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道具费”毁了云南旅游整治的努力


来源:红网

10月3日,大理洱海边,一张摆放着花环的白色桌凳留在路边,一对来此旅游的情侣坐下拍了张照。转身发现一男子走来,告诉他们桌椅是自家摆放在这拍照的道具,“反正我不管,你已经拍了就要付钱!”(10月4日未来网)

又是云南!在经历了诸多风风雨雨之后,大家原本已经看到云南旅游业真心整改、真诚待客的一面,没曾想,居然又发生了“拍照索要道具费”的事情。

记得两天前,新华网发表了一篇记者在国庆节当天,跟团体验云南旅游业整改的报道,文中明确提及记者云南石林一日游之后的感受:不强迫购物但不乏言语暗示。或许仍有一些瑕疵,但较之以往已经有非常明显的改善,尽管只是一个景点的体会,但仍不难看出云南的自我努力和改进。

客观地讲,如果要把“拍照索要道具费”的“帽子”强扣在云南旅游业“头上”,确实有失偏颇,毕竟这只是当地村民的自发行为,或许政府部门也毫不知情。但是,不管背后是谁的责任,问题发生在云南,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云南旅游业又搞“幺蛾子”了。

事实上,类似事件每年在全国各地或多或少都会发生,有的甚至比洱海收取“道具费”问题还要严重,但问题发生在云南总是会令人特别关注,原因很简单,都是以往“恶习”结出的“恶果”!我们姑且不论“道具费”究竟是属于“钓鱼”“敲诈”,还是“勒索”,仅凭村民事前不讲、事后发难的行径,不难看出,这就是“强制消费”“强买强卖”的变异。

古话讲:“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游客从全国各地慕名来到景区,为当地旅游业发展做出贡献,促进当地居民增收,理应受到“朋友般”的待遇。这种待遇并非只体现于景区内,还应体现在景区外、民风中。但事实上,当前我国很多地方政府在抓地方旅游的时候,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点,往往是把管理重心只放在了景区内,着力于抓“大环境”整治,却忽略了景区外、民风中的“小细节”治理,导致一些景区周边居民视游客为“待宰”的“唐僧”,只想着干“一锤子买卖”。大理洱海强收“道具费”问题就属这种,这对于急需重树品牌、重振辉煌的“彩云之南”旅游业而言,无疑是种打击。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云南在旅游整治方面做出的努力,但是,细节决定成败。不管前期的整改究竟有多好、有多严,只要有强收“道具费”问题的发生,就会让人对云南整体旅游环境的改善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如果有关部门还不吸取教训,让“史上最严”整治成为全省的自觉行动,把居民的观念同样转变过来,那么一些“陈规陋习”或会毁了前面所有的付出和努力。

人参与 评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