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年报特刊:牛市引发上市公司定增潮 争抢“互联网+”风口


来源:中证网

“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已经由‘配股热’变成‘增发热’。”业内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在1998年以前,配股是上市公司主要的股权再融资渠道,直到2001年推出增发政策,“增发”热潮才得以兴起。

牛市引发上市公司定增潮

本报记者 戴小河

二级市场的火爆也为上市公司再融资提供了环境。Wind统计显示,2014年上市公司的再融资额创下新高,仅次于2007年和2010年,预计今明两年这一趋势仍将持续。相较于民企而言,国企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力度更大,动辄数十亿元上百亿元的融资方案密集登场。

目前不少公司的财务状况陷入困境,业务也面临二次创业,需要借助股市进行再融资,而大量的股权融资也需要更好的市场环境。

牛市定增凶猛

Wind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共485家上市公司披露了股权再融资预案,再融资额达到7032.68亿元,较2013年增长64.95%,为历史第三高,仅次于2010年的9859.85亿元和2007年的8043.61亿元。其中,472家上市公司为增发,增发募资额达到6894.71亿元,较2013年的3598.35亿元大幅增长91.61%;另有13家为配股,配股募资额为137.97亿元。

定向增发成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主要方式,配股方式渐被冷落。2014年1月1日至今,仅有15家公司进行配股融资,募资总额145.26亿元,不足定向增发的零头。其中,配股募资规模最大的特变电工也只募集了36.59亿元。此外,选择公开增发的公司只有一家。沧州大化公开增发募资3.65亿元,其中大股东认购16.46%。在“定增大家族”中,京东方A募资457.13亿元,位居榜首;大股东参与认购的有158家,这也显示出大股东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乐观预期。

“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已经由‘配股热’变成‘增发热’。”业内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在1998年以前,配股是上市公司主要的股权再融资渠道,直到2001年推出增发政策,“增发”热潮才得以兴起。

定向增发相对于配股、公开增发,其融资“门槛”更低,且便于引入机构投资者,强化对上市公司的治理。除了这三种股权再融资方式外,可转债发行也是一种重要方式,共有15家公司2014年选择可转债发行,募集资金420.99亿元。

国企“胃口大”

凌云股份拟募集资金12亿元,用于偿还借款和补充流动资金;中通客车拟募集资金7亿元,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和补充流动资金。不同于民企数千万乃至上亿元的再融资规模,上市国企的再融资规模动辄便是数十亿元。

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2014年以来,共有32家上市国企披露了定增方案,预计募资总额近1000亿元。这些募资多数在去年四季度筹划,前三季度的再融资市场鲜有上市国企身影。

在公告此次12亿元再融资方案前,凌云股份已4年多未尝试通过A股市场筹措资金。自2003年登陆上交所以来,公司仅在2010年实施过一次定向增发。由于难以获得低成本直接融资,为扩大经营规模,凌云股份转而谋求高成本银行贷款。2011年年末至2014年9月底,公司有息负债由14.81亿元激增至25.23亿元,增长了近一倍。

间接融资带来的负担很快显现出来,快速增加的利息支出随即成为公司业绩的沉重拖累。2014年前三季度,公司利息支出高达1.03亿元,与同期1.15亿元的净利润大致相当。厦门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所长葛晓萍对此分析称,目前国企的债务压力正在增大,在股权市场再融资是化解高负债率的重要手段。事实上,截至2014年9月底,凌云股份的资产负债率已达61.11%,高居行业第三位。

即便此次成功“补血”,凌云股份的资金饥渴也只能暂时缓解。在定增完成后,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将降至48.25%,仍高于行业内可比上市公司42.72%的平均负债水平。

年报特刊:上市公司争抢“互联网+”风口(股)

 

“互联网+”刮起了上市公司转型风潮,眼花缭乱的触网、并购不断涌现,“互联网+”成为上市公司争相挤占的风口。数据显示,涉足“互联网+”概念的上市公司中,超七成2014年实现了业绩增长。不过,业内人士表示,涉足“互联网+”进入全新的领域也可能带来一定风险。

