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st's Muse - 那些流光溢彩的艺术作品背后的灵感缪斯


来源:abbynotes


艺术表现形式通常是多种多样的,例如绘画、雕塑、电影等。而女人作为大多数表现艺术的媒介,被冠以创作灵感的缪斯之美名,但也只是艺术家的附属品,忽略了缪斯本身和与艺术家的相互影响性。


在这些流光溢彩的艺术作品中,开始从女性的角度出发,去窥探已经埋在历史长河中的欲望与情感。

Egon Schiele

“万物都是活着的行尸走肉”

埃贡席勒,奥地利绘画巨子,20世纪初著名的表现主义画家。他的作品,前期受到他的导师兼好友克里姆特象征主义的影响,后期受逐渐摆脱套路,更加注重自身情感的表达,风格自成一派。

他经常会在镜子面前摆出千奇百怪的姿势,与真实的自我对话。

/ 电影《死神与少女》

他的作品中表达的其中一个主题是“死亡”。而影响该风格的形成的可以追溯到他的孩童时期。母亲生下的三个哥哥都相继夭折了,姐姐也在十岁时早逝。在他15岁时,父亲自杀了,这对他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他画中的人物总是面露病色了,他的自画像更是如此。画中的他双眼凹陷,肢体扭曲,面色铁青,形容消瘦,一副病恹恹的模样。

/ Self Portrait

除了死亡,另一个主题应该就是“性”了。父亲的纵欲曾经让他一度鄙视,但慢慢地他变成另一个“父亲”。

席勒画过的女人无数,美的丑的,成年的未成年的,各类职业的。他用丰富多变的笔触,大胆放纵的线条,模特夸张的造型,扭曲的肢体来表达出他内心的扭曲痛苦的状态。

/ 埃贡席勒画笔下的女人们 

他的历任女友更是成为他创作的对象。其中包括他的缪斯,维拉尼·威利·诺依齐。维拉尼本来是他的导师克里姆特的模特和情人(后人猜测),席勒为她作画,后与她相恋。为她作画的场景,在电影《死神与少女》中得到了还原。

/ woman in black stockings

席勒为维拉尼画像

/ Self portrait of Valerie Neuzil

维拉尼为维持生计,将自己的画作出售

维拉尼对席勒一往情深,就在以为喜事将近时,席勒说他爱上了工作室对面的中产阶级家庭,双胞胎姐妹中的姐姐爱迪斯·汉斯,并且不久要与她结婚了。席勒让维拉尼做他的情人,维拉尼拒绝了。后来她成为一名战地护士,死在战乱中。收到消息的席勒将维拉尼生前最后为她创作的“男人与少女”改为“死神与少女”,这也成了席勒的代表作。

对于他的妻子爱迪斯·汉斯,席勒曾说过究竟是姐妹俩的哪一个他其实无所谓,甚至并不爱姐妹中的任何一个,只是想要一个“裹在家庭这件温暖的蓑衣”,这是维拉尼贫困的出身无法给予的。

/ Artist's wife Edith Shiele

1918年,西班牙的流感席卷欧洲,很多人深受其害,爱迪丝也是其中之一。那时她还怀有六个月身孕,在她逝世后的三天,席勒创作了无数关于爱迪丝的素描。

/ the family

这幅油画《家》倾注了这个浪荡半生的画家对未出生宝宝的期盼和无限的痛楚,以及对一个稳定家庭的渴望。

Camille Claudel

“我首先是雕塑家,其次才是他的情人”

视雕塑为生命的19岁少女卡密儿·克劳德(Camille Claudel)遇到了43岁的罗丹,一位能与米开朗琪罗比肩的雕塑家。卡密儿凭自己的才华,成为了罗丹的助理。卡密儿内心对这样一位满载光环的雕塑家无比敬佩,无意间发现他对丰腴的模特有越矩行为,个性张扬有傲骨的她对此十分不屑。

虽然对此不满,但是两个有一样的艺术追求,主张自我的个性的雕塑家,彼此迅速互相征服,开启了激情澎湃,飞蛾扑火的爱情。此时卡密儿不仅是罗丹的助理,更是缪斯和情人。罗丹以她的身体和脸庞作为创作,而在造型方面,卡密儿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甚至表现出了比罗丹更高深的领悟,经常能给予建设性的建议,这让罗丹产生了嫉妒。

/ 趴在石头上的裸体女人

卡密儿作模特,为一筹莫展的罗丹提供灵感

/ 卡密儿胸像,收录于罗丹收藏馆

罗丹感受卡密儿脸部骨骼,为卡密儿创作雕塑头像

/ 卡密儿调整模特姿势

卡密儿更改模特手的位置,为罗丹创作更出彩的作品

起初这份嫉妒被爱情的欲念之火所掩盖,久而久之,爱情逐渐有了裂缝,嫉妒也开始展露。罗丹的很多作品都有卡密儿的创意和一份功劳,但罗丹只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甚至根本没将卡密儿引进自己的圈子内。

