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FUN来了
凤凰网财经 > 财经滚动新闻
热门文章 换一换

保险新世界:罗胜剖析互联网生态建设的逻辑、驱动和演化


来源:中国网财经

原标题:保险新世界:罗胜剖析互联网生态建设的逻辑、驱动和演化   今天推送的这篇文章,作者从保险业变

原标题:保险新世界:罗胜剖析互联网生态建设的逻辑、驱动和演化

  今天推送的这篇文章,作者从保险业变革的基础、条件、逻辑出发,大胆预测,未来行业一切竞争都将纳入保险互联网生态体系的范畴,保险公司应据此作出不同定位。

  他指出,保险互联网生态的核心价值在于数据,因为无论是客户触达还是风险测评、风险控制,都离不开数据,在数据基础之上,才能完成客户画像。

  他指出,互联网生态建设的目的在于基于客户精准画像的商业模式重建。在互联网生态网络效应和数据驱动的环境下,客户、产品和销售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到重构,也许会为商业模式的创新打开广阔的空间。

  通过深入阐述互联网生态建设的特点,他也针对不同体量保险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给出预判:不同的保险公司在互联网保险生态中将扮演不同的角色,只有大公司可能有主导生态建设的可能,小公司的战略应该不是建生态,而是进生态。

  回首往昔,2017年无疑是保险行业斗转星移的大转折之年,是近五年乃至近三十年行业内外部形势变化最剧烈、经历波折和敏感事件最多、政策调整幅度最大的一年。但从一个更长的历史区间来看,互联网保险和保险科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正在更深层次上改变这个行业,成为推动保险步入百年未有之变局的雄浑动力。

  那些数百多年积累起来的行业性知识、经验和模式,正在并将继续经历前所未有的冲击,其所依托的基础、条件和逻辑,都在悄然发生根本性改变,这也许才是需要大家持续关注的历史性大转折。在这场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科技突进和商业狂欢中,保险和保险业的未来会如何演化?

  生态是互联网保险或保险科技话语大潮中的一个子话题,但到底什么是互联网生态?生态建设的逻辑是什么?边界在哪里?核心价值是什么?传统保险业在生态建设中有什么优势和困难?生态建设会对行业带来哪些影响和改变?

  以上这些问题,既是当下互联网保险发展以及传统保险转型绕不过去的新课题,也是需要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时代性大课题。我们都知道未来一定会来,但没人确切知道它将从哪里来,或许我们可以把耳朵贴近地面,侧向隐约的远方,看能不能听到一点点脚步声?

  1 为什么IT技术会从后台走到前台?

  讨论互联网生态建设这个话题之前,不妨先简要回顾一下科技话题的缘起和IT科技在保险经营角色的转变过程,回答一个很多人都注意到的问题,为什么IT技术会从后台走到前台,从寂寂无闻变成话题中心?

  从行业外部看,互联网保险和保险科技概念的勃兴,无疑借助了科技话题大众化、普泛化的潮流。

  普通民众广泛参与IT科技话题,与技术服务形态的升级和变革息息相关。网购平台和云计算作为IT服务模式的革命性突破,让小公司、小业主可以拥有原来大公司通过大投入才可以获得的IT能力,使新时代的大众创业成为可能。类似BAT这样的网络渠道和技术的整合供应商,已经不再是一家单纯的商业公司,而是社会商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者。

  IT科技这种高精尖的话题就这样从专业范围推送到非专业应用者阶层。

  随着智能手机、社交软件和大数据技术等新物态、新业态的普及,普罗大众直接获得IT技术带来的切身体验,新科技新应用成为全民生活起居的日常话题。人工智能的兴起,把一个科技和消费话题带上了人类命运大讨论的哲学层面,人文知识分子和民间智力阶层的积极参与,使之成为一个具有历史感和社会情怀的前沿话题,不仅貌似深刻,而且颇赶时髦。

  这年头,不聊几句阿尔法狗,你都觉得自己脱离社会,当然,说多了就油腻了!保险科技正是在这样一个科技话题升级泛滥的大潮中应运而生。顺应和借助这个大势,它天然有对保险向何处去进行追问的使命感。

  从行业内部看,保险经营管理的技术升级此前多年其实一直在悄然推进,从OA、ERP到后援集中,从数据中心到移动展业,IT科技在保险经营管理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在这个阶段,IT部门是后台支持部门,和业务部门分得很清楚,IT只是经营管理的辅助工具,主要目的在于效率提升和成本控制。

