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希特勒和他的“日耳曼尼亚”之梦


来源:中国国家历史

希特勒在奥地利的故居

文│闫胜男

来源│《中国国家历史 · 捌》

东方出版社出版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微信号:zggjls

2016 年10月,奥地利政府拟拆除希特勒故居引发热议。这座位于因河畔的三层小黄楼从外表上看平淡无奇,但因纳粹头目希特勒曾在这里居住生活,而使人们面对它时心情复杂。它一方面是个历史文物,但另一方面,在人们看来,杀人狂魔希特勒正是从这里开始,一步步完成了其罪恶的人生之旅。倘若将二战德国军国主义的悲剧,完全归结于希特勒未免有将历史简单化之嫌。更重要的是,运用历史性的观察方法,考察希特勒及其纳粹党羽,是在一种什么样的德国国内局势下,登上政治舞台;又是在一种什么样的世界局势下,迅速发展;源其兴衰成败,稽核利弊得失,才可以更好地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01

平凡青年,前期蜕变

1889年4月20日,阿道夫·希特勒(AdolfHitler)出生在奥地利因河畔的布劳瑙(Braunauam Inn),家中排行老四。其父阿洛伊斯·希特勒(Alois Hitle)曾是一名公务员,有过两次婚姻,阿道夫是他与其第三任妻子克拉拉(Klara)所生。



阿洛伊斯是一个专横的家庭暴君,常常在酗酒之后毒打妻子、孩子,甚至是狗。对年幼的希特勒来说,父亲呈现给他的并不是一个和蔼、可敬并能让孩子作为向导和榜样学习的形象,他野蛮、不公正、从不考虑他人感受。但在外面,他表现出的却是一个高尚、公正的公务员形象。父亲角色的缺失使得希特勒一直在寻找一个值得效仿的男性形象。后来他从腓特烈大帝、凯撒、拿破仑和俾斯麦等历史人物身上找到了这种形象。希特勒的副官在其回忆录中提道:“希特勒喜欢将腓特烈大帝和俾斯麦作为自己的榜样。他说,他们和他一样曾面临着抉择,只有靠勇敢和毅力才能使普鲁士和德国完成伟大的业绩。”



希特勒的母亲是一个勤劳虔诚的模范主妇。在希特勒出生之前,她已经失去了两个孩子,所以对希特勒有着强烈的保护欲望。这使希特勒对母亲有较强的依赖性,而父亲的暴行更使得希特勒的恋母情结发展到了极端的地步,也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依恋,希特勒害怕失去关爱的恐惧心理也在增强。这种复杂的情感在希特勒五岁时因弟弟的出生而加剧,希特勒认为这是母亲对自己的背叛。在这样的心境下,童年的希特勒感到极度孤独,他憎恨野蛮的父亲,也不信任缺乏忠诚的母亲,但同时也蔑视自己的软弱。在希特勒11岁的时候,弟弟夭折,家中先后曾有过的六个孩子最终只剩下希特勒和最小的妹妹。



希特勒从小喜欢画画,立志长大后以此为生,可专制的父亲却执意要让希特勒成为一名公务员。在希特勒的父亲看来,成为一名画家可能是最糟糕的结果,因为这将意味着漫无目的的徘徊。而公务员能够引导希特勒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并了解服从权威的必要性。但是排斥奥地利现存政权的希特勒毅然选择与父亲的意愿背道而驰,决绝而誓不回头。14岁那年,希特勒的父亲去世。两年后,希特勒被迫辍学。据希特勒的中学老师描述:他面容苍白而消瘦,就像是肺结核病人,但他的眼睛明亮,目光炯炯有神。尽管他确实在某些学科上具有天赋,但是他喜好争辩、刚愎自用、脾气暴躁,很难融入到学校的框架之中。在离开学校的日子里,希特勒把精力投放在了艺术事业上,他画画、写诗、听歌剧、学习建筑学。

希特勒的画作(1914 年)