/《 Camille Claudel 》剧照 

两人的关系在相恋15年后彻底决裂。她开始独立创作,一心投入到雕塑中。但她始终无法忘却那个男人,渐渐地由爱生恨。卡密儿学习罗丹对雕塑的表现手法,罗丹借鉴卡密儿的模特造型,致使两人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处,卡密儿开始怀疑罗丹抄袭她的作品,将自己喜爱的雕塑作品砸得所剩无几。

- 卡密儿的自白 -

我是雕塑家卡密儿•克劳德(Camille Claudel),不管他们如何嘲笑我在罗丹身边的日子,不管他们如何轻视一个女人做的雕塑,我都只能转身,把手伸入泥土之中, 继续我的雕塑。

但只有我最清楚,那些在工作室度过的殚精竭虑的每时每刻;只有我最清楚,那一尊一尊令你们叹服的雕像里有多少我的汗水和泪水;也只有我最清楚,当精神病院的门被牢牢锁住时,我的心是如何象那些雕像一样碎成历史的碎片……也只有我最清楚,在围墙里的30年,我那伟大的梦想,是怎样被药片抽筋扒皮,碎尸万段。

雕塑是我的梦,我的生命,是我疯狂的追逐。从16岁起到我生命的尽头从没有停止过。

这是一个男人的世界,尽管我始终不愿承认,不想承认,但是这的确是一个男人的世界。罗丹是这个世界的一个坐标。他怎么可能承认一个小女子的智慧?她怎么可能承认一个后辈可以比他有更敏锐的创作灵感?哪怕只是一点点,都让他感到不安,恐慌和嫉妒。

对他的爱我从来没有丝毫的保留,可是我更爱雕塑,它是比他更早进入我的心房,它是我的生命。

我最大的错误就是用对雕塑的爱来抗衡他的爱。

不要怪我贪心,我只是一个卑微的雕塑者,每一团泥巴每一个刀痕都是我的心血,我只希望我的每一份付出都是给艺术缪斯的献祭,而不是被一个男人的光环所淹没。

卡密儿始终无法摆脱这份爱和恨的折磨,得了精神病的她,被家人亲自送入精神病院。此后进入30年的黑暗,断送了自己的雕塑生涯。


她长期笼罩在罗丹的光环下,无法摆脱其“情人”的身份,成为独立女雕塑家,这是卡密儿一生的执念。

Johannes Vermeer

“他的画给人带来美好的遐想”

约翰内斯·维米尔,17世纪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但是他却被人遗忘了整整两个世纪之久。《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成为其代表作,画家在尝试捕捉画中少女回眸发现某人的瞬间。少女的惊鸿一瞥震慑了观画者的灵魂。那双发着光彩的眼睛流露殷切之情,微微张着的双唇欲语还休。

/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湖蓝、柠檬黄的色彩对比鲜明

水滴状的珍珠耳环是整副画的点睛之笔

这幅画作的魅力就在于她的神秘,无人知晓这个少女为什么散发出似笑还嗔、欲言又止的微笑,而画家又是以怎样的心情画下这样的作品。他们之间有没有故事发生呢?


于是,为了解释这个千古疑谜,小说家基于画家的家庭背景和社会背景,进行了大胆的猜测和描述。导演借助小说,将其拍摄成电影。

/ 斯嘉丽·约翰逊饰演画中人Griet

Griet的家境没落,为维持生计,在画家维米尔的家里做女仆。画家养了七个孩子,负担沉重,考卖画营生,女主人粗俗,不懂欣赏画作,画家从来都不让她踏进画室一步。而女仆Griet似乎能懂他的画,而且颇有天赋,画家开始教她看天空的颜色,调试颜料,观察光线,参与绘画过程。两人彼此欣赏,惺惺相惜。

/ 看天空的颜色

/ 观察暗箱

/ 调色

根据画家遗留的画作,电影选取画家的作品来讲述背后的故事。包括萃取灵感,选用模特的过程、绘画,再修改的过程,增添了细节在里头,让人感到真实可信。

/ Griet提议将窗户下的椅子搬走,画家采纳了建议

修改之前,模特似乎被困住,左图为成品

/ 画家受人之托,为商人的妻子画像

色调以柠檬黄为主,画面宁静和谐

其中有个细节是,画家受人之托给Griet画像,他想用耳环给颈部填点阴影,点亮眼睛,于是将妻子的珍珠耳环借走。但是Griet没有穿耳洞,在那时只能用针穿过耳垂,Griet勇敢地迈出那一步,只为完成画家心中追求的画面。

/ 画家为Griet穿耳洞,并带上珍珠耳环

他们之间暗生的情愫或是某种悸动,当然会被画家那捕风捉影的女主人发现了,很快Griet被赶回去了。他让仆人送去那对珍珠耳环作为回报,但是贵重的珍珠耳环与她的身份地位格格不入,她又紧紧地合上了,陷入了沉思。

女性被艺术家冠以创作灵感的缪斯之美名,但这不代表只是艺术家的附属品,笼罩在艺术家光环下的缪斯也值得被关注、尊重和爱。

- END -

“你天生就适合我的灵魂”


人参与 评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