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马歌舞厅》倒是比《深夜食堂》真实,可你敢看么


来源:豆瓣一刻

原标题:《海马歌舞厅》倒是比《深夜食堂》真实,可你敢看么

本文来自豆瓣网友: 熊太行

关注微信公众号“每日豆瓣”,回复“今晚我有空”,看看大家晚上都在看什么。

文 / 猫头木有鹰 咳咳灰

华语版《深夜食堂》确实无法让人喜欢。能直接看到日剧原版的情况下,对这部情节生硬、人设错位、演技尴尬的广告长片,人们没法给予太多宽容。

除了吐槽吴昕的表情和黑老大的盲人眼镜,还有一种愤怒的声音:

这根本不是我们的生活。

国人拍不出“一个时代众生相”的剧吗?显然不是。

24年前,就有一部情景剧拍出了这种味道,比《深夜食堂》的漫画还要早十几年。

01

“电视系列剧”《海马歌舞厅》出品于1993年(也是个鸡年),讲的是北京一家歌舞厅里发生的故事,老板、公关经理和领班,每天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见识着世间百态。总共40集,每集一个小故事。

这部戏的编剧阵容特别强大,可以说是顶级配置:

马未都(当时还没被人缠着问“您帮我看看这件儿古董是不是真的”),马老师真开过一家“海马歌舞厅”,那时候高朋满座大家都是名流,都以认识老板不买单为荣,很快歌舞厅就倒闭了。

王朔(7年后的深夜他在麦子店跟徐静蕾老师对坐无言),剧里有许多京味儿调侃,他贡献良多。三年前,他给《海马歌舞厅》写的一份剧本手稿拍卖出28万多的高价。

海岩,令他名声大振的长篇小说《永不瞑目》5年后才出版。1994年,他跟王朔等28位作家成立海马影视创作室,正式成为电视剧编剧,《海马歌舞厅》算是一次试水。

梁左,《我爱我家》总文学师,写过《虎口遐想》等相声名段。《海马歌舞厅》里有不少相声风味的台词。

作家、编剧刘震云,那时他还没写《1942》《手机》和《我不是潘金莲》。

写了《红高粱》但还没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

黄磊版《深夜食堂》把大半个娱乐圈的人都搬来了,然而在《海马歌舞厅》面前,只是一个青年团队而已。

《海马歌舞厅》铁打的三个主角是:

1. 歌舞厅老板马思达

刘斌,中戏表演系毕业,姜文的同班同学。刘斌后来在《黑洞》里扮演涉黑老板张峰,好多人今天看见他还会叫“张总”。

2. 歌舞厅女经理田春

陈小艺,中戏表演系毕业,来自北京人艺的资深演员;那时已经演了《外来妹》,正当红。

3. 歌舞厅领班猛子

梁天,当时他比葛优大爷还要红一点,是在大电影里担纲主角的一线明星。

流水的客串演员有:

于谦老师(当年还不爱抽烟、喝酒、烫头)。于老师在第二集贡献了二十几分钟演技爆表的演出,演一个痞子,“谦哥醉酒”是《海马歌舞厅》的名段。

于老师还演过《小龙人》,客串一个古代人

铁齿铜牙的张国立老师(演一个大忽悠,假装部级领导去歌舞厅骗吃骗喝)

英达(《我爱我家》导演,演另一个大忽悠)

杨立新(贾志国你这浓眉大眼的知识分子也去混歌舞厅啦)

刘佩琦(《大宅门》里飞扬跋扈的白三爷,在这里演一名新兵,一嘴陕西口音)

臧天朔(有些人是在《海马歌舞厅》里第一次听到他唱《朋友》的)

常戎(《余罪》中的许平秋是个狠角色,但不及《海马歌舞厅》里更狠)

还有葛优徐帆倪大红曹颖李成儒(不求最好,但求最贵)、瞿颖(24年前就是女神了)、姜昆石富宽许亚军(祁厅长)、王奎荣(柯镇恶)、丁志诚……

《深夜食堂》的主演黄磊老师也在《海马歌舞厅》里客串过。那年他22岁,即将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毕业,此前已经与陈凯歌导演合作过电影《边走边唱》。

第12集《最后一夜》,他演一个面貌清秀却很丧的恋母小青年(也是22岁),来《海马歌舞厅》是要找陈小艺扮演的经理田春。

他一出生母亲就去世了,抱着对母亲的幻想和渴望长大,有一天发现田春跟照片上的母亲长得很像。一次过失杀人之后,他决定向这个像妈妈的女人倾诉心事(他看见红色的山楂果茶就惊恐地跳起来,着实吓坏了)。后来在田春和老板马思达的劝说下自首。

虽然稍显用力,但是黄磊确实演出了那种战战兢兢、失魂落魄的样子。

向田春倾诉多年来对妈妈的思念之后,怅然若失地离开:

田春劝他自首,他像孩子一样捧住“妈妈”的手哭:

陈小艺年轻时候真好看

田春给他点了首歌《听完这首歌你再离去》:

随警察走出歌舞厅前最后一回头,眼泪“刷”就下来了。

监狱真不是这样鲜嫩的小男生能活下来的地方。

02

《海马歌舞厅》的制作班底和《编辑部的故事》有部分重合,不过在当年,前者的口碑不如后者。

这与题材有一定关系。《海马歌舞厅》谈论的是当时人们闻之色变的老少恋、婚外情、先锋艺术等争议话题,故事的基调,也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合家欢气氛,有点黑色幽默。

