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实录|国内拼搏的这些年,更让我认识到海外教育的价值!


来源:米高视角

背景

很少有人比出生在北京成长于维也纳的元晓帅博士更加了解海外教育的价值。她先后在斯坦福大学商学院、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金融学院、维也纳大学经济学院、克莱姆斯多瑙大学商学院等多所高等学府求学,并拥有包括经济管理博士在内的多个学位。除了在学术、企业和投资领域获得各种成就和荣誉,元博士对教育情有独钟,教育不但是元博士自主创业方向之一,而且她还专注公益教育事业包括国内弱势群体儿童教育。现将元博士关于海外教育价值的亲身体验和感悟分享给大家,相信对大家会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元晓帅博士


分享

成长视角群的朋友们,大家晚上好,非常感谢群主邀请我给大家带来今晚的分享!

 

今天这个主题呢,是我一直都非常想分享给大家的。因为前几天读到了一篇热点文章,近半的海龟,月薪低于六千,那还有必要送孩子出国留学吗?文章抛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很多海归再回国就业不一定他就会有很突出的优势。那是不是代表我们出国留学就没有意义了呢,我认为这个问题本身呢,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深受西方价值观影响,那么我个人一直认为啊,工资薪酬工作上的一些成绩,甚至说财富可能都不能来评价一个人的价值。本身这种评价呢,就是非常功利的。那是否有必要出国留学,我认为更不能够单单的仅从月薪这一个视角去考虑,而是要更多地考虑出国能带给我们什么价值。

 

同样的我们说回到工资,一个人,他如果月薪不足六千,但是他做的事情是自己非常喜欢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是他自己选择的工作,那有何不可呢,我们在国外见过太多太多这样的人,做着旁人可能很不以为然的工作,但他自己呢,却乐在其中,这种状态啊,其实非常非常的让人羡慕。现在呢,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出国接受教育,也不仅仅是为了归国的高薪,我们选择出国,家长的选择送孩子出国,其实就是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多样的选择可能性,提供一个更广大的平台,提供一个更宽广的视角,提供更丰富的人生经验。而这些都足以来给出我们一个做出自己选择的能力。

 

我今天的分享就围绕着这几个字来:“自我选择的能力”。今天我会从个人的经验,个人的经历出发来给大家做今天的分享。首先我想讲一下,我自己本人专业并不是教育专业的。但是,我这些年一直在从事跟教育有关的事情,从我自己的人生经验,包括从我身边的人身上的经验,看到了很多,那我所理解的教育呢,也是基于我自己的这些工作,这些年的一个积累。

 


我本人是在九十年代出国留学的,去的是欧洲德语区国家,应该说属于今天我们所讲的这种低龄留学生,是在十五岁的时候出国的。在我上完国内的高中之后来到国外,同时呢,就是经历了中国的基础教育,经历了国外的基础教育,后来又在国外完成了高等教育。非常幸运的一点呢,是我的父母也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我们家里是有这种留学传统的。所以,我的父母对我一直采取相对非常开明的一种教育的方式。记得我还在国内上学的时候,就因为非常喜欢读这种课外的读物,让老师经常批评,但是我母亲从来没有阻止过我阅读。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阅读兴趣是从学龄前的时候开始的。被我父母有意识地培养的。那个时候我母亲送了一套连环画版本的四大名著,里面的故事深深的吸引了我,后来上了初中的时候,我的阅读渴望基本上可以说达到了顶点,当时我把几乎报摊上可以买到的杂志全部买来阅读。现在回想起来阅读带给我很多的好处,不仅仅是增长了知识,我认为这是最不重要的一点。重要的是,阅读培养了我愿意思考、善于思考的这种习惯。

 

回想起来,除了阅读之外,我另一个从小养成的好习惯的就是独立学习。父母工作非常的忙,从来没有辅导过我功课。但是,他们培养了我这种善于记录、善于总结的能力,所以从小学起。无论我的成绩如何,父母都从未干预成绩。好呢,他们说这是你自己付出的。那成绩不好呢,我自己要承担相应的结果。那这种自我选择并承担后果的行为模式,几乎可以说从小学开始父母就有意识地培养的。

 

在我选择出国前的时候呢,父母也是把这个选择权交到我的手里,让我自己来选择是否愿意出国。甚至在我出国的第一个月,这个月还作为我的一个体验月去存在的。我那个时候经过体验以后自己决定是我留在欧洲,留在德语区国家,留在维也纳。这种自我选择,基本上可以说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就无数次地出现在我的生活里面。

 

低龄留学的必要条件:善于思考,独立学习。

 

也有很多人问过我,低龄留学,我需要具备什么样的一个能力和素质,我才能够送孩子出国。我认为,可能就是这种善于思考独立学习的能力是低龄留学必要的条件。

 

刚刚介绍到说在我十五岁的时候,那个时候父母就把这个自我选择权交到我手中,由我自己来决定了出国。出国以后,因为语言的原因,我的阅读量的确是骤减。但是,怎么讲,这反倒给了我时间让我去学习功课。那时候网络也是刚刚起步,没有今天这么庞大的一个信息量,所以给了我非常非常多的时间可以静心地去学语言学功课。也是因为从小习惯了独立学习,所以出国造成的这种环境上的变化并没有带给我非常大的冲击。

 

你们意识到国外的学习同样很紧张,所以我在国外中学时候的学习状态并不比国内的时候轻松,甚至比国内是还紧张一些。很多中国家长和中国同学都会有这样一个误区,认为国外的学习是轻松很多,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国内的学业忙,是因为要为了应付考试。国外的学习忙,是因为他们的知识广度非常的广,是远远要超过国内的。同时,科目的数量已超过国内。所以,在国外学习,特别是低龄的中学,学习并不轻松,因为你要学的东西很多,你要参与的实践学习也很多。

 

我给大家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那个时候我是在维也纳读高中。德语是母语,我除了要学习德语,除了要学习英语之外,我还要掌握第二门外语也就是法语来作为我的第二外语。而这个第二外语,是所有德语区国家,德国奥地利瑞士的中学生都是需要掌握的。那除了说,我要多掌握一门语言之外,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上也是,学习量非常的大,他们所涉及的这个学习广度也是非常的广。同时,老师非常喜欢使用这种演讲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的能力,每次做演讲的老师都会给一个相关的小课题,我需要自己去做大量的准备,去查阅资料,去采访去检索去收集。

