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不差钱”企业争相IPO A股资源错配问题待解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前证监会发审委委员李曙光对此指出,目前市场确实存在把钱融给了一些不缺钱的企业,而拿了钱花不出去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资本市场的资源错配问题主要体现在上市公司的募投项目时过境迁、产能过剩,归根结底是企业本身的创新能力比较差。

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注册制改革,首次提出实施的说法,而这就意味着这一关乎A股市场未来发展的重大改革,年内就将成型乃至实施。

然而,历经多次新股发行制度改革,A股市场的诸多顽疾仍未得以清除,其与成熟市场的差距也显而易见,尤其在估值体系和市场环境方面,更是迥然不同。值得所有市场参与者思考的是,以A股市场目前的状态,距离彻底市场化的注册制目标,还有多远的距离,我们还有哪些必要的准备工作要做,眼下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症结又是什么?

“动不动几十上百倍的市盈率,谁能抵挡住诱惑?”上述业内人士感叹,正是畸形的估值体系吸引了大量本不需要上市的企业蜂拥而至,挤占了本就紧缺的上市资源,令真正需要融资的企业望洋兴叹。

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这意味着,IPO注册制改革最快年内即可落地。

注册制渐行渐近,此项改革对于A股市场的重大意义毋庸置疑,但在一些研究者看来,眼下最迫切的是厘清A股市场的诸多积弊,及其对注册制改革或将产生的负面影响。

“比如资源配置问题,一般来讲,股市肯定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场所,但在A股市场,往往有很多并不缺钱的公司也跑来上市,融来的资金长期躺那睡大觉甚至购买理财产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错配和浪费。”沪上某券商投行部负责人坦言。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2014年上市的125家公司发现,的确存在一些负债率奇低、偿债能力超强、手上还握有大笔现金的公司顺利登陆A股,而且其后有不少资金流向银行理财产品,而非实体经济。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前证监会发审委委员李曙光对此指出,目前市场确实存在把钱融给了一些不缺钱的企业,而拿了钱花不出去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资本市场的资源错配问题主要体现在上市公司的募投项目时过境迁、产能过剩,归根结底是企业本身的创新能力比较差。

“这并不难理解,我们在实际做业务过程中发现,有很多募投项目纯粹是为了上市编出来的,所以你会发现有的公司排队几年募投项目都没有变。”上述投行人士说,其中有的企业上市直接目的并非融资。

“说白了,他们看中的是A股市场令人垂涎的财富放大效应,动不动几十上百倍的市盈率,谁能抵挡住诱惑?”上述业内人士感叹,正是畸形的估值体系吸引了大量本不需要上市的企业蜂拥而至,挤占了本就紧缺的上市资源,令真正需要融资的企业望洋兴叹。

“我相信总理最希望的是资本市场切实发挥资源优化配置功能,让那些有发展潜力但却迫切需要资金支持的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的嫁接为投资者带来惊喜,而不是把钱给那些上市公司,让他们替投资者去买理财产品。”前述投行人士表示。

IPO企业不差钱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2014年上市的125家公司中,有36家2013年末的资产负债率低于30%,其中6家负债率更是低至10%以下。

负债率最低的我武生物(3000357.SZ)仅有4.56%,其次是花园生物(300401.SZ)、石英股份(603688.SH)也分别低至5.75%、5.96%。另外,九强生物(300406.SZ)、长白山(603099.SH)、京天利(300399.SZ)3家负债率也在10%以下。

“公司2010年申报IPO时负债比较高,IPO停滞这几年公司效益比较好,抵消了不少负债,目前公司没有银行借款。”花园生物董秘喻铨衡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公司选择IPO除了看重其融资功能,也非常看重上市所带来的形象、信誉及人才吸引等方面带来的无形广告,这些难以用金钱衡量。

