以来,包括分红和补助等累计分配7亿多元,岛上居民也受益不少。“每个居民都有股权收益金,每年大概1000多元,另外还有居民临时性生活补助,按照年龄高低,每年2000元以上。”张主任表示。

獐子岛事件还在持续,公司证券部工作人员对南都记者称,公司还将更新公告。

相关方“抛包袱”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媒体的追踪报道,为扇贝绝收“背书”的中科院海洋所也出来否认为事件定灾。

在10月31日獐子岛召开海洋牧场灾情说明会上,发布的一份来自中科院海洋所的会议纪要,被认为是权威科研机构对此事件的定灾证明。

值得注意的是,獐子岛集团与中科院海洋所成立的“海洋生态养殖联合实验室”已经成立6年之久,致力于打造“数字化海洋”。从这个意义上说,中科院海洋所无疑是獐子岛集团的“合作伙伴”。

在獐子岛事件中,受质疑的还有会计师事务所。

大华会计师事务所10月31日进行了专项说明。会计师事务所形容“灾难之深”时说,“一网下去没有网到东西,捞上来的都是死壳”。

据大华会计事务所出示的监盘说明显示,在10月18日、20日和25日三天的盘点中,盘点人员有盘点船只的船长及船上作业人员、獐子岛公司的财务人员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盘人员。对2011年度底播在獐子岛南以及西南方向的76.0834万亩海域,共抽取65个点,监盘面积757.90亩。

然而,这样的证明是否可信?吴厚刚透露,因为受到天气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在抽测盘点时,会计师只能选几个点参加。“我们选90个点,他只能跟几个点去盘点。”

“我们10月份这次大约花了一个月时间盘点,由于大浪等原因,会计师只有3天能下海去监盘。”吴厚刚说。这意味着会计师可能只掌握了不到10%的情况,难以令人信服。

基金成功“逃亡”

獐子岛上市后,存货居高不下一直被机构投资者诟病。“獐子岛2014年上半年披露的存货金额达到28.30亿元,作为水产养殖公司,这个存货过高,且公司财务数据及业绩不尽理想,因而对獐子岛相对谨慎。从业绩来看,2014年上半年獐子岛实现营业收入12.5亿元,同比增长10 .3%,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846万元,同比下降8.1%。扇贝、海参、鲍鱼的销售收入同比均出现下跌。”一位在三季度减仓獐子岛的基金经理表示,对獐子岛经营及业绩的疑虑,是减持獐子岛的最直接原因。

早在业绩大幅下滑的2012年,市场中便不乏指控獐子岛公司“财务操纵”的质疑,如深圳上善若水投资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岳大攀的文章里,更直指獐子岛将是下一家“蓝田股份”,而吴厚刚则大呼“不公平。”

南都记者梳理獐子岛历年年报发现,其存货情况主要有以下特征:逐年增长;存货增长主因被归结为“虾夷扇贝底播面积增加”。

冷水团过后,库存一下回到了上市前。投资者难免出现要“死要见壳”的要求。

记者观察到,公司在“负债资本化”会计处理模式下,一方面上市公司通过将已确权的海域使用权抵押获得的资金,大规模投入后续的海域使用权收购与兼并;另一方面,则将海域使用权等收购成本纳入“消耗性生物资产”分期摊销,并借此向外界展示自己日益庞大的“苗种投放”规模。

公司董秘孙福君如此回应称,2006年刚上市时,公司的消耗性资产主要是虾夷扇贝,但后期资产结构不同,比如,2011年左右,公司鲍鱼产量占比提升。在种苗方面,刚上市时公司主要采购的是二级苗,现在主要采购三级苗。这几年苗价上涨的不是二级苗,而是三级苗。“刚上市时苗种价格约5分/枚,现在已是8.5分/枚”。第三个因素是海域使用金,从以前的10元/亩涨至目前的60元/亩。

统筹 刘斌 采写 周亮 实习生 郭施亮 发自 大连獐子岛 制图:小伟

[责任编辑:robot]

标签:獐子 停牌 净利润

人参与 评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预期年化利率

最高13%

凤凰金融-安全理财

凤凰点评:
凤凰集团旗下公司,轻松理财。

近一年

13.92%

混合型-华安逆向策略

凤凰点评:
业绩长期领先,投资尖端行业。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