《海马歌舞厅》主题歌、童安格唱的《游戏人间》,曾经因为“歌词内容消极、负面”,连剧一块被停播过。

有些故事内容落入俗套,好在演员演技在

今天看来,这部剧仍然称得上一部诚意之作。尤其可贵的是,它对现实的呈现和反思。

1993年,歌舞厅还是新鲜时髦的娱乐场所,用现在的话说,“这是一个名利场”。

如果说在“深夜食堂”,人们会放下包袱、卸去伪装,在海马歌舞厅里,各路人会争相戴上最光鲜的面具。除了刘斌和陈小艺之外,这里所有的男男女女都在拼命装X。

各路人在歌舞厅出入,没有一个人有尊重甲方、尊重观众、尊重顾客的意思:

第一集,在歌厅表演的女歌手说:“你们这儿痞子不少啊,刚发了点小财就上这儿找感觉来了”。

旁边的男歌手补充:“大喇也不少啊,多得直绊脚”。

痞子好理解,大喇是指的性方面开放的女人(可以想一下《老炮儿》里许晴老师演的话匣子)。

比痞子大喇更高级的是骗子。初级的骗子,也就蹭吃蹭喝;高级的骗子,把自己包装得光鲜亮丽,胆儿也更肥。有人以体制内身份行骗,有人则扮演故弄玄虚的“高人”。

声色场所少不了凯子。那时候人们羡慕地尊称他们为“大款”。

歌舞厅最低消费30元,考虑1993年北京市职工平均月工资378元,平均房价1400元/平米,这个价格相当高,但暴发户们喜欢一挥手就“今晚的单我全买了”。如果两个暴发户同时在场,还可能为了争面子现场斗富(歌舞厅老板心里可美了)。

社会声望高的人,会被歌舞厅老板请为座上宾。摇滚乐手、霹雳舞者等当时的先锋艺术家,也在歌舞厅里出没。

一些具有年代感的情节增色不少。比如梁天扮演的领班猛子跟服务员们吹嘘自己是养信鸽能手:

“全国那帮玩鸽子的,唯着我转,全国信鸽协会堵在我家门口不让我出门,哭着喊着非让我入会,前几天又给我发来邀请函,请我去那儿当理事。”

梁天演的“猛子”没读过大学,也没上过前线,可用来吹牛的谈资不多。

那时一个人如果不是大款,就要有点拿得出手的兴趣爱好,比如有“祖国山河一片红”的邮票、有名贵品种的君子兰、练气功开了天目、围棋业余二段、中国象棋大师、部委有熟人能拿到车皮倒卖钢材……

猛子说自己参加了全国信鸽协会举行的信鸽放飞大赛,那也是调性满满的爱好。

信鸽活动在“文革”期间被禁止,直到改革开放,这项活动才又活泛起来。1984年12月6日,全国性的信鸽爱好者组织——中国信鸽协会在上海成立,归国家体委领导,八九十年代,全国各地纷纷成立信鸽协会,经常举办各种比赛。就跟今天玩无人机和机器人的人差不多。

梁天说自己参赛的信鸽没拿着名次,还险些走丢,放飞半个月后,他的鸽子终于回来了。

“浑身是血,关键是爪子,一溜的大血泡。”

“大血泡?”

“人家是身残志坚,从几千里外一步一步走回来的。”

一听就是梁左的梗

一间小小的海马歌舞厅,众生百态云集,俨然一个变革时代的缩影。

比如1993年的北京,歌厅里的个体户们对进来避雨的几个军官和学员很不友好,冷嘲热讽带起哄。一掷千金的大款是几年前被营长除名没能提干的战士。

这种激烈冲突在今天的影视作品里恐怕是看不到的。

参演《海马歌舞厅》的这些演员,当年年纪大多在三十岁上下,事业刚刚起步或者才崭露头角,像于谦还要到十几年后才能烫头并走红。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本来就是歌厅里的角色,有的人自己有单位,面临着要不要下海的冲突,有的在社会上飘着什么钱都挣。

他们就是那个歌舞厅里的角色。

也是因为这个缘故,这部戏的口碑非常分化,有人认为这部戏很好很黑色,有人则认为不接地气。

但有一点是公认的,它就像《清明上河图》一样,有保存语言、服装和风俗的功效,如果要拍1990年代的北京,就要到《海马歌舞厅》和《我爱我家》里去找,那是北京真实的街坊市井。

植入的户外广告

《海马歌舞厅》也是最早植入广告的一批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有百龙矿泉壶,《海马歌舞厅》的植入则是干白葡萄酒和管道疏通机。

不过昔日开创这个模式的电视人也许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深夜食堂》会把老坛酸菜放在演员和剧本头上,野蛮地碾压一切吧。

如果比较黄磊老师两个鸡年的表演,我们会发现:

那个胆怯的恋母青年不安得非常淡定。

那个老练的料理大叔的淡定里藏着不安。

黄磊老师天生适合各种深夜戏,从歌舞厅到剧场。但这次的食堂真的不是他的主场。

如果要体会他性子里那种夜凉如水的悲,可以重温《夜半歌声》,这是黄磊老师客串《海马歌舞厅》之后的电影作品。

忘了那部广告片吧。

夜还是当年的那个夜,

黄老师,已经不是当年那个黄老师了。

贴一段主题曲歌词:

《游戏人间》 by童安格

我停留在繁华人间

多少梦最后成凄凉

你将会歇脚在何方

去等待心中的渴望

笑看人生的繁华

变化无奈潇洒又何妨

何不游戏人间

管它虚度多少岁月

何不游戏人间

看清恩恩怨怨

何不游戏人间

管它风风波波多少年

何不游戏人间

不如展开笑颜不成眠

———

猫头木有鹰

熊太行的好基友,大学同系师弟。戏剧与表演爱好者。原创自媒体「就叫熊太行也行」常驻作者。

咳咳灰

龟毛的天秤座,没本儿老司机。原纸媒记者、编辑,「就叫熊太行也行」常驻作者。

人参与 评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