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没有一个心理学家的内心是完好无缺的


来源:豆瓣一刻

本文来自豆瓣网友: 果麦文化

关注微信公众号“每日豆瓣”,回复“今晚我有空”,看看大家晚上都在看什么。

梦,一种生理反应,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的另一疆域,往往被人们投射以种种美好的想象。然而,能凭借“梦”著书立说、开创门派,成为一门学科的一代宗师的,却唯独一人。

他就是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可能是很多人认识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心理学家。但是,仅仅把他称为心理学家,却太小瞧了他。弗洛伊德早已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甚至于,说他从某种角度上启发了整个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也不为过。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他以惊世骇俗之姿把讳莫如深的性呈到显处,并告诉人们,去了解你自己吧,作为一个正常的人 (性压抑是精神疾病的根源)、完整的人(自我、本我、超我)、有无限潜能尚待开发的人(潜意识、前意识、意识)。

他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在当时就吸纳了一大批年轻的后起之秀,比如荣格、阿德勒,其中很多人都在往后各自建立了学说,成为心理学大咖。

弗洛伊德还直接启蒙了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的诞生,间接刺激了性解放运动以及女权主义运动。而在后世,更有无数的艺术家视其为精神领袖,打着精神分析的旗号创造出了形形色色的作品。

达达主义代表马克思·恩斯特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启发,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1919年创作了作品《Aquis Submersus》

《Aquis Submersus》


大众视野中的弗洛伊德是名副其实的超级网红,但在学术界,弗洛依德的理论并没有那么吃香:从诞生初起就颇受非议,之后更是常年坐冷板凳。

弗氏在世的时候,得意门生就纷纷与他分道扬镳;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他的很多理论更是早已翻篇。不但在我国,使用弗氏“精神分析”法接待来访者的心理专家寥寥无几,就是在国外的“精神分析流派”也早已改头换面,不复往昔。

如今的弗洛伊德更像是一个过时的IP,文艺圈已经用腻了,教授上课只是略微一提,而学生在下面掩嘴偷笑,留下的只是依稀的“冰山理论”、“俄狄浦斯情结”以及“泛性论”……

荣格(右)曾是弗洛伊德(左)的弟子,两人后来分道扬镳


那么,“精神分析”理论究竟能不能算作科学?

为何在所有的心理学流派中,唯独它流传最广,最受文艺青睐?

直接影响“精神分析”理论诞生的《梦的解析》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

弗洛伊德到底是一个学术骗子、性变态、曝露狂,还是不世出的天才?

如果你仅凭“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阉割理论”(阳具崇拜)、“幼儿期性冲动”就判定弗洛伊德是一个半生潦倒,写不出论文,评不了职称,所以企图以耸动话题搏出位的中年猥琐大叔,那你就错了。

其实,弗洛伊德天资聪颖,通晓多种语言,有经得起推敲的学术背景。从医学院毕业后,他从外科、内科,逐步过渡到对于心理疾病的治疗。弗洛伊德是在实践中逐渐发展出自己的理论的,可以说聪明、勤奋,甚至称得上学霸。

那么,究竟要多大的脑洞才能把“精神疾病”与“性”联系在一起?这就必须要回溯一下时代背景了。

弗洛伊德生活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的维也纳,当时那里的宗教氛围浓厚且保守,就连夫妻间正常的生活也会受到干预,所以,可想而知,性压抑非常普遍。另外,虽然民风尚是淳朴,启蒙的号角已经吹响。彼时,达尔文已经写出了石破天惊的《物种起源》,弗大叔也是他的粉丝。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说,“精神分析”就是脱胎自“进化论”,但是从动物的原欲推导到人的身上,似乎非常地顺理成章。总之,弗大叔一拍脑门,就推己及人了。并且,在几次的治疗之后,发现,哎,还真蒙对了。

但是,在蒙对与成名之间还有着很大的距离,毕竟,谁说蒙对的只有他一个呢?

别说,当时还真有不少人都想到了这一点。但是那些人显然不具备弗大叔的超强整合能力。而具有超强整合能力的弗大叔就在借鉴了当时的一些先进想法后,发展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

但是体系有了,也并不一定就会大红大紫啊。这时候就需要一些易于传播且醒目的口号来助阵了。

弗洛伊德和自己的头像雕塑沉默相对


很多人批评弗氏的理论实在霸道。比如,所有的癔症都是由性压抑造成的。太过于绝对。但是,绝对化的理论却往往掷地有声。试想,如果尼采说的不是“上帝已死”而是”上帝或许死了,或许还活着”,他还能震惊世人吗?

所以,弗洛伊德既不猥琐,也不是骗子,而是一个勤奋好学,不但洒下了99%的汗水,也有1%灵光一现,更懂得抓住机会的学霸。同时,他还是一个real耿直boy,毕竟在当时保守的氛围下,提出如此离经叛道的理论需要不少勇气。所以,弗洛伊德之所以是弗洛伊德,不但因为他聪明、努力,也因为他的坚定和勇气,当然也可能是因为一颗real想红的心。

弗洛伊德就此完成了从学霸到大神的转型,是他恰巧选对了时机,还是命运对他格外偏爱?如果将视野扩大,人们或许会讶异地发现,竟然还有那么多响亮的名字,和弗洛伊德是同时期的人,诸如达尔文、马克思、尼采、狄更斯……星光何其耀眼,他们的成就后人很难超越。

若是回想19世纪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年代,或许会看到,那时的世界是一片战火纷飞的景象,但是由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飞跃却从未停歇,物理、化学、地质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正逐步成型。