 

完成了资料的收集之后,再将信息变成由体系的知识,再把知识变成有框架的演讲,再做出一个非常专业的这种ppt。所以,演讲这一个非常简单的任务,其实贯穿了信息检索信息整理、知识提炼、演讲技巧等等综合的能力。这是在我中学的时候就通过大量的演讲实践培养出来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就是在中国有多少已经就职的人,他具备这样的能力。我现在自己在北京的公司里,有很多员工他都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但是在海外,中学生其实已经在他读中学的时候就开始有意识地做这方面的培养了。

 


我认为另一个误区呢,是很多国人都会认为中国孩子的数学比外国人好,这是真的吗?我可以回答大家不是。中国孩子的确智商非常的聪明,中国孩子的数学基础也好,但好在什么地方,是好的心算,好的解题的速度,当我们遇到一个非常常见的问题的时候,我们知道怎么样去解决它。但是当一个中国孩子在国外待上一年以后,在他长时间的在国外去学习,特别是涉及到高数的那种的时候,他的数学成绩就直落三千尺了,包括我自己曾经面对过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其实我们从小在中国,我们没有培养这样的一个高速的逻辑能力,说直接一点,我认为中国的数学教育还处在这样一个应试的阶段,培养的就是当我们遇到同样的问题的时候,我们有方法去解决它。但是当题目上升到几个问题的结合,上升到需要用较难的逻辑思维、用层级的逻辑思维去解决的时候,我们的这个逻辑就跟不上了,那中国的数学教学他不太注重这种公式化的发展,而更多的是注重对某一个问题的解法,或者是某一种规律的总结归纳。所以,当学生遇到同样的问题的时候,他能够快速地去解决。但是当新问题出现的时候就没有解决的方法了,但是数学本身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存在的。

 

国外的基础教育,除了我刚刚讲到的几点,就是一个是学习的广度,一个是实践类型的学习,一个是数学的这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之外,让我自己印象非常深刻的呢,还有语文的学习。我在国外,在德语国家读高中的最后两年的时候,德语的课程上已经见不到语法和单词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文学作品、大量的剧作品的一个收看和阅读。当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老师做的是一个就是思想工作上的一个引导。他不需要我们去学这个语法,不需要去学单词,但是老师希望我们对作品有理解,对深层次的思想有解读,同时从自身出发去做出这种解读,结合当时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去做出这种解读。

 

这样的语文学习其实就贯穿了大量的思维活动,培养了我们非常深层次的一个思考。除了这种思考之外,就是要通过这种优秀的作品来学习文字的表达,来学习这种文学风格的解读。所以我可以这样负责任的来说,就是在我高中的最后几年的时候,我几乎读完了所有德语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卡夫卡的《变形记》曾经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之一,那个时候,是我十八岁在上的高中最后一个年级的德语课上面学习到的。卡夫卡的《变形记》本身是一个超现实主义的小说,他去了解人性,描写社会与个体的这种关系,描写社会人生的一些现实,这个是我在十八岁上德语课时学到的。

 

其实我一直在反思我们中国的文学很有历史,博大精深,但是为什么我们不能够在高二高三的课堂上去学习这些经典的中文作品,开启学生对人生的这种思考呢?

 

因为我自己的这个高中阶段,其实离我已经非常的久远了,所以能想起来的点不是很多,但是另一个让我记忆犹新的是选修课程。记得在高中读最后两年的时候,我们都有很多的这个可选的科目,这个你选择的科目每周会增加几个课时,学习的难度是非常有难度、非常有深度的,大多都是大学的一个入门的课程。其实中学就是通过这样的一个方法,来培养学生对某一个领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进行未来大学专业的一个选择,职业方向的一个选择。其实我觉得这样的一种模式也具有很强的可参考性。

 

在德语国家高中毕业的时候参加毕业考试,我选择一篇论文来取代一门考试。那个时候,我们的学校是允许学生自主做出选择的,我是选择一篇论文还是选择一门考试。这个选择在一年前提前会做出,当我选择了论文之后,我就被学校分配了一名教授,作为我的这个论文的导师。一年的时间自己选题,经过大量的阅读用德语写成一篇五十页以上的论文。因为那个时候我非常喜欢音乐,所以选择了论中国古典记谱法与西方记谱法的比较研究。其实我现在看来这也是一个相当专业的问题,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那在这一年中我的论文导师对我进行了大量的辅导,把他的经验传授给我。

 

这篇我人生中最大的一篇论文是在我高中毕业十八岁的时候完成的。这样的一个经历就让我在上了大学之后面对论文面对论题,我毫不紧张,我完全是有信心可以去应付的。所以看来,这样不断的实践的学习、深入的学习,对一个孩子在他学术上的成长上是很有帮助的。



因为也是离的我的中学教育很久远了,所以我能想到的这几个非常重要的点,我给大家在这里在进行一个总结,没有听这个语音的朋友,可以通过我的这个总结来看。

 


进入大学以后,其实我感觉更加的自如,因为我可以去选择我想学的专业,我想学的课程,甚至如果当我发现某一个课程不是很适合我的时候,我也可以去调换到另外一个课程里面去,可以掌握某一个我自选领域的知识。这样的状态让我一直处在非常兴奋的学习状态中。应该这样去讲,我并不是国内老师口中那种非常勤奋的学生,我学习的时候很喜欢用小聪明,我觉得能解决的问题,能够简单解决的,我绝对不会搞复杂。学习过程中,我对我自己不感兴趣的事物也不会花大量的时间去补习,而更多的我会把时间花费在我感兴趣的事物上。而国外的这种大学阶段的教育就特别适合我

 

能够一直去了解新鲜的事物新鲜的知识,能够去探索未知的领域,让我其实一直处在对知识的渴望、对学习那种渴望状态中。其实我认为每一个人,真的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都有求知欲和对知识的兴趣,只是说父母包括教育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一直保持这种对知识的兴趣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认为我自己学习并不是很费劲,包括我学习一直不断坚持。学习的主要动力,就是我对知识对未知领域的一个兴趣。

 

很多人问过一个问题,怎么样才能够学到博士或者是让自己的孩子学到博士。其实我没有办法很客观的去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在我身上这种持续的接受教育、持续的去寻求教育都是一个非常顺水推舟的事情,也是因为我一直保持着这种对未知知识的好奇心,所以,我一直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有一点,我想分享给大家就是,虽然说已经学到了博士,但我真的认为学历的价值并不是在求职过程中的。其实,我们在求职过程中博士的学历只能为你争取到一个面试的机会,但并不会带给你更多的求职优势,学历带的是什么,带给我们的价值是什么呢?

