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叶问3》疑似虚高票房的资本阳谋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叶问3》的票房虚高本该是娱乐圈茶余饭后的谈资,可当背后的神开股份(SZ.002278)和快鹿集团也被牵动,显然这场虚假票房风波已经开始延伸到资本市场,并且牵动多方利益。

长江商报消息 投资方上海快鹿集团耗巨资为票房保底,“互联网+电影+金融”创新模式暴露隐忧

□本报见习记者 张虹蕾

上映短短6天票房就突破6.4亿,当高票房的《叶问3》闯入人们的视线,除了对虚高票房的质疑,更多的疑问开始转向背后的融资链条。

长江商报记者调查发现,打造《叶问3》的快鹿集团,表面上似乎在展开一场“互联网+金融+电影”的行业创新,但实质上是由旗下的发行平台、融资平台、管理平台和关联公司展开了一场复杂的资本运作。

首日1.56亿票房引发嘘声一片

3月4日,《叶问3》首日就以1.56亿的票房、40.96%的排片占有率抓住了人们的眼球,截至3月10日,《叶问3》上映6天,累计票房已经达到了6.4亿元;而这份表面光鲜的成绩单,却让很多人发出了“票房虚高”的一片嘘声。

业界的质疑主要集中在四点:一是某些中小影院午夜场、早场等冷门时段,上座率爆满;二是该片的总票房收入和上座率很难匹配,总票房收入与座位比例不符;三是该片出现一些售价超过200元的偏高票价,且安排在冷门午夜场次;四是多个影厅的黄金位置空出,“冷门”位置满位。

面对“票房注水”的质疑,3月6日下午,电影局召开会议,就电影市场专项治理严正表明态度,责令相关制片方、发行方、票务方、院线及影院立即停止不正当营销行为,并将视其情节轻重,依法依规予以处理。

7日晚,广电总局电影局发布通知,称将对3月4日以来电影市场出现的严重的票房异常波动进行严肃排查,并要求相关发行方及影院平台在8日17时前提供与《叶问3》各发行方(不限于大银幕公司)进行票务合作所签署的有关合同。

长江商报记者在3月10日登陆美团猫眼体验,从17:05开始,《叶问3》在武汉万达国际影城(汉街店)基本间隔20分钟左右就安排新的场次;而在不同排期,票价为53元的售价场次均显示暂停售票。

在中国电影圈子,似乎造假票房的案例并不是只有这一个,但是短短上映几天,对《叶问3》票房造假的质疑已经超过了对电影本身的关注度。

而面对媒体的质询和相关部门的监督,某些影院也觉得有些无可奈何。“电影的宣传方为了票房,有时候是会和影院签订一些小规模的协议,但是这样的做法显然已经成了一种隐性的行规。为了影院的收益,很难拒绝这种免费送到嘴边的晚餐。”一家影院的工作人员告诉长江商报记者。

3月9日,快鹿集团在其官网发布声明,称外界盛传的《叶问3》票房造假系“无中生有,歪曲事实”。

4900万元换一日涨停 或为博弈?

《叶问3》的票房虚高本该是娱乐圈茶余饭后的谈资,可当背后的神开股份(SZ.002278)和快鹿集团也被牵动,显然这场虚假票房风波已经开始延伸到资本市场,并且牵动多方利益。

据相关报道显示,2015年以来,多项关于《叶问3》的融资类产品在市场上出现。其中包括:2015年10月28日在苏宁众筹平台以众筹形式融资4000余万元,该项目由合禾影视和上海毓点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发起,并由易联天下平台归集消费权益。玖那里金融在线、当天财富、当天金融、东虹桥金融在线等平台均以不同形式的产品为《叶问3》项目融资。

而早在2016年2月24日,神开股份就发布公告,公司拟定用4900万元认购上海规高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人份额,合伙协议签署后,实缴的出资金额设立《叶问3》电影票房收益权投资基金用于投资电影《叶问3》,通过《叶问3》未来票房收益分配获取投资利润。

神开股份对于叶问的投资似乎是旗开得胜,2月24日神开股份股价一路飙升至17.57元;然而截至3月10日早晨10点,长江商报记者发现,神开股份报价仅有12.70元,股价已经下跌到一个“冰点”。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A股的神开股份外,港股的十方控股也参与了《叶问3》的投资,公司以1.1亿购买了《叶问3》55%的票房收益权。而投资《叶问3》的快鹿集团恰好是这两家公司的控股方。

答案显而易见,快鹿集团是在动用旗下的两枚“棋子”,为《叶问3》的票房保底。

4900万的投资换来一日涨停,快鹿又为何耗费巨大的成本“保底”?

资深金融人士在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电影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有着很强的口碑氛围和博弈色彩,一部好的电影往往可以带来天价的票房和回报;互联网金融产业看中的就是电影产业的特色,并且电影产业前期投资巨大,需要高额资金,因此双方一拍即合。”但他也表示,“这种资产证券化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电影产业的资产证券化与实体金融产业的资产证券化不同,其产生的现金流并不是完全固定与稳定的。”

而这背后的资产证券化究竟暗藏着哪些风险和隐患?这位金融人士进一步称,一是票房收入的不确定。对于电影而言,它的票房好与坏往往并不是由剧本、演员等可控因素决定的,好演员有可能有烂剧,小制作也可能有大收益,所以电影业进行资产证券化风险较高;二是对赌协议的投机性,分析《叶问3》这部电影,其对赌协议具备了较强的投机性特征,这种高额对赌协议,让运营公司迫不得已铤而走险;三是理财和影视的非匹配性,互联网金融最擅长的就是跨界,但是金融理财产品的持有人和电影观众之间存在错配,难以实现有效的转化,就会最终成为风险点。

