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赵磊:企业走出去要解决四大痛点 避免“低附加值”


来源:凤凰财经

5月14至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这次论坛是习近平主席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合作倡议以来,中国就此召开的规格最高的国际会

5月14至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这次论坛是习近平主席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合作倡议以来,中国就此召开的规格最高的国际会议,意义重大。近日,“一行三会”纷纷表态,将全方位以资本支持“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3年来,经济层面取得了哪些成果?未来,中国企业如何借“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去,当前存在什么问题?对此,凤凰财经采访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国际关系与国家统一研究室主任赵磊,对此一一解读。

经济内涵是“一带一路”的优先属性,这一倡议首先要“在商言商”

凤凰财经: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三年过去了,“一带一路”建设各方面成果都超出了预期。那么,三年来,“一带一路”在经济层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3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同参与,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合作协议,形成广泛国际合作共识。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内涵和属性的认识也变得更加清晰。

在经济层面上,强调合作共赢属性。经济内涵是“一带一路”的优先属性,这一倡议首先要“在商言商”,即让中国民众以及国际社会切实享受到“一带一路”的红利与实惠。“一带一路”的理念是共同发展,目标是合作共赢。它不是中国一家分蛋糕或拿蛋糕的大头,而是沿线各国共同把蛋糕做大,一起分蛋糕。3年多来,联合国大会、安理会、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有关决议或文件都纳入或体现了“一带一路”建设内容。经济走廊建设稳步推进,互联互通网络逐步成型,贸易投资大幅增长,重要项目合作稳步实施,取得一批重要早期收获。“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各方积极参与推进的重要事业,为增进各国民众福祉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智库不能是“书呆子”式的研究,要有“行者之见”

凤凰财经:作为“一带一路百人论坛”发起人,智库机构在促进“一带一路”政策有效沟通方面,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取得了哪些成果?

赵磊:首先,一定要避免出现有“库”无“智”的现象。“智”表现在是不是有很多受国际国内认可的权威专家,这些专家一定要有针对“一带一路”的代表性成果。是不是能够以点带面,把有关“一带一路”研究的知识和专家集聚起来,避免重复建设,共享“一带一路”资源和知识。

其次,推动现有知识的国际化、传播手段的网络化。要通过智库建设,实现“一带一路”知识的充分流动、“一带一路”理念的充分交流。三年多来,国内已经出了很多不错的有关“一带一路”的文章和成果,但是很多成果的版本仅限于中文,有些已经翻译成英文版本,但效果不够好,不具代表性。很多智库的成果报告很厚,文字很多,不适应互联网传播。因为,在微传播时代,应以轻快的阅读方式,实现较为理想的传播效果,并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第三,“一带一路”需要打通“己学”和“彼学”的智库。“一带一路”的智库需要的不仅是研究中国国情与自身对外开放的智库,更是精准研究沿线相关国家以及全球经济发展与人文交流趋势的智库。而且所做的研究能真正影响和完善政策,对“一带一路”的发展有实质性帮助。

智库的研究成果要接地气,要在“路上”找答案。智库不能是“书呆子”式的研究,天天在书斋里讨论什么是“一带一路”,不接地气,没有底气。一定要行走起来,到中国的沿边省份去,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去,到相关国家的工程和项目中去。所以,智库要有“行者之见”,因为只有行动的人,经常在路上的人,才会有智慧的远见。

凤凰财经:一季度中国对外投资降近五成,而与“一带一路”沿线43个国家有新增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合计29.5亿美元,占同期对外投资总额的14.4%,较去年同期上升5.4个百分点。应该说,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逐年加大,那么,当前企业“走出去”后的发展现状是什么?

中国企业“走出去”要推进“硬联通”与“软联通”互促结合

赵磊:今天,中国已经走到了提供全球供给的阶段,而且是有温度的全球供给,‘一带一路’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机会和可能。

目前,中国企业向丝路沿线国家重点推销的是“新三样”,即高铁,核电,以及航天、航空与造船等。其中,大多属于基建类企业,如中铁、中铁建、中交建、中建等。但这些“风风火火”的企业背后也有痛点,他们的主要特点如下:一是,初期,基建是“一带一路”的核心工种;二是,劳动密集型,但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三是,商业风险、政治风险与人员风险叠加;四是,财务成本大,负债率高,但利润率低。因此,企业不堪重负、负债率高,因为劳动力成本以及人员风险在不断上升,每年不是没事干,而是忙活一年最后留给自己的钱太少,属于流血流汗的“低附加值”行业。所以,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企业会不断发现痛点、解决痛点,如中交建、中电建等企业在海外进行基建主业的同时,努力开拓运营与管理服务业务,利润率明显提高。

中长期,中国企业在丝路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努力推进“硬联通”与“软联通”的互促结合。“软联通”就是把中国企业的标准带出去,例如肯尼亚蒙内铁路已经在积极使用中国标准。

蒙内铁路是肯尼亚独立百年来建设的首条铁路,也是规划中的东非铁路网的咽喉,2013年底开工建设,采用中国国铁一级标准,把中国的资金、技术、标准、装备制造和管理经验带入非洲。

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企业全球软实力明显弱于硬实力

凤凰财经:未来,您认为企业应该如何抓住“一带一路”发展机遇“走出去”?您有什么建议?

中国企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力量,但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企业的全球软实力明显弱于硬实力。中国企业在工程建设、资金支持、价格定位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但在价值观感召、标准规则制定以及法制契约塑造等方面却处于明显的劣势。目前,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很多企业“蜂拥”而出,不分企业业绩、能力、口碑、背景等,全都喊着“一带一路”的口号“攻城略地”,其场面颇为壮观。但是,越火热时越需要冷静,要认真思考问题和痛点。

第一是求创新,讲好“一带一路”故事,需要在研究方法和表述模式上进行更新升级,要善于运用大数据等新的研究工具。比如,利用大数据手段,及时监测东道国的民意变化,尤其是社交网络上涉及“一带一路”的民意热点,把传统的“大舆情”分析进行改造、细化,多作针对具体项目、针对具体领域、针对具体人群的民意调查。

第二是求声音,不能只是在国内讲得热火朝天,必须想办法在东道国讲好“一带一路”的故事,而这里的“好”是副词不是形容词,不能只讲“好事”或是只拣好听的讲,也得讲清楚“一带一路”建设方面的难处。

第三是求互动,要加强媒体和学者的充分联动。曾经一段时间,学者说“一带一路”不等同于马歇尔计划,但媒体又兴奋地把亚投行比作美国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这就属于思维纠结,没有把问题搞清楚。媒体与学者不能各说各话,自我陶醉,要加强联动。

[责任编辑:李愿 PF015]

责任编辑:李愿 PF015

推荐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凤凰财经”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财经频道(010-60676000)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预期年化利率

最高13%

凤凰金融-安全理财

凤凰点评:
凤凰集团旗下公司,轻松理财。

近一年

13.92%

混合型-华安逆向策略

凤凰点评:
业绩长期领先,投资尖端行业。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