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是苏联社会主义新生活的象征:俄罗斯军队扒掉赫鲁晓夫楼


来源:科罗廖夫

原标题:曾经是苏联社会主义新生活的象征:俄罗斯军队扒掉赫鲁晓夫楼

尽管俄罗斯的领土面积比冥王星还要大,但目前俄罗斯家庭的单元住房每套平均建筑面积仅为52平方米。

1959年7月24日,美国副总统尼克松访问苏联,并在莫斯科索科尔尼基公园为美国国家展览会揭幕,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与尼克松展开了著名的“厨房辩论”,赫鲁晓夫宣扬苏联住房改革的成功,自豪地说苏联人不花钱就可以住进实用的房屋。这样的底气,来源于一种标准化住房革命——赫鲁晓夫楼。

赫鲁晓夫楼曾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城市发展项目。面对二战后城市规模爆炸式扩张、人口迅速增长、住房严重短缺的现象,1954年,苏联政府在五年计划中提出,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低的成本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雄心勃勃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命令建筑师开发一种可迅速复制的建筑模板,使其成为全世界的典范。

1958年,首个实验住宅区在莫斯科南郊的切廖姆什基村开工。该项目采用住宅设计竞赛的优胜方案,3种主力户型分别为30平方米的一居室、44平方米的两居室,以及60平方米的三居室,成为此后在苏联广泛应用的样板式住宅。

作为苏联时代的独特风景,赫鲁晓夫楼一度化解了严重的住房危机。到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时,近1/4(约5400万)的苏联人住进了新居。1961年,苏联的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达到1.27亿。

半个世纪前,几乎全世界都为苏联的大规模计划经济量产“新生活”而惊叹。1967年,一位美国国家标准局官员对《芝加哥论坛报》表示,“苏联人想发明世界上唯一的大规模廉价住宅建设模式,他们所做的一切让人吃惊。”

与标榜古典主义的斯大林时代建筑有别,赫鲁晓夫楼统一规划为5层,这样就免去了装电梯的费用,且没有任何不必要的装饰。在这位领导人“我们不反对美丽,我们反对浪费”的指示下,楼体采用预制板结构,不设垃圾通道,并严格控制厨房、卫生间、门厅和过道的面积。由于施工只需短短数周,类似的建筑很快在苏联遍地开花。

从莫斯科到圣彼得堡,类似的建筑在俄罗斯各地颇为常见。这些用混凝土预制板搭建的长方体不带任何装饰,秩序井然地矗立在裸露的黑土地上,远远望去,活像一堆堆排列整齐的火柴盒。

赫鲁晓夫时期建造了大量标准住宅楼,全国各地都非常相似。以至于有一部苏联电影就是这个主题,男主人出差到另一个城市,居然有跟自己家一模一样房子,只差个老婆了。苏联电影《命运的捉弄》中,批量生产的住宅楼成为男女主人公相识的契机——醉酒的男主角住在莫斯科的一栋赫鲁晓夫楼里,在新年夜误打误撞地登上了去列宁格勒的飞机,然后在陌生的城市用自家钥匙打开了女主角的房门,开启了一段情缘。

赫鲁晓夫楼在设计之初尽可能地满足居民对舒适性的要求。今天看来,这种“舒适”相当有限——厨房为6平方米,卫生间被压缩到4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仅5平方米。不过,赫鲁晓夫对此十分满意,称“只要容得下我,其他人都不会有问题”。

虽然空间局促,但居民甘之如饴。人们发明了折叠沙发、可以拉出书桌的柜子、可以拉出餐桌的碗柜、藏在窗台下的冷藏柜等,桌下、床下和一切能利用的角落都被用来储物。

其实传说中的苏联式新生活,即“共产主义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是骗人的。老百姓住房紧张充斥着整个苏联时期,从斯大林时代到赫鲁晓夫当政,再到勃列日涅夫。苏联早期的公寓楼都是混居筒子楼,赫鲁晓夫时期的标志就是盖了大量标准化的简陋板式独户单元楼,公用的厨房,因为争抢做饭的优先权,主妇们经常吵架,而男士们则把厨房作为聊天的公共空间,以至于大多数政治笑话都是公共厨房里流传出来的。

赫鲁晓夫楼的卫生间也是公用的,却配备着坐便抽水马桶,但是没有马桶垫圈,需要各家自备,上厕所的时候,住户拎着自己的马桶垫圈去......

赫鲁晓夫楼的改造首先是从军队开始的。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军队经历过一阵苦日子,尤其苏联遗留下来的老式营房和军官住房,大多数是赫鲁晓夫楼,年久失修,条件很差。

普京在2000年以后接任总统以后,大力改善了俄军的住房条件。俄军从2008年起军费大幅度增长,国防投入连续翻番,营房建设也日新月异,苏联时期老旧营房迅速被新建的现代化舒适型军营所取代。

2006年上半年,俄军原武装力量后勤参谋部被改组为后勤主任局,其后勤指挥与战勤保障职能下放到战区司令部。

根据统一组织订货与供货的需要,俄军还在后勤系统内新设立了国防部一体化后勤订货与供货中心,在营房系统内新增设了国防部住房配置与安装总局,在国防部直属机关的编成内新增设了国防部条约执行监督局。