四年后,希特勒的母亲也去世了,希特勒移居维也纳。窘迫的希特勒被迫居住在无家可归者的收容所内,靠着孤儿抚恤金和出售明信片赚取的微薄收入度日。报考美术学院两次落榜后,希特勒逐渐把兴趣转向政治。这个一面是饥饿与穷困潦倒、一面是纵欲和奢侈无度的古老皇城(当时维也纳是哈布斯堡王朝的首都)很容易就激起青年希特勒内心对社会普遍现状的不满。本就对奥地利政权不满的希特勒变得更加激进,他认为哈布斯堡王朝必须灭亡,因为它存在的每一刻都是对德国人的荣誉、财产乃至生命的损耗。而在维也纳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犹太人就是罪魁祸首,是这些犹太人威胁到了德国人的生存。这促使一向独断专行的希特勒加入了当地的反犹联合会。自此,强烈的民族主义和反犹主义情结便深深地根植在青年希特勒的心中。

希特勒在德国军队服役(二排右侧)

1913年,希特勒前往慕尼黑。不久一战爆发,怀着对德国的崇敬,希特勒申请以一名奥地利人的身份在德国军队服役。他在战争期间表现英勇,并因此荣获一枚铁十字头等勋章。然而,1918年德国战败投降给年轻的希特勒以当头棒喝,他认为是文官对德国军队的把持和背叛造成了这一局面。战败对希特勒造成的情感冲击成为其复仇的动力,也加速了希特勒对德国母亲的“捍卫”。一战后,希特勒继续为军队服务,加入了“调查遣散委员会”,主要任务是暗中监察军队士兵,对那些有过“共产主义或布尔什维克主义”行为的人进行逮捕,这份工作使希特勒对“背叛者”的仇恨得到了充分的发泄。



1919年9月,在监视德国工人党(German Labour Party, 简称DAP)的活动中,希特勒受到DAP 领导人、极右翼反犹主义分子安东·德雷克斯勒(Anton Drexler)的影响,加入德国工人党,成为第555号党员(党员从501 号开始)。1919年11月中旬,希特勒成为工人党的领导人之一,负责宣传工作。希特勒能够拉来一大帮人,听他大声谴责《凡尔赛和约》,并呼吁把犹太人逐出欧洲,很快他便成为当地受欢迎的煽动家,获得了很好的名声。在决定投身政治生涯的几周内,希特勒形成了他政治信条中的几个要点:德意志复兴、与马克思主义及其他德意志意识形态敌人作斗争、清除欧洲的犹太人。1920年,德国工人党更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即“纳粹党”(“纳粹”是德语中民族社会主义一词的缩写Nazi 的汉语音译),并通过了希特勒和德雷克斯勒拟定的《二十五点纲领》。一年后,希特勒发动党内政变,成为该党的唯一领导人。就这样,希特勒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他希望自己能成为民族运动的鼓手,并鼓舞它前进。他坚信自己注定会成为一个伟人和德意志的拯救者。

希特勒的德国工人党会员卡

02

趁势而起,崭露头角

就整个德国而言,一战的失败普遍令国内的青年人感到迷茫和彷徨。他们内心产生了无所依靠的空虚感,觉得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没有精神支柱,等待他们的注定是失败,这种思潮让广大青年焦虑不安,德国社会也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德国人类社会学家马克思·希尔德柏特·布姆在《普鲁士年鉴》中写道:“从多种角度来看,1914年8月也许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新时代的破晓,而毋宁说是向一个旧时代痛苦的告别:它意味着一幕浪漫主义庄严演奏的终曲,德国人的心灵只能以沉重的无可奈何的态度才能使自己和它脱离关系。”当时德国青年的思想状态也处于转折之中,是可塑性最强的阶段,他们看不到未来的希望,所以内心不免夹杂着一份无奈和狂躁,成为非理性滋生的最佳土壤。就在这种艰难的心灵转型时期,希特勒和纳粹乘虚而入,以狂热的宣传和演讲,令广大青年压抑的情绪得到最大程度的爆发,内心的民族感情被煽动到了极点。在这种状态下,纳粹党组织成为德国青年释放心灵能量、寻求安全和归属感的最佳港湾,这就为希特勒创造世界性的灾难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正在演讲的希特勒

