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强北尚未接受智能音箱,科大讯飞发布新硬件平台再降行业门槛


来源:36氪

原标题:华强北尚未接受智能音箱,科大讯飞发布新硬件平台再降行业门槛

有些令人失望——几乎中国每家互联网大公司都在做的智能音箱,尚未被世界闻名的华强北商户们所接受。

50-60厘米高的智能机器人同样。被摆在一层店门口,像是个吉祥物,浅蓝色的机械眼时不时忽闪两下,但几乎无人问津,人们还是奔着存量产品手机去的。

老张,在深圳华强北电子一条街的曼哈广场里,经营着一家五六平方米的商铺,零售和批发“新奇”数码产品和手机配件。不大的一块地方,有20-30款蓝牙音响或WIFI音箱,不见不散、乐果一类老牌子都卖的很好。他得意地给我看一款扁圆的蓝色音箱,“仅昨天下午就出了五六台。”甚至有四家工厂主动找上门长期给他供货。

他还有不少新鲜玩意:手掌大小的无人机、一款种上植物触摸不同叶片能发出不同声响的智能花盆,会悬浮的足球……

但,这些世界上最敏感的硬件零售商,唯独就是没有智能音箱。

“现在做智能音箱的少,有的也主要做白牌的卖给国外。”

“如果一千元以上就太贵了,中国的消费者不太能接受。”他柜台上最贵的一款传统蓝牙音箱500多块。之前进过一款售价600左右能语音交互的智能机器人,没卖出去几台,还都是从北京过来的人买的。”

老张们的店铺,是华强北的销售主力,仅曼哈广场一层的一条干道两侧,就有二十来家。

他们的观望,意味着中国的消费端用户,对智能音箱和智能机器人的兴趣还没觉醒。原因是多样的,包括语音技术精准度差强人意,音箱内容资源匮乏。

不过在这条产业链里,诸如科大讯飞这类B端技术服务商,已经察觉到硬件厂商急于入局的迫切心态,甚至收割了最早一批利润。

一位智能音箱从业者告诉36氪,“除了用百度开放平台,或者出门问问那类自己做算法的创业公司,几乎所有智能音箱厂商,用的都是科大讯飞的语音模块和方案。”

在科大讯飞执行总裁胡郁看来,虽然现在很多公司在用讯飞的产品,但从面向消费端用户的角度看,现在很多智能产品还处于叫好不叫座的阶段,大规模爆发要到今年下半年,或明年。

显然,B端与C端市场热度之间依旧存在一道鸿沟,科大讯飞的想法,是通过软硬结合的解决方案,进一步降低开发者的入门门槛,把以语音交互为主导的智能硬件市场,再往前推一步。

6月28日,科大讯飞在深圳举办了一场智能硬件新品发布会,两款新品值得关注:

其一,是二麦DSP芯片降噪方案。

早在2016年6月底,科大讯飞开始对外开放AIU人工智能平台的技术,并出售部署了六脉的环形功能的阵列评估板和语音交互量产模块。根据科大讯飞消费者事业部副总裁于继栋介绍,目前这两款产品已经用在90%的机器人产品上。

不过一年下来,讯飞发现,要让语音交互技术在智能硬件的落地中起到好的效果,对开发者要求非常高,三个痛点依旧限制着产品体验:一是体积比较大;二是硬件和软件成本太高;第三功耗比较大,现在广泛应用于持续供电这样一些,或者电池体积比较大的产品。

针对上述痛点,讯飞做了二麦DSP芯片降噪方案。新品在体积上近乎于芝麻大小,从原先产品的80mm降低到现在的20mm。硬件尺寸也由原来模块的24*15缩小到芯片所需要的1.8*2.1mm,缩小了产品的所占空间;功耗上,待机功耗为2mW,唤醒功耗为6mW;此外,在正常家居环境中可以做到3米内精准拾音,识别率95%。支持唤醒词定制,唤醒率达93%。回声消除量超过50db。

其二,讯飞做了一款名为“MORFEI麦克风”的成品硬件平台。

这是一款卡位“2B2C”的产品。“我们并不想卖给最终消费者,它可以融入其他产品里,给它们提供一个完整的应用体系,这样你就不用花精力自己去做很复杂的事情。” 胡郁接受36氪采访时表示。

