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杜美茹,听八旬老人用一张张珍贵老照片讲述父亲杜月笙的故事


来源:老鼠皇帝首席村妇


(本文根据我俩在约旦首都安曼采访杜月笙之女杜美茹女士的谈话录音整理,文字与图片属独家版权,严禁转载。)


前面曾提过,杜月笙之女杜美茹的丈夫蒯松茂先生刚刚大病一场,尚在医院观察,所以我们想亲眼目睹二老风采,采访那些珍贵的陈年往事的愿望迟迟难以兑现。

反正以色列签证也是迟迟不下来,我们便安下心死等,相信我们的执着定能感化老人家。

等待的日子里,我们天天都去中华餐馆吃饭。皇帝说这是策略,你每天都去,还在那里消费,无形中就会给老人的儿子布朗增添压力,促使他早日安排我们与老人家见面。

村妇说你太有才啦。

国外的中餐馆几乎没有便宜的,所以我们实在是为这次采访大伤腰包啊。

俗话说功夫不负苦心人,精诚所至金石俱开。到了第五天中午,终于见到一线曙光,蒯松茂老先生肯接我们的电话了。在电话里,他先是为自己不能见人而一再抱歉,然后提出了折中方案:你们见见我夫人如何?

正中下怀。知父者,女儿也。

在电话中,村妇几句地道的上海话一亮,立马把杜美茹老太太哄得心花怒放,双方约定明天下午2点半在饭店见面。

闻声识人,电话线那端的杜女士声音洪亮,给人感觉思维清晰敏捷,这会是怎样一位81岁高龄的旧时大家闺秀呢?

不禁更加充满期待。

看到我们目的达到,布朗也沾染了这份喜悦,亲自帮我们安排了三鲜手擀汤面、红烧鸡腿、素炒芽菜和鱼翅汤。

这些天昂贵的中国菜饭吃得太值了!

席间,隔壁桌来了一对衣衫光鲜的中年男女,布朗介绍说那男子是约旦农业部的一把手。中华餐馆在杜美茹夫妇的打理下,30年来已然成为安曼的一个高级社交场所,不仅约旦的皇室贵族经常光顾,中国驻约旦大使馆官员们也是常客,真正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之所在。这让我们对杜美茹的好奇又添了几分。

null


今天中午我们刚进门便见一位老年女士坐在门旁,一头灰白短发,黑色风衣下是一件大红色的毛衣,眼睛明亮,精神矍铄。上前一问,果然是杜美茹女士,竟先我们到了。村妇惊叹:若不是知道您的年纪,真不敢相信!

null


杜女士热络络地挽起村妇上楼,在拐角处招呼伙计上茶,然后带我们去看陈列室里的照片。旧日时光,杜公馆在上海谁人不知?杜家千金的日子自然也是千般万般的风光。

null


大约母亲系京剧名伶的缘故,杜女士自幼酷爱戏曲,所陈列的照片多数是戏装照,其中一张气象迥异,一问方知,居然穿的是晚清末代皇后宛容的衣服(见上图)!

宾主坐定,杜女士拿出一个叠得很整齐的手缝大布袋子,一层层打开,里面是整整两大包的老照片。她笑着说:“别人逃命带黄金,我逃命都是带照片。”

我们一张张翻看这些照片,不能说黄金一定比照片珍贵,但是眼前的这些薄纸片,淡黄中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回忆,却是再多的黄金都无法换来的。

null


杜美如女生出生于1930年,上图为8个月大的杜美茹。

null


图为杜美茹六岁时的照片,已显示出大家闺秀的范儿了。

null


18岁,杜家有女初长成。

搬去台湾后,杜美茹认识了蒯松茂。蒯松茂是中国第一批到美国学开喷气式飞机的国民党军官,1948年随国民党去台湾,1967年被派任台湾“驻约旦大使馆”武官。1969年杜美如也到了安曼,适逢约旦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爆发战争。杜女士说:“那时候真怪,我先生开门出去,他们也不会认人,问他,American?然后请他去喝咖啡。11点钟呀,枪炮都没声音了。下午5点钟也没有。为什么呢?两方面的军人都去喝咖啡去了。滑稽死了,打仗时还要按步就班喝咖啡,coffee break喝完了,就砰砰砰又打起来了!”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杜美茹依旧带着浓重的上海口音。