一战失败后的第二年,德国的现实状况也为纳粹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1919年冬,德国经济陷入困境,随即引发了社会危机,加之1923 年法国和比利时军队占领鲁尔区,德国革命形势再度高涨。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贸然于1923年11月8日晚发动了啤酒馆暴动,但很快遭到镇压。希特勒被判刑入狱,《我的奋斗》一书就是希特勒在狱中口授完成的。这是一部集种族主义、反犹主义、极权主义和帝国主义等种种反动思想于一体的大杂烩。希特勒在书中提出了两个纲领,先是要建立一个欧洲殖民帝国,“领土扩张……今天几乎完全只能在欧洲实现”,其次建立世界帝国,“如果日耳曼人早就实现了团结,德国今天无疑已经成了地球上的主人”。日后,希特勒正是在这两套纲领下开始一步一步实践其欧洲统一梦的。

03

纳粹崛起,不可一世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再度为希特勒提供了难得的蛊惑人心的机会。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广大中下层人民饱受失业和破产之苦,对现任的魏玛共和国政权极为不满。希特勒趁机利用他强大的蛊惑力,发表各种鼓动人心的演讲,以伟大的德国救世主的姿态出现在朴实的听众面前。

尽管此时的希特勒按照当下的标准,看上去并不像是一个完美的领导者:他并不高大,反而有些瘦弱矮小,他额头很窄,颊骨略高,深色头发,眼睛小而明亮。但就是这么一个“被神化的小人”成功地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对德意志复兴的热情,赢得了广大国民的支持和追随。通过强大的宣传攻势和周密的组织工作,纳粹党利用德国痛恨《凡尔赛和约》的民族主义情绪,以德国社会各阶层利益的代表者身份自居,最终于1933年成功攫取了政权。此后的几年里,纳粹政权大力开展军事和经济活动,为发动战争做准备。

1933年希特勒就任德国总理受到民众的大力支持(站在窗户中部的为希特勒本人)

1937年,希特勒在一次重要的秘密会议中宣称:德国的前途完全取决于如何解决生存空间的需要。解决生存空间首先要向欧洲发展,而不是到海外去寻找殖民地(这一点与希特勒当初设想的纲领完全一致)。德国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夺取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动用武力。希特勒预测英国因其国内经济危机必然不会参与对德战争,而法国若没有英国的支持也不可能对德国采取单独军事行动。同时希特勒也清楚地认识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诞生的世界首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将会是英法等国的噩梦。在英法等国看来,强大的德国远没有一个强大的苏联更具有威胁性,英法更希望看到一个强大的德国来遏制苏联社会主义的洪流西涌。正因为深刻准确地认识到英法的政治立场,希特勒才敢无所顾忌地进行着他的计划。



1938 年3月13日, 希特勒和奥地利内阁首相赛斯· 英夸特(Seyss-Inquart)签署了《关于奥地利和德国重新统一法》,独立的奥地利灭亡。与此同时,德国已从三面包围了捷克斯洛伐克。英法两国视而不见的绥靖态度使得希特勒更加有恃无恐地继续扩张。一年后,希特勒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此时的英法两国,特别是英国张伯伦政府,仍没有清醒地认识到希特勒已决心发动一场席卷整个欧洲战争的危险,还妄想通过“威慑”德国来达到避免战争的目的。也正是这种缺乏诚意的态度,使得英法两国错失了战前与苏联结成反法西斯同盟的最后一次机会,反而令德国抢先一步,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避免了德国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也使德国得以按既定计划发动对波兰的进攻,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

德国攻打波兰期间,希特勒前往前线视察

1939 年9月,德国占领波兰。英法继续其绥靖态度,以为希特勒会继续东进,这样便能争取发展经济和扩充军备的时间。谁料希特勒在占领波兰,解除后顾之忧后,随即挥师反戈西进。希特勒的首要目标是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挪威和丹麦,如梦方醒的英法匆忙派出军队作战,然而对整个战局已于事无补,纳粹德国成功拿下北欧,接着轻而易举地征服法国。这一连串的胜利令希特勒信心倍增,更加坚定了他带领德意志民族走向“胜利”的决心。如果说战争伊始,希特勒还有些忐忑不安,那么现在他已完全相信自己就是那个能够带领德意志民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民族的人。怀着对欧洲统一梦的憧憬,希特勒开始了其对帝国的详细规划和进一步扩张。

