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手绘图:打开一个你从未真正了解过的中国 |雜·讀


来源:杂书馆

和我们相去不过百年的民国

还留存下来一段端庄而委婉的时代风华

今天我们就从梁思成的作品中

找寻那一个年代的风采

原文:UnderstandA其然

(ID:understandaqiran)



= 让人心颤的手稿 =

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建筑叫作广济寺,位于河北宝坻县(现属天津)。它建于辽代,是中国已发现的古木建筑中最老的之一。其中的三大士殿为砖木斗拱建筑,内部梁枋结构精巧,似繁实简,极用木之能事。让人不禁感叹那时候的国人智慧。



细节图



若保留至今,那将是近一千年的人类瑰宝。

而如今我们能看到的,只有梁思成复原的手稿,和一座2007年重建的新寺。

广济寺三大士殿平面及断面图

Plan and cross section

宝坻解放后,广济寺于1947年被县长下令拆除,原因是:把那个“破庙”的木材,拿去修桥,这桥还能为人民服务。

于是,一座极具文物价值的辽代建筑不复存在。



当梁思成于1953年得知这消息时,痛彻心扉:“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



梁思成的一生,就在这种发现古建筑的欣喜,和得知古建筑要被毁的心痛之间来回拉扯。



梁思成的古建筑手绘图还有约七十幅,均出自他在抗日战争期间完成的《图像中国建筑史》,

这是国内第一本较为系统论述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史的专著。

这本书的草稿因为战争一度流失,三十多年后找回来时,梁思成已经去世了。

而这本书中的测绘图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很多建筑就像那广济寺一般遭遇非命。如今,我们只能按图索骥。





【建于1008年山西榆次永寿寺雨华宫】

永寿寺雨华宫平面及横断面

Plan and cross section

历史图片

建筑已于建国初期被拆,据说是为了修铁路

【建于1205年的河北正定阳和楼】

阳和楼平面及断面图

Plan and section

历史图片

建筑已于20世纪60年代被拆毁,复建工程正在进行,预计今年7月底完工。

幸好有梁思成的手绘图纸。他的一笔一画,比高清扫描仪都好用。

中国建筑之“柱式”(斗拱、檐柱、柱础)

The Chinese order

图中是中国建筑中最重要的“柱式”(斗拱、檐柱、柱础),

这也是梁思成所绘图版中最常被别人复制的一张,

简练流畅的线条,精细的结构分析,还有对应的中英文注释。



宋代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图样要略

Sung Dynasty rules for structural carpentry

它们和电脑一样准确,却比数码更多一份“人情味儿”。

那是一个学者对自己国家文明瑰宝的深深热爱。

= 建筑之事,家国之事 =

中国建筑,完全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东西,孕育于史前时期,发育在汉代,在唐代成熟,到了宋代臻于完美,直到明代开始衰老。

中国传统建筑中,那些佛教庙宇中的翼展屋顶,宫殿宅第中的格子窗棂、庭院里的月门和拱桥,让18世纪的欧洲设计师为之倾倒,甚至创造了一种专门模仿中国装饰的艺术风格,“Chinoiserie”;

反观国内,工匠们历经千百年发展出我们的建筑特征来适应人们的日常生活,从遮风避雨到侍奉神明,可是,建筑却始终受到鄙薄,认为不过是工匠之事。

 

直到梁思成的出现。

梁思成在清华大学教书

30年代,梁思成和林徽因,加上助手莫宗江,花了九年时间,辗转15省200余县,考察过的建筑物超过两千个;

那是什么年代?

战乱频发,交通不便,只能在古庙或者路边小店中投宿,虱子成堆,有些地方还要提防土匪。

克服了这些障碍,他们便拉开皮尺,一点一点丈量着建筑的大小构建。

知乎上有人问,“梁思成手绘建筑图纸算什么水平?”

梁思成的建筑图纸的水平,并不在手绘上。

是他们为了测量和拍照,搭起临时脚手架,惊动无数蝙蝠,扬起千年尘埃;

是梁思成拿着相机,攀上梁架拍摄那些重要的细节;

梁思成坐在斗拱上

是林徽因煞费苦心抄下的寺庙石碑上记载的修庙年代和经过;

1937年林徽因在山西五台山佛光寺测绘唐代经幢

是梁、林躲避战乱,在四川李庄写下了《中国建筑史》,眼看当年的金童玉女变成了乡村困病交加的瘦弱夫妻;

林徽因患肺结核而卧床不起;梁思成把下巴支在花瓶上,他因为年轻时车祸影响了脊椎,只能靠这样支起头,为《中国建筑史》画图,才成为现在的《图像中国建筑史》。

为了什么?

“其最终目标,是为了编写一部中国建筑史。这一课题,向为学者们所未及,可资利用的文献甚少,只能求诸实例。”梁思成这样说。

为了栽下这棵树,后来人好乘凉。



= 已经失去的,还能留下的 =

建筑与人之间,有一种很重要的联系,就是珍惜;

珍惜当下,也珍惜过去未来;珍惜天地,珍惜人和人的相处,珍惜每一个细节的智慧用心和鬼斧神工。



可是,在这片历史车轮极速转动的土地上,梁思成们的呼喊只能是螳臂当车;

从北京被拆去的古城墙,到如今假的永定门城楼、假的西单牌楼、假的前门大街和五牌楼,拆了的东西重新建起来,也不是原来的那个。

然而当美好的逝去时,人们的心感到疼痛。人和过去的那种联结依然在,只是换了种方式。

2012年,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维修性拆除”。

无可奈何的,是不论过去还是现在,有些东西我们都留不住;

就像梁思成曾经费尽苦心测绘的那些正在消失的古建筑;

能留住的,只有那些图纸。

或是,正因为知道总有一天会失去,

所以这一笔一画,是搏了命地去留住。

这是人类共有的记忆和情感。

时光荏苒,只有这绵延,能战胜无常的破碎,失去的痛惜。



人参与 评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