这是一款手掌大小的圆形产品,可以放置在台面,固定在墙面和天花板上,提供原场识别和基于上下文对话的交互能力。可以通过AOS的音频连接、无线、蓝牙,跟各种家庭场景中的硬件设备连接配对。

MORFEI麦克风主打的群体,是迫切希望把自家硬件智能化,又缺乏技术和内容整合资源的开发者。如果要实现最基本的功能,连接上这款产品后,一小时就可以开发出交互能力。在基本功能之上,厂家也可以再做定制场景的开发。

至于价格,由于面世不久的新技术硬件,早期价格会比较高,面向智能家居领域的高端客户、创新者和发烧友。“随着技术进展,效果不断提升,价格会不断降低。”

在这两款新品背后提供技术和生态支撑的,是AIUI开放平台。目前智能音箱未达消费者预期的原因之一,在于内容的匮乏。出货量几千上万台的音箱厂商,很难同内容商达成合作。所以整合这件事,目前大多落在能接入大量前端产品的大体量平台身上。讯飞目前整合了天气、火车、股票、音频和视频等内容接入,通过AIUI平台提供给开发者。

“整合音频内容资源这种事,我们这类方案商的体量是做不了的,科大讯飞为这个至少投入几千万上亿。”一位与科大讯飞有合作的方案商告诉36氪。

根据科大讯飞官方提供的数据,目前超过35万开发者使用讯飞语音接口,日均服务次数超过40亿次,相对于一年前增长了30亿次。在智能家居领域,目前科大讯飞有3000多家合作伙伴,人工智能技术灌入超过1000款智能产品,市场占有率大于80%。

36氪同其他媒体采访了科大讯飞执行总裁兼消费者事业部总裁胡郁,以下是经精炼后最有价值的信息: 

问:讯飞从2013年就开始在产业里跟方案商合作智能家居的布局,这几年间,你看到硬件厂商接入智能语音模块的需求,呈现出怎样的增长幅度,有哪些关键性的节点?

胡郁:增长幅度毫无疑问很大,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跟国际巨头的注意分不开。第一波是2011年手机端Siri的发布,最早给大家灌输了什么是语音交互。第二次是2014年一系列智能音箱的推出,包括echo、google、苹果、微软。在国内中文版的包括科大讯飞,很多产品也在被跟进。第三,从移动互联网到物联网和智能硬件的浪潮中,发生了很多转移,比如原来做手机的开始做机器人了。第四,是资本的力量,毕竟做硬件比做软件需要更多资本投入。

这几年增长很快,但还没有看到爆炸性的突破。我们是爬山型技术公司,在等风口带来的时间点。等到了时机,和冲浪型公司组合在一起,找到最佳的应用突破点,找到最有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的东西,才能最终引爆。

问:相应的,这半年来,科大讯飞语音模块产品的销售增长情况如何,是否有具体的数据?

胡郁:这方面我们确实增长挺快,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家要真正看到两个数字的差别:一个是开发者数量,另一个是真正能出规模的量。现在是大家都在开发,但批量能出个几万台已经相当不错了。包括我们和京东做的叮咚,卖了几十万,整个量不是特别大。前一阵机器人很热,但我自己感觉,面向2C的产品还处于叫好不叫座的状态,最终用户也是早期发烧友。

虽然现在大量公司都在使用我们的东西(语音模块和技术解决方案),但(音箱)大量出货还要到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

问:尽管智能音箱很热,但有的方案商判断今年音箱接下来会遇冷,不如在机器人商投入更多。你判断哪个智能家居的落地硬件,今年会最先做起来。

胡郁:音箱就是一种音频内容输出型的机器人,只是它不能动而已。我认为要具体情况具体来看,机器人一定要找好定位,到底是迎宾机器人,还是给小孩玩的玩具。

语音交互爆发点的先后,在我们看来手机不是排在最前面的。之前Siri没有成功,是因为在手机内容的使用模式下,语音根本用不起来。但我认为将来手机周边,可能会有大规模增长。但等智能耳机出来了,围绕手机可能会有一波发展。后面可能是机器人,它有个时间点,最后才是VR。所以我们按照这个节奏来,以前也签了很多战略合作协议,包括2014年就和华为手机战略合作,现在也跟运营商在机顶盒等方面合作。我们合作的范围很大,动作也很多。

问:科大讯飞一致最擅长to B市场,之前在to C领域最接近爆款的产品,是叮咚音箱和灵犀语音助手。但这两款to C硬件都是以合资的形式去做的,以后在消费级硬件产品上的做法,是否会发生变化?如何保证讯飞在其中的话语权?