  随着互联网保险的嬗变和大数据技术的深入运用,IT的角色随之发生改变,内部效率提升已经不再是企业进化的主攻方向。

  通过IT能力,获取外部市场资源,建立网络和客户优势,已经成为IT扩张的主战场。换句话说,以前的IT,重在梳理和构建企业内部资源关系,现在的IT,重在搭建企业和客户、企业和市场、企业和社会之间的新型资源关系,其效用早已溢出企业内部边界,以引领的姿态,取代或提升企业的传统业务手段,直接站在业务一线,成为前台角色。

  更进一步说,IT从后台到前台的改变,凸显了保险的某些特点和传统保险作业模式中的局限。按照不同维度,可以对保险需求进行细分。从需求独立性看,有的需求是依附型的,是典型的次生需求,如车险,完全是基于购车和驾车这一前置需求而产生的,责任险是基于特定的作业环境和责任归属产生的。有的则不依赖于某种特定的前置环境,是相对独立的原生需求,如寿险、养老险、健康险和通用型意外险等。基本可以看出来,产险的依附性强,人身险的依附性弱。

  这种区分,决定了不同险种对场景性渠道的依赖程度。

  车险手续费为什么打击不下去甚至越来越高?就是因为车险天然有对场景性渠道的依赖。互联网车险的竞争,不完全是网络渠道和保险公司之间的博弈,更是4S店等线下渠道与网络平台等线上渠道之间的利益转移。

  从需求的个性化程度看,有的风险个性化色彩重,如健康风险,个体之间有显著差异,再如交通责任险,与驾驶者的行为习惯和车辆类型状态也有比较强的关联。有的风险个性化色彩较弱,如寿险、养老险、通用型意外险等(更不用说理财险了)。前者的风险定价因素多,对标的的风险测评、核保和后续风控要求都比较高,后者则相对简单得多。

  以上两种不同维度的区分,实际上预示了保险科技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可能扮演的角色和互联网保险的发展轨迹。

  对于依附型和个性化色彩强的保险来说,单纯从内部效率提升的角度强化IT能力,已经无法获得进一步的竞争优势,场景控制和对标的风险数据的获取和处理能力,才是未来竞争致胜的关键。对于独立型和个性化色彩弱的保险,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只是达成的过程更为曲折,竞争体系的构建更为复杂罢了。

  2 互联网生态的核心价值是数据

  保险科技在行业的渗透和发展,可以从保险公司内部和外部进行观察。在保险公司内部,保险科技的目标和路径有三:

  一是推动保单获取和保险服务的简便化。二是实现经营管理的全程数据化。三是形成公司内外业务协同和数据获取过程的在线化。在保险公司外部,主要是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各种第三方平台或辅助外包机构,参与保险作业流程的专业化分工,推动保险公司实现平台化经营。服务简便化属于效率提升的传统技术进阶路线,大部分保险公司的科技发展战略把重点放在这条路径上。我认为,这不是生态建设思维。

  互联网生态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分析一下除了运营管理能力、销售服务能力这些传统竞争要素外,在互联网环境下,保险经营的必争之地在哪里?我以为主要有三:一是客户触达。大家一般将其理解为获客、场景、流量等,我认为这还不是其全部内涵。二是风险测评。包括个体需求评估和个性化产品服务匹配。三是风险控制,包括持续性风险监测和赔付控制等。

  这个问题要得到最有效的解决,建立在一个重要基础之上,就是对客户进行动态、持续和精准的画像。完成客户画像的基本要求是什么?是实时、多维和充分的热数据,是网络协同机制,是模型、算法的自驱动。这就是互联网生态的本质特征。基于这个逻辑,我们可以对互联网生态作如此定义,即通过产业链延伸服务的形式,形成数据提取和处理的内生机制,并以数据循环为基础,实现网络协同和产业扩张的商业模式。

  一个有一定规模、运转良好甚至能够自我生长的生态,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不容易实现。但只有朝向这个方向的努力,我认为才是互联网生态建设的行为,才是迈向胜利终点的脚步。其实大家看看目前比较成熟的互联网平台公司,基本都在向这个景象迁移,我认为这是互联网商业发展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讲,数据,满足模型和算法所需的所有数据,才是互联网生态的核心价值。进一步理解这个定义,可以从几个方面讨论:

  第一,互联网生态建设不同于以效率提升为目的的科技建设。这里先厘清“互联网保险”和“保险科技”这两个概念,前者资深,后者当红,大家对概念的偏好似乎和对美女的偏好一样,更喜欢当红的而不是资深的。

  在我看来,两者没什么区别,互联网保险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保险,保险科技中的科技主要指信息科技,而几乎所有的IT新技术都是围绕互联网产业和互联网应用发展起来的,所以两者实际上是一回事。我个人对互联网保险这个概念情有独钟,因为它直接传递了网络协同的本质内涵。

  互联网保险生态建设以保险科技深化应用为前提,单就保险科技建设本身来说,是以生态建设为目的还是以效率提升为目的,虽然基础工作一致,技术手段相同,初期效果也差不多,但由于最终目标不一样,在实现路径、操作方式上和价值定位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前者是传统模式下的管理服务改进,后者是基于新的商业逻辑的前瞻布局。后者的着力点在于形成全方位的数据提取和处理机制,达成客户画像,构建网络协同,从而输出客户价值,实现商业目的。

  在未来的商业竞争中,只有能完成精准客户画像的公司,才算真正拥有了客户,才会获得客户需求的开发权。企业服务效率高不高,与企业能不能真正拥有客户相比,是能力和机会的区别,前者只是好与差的不同,后者则事关企业的生存与死亡。

  第二,互联网生态建设不是传统的产业多元化。传统的产业多元化,是以主业为基础,开发客户关联需求,实现产业之间的协同推进和关联发展。由于缺乏数据基础,一些多元化发展往往演变为乱投资乱开发,多元有余而协同不足,失败教训多,成功经验少。生态建设必然涉及跨界投资和产业聚集,但这种投资只是起点不是目的,生态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以提供服务为交换,获取鲜活的、持续性的数据,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数据体系。观察蚂蚁、腾讯的收购逻辑,我认为其主要目的就是防止数据逃逸,避免数据缺漏,建立大一统的数据王国。换句话说,在互联网生态建设中,投资和数据互为表里。由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在数据的反哺支持下,企业跨界知识学习和管理能力增强,为多元化提供了专业基础,也会提高投资成功率。

  第三,互联网生态建设不是简单的场景搭设和渠道拓展。互联网保险最初的形态就是渠道,后来又演化出场景。如果只是把生态看作渠道,则流量是第一位的,销售是第一位的,客户和服务本身反而无足轻重。我们知道,内容、产品和服务的互联网化,难度是渐次增加的,实际上构成了互联网商业化发展的三个阶段。由于服务与客户需求的个性化有更紧密关联,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成熟以前,服务的互联网化难度最大。

  保险恰恰是一种比较复杂的风险管理服务,这就是过去保险网销发展不快,很难推进的重要原因之一。

  之前,部分公司把保险服务做简单化、产品化处理,比如把保障和理财分开,保单内容一再简化,服务方式单一化等,实际上是一种降维处理,目的是为了解决渠道匹配的大难题。互联网生态则始终围绕客户,以客户为中心,和渠道论不在一个层面上。

  场景是渠道的升级。基于场景,我们能够开发客户的热需求。从目前主打的退货运费险、飞机延误险等几款碎片化场景保险产品看,我认为这些产品虽有一定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但不可能代表保险产品的发展方向,有的产品更类似游戏而不是风险管理。

  保险的实质是是什么?是解决客户焦虑。客户最大的焦虑是什么?与保险相关的,是重大意外、健康、养老和不可承受之财产责任。

  这些,才是保险应该奋斗的主战场。但这些保险需求大部分是独立型而不是依附型的,是冷需求而不是热需求,按新晋网络流行语的说法是“佛系需求”,既不容易激活,也很难顺手搞定。所以目前这种低层次场景保险,无法解决客户最主要的保险需求问题。

  对于互联网生态而言,场景只是其解决客户触达的部分功能,其更主要的目标,是通过精准客户画像,确知客户真实的保险需求和购买能力,解决消费体验的问题,为保险服务创造条件,为客户创造价值。

  第四,互联网生态建设是持续、开放和不断变化的。一方面,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互联网生态的建设也是一个长期和渐进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更不可能通过几个投资并购就轻松搞定。另一方面,客户数据是是复合的、流动的、变化的,根据数据来源和数据形态等,可以分为公共数据和私营数据,客户让渡数据和客户隐私数据,客户授权数据和生态自生数据等。

