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金库厕所被堵 工人竟从下水道掏出大量钞票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原标题:悬案| 银行金库厕所被堵,工人竟从下水道掏出大量钞票…

瑞士银行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私人财富管理机构,它因严格的保密制度而闻名于世,从而成了偷税漏税的“最佳场所”。

今年六月,在瑞士日内瓦发生了一桩怪事,瑞士银行在日内瓦的一家支行金库的马桶被堵塞了,几天之后,离这家银行不远的三家餐厅下水道也被堵了。令人惊讶的是,堵塞马桶和下水道的,竟然是一沓沓面值500欧元的钞票!到底是谁把这么多钱丢进马桶?这背后是否涉及一些违法犯罪行为?瑞士检方已经开始了调查。

银行马桶、餐厅下水道被数万欧元堵塞

▲瑞士银行日内瓦支行(图片来源:每日邮报)

今年6月,瑞士银行在日内瓦的一家支行的金库里的马桶堵塞了。工作人员在清理马桶和下水道时发现,堵住马桶的,竟然是一沓面值500欧元的钞票。

更奇怪的是,几天之后,这家支行附近的三家餐厅下水道也被堵了,结果,工人们在下水道里又发现了大量面值500欧元钞票。

9月15日,日内瓦检方向《日内瓦论坛报》证实,检方已经介入此案的调查,检方还说,部分钞票被用剪刀剪碎,再塞进马桶,这些钞票总额高达数万欧元。目前,尚不清楚钞票被损毁丢弃的原因,检方的关注点是这些钞票的来源是否合法。

据彭博社9月18日报道,日内瓦检方发言人Henri Della Casa表示,虽然毁坏钞票在瑞士并不违法,“但这件事背后肯定有问题,所以我们已着手展开调查。”不过,这位发言人拒绝透露更多消息。

日内瓦检方的另一位人士向BBC表示:

我们正在努力调查这些钞票的来源,并且判断这件事是否涉及犯罪。

值得注意的是,《日内瓦论坛报》报道称,这些钞票是两名西班牙女子数年前存入瑞士银行分行保险箱的。两人的代表律师上月前往警察局,还支付维修淤塞马桶的费用。

对于这起奇怪的“马桶堵塞案”,检方拒绝提供更多的细节。但多家媒体提出了两个疑点:第一,500欧元面值的钞票将退出流通;第二,瑞士银行不再对客户信息保密。

500面值欧元将于2018年底停止流通

去年5月,欧洲央行正式宣布,从2018年年底开始,500面值的欧元即将退出流通。目前,欧元纸币共有七种面值,分别为5欧元、10欧元、20欧元、50欧元、100欧元、200欧元和500欧元,其中500欧元为紫色钞票,因此也被称作“紫钞”。

▲500欧元钞票(图片来源:路透社)

实际上,一些欧盟国家早在2010年就已经禁止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兑换业务中向客户提供500面值的欧元钞票。德国很多商店也不喜欢500面值的欧元,当然作为法定货币不能直接拒绝,但总会找各种借口,如没有零钱找等拒绝接收。

据央广网2016年5月报道,欧洲央行废止500面值欧元纸币的原因是打击洗钱和黑工以及阻断恐怖组织等黑色资金链。据官方说法,作为美元之后的世界第二大流通货币,欧元也成为恐怖组织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而500面值的欧元钞票在里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所以,废止“紫钞”也是反恐的需要,可以理解为欧盟反恐战略的组成部分。

不过,一些经济界人士和反对者则认为,欧洲央行废止“紫钞”的真正的目的是给持久的低利率和负利率扫清障碍,主要还是欧元区经济出现了严重问题。

还有一种说法是,欧洲央行废止“紫钞”是朝着完全电子化支付迈出的关键性的一步,在一些欧盟国家如丹麦,电子支付已相当普及,使用现金的比例不断下降。

对于500面值的欧元怎样从流通中退出,欧洲央行并没有给出具体说明。目前有两种猜测:一是不再发行新钞,同时从市场上将流通中的“紫钞”逐渐收回,但要完成这一过程将会耗时几十年时间。二是可能确定一个具体的废止时间,从这一天开始,500面值的欧元钞票将不再作为法定支付货币使用。

瑞士银行已不再保密

瑞士银行业的保密传统最早可追溯到中世纪,并最终在1934年写入该国法律。依照法律规定,任何银行职员都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原则,保守其与客户往来情况及客户财产状况等有关机密,否则将面临最低6个月到5年的监禁,以及最高5万瑞士法郎的罚款。该保密协议终身生效,不会因为银行职员离职、退休、解雇而失效。

无论国籍,任何人都可以在瑞士的银行开设账户。通常情况下,银行会拒绝外国政府要求查看该国公民是否在此藏匿财富的要求。正是因为保密制度,为瑞士银行业吸引到了大量的客户和丰厚的回报。

然而,在2014年5月6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34个成员国和巴西、中国、新加坡等13个国家共同签署了一份《自动交换信息与税收事项宣言》,瑞士便是签署国中的一员。

这份宣言规定,签署国家要收集其金融机构的全部信息,并且每年与其它国家自动交换这些信息。

瑞士政府表示,宣言的签署显示了瑞士打击逃税行为和税务欺诈的决心。瑞士银行家协会表示,瑞士的银行愿意与其他国家交换信息,只要信息与税收有关。

2013年6月,瑞士已经声明愿意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共同建立银行信息互换标准,并于10月签署了《多边税收征管互助公约》,确认参与全球打击逃避税。

《金融时报》评论称,这一系列举措象征着瑞士这一“避税天堂”告别几百年来坚持保护银行客户隐私的做法。

每经编辑王嘉琦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彭博社、BBC、央广网、浙江日报等

人参与 评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