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博世掘金热水器市场 万和称几年内冲击百亿目标


来源:第一财经

原标题:拉博世掘金热水器市场 万和称几年内冲击百亿目标

在“一带一路”合作的东风下,中德企业正更紧密地携手。5月16日,万和与博世合资的万博电气有限公司(下称万博)正式开业。这桩中德企业的联姻,重点是联手开拓中国及全球的电热水器市场。

万和电气002543.SZ)董事长叶远璋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通过多元化、智能化和国际化,万和未来几年将冲击年营收百亿的目标。

不过,奥维云网(AVC)家电事业部总经理郭梅德向第一财经记者分析说,今年3月底房地产开始限购,一二线城市的成交量下降,影响会有滞后效应。2016年国内热水器市场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10%,今年预计增速将会有所放缓。

生产与技术优势互补

新公司注册资本3亿元人民币,双方各占50%股份。万博在佛山高明、合肥长丰有两个生产基地,目前年产热水器200多万台,一期工程将扩至300万台,未来产能还会进一步扩大到400万台。值得注意的是,博世原来在中国的多条电热水器、热泵热水器和太阳能热水器的生产线,也将搬到上述两个合资公司的生产基地。

博世热力技术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Uwe Glock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博世的家用供暖系统、燃气热水器等业务在中国市场已做得不错,但是电热水器业务还需提高,所以与万和合资成立了万博公司,生产电热水器、热泵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及热水水箱,其中最主要是电热水器。万博暂时不做燃气热水器。

双方将把电热水器的研发资源,共同投入到万博公司,未来还会进一步加强研发。不过,销售则会分开。由万博研发和制造的万和、博世两个品牌的产品,将分别由万和、博世的渠道来销售。万和电气(002543.SZ)董事长叶远璋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博世品牌定位高端,万和品牌定位中高端,这样万博工厂将可覆盖全系列的产品。

谈及为什么与万和合作,Uwe Glock说,之前双方已有五六年的良好合作关系,博世采购万和的燃气热水器做出口,万和生产能力强、产品线广,所以博世选择万和做合作伙伴。

“我们与博世合作是优势互补。”叶远璋解释说,万和以燃气热水器为主,前几年向太阳能热水器、热泵热水器、电热水器延伸。未来热水系统是发展方向,水箱是其中的心脏,可以连接各类热水器。博世有热水系统优势,万和有单品优势,共享博世的水箱技术,有助于万和将产品升级为热水系统。

此外,万博未来还会逐步获得博世在生产工艺和工业4.0方面的技术支持,推进智能制造;同时,利用博世在物联网、传感器上的技术,推动智能热水器的发展。

电热水器市场潜力大

对中国及全球电热水器市场潜力的共同看好,让万和与博世走到一起。

Uwe Glock说,由于巴黎公约的签署,各国更重视环保,将减少石化燃料的使用,电热水器的普及将加快。拉美、亚洲有很多人还没洗到热水,因此电热水器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叶远璋也认同地说,随着电网的发展,加上使用的便利性,过去几年电热水器在中国市场发展很快。一些偏远地区没有通燃气,也会使用电热水器。这次双方合作会更有竞争力。

目前在中国市场,电热水器、燃气热水器已各占半壁江山。博世热力去年在中国市场的业绩增长40%。在合资公司万博开业后,预计博世热力今年的中国业绩增速将超过40%。“中国市场目前占我们的营业额少于10%,希望未来中国市场占比升至20%。” Uwe Glock说。

在中国市场,万博生产的两个品牌的产品,分别在万和、博世的渠道销售。而在海外市场,双方在销售层面则已有小规模合作,未来合作的范围会扩大。叶远璋说,国家推动“一带一路”发展的政策,给制造业很大鼓舞,今后万和与博世可以探索在国外的深度合作。

万和将冲击百亿目标

借助德国的技术和多元产品的扩张,万和电气未来几年将冲击年营收百亿的目标。

近年,万和逐步推动管理层的新老交替。叶远璋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他与万和电气的总裁卢宇聪搭档也是优势互补。“我带着二代往前发展,二代有国际化的视野,我对万和的发展及行业情况有经验,大家都想抓住机遇,把事情做好”。

万和电气2016年业绩增长迅速,去年营业收入近50亿元,同比增长18.3%;净利润4.3亿元,同比增长35.12%。

叶远璋说,从去年开始,万和三年内将保持快速发展,预计未来两年每年增长25%。万和已经制订了未来几年冲击百亿的目标,通过多元化、智能化和国际化来做大规模。在多元化方面,万和将构建热水系统、厨卫电器、智慧家庭几个板块。

去年,万和继续推进智能制造、智能产品,工厂向机器换人、数字工厂、智慧工厂迈进。叶远璋说,万和已在内部系统实现联网,下一步销售、服务、物流业务也实现联网。

不仅万和电气,华帝股份、老板电器、苏泊尔、九阳股份等多家厨房电器类上市公司的2016年业绩都不错,增速高于家电业的整体水平。叶远璋认为,厨卫电器行业原来市场份额比较分散,随着国内消费需求升级,行业加快优胜劣汰,做好准备的品牌企业因此受益。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人参与 评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