  生态数据来源是多元化的,有的在生态内部自生自灭,有的在生态之间引进吸收,有输出有输入,没办法一网打尽,或者幻想一个生态就搞定所有事情。因此,生态的发展必然是开放的,信息的充分流通和交换是商业进步的基本要求。生态本身也会不断随着客户的变化、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持续进行结构性调整和重组,生态进化是无止境的,没有竣工之日。

  3 互联网生态建设的目的是

  基于客户精准画像的商业模式重建

  商业模式实际就是有目的的利益组合形式,客户、产品和销售(推广)是商业模式的核心三要素。大家都普遍感觉到,在政策收紧的今天,传统套路的保险是越来越不好干了。高管们每天要面对的,是政策的枪林弹雨,成本的水涨船高,偏好的朝三暮四,技术的喜新厌旧。寻求新的商业模式,简直是每一个高管的憧憬和梦想。在互联网生态网络效应和数据驱动的环境下,客户、产品和销售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到重构,也许会为商业模式的创新打开广阔的空间。

  

一是从产品的角度看。在生态环境下,保险产品可以摆脱简单形态,在条款和价格之外,建立更加纵深的服务体系,加宽产品创新的护城河。随着保险消费的升级,客户越来越挑剔,简单服务形态的粗粮蛋糕已经不行了,必须升级到直达痛点、意外惊喜、一键服务、一揽子解决方案等层次,并涂抹上个性、故事、情怀和意义的奶油,才能俘获客户芳心。而这些,在生态环境下才更有机会做文章,才更容易实现。

  一是从产品的角度看。在生态环境下,保险产品可以摆脱简单形态,在条款和价格之外,建立更加纵深的服务体系,加宽产品创新的护城河。随着保险消费的升级,客户越来越挑剔,简单服务形态的粗粮蛋糕已经不行了,必须升级到直达痛点、意外惊喜、一键服务、一揽子解决方案等层次,并涂抹上个性、故事、情怀和意义的奶油,才能俘获客户芳心。而这些,在生态环境下才更有机会做文章,才更容易实现。

  此外,保险不像奢侈品,客户对价格比较敏感,逼迫保险公司打价格战,市场竞争始终摆脱不了的单纯价格竞争的局面。如果通过生态的多元化服务,从产业中来,到产业中去,把部分财务需求转化为消费需求,可以消除客户价格敏感性,企业会有更为宽松的盈利空间。

  二是从客户的角度看。有能力对客户精准画像的公司,更容易找到好客户,剔除坏客户,在与同类公司的竞争中胜出。从更深层次看,挑选客户与解决风险的问题,是传统保险的内在矛盾,我们寻找那些风险小的客户承保,却把真正有风险或风险大更需要保险的剔除在外,这实际是建立在信息不对称和专业不对称基础上的不对等交易,一定程度上是对保险初衷的背离。

  在通过网络实现风险低成本和连续控制的前提下,保险公司可以通过管理风险获得风险收益,这是一种保险产品思路的创新。比如美国保险公司Clover Health公司,通过管理病人的健康和医疗,获取所节省的医疗费的分成。国内部分公司开发的专门针对糖尿病人的保险,也是这个思路。这有点像把健康险做成类似责任险的机制,不再是利用专业优势和信息不对称,利用人们的恐惧和无知赚钱,而是和客户利益高度一致,通过管理人的惰性,精准提供应用知识,降低客户风险来赚取风险差价。这不仅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更是一种情怀的注入。

  三是从销售的角度看。一方面,在数据的导引下,可以让销售从漫灌改为滴灌,精确制导,准确对位客户,节约销售成本。另一方面,通过网络扩张效应,设计爆品,创造现象,可以实现更大范围的产品推广。为什么腾讯和阿里能像龙卷风一样席卷一切,就是他们自带社群扩散和网络效应的光环,可以随时制造热点。

  四是从市场竞争的角度看。随着世界越来越IT化、网络化、数据化和智能化,保险的竞争已经不再是行业内部公司之间简单的商业竞争,而是演化为三个不同层次的竞争。

  

第一,保险与其它风险管理工具的竞争,决定了保险公司还有没有游戏可以玩。换句话说,在有些领域,未来可能不再需要保险手段或者传统类型的保险产品了。比如随着无人驾驶的实现,驾驶风险被消解或转移,传统车险和交强险将大幅度萎缩。这就是所谓“我灭了你,与你无关”。