你们为什么会想到在安曼开中餐馆呢?村妇问。

机缘巧合吧。杜想了想说,1977年中国与约旦建交,当年4月15日台湾大使馆关闭,我们也发愁是回台湾还是留下。当时的王储哈桑跟我们说,全世界到处都有中国餐馆,为什么安曼没有呢?于是我们就决定在安曼开一家正宗的中国餐馆。

null


随着中国和约旦建交,台湾撤大使馆,杜美茹夫妇的去留因为皇储的一句话而水落石出:他们在安曼开了约旦第一家中餐馆,一做就是30年。结果,一开就是30几年。

如今说来云淡风轻,创业之初却是困难重重。没有厨师,没有经验,不知如何进货……夫妇俩所有事务都亲力亲为,经常是忙得24小时连轴转,杜美茹放下杜公馆千金的身段当起了账房先生,蒯松茂以军队的要求来管理服务员。努力终见成效,中华餐厅渐渐风生水起,夫妇俩也和很多人成了至交,小小餐馆几乎成了安曼人上层人士集体回忆的收藏地。

说起安曼人的饮食习惯,杜女士说:“我去大陆就一定要些带百合、万年青回来。约旦人没见过,不敢吃。我们吃蚕豆剥壳吃,他们是连壳一起吃。很奇怪。”

说到好笑处,自己先笑倒在了沙发上。

这个年过8旬的老人,虽然经过无数大风大浪,却依然保持了纯良简单的心境,实在是难能可贵。

围绕着老照片,我们的采访渐渐深入,以下是我们和杜美如女士的一些对话实录:

问:您怎么和您先生认识的?

答:1955年吧,人家给我做媒,安排相亲,我觉得难为情,跑掉了。后来我们几个上海籍女孩子到南部嘉义玩,参加了一个舞会,女伴说有一个人特别好,要帮我拉。都是穿军装的,也分不清,一把拉过来一个,那人大叫干什么干什么,我在跟我太太跳舞呢。后来我们还是认识了。见了几次面,他壮着胆子到我母亲那里提婚,支支吾吾,没想到母亲先开口,说看中了就结婚,别谈恋爱了。

原来她暗地里作了调查……

null


我们是1956年1月27日结的婚,宋美龄还送了两床绣龙凤团的大红被面、一套餐具和一块大台布给我们。

null


随丈夫到安曼后,杜美茹的生活可谓风光无限。图为蒯松茂和约旦国王侯赛因合影。

问:为什么会在约旦一呆40年?

答:我刚来的时候,(我先生)那个时候是外交官嘛。1969年,这里的人很好客的,就是说,他先认识我先生嘛。他说,哦你太太来了,这个请,那个请,都是连环请,你是我的好朋友我请,然后朋友的朋友也跟着请。安曼有一个特点,一个人说你好,全安曼的人都说你好,一个人说你不好,没有了信用了。

天天请客,就是我过去跟我父亲一起过的生活。很有人情味,我也很开心,因为我习惯那种生活。

null


杜美茹和约旦皇后的合影

问:加入约旦籍了吗?

答:(有些激动地说)为什么要加入约旦籍?我才不要做阿拉伯人,我永远都是中国人。我现在都是拿台湾通行证回大陆的。

问:为什么餐馆经营得这么好?你们是怎么做到让所有人都喜欢它的?