“互联网+”潮涌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15年以来,传统行业(剔除计算机和通信)共有72家上市公司通过并购等方式布局“互联网+”,主要涉及制造、商业贸易、化工、电气设备等行业。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上市公司的“互联网+”转型方式五花八门。大多数公司通过并购或设立子公司的方式跨界互联网,也有部分公司通过小比例参股的方式先行试水。大湖股份盛达矿业公告,拟分别投资2500万元、8000万元参与百合在线的增资扩股。二者均表示,这是公司参与互联网的一次新尝试,旨在增强公司的互联网意识,把握好“互联网+”时代,为今后该产业布局做好准备。

在细分行业上,大多数公司转型主要集中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已有安源煤业海大集团小商品城等数十家公司公告,将通过并购或设立子公司的方式进入互联网金融。小商品城4月15日公告,拟在年内成立互联网+金融服务公司,建立义乌购金融生态圈战略。

此外,还有不少传统行业的公司,通过延伸产业链,涉足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汽车、在线教育等行业。

大北农3月6日推出定增预案,拟募资不超过22亿元,投向农业互联网与金融生态圈,推动公司向互联网化、类金融综合农业服务商发展。

3月18日,宋城演艺发布重组预案,收购六间房100%股权。六间房是国内知名互联网视频网站,逐渐发展为互联网演艺平台网站。宋城演艺通过并购六间房,实现了演艺业务从传统线下向互联网化在线演出与社交的转型。

而在此轮追风“互联网+”的上市公司中,也不乏煤炭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通过拥抱互联网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谋求业务转型。

安源煤业4月29日公告,引进天津泛亚电子商务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共同推出的“煤炭交易及互联网金融平台”正式上线,预计上线首月融资规模将达到2亿元。该平台创新的P2S运营模式,将互联网金融与煤炭供应链对接,将金融资本导入煤炭产业。今年2月,宝钢股份参与设立了上海欧冶金融信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金融数据处理、金融软件开发等。随后,欧冶金服与上海钢联又共同出资组建上海诚融动产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实施运营动产质押信息平台。

概念公司业绩靓丽

从涉足“互联网+”概念的上市公司年报来看,超七成公司2014年实现了业绩增长,交出了靓丽的成绩单。

分板块来看,37家互联网金融概念公司中,28家实现业绩增长,大智慧、二三四五、苏宁云商等8家公司业绩翻倍。其中,东方财富以3213.6%净利润增幅居首。公司表示,2014年公司互联网基金第三方销售服务业务实现了快速发展,公司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平台基金销售额大幅增长,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服务业务收入实现大幅增长。值得注意的是,东方财富2015年一季度实现净利润1.99亿元,同比大增超过10倍,显示出高成长势头的持续。

20家在线教育概念公司中,14家实现业绩增长。全通教育、新南洋、GQY视讯均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不过,今年一季度,在线教育板块业绩呈现下滑趋势,过半数公司净利润同比下降,立思辰业绩大幅下滑379%。

市场看好的智慧医疗板块2014年业绩也不俗。27家公司中超七成业绩正增长,方正科技江苏三友运盛实业业绩翻倍。其中,方正科技2014年实现营业收入68.62亿元,同比减少6.65%;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62亿元,同比增加980倍。今年一季度,方正科技业绩继续维持高增长态势,同比增长逾6倍。

在线旅游和智慧农业概念公司业绩则较为平均,实现小幅增长,增幅在60%以内。在线旅游7家概念公司净利润悉数增长,中青旅表示,公司用互联网思维重塑业务,以遨游网为龙头的旅游生态圈的构建,有力的促进了线下业务的转型升级。

在最接地气的农业板块,不少公司早早就开始了“互联网+”转型。去年10月,芭田股份就通过收购农业信息服务商金禾天成20%股权,向综合农业服务平台型公司转型。未来公司将逐步形成以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技术为核心的行业壁垒,朝着生态芭田、智慧芭田迈进。