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转折点,一切都在分崩离析,一切也都在重新凝聚,久远累积的能量奔涌,呈井喷之势,所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些大师巨擘们固然个人能力格外出众,也是因为站在了历史的风口,享受到了时代的红利。

“精神分析”,为文艺而生

“精神分析”能算作科学吗?既然说到科学,那先来说说衡量一门理论是否属于科学的标准是什么吧?一般而言,有如下几条:可证伪、有边界、具有信度和效度的研究方法。

所以,心理学正式成为一门科学,要待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之后,不管它之前已经在人文领域内黑户了多少年,都只能算作哲学。至于“精神分析”?不好意思,不符合科学的条件。虽然“内省法”及“谈话法”在学科内是被承认的研究方法,但是它无法被证伪。

但就是这样一个似是而非的理论,却几乎是所有心理学理论里最广为人知的。或许是因为这个理论中,想当然的成分与猎奇的成分结合的恰到好处吧。

试举一例,有谁不爱自己的母亲呢?而若是爱到了要杀掉父亲的地步,这就有些猎奇了。同理,每个人都有任性放纵的时候,也有激起义愤的时候,有浑浑噩噩的时候,也有如有神助的时候……可不就是“本我”和“超我”吗?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Sophocles)


就此,想当然的部分确保了受众所能感受到的共鸣,而猎奇则格外利于理论的传播。试想,当阔太太们在交际茶会、舞会中窃窃私语(她们也是心理治疗的主要消费人群),精神分析简直是绝佳的话题。它新潮、时髦,带有科学的理性,同时又有一些香艳的成分,有突破禁忌的刺激感,又不至于过分低俗,毕竟科学是最好的遮羞布。还有那些根据精神分析理论所创作的电影、戏剧、音乐、美术种种,还不是因为投世人所好嘛。

本来“弑父娶母”就是取材自戏剧,不用多说就可以脑补出上百种情节,而其余词汇,无论是“阉割”、“潜意识”还是“性压抑”,满满的都是戏。如果看了《梦的解析》,你就会明白,弗氏除了是一个理科男,心理学家之外,一定还是一名文艺男青年,因为他所引用的小说戏剧,也是随处可见。

看到这里,你终于想打开这本叫做《梦的解析》的书,一探究竟了。

所以,你已经准备好看到本我、自我、超我,看到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看到口唇期固着,肛门期固着……然后指点江山,高谈阔论了?不不不,这些你都不能在这本书里看到,这些理论都要更晚才会出现。那这本书里究竟讲了些什么呢?

这本书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讲了在弗洛伊德之前的,关于“梦”的一些理论。第二部分,弗洛伊德用解梦作为依据,分析梦的由来、组成内容、组成方式以及在自我约束的作用下,梦的各种变形。第三部分,用心理学的术语将一个梦产生的过程表述了一遍。

如果你对各种各样“梦的理论”感兴趣,你可以选择看第一部分。如果你爱看故事,那可以选择看第二部分里各式各样的案例分析。如果,你想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知识,那第三部分会很适合你。

当然,如果你是一名诚意满满的心理学爱好者,真正想了解这门学科,你可以选择从头看到尾,再配上一本心理学简易小词典或者经典心理学教材《心理学与生活》,必然获益良多。

但你仍要准备好遭遇智力挑战,原因如下:

首先,这是一百多年前的经典著作,你不能指望它像一本通俗小说那样易读。

其次,这是一本学术书,它必然会有若干你不懂的专业名词。

再次,一百多年过去了,心理学又诞生了许多新的理论。

当然,或许新的理论是一种更好的诠释方式,但也不一定代表过去的理论一定是错误的。心理学撇去实证的部分,相当类似于哲学,而有些哲学家在晚年的时候甚至会推翻年轻时候的所有理论,但这并不会让过去的理论就此失去所有的价值。“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慢慢看便是了。

这就结束了吗?

所以,这就结束了吗?弗洛伊德只是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是分裂的,性的欲望从幼年的时刻便降临,从此伴随我们一生,成为每一个行为的幕后动机,而与此同时,我们却连自己真正想些什么也搞不明白吗?

弗洛伊德一直被视作是固执又强硬的,他始终与那些嘲笑反对他的声音抗辩着,从未屈服。然而到了晚年的时候,他也改进了他的理论。

他认为:我们每个人固然都有难以消灭的欲望,但是这种欲望的能量确实是可以转化的,它可以从狭小的个人愿望转化到更广阔的外部空间,从而愿意为社会与人类的文明承担更多的责任。

毕竟,世间哪有心想事成,也不是处处花团锦簇。悲欢离合、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似乎是为了让这人生不要过于艰难,弗氏发现了人类心理的八种自我安慰方式(自我防御机制):否认、移置、投射、合理化、反向作用、退行、压抑和升华。

从某种角度上讲,那些成就伟大事业,或者有所特长的人,就是将自己过剩的欲望转移到了一条更为可能的路径上。这八种自我防御机制,若是没有先天备齐,也可以在后天修习。

心理学家就好像上天派来拯救世人的使者——因为,与肉体的痛苦相比,心灵的痛苦隐秘且求出无期。

然而,从没有一个心理学家的内心是完好无缺的。就像被烫伤过的人遮挡火焰,以便别人不会再度烫伤。其中的心理动因是,无法眼睁睁地看着他人受苦而无动于衷的共情,以及一种即便自己不能获得,但也从别人的获得中得到欣慰的反向补偿作用。

让我们心存感激,因为他们的存在,世界上的心灵正在变得好一点点。

人参与 评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