胡郁:那我并不认为这两款东西找到了真正的爆点,只是说在前面的尝试过程中非常好的创新,但数量还是比较少的。我们真正的爆款会在后面,未来两三年内一定会出来。我们的生态是一个混合正交的生态,有些东西必须要大家并到一起来做,但有些东西我们会自己去做。

话语权,我们主要通过联合品牌。今年下半年会看到我们有很多这类形式的宣传会出啦。

问:讯飞提出以技术服务商的角色,向下游整合生态链。在智能音箱这样的新品类中,技术服务商如今占据绝对的话语权。但对于讯飞未来想做的电视盒子,这些传统品类的话语权牢牢集中在品牌商手里,所以你们对不同品类生态链的整合,和塑造话语权的方式,是否会不同?

胡郁:没错,我们整合话语权的方式和力度都不太一样。这方面因为比较繁杂,我只能笼统地说,我们希望跟各个领域里面最有控制权的人去合作,因为他们在技术上比较缺乏,所以我们希望能够建立一个共赢的方式,而且我们的切入点是要将我们的语言理解的技术,就是知识的界定技术和内容的标签结合在一起,我们并不涉及到内容本身,在这一点上我们还在探索。

问:跟合作伙伴采用什么合作模式?

胡郁:采用分成模式,最主要的是成立合资公司,如果不成立合资公司就在产品上,这在业界也做得比较多,比如分成的机制。

问:包括百度在内,今年一系列to B的免费开放平台都出来了,to B业务一直是讯飞的盈利点,如何看待和应对这种行业竞争变化?今年讯飞做事的节奏是否会加快?

胡郁:这要符合业务发展的速度,因为太快或太早都不行,制约它的根本还是技术能不能达到那个点,没太成熟之前搞免费也没太多作用,因为效果没有达到用户的期望,没有打破那个点,我觉得意义并不是很大。

问:中国人工智能现在有哪几类玩家,未来谁能生存下来?

胡郁:做人工智能的无外乎几种公司:一种是大的传统的互联网企业,国际上像亚马逊、谷歌、facebook、微软,国内就是BAT,这些公司希望将人工智能跟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第二类是大的产品公司,比如苹果和华为。另外就是专业型的人工智能公司,比如科大讯飞,规模都比较大。第四类是创业型公司,因为以后人工智能无处不在,很多厂商都需要人工智能的解决方案,某一些小的点就需要一些小的解决方案,比如做一个自然语音的处理和分析、小的对话系统,也有大量这样的公司存在。

互联网公司一定会把人工智能技术用在自身的主流业务里面,比如Facebook会用人工智能进行图像识别。但是从科大讯飞希望在两个赛道上跑:其一,未来很多公司和行业会用到人工智能技术,我们帮助他们在教育、医疗、司法等领域去建立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这是互联网公司不一定会帮他们做的。其二,对于to C市场,互联网公司想占据下一个入口,我们也想在里面参与一部分,其中最重要的是主导权在谁手上。

未来是个别公司垄断去做这个市场,还是做硬件的、后台服务的还有讯飞这类公司合作分享市场,这是两种不同商业生态间的博弈。我认为将来的格局,是生态系统之间的碰撞,我们的想法是和合作伙伴建立混合商业生态。

我们的优势,在于可以更早地利用技术上的领先突破用户上的需求点,但是缺点就是我们需要跟做产品的、做应用方面的结合在一起,就有可能能够在这个上面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

问:在科大讯飞未来生态当中,商业化布局是什么样?

胡郁:第一个我们会提供技术授权、芯片和云服务,这种商业模式覆盖我们的常规销售;第二我们会有靠销售硬件获取收入;第三我们非常希望跟合作伙伴一起建立一种分享型的商业模式,比如也许硬件是我们的合作伙伴的,但后面的技术和内容因为我们给用户带来的增值价值,所以用户愿意我们付钱,我们再把这个钱在整个链条里去分配。这是围绕场景,围绕我们的家庭、车载来做的整体解决方案。这是我们一直尝试的主要方向,将来很大方面是在这里。

人参与 评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