03

欧洲帝国,不可一世

早在二战开始前,希特勒就开始绘制他统一欧洲的蓝图。他在参考德国政治地理学家卡尔·豪斯霍费尔(Karl Haushofer)的地缘政治学说的基础上,结合纳粹种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形成了向东夺取生存空间,建立以“日耳曼尼亚”(Germania,纳粹所构想的柏林未来的名字)为统治之都的欧洲大陆帝国,进而与英、美对峙并最终称霸世界的战略构想。二战初期实现了大面积征服后,希特勒便立即将这一构想付诸实践,着手建立欧洲帝国。帝国建筑的指导原则是“生存空间自决”,“帝国治内生存空间法将取代国际法”,“德国将作为一个超国家的主宰承担起超出民族国家范围的责任”,它通过“结合管理、监督管理、殖民地管理等方式来实行领导”。希特勒强调说:“在德国领导下建立起来的新欧洲决不容忍……有一个民主政府的存在。”按照上述原则,凡德军所至,当地民族的主权就不复存在,转归占领当局所有。



就这样,纳粹逐步建立起欧洲帝国的政治和经济控制体系,并以宗主国的身份对各占领地区进行肆意掠夺。1939年3月16日,希特勒下令:“在占领区发布成文法的权力归德国政府。”随后颁布的占领法规强调,“德国当局所颁发的法律是至高无上的”,占领区长官“只受元首的意志控制”。行政权也被德国当局垄断,纳粹政府在占领区按“领袖制”的原则建立起一套从帝国中心到被征服地区的垂直管理体系。各级长官只对上级、对帝国中心和元首负责,地方民意及利益完全不在考虑之列。在纳粹统治下,一切刑事案件,“对德国和日耳曼人犯下的罪行,不问罪犯的国籍,概归德国法庭审理”,当正常法律程序无法解决问题时,纳粹就援引《紧急状态法》,把惩戒权交给党卫队——它被授权可以脱离法律程序行事。党卫军的军事法庭无需罪证,仅仅根据政治态度即可宣判。如若无效,便出动军队,直接实行大规模屠杀。对此,希特勒曾训诫其党徒说:“通过法院判决,制造烈士是错误地……对待叛乱分子……德国的行刑队就够了。”

主持会议的希特勒(1941 年)

在经济方面,纳粹对欧洲占领区进行“符合大德意志需要”的全面改组,德国是工业中心,“其他国家则从事农业”。1941年11月25日,最高统帅部下令:“不准(占领区)发展消费品和制成品工业,加工处理当地原料和半制成品……是德国工业的任务。”同时,他下令接管或代管占领国银行,控制货币发行权;为方便勒索占领费,取消当局向银行贷款的限制;派监督员进驻各大商行、重要工厂、矿山和农产品收购部门,在这些单位“德国代表的命令必须执行”。这些经济措施为德国财团大开方便之门,他们建立起连锁董事会操控当地的经济。

纳粹的欧洲帝国带有明显的殖民性质,对被占领国家和地区的掠夺是毁灭性的,这也是其不得人心的根本原因。无论何处,一经纳粹统治,立即开始大规模放逐居民和没收财产,同时迫使欧洲作为一个整体向日耳曼民族供货,包括各种原料、粮食、证券、黄金和艺术品等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在整个战争期间,德国对欧洲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始终没有改变,那就是为德国榨取最大的利益,而不考虑其他国家的利益。“显然,保护国以及可能获得的其他地方的经济力量,当然必须为了进行战争而全部用尽。”为了充分压榨占领区,纳粹在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复辟了最原始和残暴的奴隶制。在战争爆发前夕,希特勒就曾表示:“德国以外地区的居民将不服兵役,因而可以作为劳动力的来源。”纳粹政权强制掠夺被占领区的劳动力,以用于对德国及其盟国有益的工作。这些劳工的待遇与奴隶类似,完全没有人权可言,甚至遭到种族隔离(犹太劳工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纳粹党卫军首领海因里希·希姆莱( Heinrich Himmler)曾下令:“为了这场战争与和平时期的建设,应把集中营改变为执行经济任务的机构(劳工营)。”其管理方针是“必须做到竭尽其力以获得最大的工作量。工作时间没有限制,让他们工作到死”。当然,希特勒的欧洲帝国是不允许犹太人存在的。从一开始,纳粹政权就明确下令要驱走帝国及被占领国家和地区的所有犹太人,以保存德意志人的生存空间。负责“就总体解决欧洲德国势力范围内的犹太人问题”的海德里希,计划要将犹太人驱逐至东方——可以枪杀犹太妇女儿童的地方。后期考虑到在欧洲实施大规模行动的话,会受限于运输能力,同时有碍于纳粹对苏联的行动计划,希特勒提出了要系统化谋杀犹太人的“最终解决方案”,即“生物学意义上的淘汰欧洲所有的犹太人”,六百多万犹太人就此被杀害,“雅利安民族取得了这场伟大的种族世界之战的胜利”。



