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贵州岑巩:千年思州迈向制种强县


来源:中国经济网

岑巩县古称思州,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当地群众耕作技艺在很早时候就已非常发达。说起岑巩杂稻制种的历史,岑巩县农业部门分管负责人田家先如数家珍。1976年,岑巩县在注溪镇周坪村开始杂稻引种试种。到2013年,岑巩县杂稻制种面积已发展到4万余亩,被农业部授予“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称号,成为贵州省唯一的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

  ▲岑巩县注溪镇周坪村农民正忙着抢收杂稻种子。 (资料图片)

  ▲岑巩县注溪镇周坪村农民正忙着抢收杂稻种子。 (资料图片)

▲ 农民正在稻田里给杂稻人工授粉。 (资料图片)

底 图 岑巩县杂稻制种基地一角。(资料图片)

粮安天下,种铸基石。杂稻制种是国家战略性的核心产业之一,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贵州省岑巩县就一直把它作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来抓。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岑巩县将其列为县域经济八大支柱产业之首抓大做强,制种面积实现4.85万亩,产值近2亿元。

遍地开花制种忙

八月稻花香,景美似画廊。几许秋风过,流金一地黄。入秋后的岑巩县,处处洋溢着丰收在望的喜悦。

这一阵子,思旸镇岑丰村村民李复坤每天都要到自家承包的稻谷田里看看。李复坤今年流转了290亩稻田进行杂交水稻制种,“按照目前的长势看,亩产500斤不成问题,收入预计超80万元”。此外,李复坤今年还流转了160多亩水田用来发展思州水晶米,预计创收30余万元。

“岑巩的海拔、气候、山形地貌等自然条件都非常适合发展杂稻制种。”有着30余年制种经验的李复坤十分看好眼前这片土地,近10年来,他每年都会流转百余亩土地来进行杂稻制种,常年解决当地20余人的劳动就业。

岑巩县古称思州,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当地群众耕作技艺在很早时候就已非常发达。说起岑巩杂稻制种的历史,岑巩县农业部门分管负责人田家先如数家珍。1976年,岑巩县在注溪镇周坪村开始杂稻引种试种。到2013年,岑巩县杂稻制种面积已发展到4万余亩,被农业部授予“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称号,成为贵州省唯一的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

2014年,该县获得由农业部、财政部授予的“国家级制种基地奖补县”称号,每年获得中央财政奖补资金6000万元。

今年,岑巩县已建成千亩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10余个,全县10个乡镇均建有杂稻制种基地,制种面积达4.85万亩,产值预计近2亿元,有国家级杂稻制种示范社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州级龙头企业14家,州级示范社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40家,制种大户100户。

专家带头奔致富

岑巩县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生产出来的杂稻种子纯度和发芽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得到业界专家和制种企业的高度认可。

40多年来,岑巩县所产杂稻种子主要销往湖南、安徽、江西、广西、四川、重庆等地,并出口越南、缅甸、老挝等东南亚国家。有些技艺精湛的制种农户通过制种不仅发家致富,还成了远近闻名的土专家,有的甚至还被聘请到国外去传授制种知识,成了“洋教授”。

注溪镇周坪村哨坪社区党支部书记杨代军就被村民誉为“农民科学家”“育种大王”和“贵州的袁隆平”。

当记者走进杨代军家时,他正和一位客人交谈。客人是贵州百隆源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开山,两人正在热烈探讨“制种秘诀”。

早在5年前,王开山就慕名找到杨代军,以每月3000元工资聘请他帮助公司进行品种试种。

“杨代军的技术很好,有他帮助,相信试种一定会很顺利。”王开山此举并非一时头脑发热,因为此时杨代军在岑巩县已经声名远播了。

岑巩县龙江河边长大的杨代军,对水稻有着深厚感情。1979年初中毕业后,他就在一家育种公司学习杂交水稻种子培育技术。在长期劳动实践中练就了一身高超的技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练就过硬本领。”杨代军说,杂稻制种技艺不仅辛苦,而且要求很高,如何控水控肥、如何控制生育期、让“父本”和“母本”花期相遇……难度都非常大。特别是进入六七月,需要在正午太阳光最强烈的时候下田去“赶花”,即人工为杂稻授粉。如果错过花期或者“赶花”没赶好,就有可能产量不高,或者颗粒无收。

2008年,杨代军受湖南袁氏种业科技公司委托,带领11人的制种技术队伍到孟加拉国指导当地农民进行杂稻制种生产。因为反响很好,袁氏种业公司又先后两次派杨代军带队出国指导制种,技术传授到印度尼西亚、缅甸和泰国等国。

一时间,杨代军出国当农技专家成为当地热门新闻,村民羡慕之余,纷纷登门学艺。杨代军毫不吝啬,把一身本领倾囊相授。当地群众通过发展杂稻制种产业也逐渐富裕起来,一栋栋新房拔地而起,一辆辆小轿进入农家。2015年底,周坪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突破1万元。而常年手把手帮助村民发展杂稻制种,也让杨代军成为群众信任的制种专家,被推选为哨坪社区党支部书记。

“岑巩模式”塑强县

“作为全国第六大制种基地,我们是名副其实的制种大省。下一步,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制种强省。”在近日召开的贵州省杂交水稻制种现场推进会上,贵州省农委党组书记、主任袁家榆说。

岑巩县作为贵州省发展杂稻制种产业主产区,如何实现由制种大县向制种强县迈进?“多年来,岑巩县一直大胆尝试多种发展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总结出一套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发展的‘岑巩模式’。”岑巩县副县长吴朝令说。

突出政府引导,岑巩县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办法措施。全面整合资源,强化制种基地规划布局、制种企业资质审查、制种基地跟踪监管、制种基地指导服务、“订单生产合同收购”的产销模式、纠纷处理和案件查处;重点加强基地标准化、工厂化育秧中心、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种子质量检测中心、产业综合服务体系和技术创新工程建设等。同时,采取“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模式,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融入乡村旅游,打造城郊农耕体验、休闲观光基地一体化发展。

为了稳产增产、节约劳动资源、降低劳动强度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近年来岑巩县还引进了全程机械化成套设备高产栽培技术。“机插苗秧移栽大田,没有返青期,在大田直接生长,从而节约水稻种植成本,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作业效率。”田家先说,通过全程机械化成套设备高产栽培、机械杀虫、机械赶花,每亩可节约成本600元至700元,亩产值将增至4000元左右。

同时,岑巩县加强校地、公司合作,更好地为制种农民服务,保障制种产业安全健康稳步发展。分别与中种集团、宜宾农科院等5家科研院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并从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6名。聘请湖南、重庆种子公司的技术专家,对县域种子公司技术员进行系统培训。再由技术员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会、实地指导等方式,先后培训制种农民4.6万人次,以保证每个制种点2名以上农民技术员。

“目前全县常年服务在杂稻制种基地一线的农艺师有60人、高级农艺师18人、制种农民技术员295人。”田家先说,有15人先后到印尼、孟加拉等国家指导当地农民制种。

推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预期年化利率

最高13%

凤凰金融-安全理财

凤凰点评:
凤凰集团旗下公司,轻松理财。

近一年

13.92%

混合型-华安逆向策略

凤凰点评:
业绩长期领先,投资尖端行业。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