 

真正有价值的是你这个学历背后的,你所掌握的知识体系以及所掌握的学习能力,这才是学历真正的价值。

 

推动求学的原动力:对知识的渴望。

 

我认为就是不断的推动我学习推动我接受教育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一直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或者是说海外的这种教育没有磨灭我对于未知领域的这种好奇心。在高等教育阶段的时候我去过很多不同的国家学习。其实主要的原因也是我没有那种国内老师嘴中的学习的刻苦,我选择在上大学的时候,在不同的国家去走走看看。其实每一个国家的教育都各有特色,我可以说的非常非常的多,每一个国家的教育我都可以说一个小时。但是因为今天时间很有限,那我就非常浅地来谈一谈,我自身经历过的这几个国家的教育,每个国家我会用一个词来总结。

 


先讲一讲德语国家的教育吧。因为我在德语国家接受了就是我们讲基础教育,中学的教育,同时,我也接受过高等教育。我认为德语国家的教育可以用理性和务实来总结。因为在德语国家,他的教学分流很早在高中阶段的时候,基本上学生都完成了分流。尽管德语国家的大学大多是免费的,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自主选择去上大学。这就是我所讲的,就是把这种选择权给到个人给到学生自身。因为他们在高中阶段的时候已经完成了这种分流,所以很多人已经非常明确,我未来要往哪条路走,所以并不是每个人都选择去上大学。

 

德国人的这种理性和务实,在教育方面体现的很深,他们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天赋所在的领域有他自己的兴趣,并不是说只有上大学才有出路,所以,在高中的时候就很多人会选择这种职业教育,会选择艺术专业的学校,也有这种只针对上大学的普通类的这个,AHS,这样的一个高中。当然也有我们非常著名的这种双轨制双元制的教育,就是说我们同时可以选择职业教育,也可以去上大学。同一个学校,同一个学生。

 

德国人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工作服务的,就是应该以工作为导向的,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更好的升华我们的学习,只有说,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再去学习再去总结,才能够把问题转换成为理论。所以,在德国很多学校里面,包括在那些中学里面,很多的学习都具备很强的实践性的。这也就是刚刚我把我个人在德语国家的中学里受到的教育一些经验给大家分享的。包括说,即使学生深入到大学里面以后,大学也分为综合类大学,以理论为导向的综合类大学和应用技术类大学,以工作职场为导向的大学。

 

应用技术类大学这种大学的数量其实远远超过综合类大学,而且,在人才市场上应用技术类大学的毕业生其实更受欢迎,很多的大学都会与企业有直接的合作,应用技术类大学课程的规划大部分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培养出来的人也很适合就业市场。应该这样说,可以做到零过渡地进入岗位,所以说呢,德语国家的高等教育在全球事业看来,从就业的这个市场上来看,其实是拥有绝对的优势。这个基本上来说,我所看到的不同国家的教育来看,德式教育在就业角度来说是非常非常有优势的。

 

再来讲讲美国和加拿大。我在美国的时候呢,是我在MBA期间在斯坦福商学院里面就读。然后加拿大是我在硕士的时候,我去的UBC,应属哥伦比亚大学,那个时候在那边学了一段时间的模块。相比较起来,这个美国和加拿大的教育更加的国际化和更加的多元化。毕竟北美它本身就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大洲,这种多元化多文化的社会背景也影响到了教育。可以从单方面就从这个教授和学生组成上面来看,我们就可以看到就是更多的国际化的面孔,更多的国家的来源,从他的教学的内容上面来说也非常的国际化非常的多元化。

 


美国的这种教育非常注重沟通,不是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比如说在教学的过程中,教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这种互动,他们认为是很重要的。所以在大学阶段的时候我也经历了很多这种小组的教学,包括说小组的presentation非常非常的多。而且,我的同学那个时候,大部分都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就是搞得自己非常的繁忙。但是这种就是多学科的摄入、小组的学习,包括很繁忙的社团的活动,就是培养了学生很综合的社会能力。

 

我个人认为欧洲的文化,其实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还是非常大的,距离还是很大的。但是美国呢,刚好介于这两者之间,比如说一点,就是在注重人际关系这一点上来说,北美就非常像亚洲,就都很注重这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美国的那种国际化那种包容性,在教育上绝对形成了美洲在教育上的一个优势。比如说在高等教育领域,美国总是能吸引来世界各地的很优秀的老师和学生,包括在一些前沿的领域,这种优势就很突出了,因为他们在很多的研发领域就比较超前。

 

相比较德语国家的这种务实、理性,美国加拿大的这种国际化多元化,我在中国接受过一些基础的教育,我在MBA期间的我也在香港科技大学完成了一个模块儿。所以就是这种,中国的教育我也有一点点的接触。虽然说不能说非常深的去了解,但是我也有些接触。就我单一的去讲,我在香港接受的这个教学的时候,我觉得,香港的教育有很深的这种传统的中国文化的底蕴。但是同时又架构在西方的教育之上,所以,其实很有自己的优势。比如说我在香港科技大读书的时候,我的教授都是欧美人。但是,他们讲的内容的确实跟自己亲身的,在中国市场的经验有关。

 


以他们这种非常外来的视角亲身的经验,讲中国的市场、中国的这个市场运作的模式,其实很有说服力。所以,我们讲说这个香港科技大,它的教学的确是很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说回到中国的教育,我觉得我个人的可能更认可这种古代的,比较崇尚这种文学修养的,包括伦理道德的这种教育。虽然可能在知识的细分领域可能做的不够深入,但是,他们在这个人才养成上面其实还是比今天的现代教育要更加全面的。我觉得说中国现在的这种现代教育处于应试阶段,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一个过渡,大多数的学校,还在采用应试的教育。

 

我个人所能看到的就是应试教育带了一些问题是什么。首先一个就是可能应试教育会过于功利性,会把这种成功学作为一个孩子教育的一个成功与否的评判标准。另外就是可能在应试教育的阶段,就会有这个师资匹配、分配不均衡的问题,比如说好的院校会有更好的师资,但是不太好的院校,它的这个师资就可能是不太好。那另外,就是应试教育它还会有一个只教知识不教方法这样一个问题。其实我们觉得教育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什么?教育最根本就是学习方法,学习我们未来可以自己摄取知识、自己思考的这样的一个方法。