IPO企业不差钱的程度,在反应偿债能力的另一重要指标-流动比率上也可见一斑。2013年流动比率高于2倍的样本达49家,其中高于5倍的多达13家。

负债率最低的我武生物2013年的流动比率高达16.21倍,而花园生物同期流动比率为15.38倍,九强生物、石英股份的流动比率分别为10.6倍和10.13倍。

九强生物一位高管对此表示,“外界认为公司缺钱才去融资,但我们不仅仅看重融资,而是在公司长远的发展目标中,上市是重要的一环,上市后发展的手腕比较多。我们缺的不是钱,而是资本市场发展的空间。”

实际上,不仅仅不差钱,一些公司在上市前账上还躺着大量现金。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125家公司中,2013年货币资金大于募集资金的就有15家,其中以国信证券(002736.SZ)为最,2013年其货币资金超出募集资金157.8亿元,这跟整个券商业急需补充资本金有关。

另外,重庆燃气(600917.SH)、陕西煤业(602155.SH)的货币资金也分别超出其募集资金15.88亿元和8.32亿元。

负债率如此之低、偿债能力如此之强、手上又握了大笔现金,银行贷款等其他融资方式也比较容易,为什么还历经千辛万苦地IPO呢?

除了上述上市公司给出的理由,另一位资深投行人士指出,“企业寻求上市一方面是大股东做大做强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PE的推动,因为PE最好的退出方式便是IPO;还有的时候企业上市是当地政府的推动,而企业本身可以获得很多优惠政策,有些还正好把历史沿革上的一些污点通过政府出文的方式洗白。”

“银行贷款和IPO融资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有期限并且需要连本带息一并归还,而后者则不需归还,如果不分红,连使用成本都没有。”北京一位基金经理称,这也使得一些IPO融资变味成了“圈钱”。

IPO前的慷慨

相对于前述指标,有些“不差钱”的上市企业,为了避免非议,往往还在IPO前突击分钱。

数据显示,前述125家公司中,有47家在2013年度实施分红,分红金额合计32亿元,占他们募资总额332.6亿元的9.6%。其中,陕西煤业以12亿元的巨额分红位列榜首,另外海天味业、贵人鸟(603555.SH)、纽威股份等的分红也均在2亿元以上。

分红本无可厚非,但有些公司在IPO前夕突击巨额分红则令人不解。

以福斯特(603806.SH)为例,其2014年6月11日过会,并于同年9月登陆上交所。2013年2月公司股东大会决议每10股派发4.5元(含税),合计分配现金股利1.54亿元;同年6月,再次召开股东大会决议每10股派发10元(含税),合计分配现金股利3.42亿元;就在上市前的2014年4月,其还召开股东大会决议每10股派发3元(含税),合计分配现金红利1.03亿元。

也就是说,短短的14个月时间,福斯特共实施3次分红,合计分配现金红利约6亿元,占其募集资金总额的37.5%。而在招股书报告期内(2011-2014年6月),除了上述3次分红外,仅在2011年5月分红4500万元,2012年未实施分红。

为何在上市前夕频繁分红?福斯特证券办回应称,“公司设立以来,是从一家小型公司一步步发展起来的。2011年、2012之后公司的经营业绩才明显好转,因此想回馈一下股东;刚好那几年证监会也在鼓励分红,因此就配合政策实施了。”

2014年9月过会、同年12月登陆中小板的王子新材(002735.SZ)也存在上述现象。2014年3月,其召开股东大会审议通过每10股派发0.66元(含税),合计分配现金396万元;2013年4月,其股东会通过了10派0.7元(含税),合计分配现金420万元,而在2011年度并未实施分红。

“公司IPO前突击分红是因为如果不分红,以后这些利润就由上市后新老股东共享,一般要少分25%。”上述投行人士指出,也可以避免外界的“圈钱”非议,“否则就像你去找别人借钱,但手里却提着一麻袋钞票。”

(记者邮箱:2464795425@qq.com)(编辑 卜坚 郑世凤)

[责任编辑:robot]

标签:报告期 股利 上交所

人参与 评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预期年化利率

最高13%

凤凰金融-安全理财

凤凰点评:
凤凰集团旗下公司,轻松理财。

近一年

13.92%

混合型-华安逆向策略

凤凰点评:
业绩长期领先,投资尖端行业。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