答:刚开始时,当地人当地绅士都来,好朋友一定要来捧场,这是他们的习惯,因为我们是第一家,(当年)这里只有几个大旅馆有餐馆,普通家庭聚会40个人、60个人都是家庭主妇自己烧的,她们真厉害。我们也没有经验,就问人家好不好吃,然后再改良。你蒯伯伯说,来的都是朋友,所以不管是谁来,他都是亲自给人家倒茶,陪人家说话。人家就觉得不好意思啊,不好意思就又来了。来了好嘛,越多越好(大笑)。

null


参加约旦公主的婚礼

问:您跟约旦王室的关系为什么如此融洽?您是怎么做到的?

答:我先生跟陈(嘉上)大使一起来的,我们大使是(国民党原)空军总司令,我先生是他的参谋,在使馆是副官的名义,但是做,就是大使的工作都是他做。他善联络,我们交朋友很快,我也爱这样。在外国人面前我没觉得我是中国人,在中国人面前我也很自然。也许是因为我从小从幼稚园开始念的是法国学校的原因吧,我知道他们(外国人)的个性,所以很快就交上了。我跟她们(太太们)聊天,问她们喜欢什么,颜色、服装啊等等,我就知道这个太太喜欢什么,下次再去,我送礼物,就送在刀口上。我在这里40年,我没觉得闷过。

问:您父亲可以说出身贫寒,可是后来却取得了那么大的成就……

答:对呀,他们叫他奇才。他也没念过多少书,他说他小时候念书,这个字不认识弄点唾液把它挖个坑,一个洞。后来到香港,他有三个秘书,写信他还能改,文言文哦,吓煞人。

问:作为他的女儿,您觉得他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是机遇还是他的为人或者说性格?

杜:他从不认输。小时候家里很穷,14岁,他爸爸(我爷爷)死掉了,他妈妈生了一个妹妹后也死掉了。穷得连棺材都买不起,拿一个席子一卷丢在烂泥里,后来有一棵树生出来了,树的根把祖父的尸体都包起来了。所以风水先生说:非常好非常好。

是万墨林的爸爸把我父亲带大的,(小时候)我父亲专门做坏事情调皮得不行,大家都讨厌他。他有一帮小孩跟着他,他是头。他说我做“瘪三”,也要做瘪三头。后来他做错事被万墨林爸爸吊到树上打,他逃到十六铺去了。他走的时候说:我不好,我不回来。我父亲还说,人可以不识字,但不能不识人。他很会识人,他认为对他有用的人他一定要想尽办法认识他,然后加以利用。

问:您小时候和父亲在一起的时间多吗?

答:不多。我上学了,还没起来。等到我回来了,他走了。不晓得什么马路181号,里面赌钱了、抽烟片了什么都有。我是阿姨把我带大的。父亲很严厉,我们见他也要预约批准。见了面主要问读书,然后给五十块老法币。他只下指令,我母亲执行,父亲像老师,母亲像父亲,我们有什么话都跟阿姨讲。后来到了中学,家里如果来了外国客人,父亲会让我出来用英语致欢迎词。有时我在课堂上会突然被叫走,是家里来了贵客,父亲要我去陪贵客的女儿。后来到了香港,他赌钱,赢了给我100块,输了给10块20块。说,去买鞋去。我父亲说,一个人脑袋要好,头梳整齐,鞋要好,衣服穿蓝布的没关系。所以我有个买鞋的毛病,开心了买鞋,不开心也买鞋,便宜的买,贵的也买。

问:你们全家是什么时候离开大陆去香港的?

答:我先去的香港,我父亲是5月27日(1949年)坐海燕(号)那个船去香港。后来他想到法国去,要140张护照,都是给那些替他做地下工作的遗属办的。到台湾申请,要15万美金,他只有10万美金,10万美金存在宋子良那里。

他跟蒋总统有误会呀。

问:什么样的误会呢?