 

今天因为我们主要就这个海外教育分享,所以我就过多地讲关于应试教育的一些问题。其实我们每一个在群里面的朋友,可能自己都亲身的感受到了。

 


最后呢,我也再总结一下,刚刚我所讲到的这几个国家的教学特点啊,欧洲德语区国家呢,它务实理性,非常符合就业市场的需求。美国加拿大的教育呢,它就很国际化很多元化在科学的某些领域呢,还有自己的优势。那中国和香港的可能就是很基于这个中国的文化基链,因为我个人是对中国文化非常非常感兴趣,我觉得中国文化非常有魅力,如果未来能够在这个方面能够深入地去发展,我觉得中国的教育可以找到自己的一个模式。

 

我的高等教育阶段的基本上就是在这三个地方完成的,那主要的是在欧洲德语国家和美国加拿大完成的。那我在接受完教育之后呢,我又一次面临的选择就是我职场上选择,那个时候,我选择留在欧洲工作。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西门子集团里面做跨国的一个项目的一个管理。后来,又从西门子跳槽到了奥地利四大行之一,大众银行,然后在金融行业里面也是从事跟国际有关的这个事务。后来又从银行的跳到了,奥地利的国立大学多瑙大学。所以我自己来讲,我认为我在国外的求职道路还一直都比较的顺畅,分析来呢,我觉得可能还是得益于我比较强的这种适应能力和比较国际化的背景。

 

欧洲德语国家外国人的比例不高,非常的低,所以,我经常是就是团队中唯一的一个亚洲人,但是我从来也没有遇到过歧视的问题。所以我亲身的感受是我认为,这个欧洲虽然说它的外国人人数少,但是,他种族冲突的问题,却要好过美洲。政府在这个扶持少数种族这个政策上做了很多很多的努力。外国人的生存环境,我觉得甚至要比本国人更好。

 

那作为一个女性做一个少数族裔,我在欧洲工作的时候获得了很多的这种晋升的机会,政府的这种针对少数民族的这种扶持政策让我也是算有空可钻。可以举个例子来说,当我当时我在西门子公司的时候晋升。我作为女性亚裔,与我同资质的白人男性去竞争的时候,我是不可被战胜的,就是公司一定是会优先考虑我。

 

因为欧洲国家德语国家,它非常注重这种多元化,那么作为这个少数族裔,作为女性的我在欧洲的企业里面,其实具有很强的一个竞争力。所以,我的确不得不说,在欧洲的时候工作环境是非常舒服的,劳工法也非常的健全,企业很注重这种工作环境的舒适度,工资薪酬也很高,平时也都会准点下班。但是,我最终还是选择了回国工作,这是为什么呢?

 

我一直认为,每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心理的需求,会有不同的追求,我个人的性格,是非常喜欢不断地去接受挑战,不断地让自己处在这种新鲜事物的环境里面。然后非常喜欢处于高速的发展的阶段,也喜欢挑战高难度,所以,这样的一个性格特质,我觉得国内现在目前的发展阶段,是很适合我的。这种挑战是在现在的中国社会中是可以找到的。我在欧洲的主流社会工作了十年,我亲自见证这么说欧洲职场上的这种按部就班,我非常希望尝试一些新的挑战,一些大的挑战。我那个时候就会觉得如果我继续留在欧洲工作,我基本上可以预见到我自己二十年后的样子。

 

而中国当时包括现在很多行业的这种快速的高速的发展,就是都提供给我很大的这种好奇心,给我很大的鼓舞,然后希望可以趁着中国这种行业的大环境发展的浪潮,我再来拼搏一下。而且我认为,一个人无论他处在哪一个年龄段,不管是二十岁,三十岁还是四十岁,其实最怕的就是一种心理上的惰性,就是当你习惯了一个非常舒适的环境的时候,你可能自身就没有希望变化、希望挑战的这种想法。而我一直在有意识地避免让自己变成这样。

 

回到北京之后,就是我的工作强度基本上提高了一倍,也牺牲了很多自己的休息时间。但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和这样一个节奏下,我每天可以和不同优秀的人来交换思想,每天可以看到很多人做出的成绩,真的让我觉得这个发展阶段,或者是国内现在的这个市场太有魅力了。当然了就是前提条件是我必须要能够适应这里的生活,要能够接受好的也能接受不好的。

 

等我回到国内工作之后,很多人都问我一个问题,你觉得在国内工作跟国外工作有什么不同,你需要面临的挑战有哪些。其实我回到国内后我自己也经历了很多很多次的洗礼,首先呢,我觉得我不太适应的就是这个社会还比较缺乏诚信,就是这个是这个经济社会还很缺乏诚信。因为我之前常年的在德语国家生活,德语国家的讲诚信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管是在社会上,在工作中,在生活里面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现在中国在社会上可能诚信还有待提高。所以呢,首先让我自己能够适应这一点,就是一个我认为是我回过以后面临的第一挑战。

 

可能第二挑战就是中国做事情相对的比较繁琐、复杂,中国的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因为欧美人的相对比较单纯,大家做事也比较简单,点对点。但是在中国做一件事情,需要顾及的方面很多,人际关系也比较复杂,这也是一个我回到国内以后先让自己来适应或者来学习的一个点。

 

另外,可能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很高速发展的阶段,中国人做事很讲效率,很多人都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去工作,因为工作会不断地推着你走,但是在欧美,欧美人非常讲究生活。周末的时候,大家基本上都是都是休息的,所以大家休息你也可以休息。但是中国人太勤劳了,而且目前中国人还没有特别的讲究生活,所以,周末的时候大家也都非常勤劳地在工作。那大家工作,你也不能够停下来那不能够让自己落下来,所以,我觉得这种工作带来的压力还是挺大的。

 

很多人也都问我说,你在国外生活了近二十年的时间,你会对北京的这种气候环境或者天气环境适应吗?其实怎么讲呢,因为我多年的生活在维也纳,是世界上生活质量最高的城市。我从维也纳回到北京这边,北京的这个雾霾和饮用水质量也常被人吐槽。但是,我这样想,因为我在北京也见过非常非常美的风景,我见过雨后的北京,我见过大雪之后的北京。我每一天下班的时候我站在立交桥上,我可以看到非常非常美的西山的晚霞,所以我觉得尽管可能就是要放弃一些很好的生活质量,那么同样的我也得到了很多,也得到了很多的美。