04

欧洲梦碎,大厦将倾

希特勒并不满足于现有的欧洲帝国,他试图入侵英国,实现真正的欧洲统一。海狮计划的失败,尽管希特勒不愿承认,但他已经意识到德国连英国的制空权都没有拿到。面对战争爆发以来的第一次受挫,希特勒失望但不愤怒,他冷静地开始为新的攻击制订计划——消灭苏联。1941年6 月22日,德国法西斯突袭苏联,德军近三百万大军分三路以列宁格勒、莫斯科、乌克兰和高加索地区为目标,企图通过速战速决的方式摧毁苏联。最初由于苏联准备不足,德军得以长驱直入。

1942年夏季,希特勒的欧洲版图达到极大,第三帝国统治的地区,从大西洋海岸一直延伸到高加索山脉的西北端,从欧洲北部一直延伸到利比亚沙漠。这更加助长了希特勒的狂妄。然而,漫长的战争最终使胜利的天平倒向苏联,经过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三次鏖战,德军从此一蹶不振,陷入被动。希特勒开始渐渐变成德国灾难的同义词。



1944年6月, 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战场,希特勒和德国的失败已然注定。1945年4月,苏联攻克柏林,“在最危险的时刻,我必须为人民而牺牲我自己”,至死不悟的希特勒穿上军服,胸前佩戴着一战期间作为一名普通传令兵获得的那枚铁十字勋章,在其办公室悬挂的腓特烈大帝的肖像下咬开了氰化钾药瓶,同时他又朝自己的太阳穴开了一枪。31年前开始的战斗在这一刻终结了。在曾计划建成世界之都的“日耳曼尼亚”,这一片残垣断壁的上空,帝国国会的废墟上,纳粹万字旗颓然落下,随风飘扬的是苏联的镰刀斧头红旗。

希特勒自杀的新闻

希特勒的欧洲统一方案是深层次的国家社会背景和个人成长因素的抽象反映,具有时代的特殊性和局限性。他成功地利用了一战后德国社会普遍蔓延的民族复仇情绪,把自己塑造成救世主,引导着德国那一代迷惘的青年们走上了纳粹这一条不归路。希特勒所建立的欧洲帝国集种族主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反犹主义于一体,其大规模的横征暴敛对被占领国家和地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导致各地生活水平明显下降,通货膨胀急速恶化,甚至引发国家财政的全面崩溃。而纳粹欧洲帝国的殖民统治,更是令欧洲各民族早已取得的民主革命成果毁于一旦,自然会引起他们的不满和反抗。事实表明,希特勒意图以民族主义、种族主义为号召武力征服欧洲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 热文推荐

 她,成就了中国甚至世界,却也毁了中国!

英国乃至欧洲爱喝茶的好习惯,就这样被中国人培养起来了。但在几个世纪中,爱喝茶的欧洲人,却没有人见过一棵真正的茶树。以至于长期以来,他们一直相信:茶树有绿茶树和红茶树之分。绿茶树产绿茶,红茶树产红茶。直到多年以后,一个叫福琼的西方人,告诉了所有的西方人,特别是那些品茗者和植物学家:绿茶和红茶,其二者的区别,只在于制茶工艺的不同而已。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 这是“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几天, 其中一件大事,一个细节, 一段鲜活的历史, 被屏蔽、被掩埋了!

三支大军,不多不少,整整百万,是名副其实的“百万雄师过大江”。东路军35万人,由第三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参谋长张震指挥,在南京浦口至南通的张黄港渡江。中路军30万人,由第三野战军副政治委员谭震林指挥,在芜湖裕溪口至枞阳镇段渡江。西路军35万人,由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副政治委员张际春、参谋长李达指挥,在江西湖口至安徽枞阳镇段渡江。

< p>

< p>

人参与 评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