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工匠精神”不如“市场精神”


来源:凤凰财知道

“工匠精神”不如“市场精神” 文/邓新华消息说,罗永浩在手机新品发布会上说“M1是我们工业设计上的耻辱”,我甚是惊讶。

“工匠精神”不如“市场精神” 

文/邓新华

消息说,罗永浩在手机新品发布会上说“M1是我们工业设计上的耻辱”,我甚是惊讶。罗永浩一向倡导“工匠精神”,但是,一个优秀的工匠,会把“工业设计上的耻辱”卖给消费者吗?

可能有朋友会说,“工业设计上的耻辱”是指事后回顾,而非罗永浩当时明知M1 是“工业设计上的耻辱”却还卖给消费者。如果是这样,那也说明,罗永浩当时连“工业设计上的耻辱”都看不出来,这岂非不够“工匠精神”?

我并不愿意公开评点罗永浩的手机事业,但罗永浩推广开来的“工匠精神”一词,我一直想说一下。以前没有说,是考虑到可能会引起一些朋友的激动情绪。后来我看到这个词成了很多官员爱说的词,就越来越想说一下了。

“工匠精神”这个词听起来很美好,大概是说在制作技艺上精益求精、产品质量精益求精之类的精神吧。当然,这的确是一个美好的词,但是它的用法常常有问题。

比如很多人认为中国人缺乏“工匠精神”,而瑞士人、日本人就有很强的“工匠精神”,于是他们会对这不争气的民族性浩叹:虽然制造量扩大了,但质量不行,仍然要鄙视。

中国的确在部分产品上质量不如瑞士、日本,但这个责任能怪中国的工匠们吗?

实际上,产品质量并不是工匠决定的,而是市场决定的。

要做有“工匠精神”的工匠,是需要付出极高的成本的。时间、设备、耐心、精神高度专注,这都是成本。

市场中,无论一个工匠多么具有“工匠精神”,只要市场愿意给他的出价,无法弥补他的成本,他的结局就只有一个:被淘汰。

也就是说,工匠有没有“工匠精神”,要看消费者愿不愿意付出那个价格。

瑞士有“工匠精神”,是因为有一部分消费者愿意付出那个价格来买他们的“工匠精神”。

既然有部分消费者愿意购买“工匠精神”的产品,那中国人为什么就不能争气、努力,把这块市场抢过来呢?

这要看是否合算。这部分消费者算是高端消费者,不多,不一定非要去抢,抢也不一定是你的比较优势。如果这类产品不符合你的比较优势,你非要赔钱去抢,结局是被淘汰。

所以,不抢这一部分消费者,并非是值得批评的民族性。

那么,能怪中国的消费者对产品质量要求不高吗?

消费者消费也要量力而行。如果非要脱离实际,付出高价去覆盖“工匠精神”的成本,那么。消费者自己会被淘汰。

所以说呢,符合市场需求的就是好的,没必要非得纠结于质量高端的产品。

更关键的是,把目光瞄准更大规模的普通人的市场,利用规模优势,可以极为快速地提高普通消费品的质量。

手机市场就是如此。

1990年代初的第一代手机——“大哥大”,那时候北京的房价才1000多元一平米,而一部“大哥大”要几万元。只有极少数人才能用得起“大哥大”。

今天你能想象,某个人手里拿的砖头式移动电话,居然值几十平米的北京房吗?

“大哥大”是什么质量?现在的手机是什么质量?天渊之别。

而这巨大的质量提升靠的是学习瑞士人吗?当然,对质量的追求精神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手机市场规模快速扩大,规模效应使得企业有利润条件来提高产品质量。

假如中国人始终只有极少数人能用“大哥大”,则无论有多少“工匠精神”,也对质量改善不大。

就是把整个瑞士的工匠都搬到中国来,也造不出今天这么好的手机。

所以,当你对着某个瑞士制品叹赏再三时,别忘了,瑞士制品的质量提升速度,其实远远赶不上中国这些大规模消费品的质量提升速度。中国制造在短短30多年里,质量已经提升很多代了。

所以,“市场精神”比什么精神都厉害。企业家卖卖“工匠精神”,算是营销手法,可以。但官员跟着去提倡“工匠精神”,就是不懂经济了。官员只要多放开市场就好。

[责任编辑:谭红朝 PF009]

责任编辑:谭红朝 PF009

推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预期年化利率

最高13%

凤凰金融-安全理财

凤凰点评:
凤凰集团旗下公司,轻松理财。

近一年

13.92%

混合型-华安逆向策略

凤凰点评:
业绩长期领先,投资尖端行业。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