 


总体上来说,从个人成长上来讲,我觉得回到国内来奋斗,其实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非常有价值的事情,很多很多的海归,都抱有跟我一样的想法,很多优秀的海归,他们并不是在国外没有更好的选择,而是他们主动地选择了中国这样的生活方式,选择了这边很高节奏的工作环境,选择了面对中国市场带给他们的挑战。我认为就是这些人,就这些非常优秀海归,他们的生存能力是很值得人钦佩的。回国并不是一个被迫的选择,而是一个主动做出的选择。

 

其实一路走来,在国外生活工作近二十年,回国两年的时间,我既然现在选择了回国,那我当初出国是不是一个多余的选择。如果我当时留在国内,我会不会有一样的成绩,或者甚至有更好的成绩呢?这个问题,我也反思过,但是我的答案非常的清晰,就是不。因为教育我认为是个非常全方面的事情,一个人的成绩、成就绝对不适用考试成绩,用工资标准,用它的一个所拥有的资产来衡量的。

 

出国,让我成长的一个更加全面的人,并不是完美的人,但是是全面的人,让我可以在人生的很多方面都有追求,而不是只是一味地去追求财富去追求职场上一个成功。而出国呢,也让我拥有了自己很独立的思考,我不会说随波逐流,不会说随着社会的一个主导的价值观,我去变更我自己的价值观。出国能让我见过更大的世界,可以让我不纠结于很多小事的这个悲喜。也是因为出国,我接受到的这种很尊重兴趣,顺应兴趣的教育,我一直没有失去我对知识的这种渴望,让我也明白我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让我不断的去坚持、接受教育。

 

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保持自己的好奇心,保持自己这种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样就能让我自己来选择,我喜欢的、我擅长的。我也可以做很多方面的尝试涉猎,让我至今了都很热爱很热爱我自己选择的工作。也是因为出国,我有很强的这种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了我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建立了我的这种逻辑思维的体系和思维的方法。所以当我遇到问题的时候呢,我知道用什么样的路径可以来解决问题。也是因为我在国外,所以接触到很多很优秀的艺术,同时我也有时间来为我自己的这种兴趣爱好来投资。

 

而对艺术对音乐的这种喜爱让我的世界让我的生活里面的不仅有学术,有工作,有家庭,我也有梵高,也有波斯坦,有克里姆特。那我再平凡的生活,再无聊的一种生活,一本艺术的书籍一次画展都能让我很快乐。 

 

也是因为出国,我觉得让我懂得承担责任是件很美好的事情。这种责任不仅是对自己的,还有对别人和对社会的。能够为别人为自己承担起责任,是我有能力,我成熟的一种表现。

 

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因为我出国了,我接受到的那种尊重人性,尊重自我的一种教育,所以呢,我培养了我能够自我作出选择的能力。我有能力来承担我的选择背后的责任,甚至我还能为别人承担他的责任。

 

给大家分享几个我在国外观察到的现象。在国外,都有选举。我不去评价这种就是选举的制度好与不好,我仅从一点上来看,每一个参加选举的人,他的这种责任感都是很强的,因为选举本身很具有这种仪式感,每一个去参加或者是投票的人,他其实都有很有很强的仪式感。通过这种仪式感,他完全能够感受到他对于社会,他对于自己的未来,他对他人的一种责任。

 

而这种责任心对自己、对社会、对工作、对家庭的责任心,其实我觉得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一点。但是我对现在中国的很多年轻人是很担心的,因为我在国外和国内的时候我都从事管理的工作,那我在国外的时候我的员工,其实都是非常的踏实,非常稳定,非常有责任感,都会独立的去完成自己的责任。但是当我回到国内,大量的招聘的都让我越来越对就是国内年轻人的这种责任心,特别的担心。

 

一个很简单的现象就是在我们招聘的过程中,来应聘的年轻人里面有一半儿,会临时取消他的应聘约,剩下的一半儿呢会来晚会迟到,那么我认为说对自己的事情都无法负责任的人,我如何相信你可以对企业负责,你对老板负责,你对社会负责。

 

我今天的分享,走到了尾声,我其实一直在反思,到底什么才是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我认为就是教会我们去独立选择,同时为我的选择负责任。选择的永远都不是感性的,选择其实是一个非常理性的过程,要通过思考通过深入地了解,我才能做出的选择。那么我既然做了选择也就意味着我要为我的选择承担责任。一个人的生活是否幸福绝对不取决于他是否聪明,是否幸运,而是取决于他的选择,而且取决于他为选择所做出的努力。我们每一个孩子从感性走到理性,从幼稚走到成熟,最重要的区别就是,是否学会了选择并且承担之后面的责任。

 

最后讲一个我自己在非洲的亲身经历。两年前,我去非洲度过很长的一段时间,亲眼见证了那里的贫瘠。但是这种贫瘠,绝对不是自然资源的贫瘠,也不是人类智慧的贫瘠,而是思想的贫瘠,是教育的贫瘠。那里的知识技能断层非常的严重,极其缺乏有体系的专业教学。人们也非常习惯在这种独裁的战乱的环境下生活,对战争啊,对疾病啊,已经都缺乏了畏惧心理。我跟那边的很多非洲孩子接触过,他们甚至说不出自己的理想,因为他们根本没有看过更多的可能性,也没有能力去改变现状,没有选择的条件也没有选择的能力。

 

今天我的分享的就到此告一段落了,什么是海外教育对我们来说最大的价值,我想,其实就可以总结为我自己人生选择的能力。

 


问答

 

请问元博士,您觉得什么样的孩子不适合在中学阶段出国留学?