转型风险须防范

“互联网+”概念公司的喜人业绩吸引了众多上市公司争相涉足。业内人士认为,上市公司纷纷赶潮“互联网+”,但进入全新的领域,由于缺乏经验等也可能带来一定的风险。

中科云网的跨界转型几经磨难。曾经驰名的湘鄂情由于餐饮主业受冲击,欲搭上互联网热潮转型大数据、新媒体服务,并更名为中科云网。不过,到2014年年底,公司却面临业绩巨亏和债务违约的局面。2014年公司亏损6.8亿元,同比下滑两成,资产负债率高达97.75%。公司表示,新业务方面的专业董事已经辞职。公司未来发展“前途未卜”。

今年新切入“互联网+”领域的传统行业上市公司中,“互联网+”新业务的业绩还未能在年报季报中显现,从其2014年年报梳理发现,既有业务业绩喜忧参半。

在上述72家通过并购等方式进入“互联网+”的上市公司中,有47家公司业绩增长,25家业绩下滑。其中,朗源股份、英唐智控、世纪星源、蓝鼎控股、索芙特等业绩翻倍,而博闻科技、云天化、荣信股份等业绩亏损。

干鲜果出口龙头企业的朗源股份,由于2014年苹果反季销售情况良好,去年净利润大增401%。今年3月,公司收购上海恒煜90%股权,并定增23亿元切入互联网数据中心领域。如此大的跨界,公司后续产业整合仍待关注。

此外,不少公司则是在原有主业不振的情况下做出转型的决定。由于国内大屏幕市场复苏缓慢,威创股份去年净利润下滑64.92%,今年一季度净利润下滑340%。威创股份表示,由于公司原有的业务已经失去了高速发展的动力,急需新血注入。公司今年2月份公告,拟收购红缨教育全部股权,公司也制定了“云端+数据+应用”的教育业务发展战略。

业内人士看来,“互联网+”并非万金油,虽然短时间内上市公司搭上“互联网+”概念可能使股价暴涨,但只有带来企业经营业绩的提升才能真正见“疗效”。

年报特刊:国企改革激活上市公司经营活力

 

本报记者 刘兴龙

国企改革脚步逐渐加快,通过混合所有制、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国有企业经营活力得到加强。财务数据显示,尽管因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盈利下滑,国有企业2014年整体业绩差强人意,但基础建设、金融、新能源等领域国企依然保持营收和利润高速增长势头。

央企业绩夯实发展基础

截至4月29日,258家直属和间接控股的央企上市公司2014年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合计7329.84亿元,较2013年同比下滑2.11%。

工商银行依然是盈利能力最强的企业,2014年实现净利润2758.11亿元,同比小幅增长。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则出现业绩下滑,分别实现净利润1071.73亿元和474.30亿元,较2013年分别下降17.3%、29.4%。

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包括大盘蓝筹股在内的A股公司股价普遍出现上涨,尤其是今年以来中国南、中国北车、中国中铁等公司股价涨幅巨大。不过,目前央企上市公司的加权平均市盈率只有21.78倍,加权平均市净率为2.56倍,今年以来市值整体增幅为45.93%。

国企改革即将进入深水区,处于排头兵地位的央企自然成为了改革的主力。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和参与国际竞争是目前央企并购重组的主要推手。从中长期来看,除涉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公司外,央企的兼并整合可能主要发生在竞争类企业、对于经济增长提升明显的装备制造企业和存在同类恶性竞争的企业之间。

数据显示,目前,国资委辖下共有112家央企,旗下共有277家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超过10万亿元。

实际上,央企的兼并重组并非一个新话题。早在2003年,国资委原主任李荣融就表示,要培育30户到50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在2003年至2014年的11年间,国资委的央企重组工作一直在稳步推进。期间,共有80多家央企被重组兼并。

央企并购重组已成为当前市场最热的话题。李锦指出,央企重组是一个长期的目标,是在分类改革以及结构调整的基础上进行的,目前国企改革总体方案尚未出台,成规模的“央企合并潮”在近期不太可能出现。

 

 

[责任编辑:robot]

标签:上市公司 募资 上交所

人参与 评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预期年化利率

最高13%

凤凰金融-安全理财

凤凰点评:
凤凰集团旗下公司,轻松理财。

近一年

13.92%

混合型-华安逆向策略

凤凰点评:
业绩长期领先,投资尖端行业。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