票房资产证券化 多平台布局资本

进一步从电影继续延伸到幕后,快鹿集团就早已经把“互联网+电影+金融”的新模式提上日程。

据相关报道,《叶问3》上映前,快鹿集团就已经将票房资产证券化,以票房收益的预期从旗下P2P、众筹平台等渠道筹集了不少资金。

而在上海快鹿投资集团的官方网站可以看到,“集团出资100亿投资金融产业,打造新型模式,实施8+1电影战略,其中70%投资中国电影,30%与好莱坞强强合作,目标是占领中国票房既有的30%和新增票房的70%。”而快鹿系的扩张也规模巨大,曾表示在2015年“实现全年销售1000亿元人民币,就业人数突破10000人”。

快鹿董事长施建祥也在快鹿集团的官方网站宣称,要用快鹿独创的“互联网+电影+金融”模式,让中国电影拥有好的票房。

据长江商报记者了解,主力代表快鹿集团旗下囊括多种平台,基金公司有基冉资产、融嵊资产、东林家族及中海投金控;金融类平台有东虹桥金融在线、当天金融、当天财富、趣豆理财、菜苗金融、苏宁众筹等;在影视类平台有合禾影视以及大银幕电影发行,可谓整体上发力,为自己的创新型金融模式环环布局。

自称“《叶问3》会掀起中国电影史的一轮新篇章,目前海外票房全线飘红”的快鹿集团,把金融触角伸向影视领域,或许是为自己的上市空间开疆扩土。

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快鹿集团布局了金融、电影文化、互联网、核心产品这四大板块,分别在国内主板市场、香港主板市场以及纳斯达克,通过并购重组成功控股多家上市公司。

施建祥实现资本证券化的布局似乎是滴水不漏,但在某种程度上,这样多方平台的搭建难免让人引发自己融资自己担保的嫌疑,即快鹿集团是通过控制自己的子公司投向自家的电影《叶问3》。

至于快鹿缘何要为自己“砸票房”,前述业内资深金融人士表示,“对于电影产业,通过砸票房吸引人气,带动电影的推广;其次,实现对赌协议的内容,避免对赌失败支付高额资金;第三,为了兑现其对投资者的承诺,避免出现投资者挤兑,或者资金链断裂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影院—电影出品公司—互联网金融企业—投资者已成一种利益链关系,为了防止利益链断裂,电影出品公司难免会做出一些非常规举动。”这位业内资深金融人士进一步解释。

“电影+互联网+金融”模式 创新边界在哪?

有快鹿内部工作人员告诉长江商报记者,快鹿之所以开始在电影产业“谋篇布阵”,或许是想要把金融理财产品的用户转化到电影产业上,但是易观分析师黄国峰告诉长江商报记者,“倘若快鹿集团想把理财产品的人群吸引到电影上来,显然转化率是很低的。”

“电影+互联网+金融”显然已经不是一个新的名词,从2014年开始,就有很多电影众筹网站上线,前述业内资深金融人士告诉长江商报记者,“互联网+金融+电影”的模式在中国最早开始试水的,是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宝的娱乐宝,一经上线就备受追捧。到后来借助众筹成功的动画电影《大圣归来》都是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有益尝试,这种模式相较于大部分传统金融模式的确尚不成熟;但是他同时也强调——“电影+互联网+金融”这种模式的创新也为互联网金融产业打开了另一个窗口,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解决影视产业融资问题,形成营销系统化效应,有利于粉丝经济的互动以及粉丝流量的变现。

“传统的娱乐文化金融结合方式更多的呈现在演唱会和舞台剧,一般通过信托中心做大额交易;而随着新模式的不断涌现,相较而言电影和电视剧能覆盖和影响更多的人群,只要有成熟和稳定的模式,也可以推出相关金融产品。”黄国峰也坦言,“不能因为《叶问3》这一次的票房虚高事件,就否定电影整个行业的创新和变革。”

那么,“互联网+电影+金融”的创新模式的边界在哪里?

亚太经济学家谢逸枫向长江商报记者解释,《叶问3》的票房虚高事件,暗示着这种模式现在已经出现问题,票房造假的根源是模式创新的不完善。

在谢逸枫看来,模式的创新需要和相应的平台合作,快鹿作为一家金融投资领域的公司,在文化产业和影视娱乐的触角本身就有缺失。

成熟的模式需要和大的互联网平台合作,进一步连接资源;而快鹿集团这种通过子公司和自己平台发片的运营方式,很难连接到相应的资源和人群,因而为了达成收益就不得不通过“砸钱”的方式“运作”,用这种途径吸引更多的广告和投资。“互联网+电影+金融”的创新模式需要多方面的合作,盲目的扩张业务和不成熟的创新模式需要及时改进,快鹿集团的“创新初探”似乎确实存在很多隐忧。

《叶问3》资本运作实例

票房资产证券化

影片上映前,以票房收益预期从旗下P2P、众筹平台等渠道筹集资金。

砸票房

1.吸引人气,带动电影推广

2.实现对赌协议的内容,避免对赌失败支付高额资金

3.兑现对投资者承诺,避免出现投资者挤兑,或资金链断裂

标签:票房 影厅 上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预期年化利率

最高13%

凤凰金融-安全理财

凤凰点评:
凤凰集团旗下公司,轻松理财。

近一年

13.92%

混合型-华安逆向策略

凤凰点评:
业绩长期领先,投资尖端行业。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