 

第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孩子不适合在中学阶段出国留学。我认为我这样来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样的孩子适合留学。首先,孩子对自己的未来,他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他知道我想学什么,而且我为什么要出国去学这个科目。第二,孩子具备有独立的学习能力。他首先就是他有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不需要家长逼迫地去学习。第三点,我认为很重要的就是它具备一定的语言天分。我认为语言本身其实是非常需要靠天分的一件事情,有一些人,他可能真的语言能力就较差,那他在国外他学习其语言其实很困难的,这个不怪这个孩子本身。第四点,我认为也很重要的就是,全家的支持度,包括家庭的经济条件。如果说这个家庭他的经济条件不是很理想,全家人都要很吃力地去供孩子去留学的话,我觉得这种压力下,可能孩子不一定能够有很好的一个学习发展。

 

从介绍中得知元博士是低龄留学,那么是多大开始,去哪里留学的,当时有家长陪伴吗?周围有12岁的男孩子,无家长陪伴(有亲戚在英国)去留学近2年后,成绩虽然很好但因为打架和不当言论(竟然犯大忌:骂同学黑鬼!)不得不回国的不太成功的个例,虽然他这种现象不具有普遍性,但年龄小及父母不在身边也是重要的原因。

 

有些孩子低龄留学,学习成绩不错,但是言行不当,所以不得不回国,这是一个失败的案例。那么对这样的孩子是不是说明这个低龄留学并不合适呢?其实这个和我今天的分享有很大的关联,我今天想讲的这个主题,也带出了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教育的成功不是成绩的成功所能代表的。教育是一个人全面的成长,而不是仅仅等于知识的积累,那么对于这个孩子,我认为可能在家庭的基础教育上出现了一些问题。

 

我们就还从这个案例来讲,这个孩子,十二岁的时候,他还不懂得去尊重别人,其实我觉得可能在他的基础教育上,对他人的尊重就没有很强调,因为十二岁一个人的这个礼貌或者是说根本的这种言行的素质都已经养成了。所以可能从这个点上的来讲,我觉得,家长过多的去关注了孩子的成绩,而对他的行为习惯和对他的一个道德道德观的养成没有很注重,但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很综合的。

 

我个人认为对一个孩子的教育来说,家庭、教育机构、学校其实应该共同努力,而这种共同努力,也是从多方面的来给孩子一个指导,而不是说仅仅从知识的累积上。所以,就是说现在的中国这种应试教育可能某种程度上忽视了这个点。前段时间有一个热点新闻就是一个成绩很好的孩子,因为家里父母的经济条件不好,认为父母不配做他的父母,我觉得这个新闻给我感触很多,如果一个孩子连基本的孝道或者一个基本的价值观都没有形成的话,他的成绩再好,也是无事于补的。

 

北京国际部的学生是否可以申请维也纳大学?是不是需要提前学习德语呢?


北京国际部的孩子是否可以申请维也纳大学,是不是需要提前学习德语呢?我从两个点上面来回答这个问题,一个是入学申请的条件,另外一个点是从这个学习本身来讲。首先,就是中国的学生申请的维也纳大学,是需要我们完成高考的,同时已经被中国的某一间大学录取,这个是基本条件,因为国外,德语国家,那是只认可中国的高考作为我们完成中学教育的一个评判标准。除了高考之外,我们还需要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因为我们那是需要通过一个APS审核,留德审核部的审核,这个时候是要用全英语或德语来面试的。


这是从申请条件就是这个客观条件上来讲的。那主观条件上,我认为学生提前学习语言,提前准备是非常非常有必要的。每一个出国前的孩子,我觉得都应该做好两方面的准备,一个是学习上的准备,学习上的准备就是很重要的是语言准备。另外一个,就是他的一个心理上的准备,心理上的准备主要是要让他了解可能出国以后面临的一些心理上的一些落差,比如说孤独感,比如说离开父母以后,自己需要独立生活带来的一些挫败感,这些都是需要提前准备的。所以,如果我们选择去德语区国家学习,提前学习德语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考虑到你之后需要用德语句上课,那么为了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语言基础是很重要的。

 


最近碰到很多原来美国留学归国的人在机构做顾问或者英语教学,现在出国的同学越来越多,等他们回国的时候会不会也得找类似的工作?出国留学真正的核心意义是什么?真正应该学习和提高的应该是那些方面的特质和能力?


现在有很多留学归国的人呢,在机构里面做留学顾问,或者是从事语言的教学工作,越来越多的人回国以后是不是也会走他们的这条路。那么如果是这样的话,出国留学,它还是有意义的吗?其实从我个人的经验上面来看,或者是以我来观察这个留学归国人群的群体,从事留学顾问,或者是英语教学的并不是主流。其实很多人还是在不同的行业里面从事不同的工作。但是的确是有一些人,回国后,他在从事留学或者是教学这样的工作。那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他具备一定的资源和优势,他对海外的教育比较了解。

 

我了解到的很多优秀的归国留学生,其实他们在国外也是不错的选择,但是回到国内以后,他其实也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他回到国内,很多人选择在他很熟悉的领域,或者是他自己深深受益的领域从事这个工作,我觉得也是无可厚非的。那么其实出国留学,并不是为了说找到一个什么样的工作。出国留学,可能更重要的是对一个人的整体的成长,对他的一个适应社会的能力,包括说适应环境的这种能力的提升。

 

如果对弱势群体儿童教育感兴趣,并且希望最大效率的帮助弱势儿童,大学生(现大二)应如何选择专业和工作岗位?


这个问题非常好,很高兴看到有对这个弱势群体儿童教育感兴趣的人。因为我自己对这个领域非常非常的关注。如果您对这个弱势群体的儿童教育很感兴趣的话,我非常欢迎您同样从事教育行业的工作,特别是从事基础教育的工作。因为弱势群体的儿童,他跟我们就是受过高等教育或者是说这些受到普通的社会阶层的这个教育的孩子不同的地方,其实并不是他们没有机会受高等教育,而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就没有给他们奠定很好的出路基础。

 

我们所讲的弱势群体儿童主要是两个分支,一个就是在进家庭经济环境上不是很好的,或者是家庭出身上不是非常好的孩子,另外一类,身体上或身心上有一些残疾的孩子。那这两类人群,都急需社会的这种从教育层面上,带给他们一个环境的改变。因为,我亲身感受的,或者是我从我们帮助过的很多孩子身上,看到了教育是真正能够改变他们命运的唯一方法。

请问在您看来,中国弱势群体儿童教育的面对的困难有哪些?选择数学等理工科专业,希望在未来用人工智能解决教育成本问题,是否现实?