“请研究一下住房标准问题,首先是民居、给军队的住房,从远东开始。我想让这件事快点办好,不要让我们的人继续住在那种地方。”

2007年11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一次军队会议上,对赫鲁晓夫楼这一时代产物给出了不算美好的评价。

这些精简而高效的后勤系统在俄军的改革和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俄罗斯军队的住房保障分为永久驻地作战指挥用房、集体宿舍、公共生活用房、文体用房、招待用房和军官个人公寓等几大类。俄军在各个部队的永久驻地建设有集体宿舍,供军官和士兵战备居住。俄军还保有着几十万套公寓式住宅,为符合条件的军官免费分房,以解决他们的个人住房问题。这些个人住房都是免费的,只是产权归属于军队,通常军官退休后也可以一直免费居住。按照中国的标准,俄军军官的个人住房面积都不太大,只有50平方米。

为了给士兵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对营房的生活设施进行了改善。从照片中可以看出,改善后的俄罗斯军队营房条件舒适的甚至已经有点像中国国内的快捷酒店,称得上是“豪华”,干净整洁,生活、娱乐、健身、医疗等设施设备一应俱全,有网友看后感叹,都快赶上豪华酒店了。

就跟俄国人的生活习惯一样,俄军宿舍里的卧具也没有中国人常用的棉被。俄军士兵睡觉的时候只盖一条极薄的毯子,就是图片里床上铺着的那个,蓝色的薄毯子。由于俄罗斯冬天通常将暖气烧的很足,所以铺盖这种很薄的毯子,晚上睡觉也不冷。

尽管俄军睡觉不用棉被,所以他们无需像解放军一样进行叠被的内务考核。但是每个国家的军队内务都有自己独特到极致的地方,例如我军是叠被子,俄军是擦地板,美军是擦皮鞋,法军则是叠衬衣。

俄军宿舍还有个鲜明特点——床太小,俄军士兵高大魁梧,而他们宿舍的床却很小,床铺的宽度全都不到1米,长度最多1.8米。但是两张床中间的过道却有近2米宽,目的是为了当紧急战备情况发生时,可以使战士迅速行动,互不干扰,高度贯彻了俄军营区的设计理念:一切有利于官兵迅速投入战斗。

在俄军军人个人住房方面,俄罗斯军队通常向驻地俄军的军官免费提供住房,产权归于军队,军官有权长期居住。在2006年,按照俄罗斯国家住房建设规划,俄罗斯国防部分到了4万多套住房,军队公寓房总量增加到22.5万套。2007年,俄军颁布并开始实施《和平时期军人保障条例》,详细规定军人拥有的福利、工资、住房和饮食供应标准。2007年俄军得到了4.4万套公寓住房,其公寓房总量达到24.5万套。

到2010年,俄军已经实现为所有符合条件的军人提供固定住房的目标,到2012年,通过新建或改建新式楼房,俄军进一步为所有符合条件的军人解决了公寓住房,消灭了老式赫鲁晓夫筒子楼。俄军到2013年已经拥有完全产权的军队公寓房近30万套,截止2013年,尽管俄军有100万人的名义编制,但俄军现役官兵的实际工资人数仅为766055人,其中军管和准尉的人数接近一半,这意味着俄军可以为每个符合条件的军官或准尉分配一套免费的住房。近十几年,俄军军官工资连续上涨,已经远远超过俄罗斯的社会平均工资,职业军官在俄罗斯非常吃香。

近几年,俄罗斯全国都在进行老式住房的改造。根据即将实施的计划,莫斯科将投入3.5万亿卢布,在20年里拆除8000栋苏联时代的旧房,包括1000栋“赫鲁晓夫楼”,160万名居民将搬迁。

直至目前,俄罗斯人的住房也并不想传说中的宽敞大气。据统计,俄罗斯77%的居民居住单元房,居住独栋住房的只有23%。俄罗斯公寓式住宅的单元房建筑面积普遍都非常小,卧室面积也相当小,俄罗斯家庭的每套单元房平均建筑面积仅为52平方米,其中一居室平均面积33平方米,两居室平均面积47平方米,三居室平均面积63平方米,四居室平均面积100平方米。俄国人的住房以两居室为主,在现存的各类住房中,一居室占23%,两居室占40%,三居室占29%,四居室以上占7.7%。

俄罗斯的免费住房也是以讹传讹,事实是这样的:苏联解体后,叶利钦颁布了《俄罗斯联邦住房私有化法》、《保障每家庭单元房或独栋房》和《住房公用事业改革》三项法令,规定已有的公房应按照人均18平方米无偿转给个人成为私产,超出部分由居民掏钱补足。此后卫国战争家庭、低保残障仍可申请无偿分房,但需等待100年,普京上台后才好转。目前俄罗斯居民的住房私有率大约是70%,另有三成是国有住房,分配给符合条件的居民租赁居住,例如武装部队的军官,政府官员、卫国战争老战士等等。

苏联刚解体时的1991年,俄罗斯的人均住房面积是16.8平方米,到了2013年,俄罗斯的人均住房面积增长至22平方米,而中国这一年的城镇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为32.9平方米和37.1平方米。

人参与 评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