答:在香港时,父亲身体不好,天天要吸氧气,但他不肯戴氧气面罩,都是我拿着给他吸。有一天家里来了两个顶要紧的客人,我后来才知道是周恩来派来的(共产党)大官,他们劝我父亲回大陆。我父亲想了很久,决定写两封信,一封给毛主席,说我愿意回大陆;一封给蒋总统,说会一直效忠他。钱新之跟我父亲要好,他一定要替我父亲写信,他喝酒呀,喝了一瓶半伏特加,结果把两封信套错信封了。

null


杜月笙将写给毛泽东和蒋介石的两封信装错信封的钱新之。如果不是那天钱新之喝酒误事,杜家的故事又会如何演绎呢?可是,历史,从来都是无法重新来过的。

问:后来呢?

答:后来我父亲身体就越来越不好,有一天他就说:应该我死,我不死,你们都得死。就这样,他就没有再好过。他死前,把钱都分给大家,我分到了6000美元,然后把所有借条都烧掉了。他说,我不愿意你们拿着借条到处找人要钱打官司。

null


杜月笙60大寿缺席全家福,此时他的身体状况已经很糟糕,不久于人世。

问:说说您父亲和您母亲的故事吧。

答:我父亲小时候家里很穷,我父亲要娶我母亲,托我干妈的妈,也是我母亲的干妈做媒,黄金荣的儿媳妇李志清是男家(媒人),结婚的时候她送我母亲祖母绿22克拉,好大的礼哦。

问:您母亲是明媒正娶的吗?

答:对。我姥姥说,没有正式结婚我女儿不嫁的。那个时候已经有了前楼姆妈、二楼姆妈和三楼姆妈。二楼姆妈和三楼姆妈联合起来欺负前楼姆妈,前楼姆妈就说你讨姚玉兰(杜美茹的母亲)我不反对,我要把我的结婚证书让出来,送给姚玉兰。我父母结婚的时候,二楼姆妈三楼姆妈开着汽车围着辣斐坊那个房子转,拿枪要打我父亲。她们两个人也有恩恩怨怨……一九三一年浦东高桥杜家祠堂建成,我母亲坚持一个原则,全家女眷拜祖宗时,她要第一个磕头。那年我一岁多,我母亲生了四个,我最大,到台湾后,蒋家只承认杜家我们这一房。

问:据说10几年前余秋雨先生采访您时,您说有两个愿望,一个是中华餐厅后继有人,一个是小儿子娶个上海媳妇。都实现了吗?现在有什么愿望?

答:他(指小儿子)娶了个河南媳妇(大笑)。我现在唯一的愿望就是蒯伯伯快点康复。

问:有计划回大陆吗?

杜:想啊,做梦也想。但是大陆房子那么贵,买不起。有人建议我给胡主席写信让他还我房子,哈哈……

采访结束,告别杜女士后,我们沉默了很久。世事坎坷,沧海桑田,从海上闻人杜月笙的千金到中东小国约旦一家中餐馆的老板娘,身份转换幅度不可谓不大,但她却能够一直保持这样开阔的胸襟和淡定的气度,举止言谈活泼可爱,实在难能可贵。

大家闺秀就是与众不同。

null


姚玉兰系当时京剧名伶,受母亲影响,杜美茹也是个痴狂的戏迷。

null


曾经的全家福,因大儿子与前妻离婚,如今这样的幸福也成了回忆。

null


听杜美茹讲30年代的上海滩,讲她父亲的陈年旧事,遥远而历历在目。想当年,杜月笙、张啸林和黄金荣合称上海滩三大亨。可是,这张照片怎么看起来像是在说相声嘞?

null


左一杜月笙,左三姚玉兰

null


晚年的姚玉兰。到台湾后,她这一房是唯一被蒋家认可的。杜美茹结婚时还收到了蒋介石和宋美龄的贺礼。

null


上海世博会期间,电影导演贾樟柯拍摄《海上传奇》,主题是追溯上海的历史,寻访各个年龄段的上海人,讲述他们的上海往事,包含了中国近现代生存经验的一种描述。受访者达100多人,最终体现在电影里的有只有18位人物,其中包括杜美茹讲述杜月笙的故事。 



标签:杜月笙 约旦 安曼 国王 公主

人参与 评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