这个问题,也是针对中国弱势群体儿童教育的问题。中国弱势群体儿童教育主要面临的困难有哪些?如果我们通过人工智能的技术能够解决教育成本的问题,是否就能够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我觉得非常非常感谢,您对中国弱势群体儿童教育的一个关注。其实我觉得这些群体,如果有更多的人可以关注他们帮助他们,每一个人付出的一点点的这个努力都能够带给他们一个巨大的改变。回到这个问题,我认为知识的获取仅是教育的一个单一方面。同样我们讲到的这个弱势群体,他最欠缺的是什么,欠缺的是基础教育。

 

这个基础教育呢,除了我们讲的K十二年学校的基础教育之外,还有一个家庭的教育,家庭观念的教育。而弱势群体、儿童,特别是那些来自就是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家庭的儿童,往往他们最大的问题就是思维理念的问题。我们帮助过,我们接触过很多比较偏远的孩子,特别是就是少数民族的孩子,他们甚至认为接受教育是没有必要的。有一些孩子的父母,比如说一方去世以后另外一方很快地就改嫁或者是离开这个家庭,孩子就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孤儿。这样的家庭的孩子很难有心境有环境踏实下来接受文化知识的教育

 

而当今社会上基石教育成本并不是很高,我们讲到说中国的教育的确存在教育资源的地区差异性,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但是基础教育的成本并不是很高,基本上中国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接触到基础教育,都能够接受到基础教育,但是是否愿意接受,主观上愿意接受基础教育,这个是一个根本的点。

 

我认为而这一点上呢,也不是靠这个教育资源来解决的。但是我同时也相信人工智能的确能够给教育带来新的一个格局和一个新的改变。我相信就是人工智能,将来的会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我们,那么教育方面同样也是这样。但是。如何更好的让人工智能来发挥它的价值,我认为可能目前阶段不是在这弱势群体儿童教育方面。

 

我在这儿也短短地做一个小广告。我们在北京有一个完美儿童公益,是由很多像我这样的海归高知共同来创办的。我们这些海归高深的以前在国外的时候就共同来做公益。后来回到国内发现到国内的公益市场,可能没有那么纯粹,所以就自己来做了这样的一个公益组织。我们主要,不是说面向社会去募资或者是去做这个跟经济上有关的事情,而是组织很多的活动,让这些弱势群体的儿童能够接触到教育,能够接受的教育。这9月23号的这个星期六的时候呢,我们就是去组织北京的农民工的子弟孩子去汽车博物馆。希望在北京的朋友如果有兴趣也可以加入到我们的活动中来。我们每个星期六都有活动,但是每一个志愿者,都是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来调配。基本上能够保持一个月或者是两个月参加一次我们就觉得非常的好。

 

在儿童教育领域创业需要哪些基础知识和能力?要注意什么问题?


在儿童教育领域创业,像一些基础知识和能力需要注意什么问题?首先,我认为教育行业创业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因为教育是一个我个人认为非常非常重要的领域。尽管说可能很多人看到乐教育产业的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发展空间,都很快速地进入到这个教育领域,但是实际上从事教育你必须要懂得教育。而且同时呢,你需要有自己的价值核心内容。如果你没有自己的内容你去做教育是很难的一件事情。你要懂得教育的一些理念,比较新的一些理念,你需要有内容,你的教学的内容。然后说你需要有合格的师资或者是师资培训的能力。

 

从事教育行业的人需要具备比其它的行业,甚至更强的一个责任心。因为教育的确是影响到孩子一生的事情。我们总去说就在我们公司里面,我们有一句话就是,你做的事情可能是很小的一件事情,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几十上百个孩子。但是你这一个很小的举动就可能影响到这一个人的一生。你做的一个百分之一的行为其实就意味着对另外的人百分之百。所以从事教育是一个极具责任心,而且要事无巨细的一个行业。

 

我是在投行工作的一位新手妈妈,关注孩子教育的时候,我也关注自我成长,有计划未来申请美国的MBA,元老师有斯坦福大学的就读经验,希望听听您在商学院的收获和心得,或者给备考的我,一些建议,谢谢。

 

下一个问题,是一位母亲提到的。她在关注孩子教育的同时也在关注自我的成长,希望去就读MBA。首先,我非常非常认同您的这个观点,因为我认为其实我们这个社会在发展,教育行业在发展,教育理念在发展,甚至很多的知识,基础知识都在发展。如果我们不注重自我的培养、自我的成长和自我的不断的学习,那可能我们在教育下一代的时候都会有一些问题。所以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在国外也讲究说life long learning,这个是在很多的高校里面都提出来的,就是我们要一辈子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跟着我们一边工作一边学习。

 

我读MBA其实是一个机缘巧合,并没有自身主动地去申请主观地去申请,但是获得了一个这样去就读MBA的机会。但是当我读完之后,我认为这个MBA的教学对我还是非常有帮助、有促进的。因为我读MBA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在我完成基础教育一段时间以后了,而且工作了几年之后,当我再回到校园去接受这些知识的时候,特别是在我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再回头去看这些经济管理的理论的时候,我能够更好地去理解。同时也的确在学习过程中给了我很多很多好的启发。

 

我个人认为好的学校,不一定说是在教学的内容上有多好,其实因为我们今天每一个学校的教学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的,我们所学的知识都是大同小异的,无论是最好的哈佛商学院斯坦福商学院,还是说我们中国的商学院,其实大家学的知识都是一样的。但是,可能好就好在,一你的学习环境,你的同学的够长够国际化够优秀。二可能你的导师很优秀,他有很多非常挤丰富的实战的经验。而且他的这些实战经验都能够让我们有这个确实的借鉴的作用。

 

请问对美国大U与文理学院怎么看?(大U是指综合性或者说是研究型大学!)


综合类的大学呢,通常是会很注重这个学术上的培养。而这种综合类大学的存在呢,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去培养学术人才的。

 

我这样给大家一个参考,在德语国家的应用技术类大学,其实就比较类似这种文理学院。它的这个教学的重心,是比较偏向于就业的比较偏向于实践的。所以在教学上,其实还是很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的。这类大学的毕业生,也同样可以申请任意大学类别的硕士和博士。综合类大学university这样的大学出来的学生呢,可能在学术上面更加的优势,但是在实践上就有些欠缺,因为我自己本人呢,是读这种综合类大学毕业的,那我再回过头去看我接受教育的时候,我就觉得这种这个学术教学过多了,特别是针对说这个本科。

 

谢谢元博士的分享。我的孩子是美国籍,我们在北美完成的高等教育,当然也希望她能参与北美的高等教育。由于我工作的关系,我可以选择在美或在中工作。鉴于您的经验,孩子有必要在中国参与一段基础教育再出国吗?还是直接从小接受北美基础教育就好?如果有必要在中国参与基础教育的话,大概几年级出去比较好呢?谢谢。

 

您好,这个问题是说您现在目前在职业的选择过程中。因为您本身的是在北美完成的高等教育,那么您觉得是否有必要让孩子接触一段国内的基础教育再出国,还是从小就接受这个北美的基础教育。我个人认为其实是否在中国接受基础教育,意义并不是很大,因为如果就是你们有条件让他已经在北美接受这个基础教育的话,那么就让他在那样的一套这个西方的教育体系里面成长就可以了。那我认为说可能国内的这种学习压力啊,这些是没有特别大的必要的。

 

如果您觉得说自己的孩子在美国接受基础教育的时候,认为他学习的内容不够多不够深,您完全还可以通过课外学习的模式,让他参加不同的这种兴趣班,比如说奥数班啊,比如说一些航模班啊,科学班啊,等等。来补足在每周的基础教育不足的地方,可能他的学习够广,但是的不够深这一点。

 

当然我认为还是应该首先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他的天赋,其实我们每一个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通过我们的观察都能够看出,孩子在哪一些领域可能会有他比较有天赋的部分,那我们就可以着重的,在这个点进行培养。那么在接受这种可能基础教育之外,我们在进行额外的培养就可以了。

 

从香港科技大学本科毕业的孩子,需要具备怎样的竞争力才可以申请到美国较好的大学读硕士?

 

其实硕士阶段啊,我觉得每一个学校包括每一个导师都有他自己偏向的部分,或者是他看重的点。但是总体上面来讲,我认为美国的教育非常注重人的综合的能力和综合的实力,不光是说要具备能力,同时要有一个比较好的或者是比较综合的比较漂亮的成绩单,人生经历成绩单,我觉得这点是我总体感觉上美国的北美的大学比较看重的点。

做为外籍回国工作生活签证方面会有什么不便吗?


刚刚看到另一个群的群友还有问题。其实我认为现在国内,特别是国家对外籍的人才提供了很多很多很便利的条件。特别是,如果大家回国工作,在人才引入上面国家做了很多的努力。所以,在这一方面我认为,没有很大的阻力,反倒是有很多很便利的条件很好的条件。

 

因为其实对于人才来说,哪个国家都不会嫌多,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快速的发展阶段。那么,对人才的渴望其实是极度的。比如说,现在中国有这种创业基金专门是针对外籍人士的,就有很多的这个便利条件提供给创业企业。

 

元老师,可以说一下维也纳音乐学院的情况吗?


维也纳是古典音乐之都。那么在古典音乐教育上,是在全球排在前几位的,特别是维也纳国立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这个学校在全球的排名都是在前三位的。维也纳主要的音乐教育,它的特色就是针对古典音乐教育。比如说这个器乐上的教育,演唱上、表演上的这个教育,都是这种西方的传统艺术教育的这个风格。


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因为本身奥地利就是属于音乐之都,所以它的就业非常的好。很多的学员可能是在大学毕业之后就直接留在欧洲进行工作了。因为维也纳音乐学院的学生的大多来自全球,它本国的学生可能只占到学生总数的百分之三十,剩余的百分之七十能都来自世界各地最优秀的学员。所以它在入学的门槛上相对还是有一点难度。最优秀的学生才能够真正考入到音乐学院里面去。那我们同样就是也接触过中央音乐学院是中国最高音乐学府的学生。同样年级的学生。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是远不如维也纳国立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的学生的。


那么在音乐教育上面来说,可能两个国家的教育里面有一些差别。这个问题我以前也参考过,也找专业的、从事艺术教育的老师专门了解过。东亚的学生,比如说日本、韩国、中国的学生,都是在技巧上面非常的优秀,因为咱们亚洲,在音乐教育上就非常注重技巧,非常注重这个手指的这种技巧,但是,欠缺了音乐性,音乐的表现和音乐的思想。这点是东西方的艺术教育的一个差别。西方非常注重说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同时去学习作品背后的这个历史、故事,同时去了解作品背后的情绪,所以音乐性上是很重要的,技巧可能反倒没有那么重要。



曾经有一次在我们的一个国际音乐节上的活动,我观察到一个细节,让我感触很深。当时的那个大师,是维也纳国立音乐学院的长笛教授。他同时也是很著名的维也纳国家广播交响乐团的一个长笛首席。他对中国学生的指导的时候,他就讲,你不要紧张,因为你一紧张,你的头就会低下来,会影响到你的音色。但是你知道吗,音色好是最重要的,你即使吹错音,即使这个手指没有倒过来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声音美音色好。而当时,这位大师也让这个中国学生,去学习、去补习他所有二十首当时演奏的作品背后的故事,去学他的这个音乐背后的音乐史,去学作品的时代,去学这个作曲家的,当时的一个生活状态,去了解这些内容来帮助他进行音乐上的演绎。


吉他专业上面,如果是古典吉他,维也纳的教学是很有优势的,因为其实从全球的艺术教育领域去看,维也纳是在古典音乐的教学理念,很有优势的。


本次讲座由元晓帅博士主题分享;

成长视角群志愿者洋引荐元博士;志愿者duiduima根据语音记录成文字;志愿者:Linda戴凌、王倩、TT讲座期间支持;志愿者TT提供转播技术支持;志愿者海嘉语音合成。责任编辑:王倩。特此鸣谢!


如何参加公益线上讲座并与主讲嘉宾实时互动?

有兴趣的读者可扫描以下微信号联系本号工作人员加入成长视角微信群。



往期讲座精彩回顾:

全美录取率最低的斯坦福大学新生连胜加同学美本申请经验分享实录

角色互换、视角不同|杜克大学研究生分享担任校友面试官和就职创业经历

一位顶尖寄宿美高招生官对小留学生的忠告

分享实录|倾听来自美国高中最权威的声音

如何获得斯坦福的青睐|陈昔诺妈妈本科申请经验分享

在美国大学攻读金融计量硕士的感受

耶鲁男孩背后的故事

分享|在杜克大学商学院就读医疗管理方向MBA的体验

人参与 评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