  第一,保险与其它风险管理工具的竞争,决定了保险公司还有没有游戏可以玩。换句话说,在有些领域,未来可能不再需要保险手段或者传统类型的保险产品了。比如随着无人驾驶的实现,驾驶风险被消解或转移,传统车险和交强险将大幅度萎缩。这就是所谓“我灭了你,与你无关”。

  第二,保险行业与其它行业的竞争,决定了保险公司的对手玩家到底是谁。一些控制场景和数据的平台类公司,基于对客户需求和风险数据的第一手掌握,直接截流了保险需求,通过模型训练取代传统保险公司的精算能力,自行设计保险产品,自行提供客户服务,保险公司基本丧失了定价功能,无法直面保险消费者,仅扮演风险资本提供者的单一角色,甚至不如传统的再保险公司。如果不是牌照保护,在资本充盈的时代,保险公司的这个价值也会被剥夺。换句话说,保险业的门口,同样站满了“野蛮人”。

  第三,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决定坐到游戏桌上的保险公司谁输谁赢。行业内部竞争是身边永远的战争。即便如此,这种竞争的重点也同样逐步转移到包括数据能力和计算能力在内的IT能力的竞争上来。这是“亲兄弟,明算账”。

  回过头看,互联网保险从技术、渠道、产品、场景等概念中一路走来,既推动着保险竞争发展演化,同时也不断丰富和变换自身内涵。

  从商业逻辑看,互联网生态是保险竞争形态演化的必然结果,也将会是互联网保险发展的高阶形态。生态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商业模式的重建和变革。因此,互联网生态建设既是时代大势,也是战略之道,还是经营之术,这就是传统保险行业必须重视互联网生态建设的内在动因。取势、明道、优术,是保险公司的必然之选。

  4 保险公司在互联网生态建设中的角色

  互联网生态功力非凡,建成当然不会轻而易举。理想因其高远,才值得为之奋斗。所有的产业,都想从自己的原点出发,建立围绕主业的生态体系。汽车厂商想办保险,为购车客户提供延伸保险服务,反过来,保险公司都去造汽车?

  我确实听说有保险公司想要遍地收购4S店。有医院想投资设立保险公司,也有人建议保险公司应该收购所有的医院。到底是你进我的圈子还是我进你的圈子?与此同时,另一个追问是,生态建设的边界在哪里?面包你可以自己做,面粉你也可以自己磨,你还要亲自去种麦子不成?总而言之,在这场生态圈控制的商业博弈中,谁占有先机,谁有机会胜出?我们不妨先看看生态圈建设的主导因素有哪些?

  一是数据主导。谁拥有数据,尤其是核心数据,谁主导生态。数据是生态的核心价值,数据的先发拥有者自然更容易主导生态建设。生态的自生数据越成体系,连续性越强,维度越完整,使用权越完整,生态的数据价值就越大。不同维度的数据,价值密度不一样,更具商业价值的数据比例越大,数据来源的可替代性越弱,生态的价值就越高。拥有这些数据的主体,自然更容易主导整个生态的建设。

  二是客户主导。人多力量大,谁拥有客户,谁主导生态。客户数量是生态商业价值的重要指标,客户同时也是数据的生产者,客户越多、活性越高,产生的数据也越多,生态的稳定性越强。平安基于其拥有的大量高净值金融客户,为其旗下的多款互联网应用场景引流,几乎所向披靡,很快使之成为每个细分领域客户流量数一数二的应用,因之成为其所控生态的的主导者。

  三是技术主导。谁掌握技术,尤其是核心技术,谁主导生态。早期的互联网生态,往往都是其创始人掌握了一门技术上的独门秘籍或者核心算法,并设计与之相匹配独特商业模式,很快雄霸一方,谷歌、脸书莫不如此,今日头条也是这样突围成功的。现在大家都在赌人工智能这条独木桥,如果谁在这方面建立明显的领先优势,资金、客户、商家都会马上跟过来,很快就会聚拢生态建设所需要的所有资源和力量。

  四是资本主导。生态圈是不同业态的复合构成,资本是凝聚商业的重要力量。通过投资并购,形成关联产业集群,并以数据为枢纽,形成生态的生长机制,把多元化投资转变为生态构建,也是一种高举高打的生态建设路径。但收购易整合难,以收购的方式建生态,投资只是第一步,未来道阻且长,需要慢慢消化。

  五是政府主导。在一些领域,由于数据事关公共价值或社会利益,政府监管介入比较深,生态建设的许多环节都需要得到政府许可。在这种情况下,谁获得政府授权,谁掌握核心利益和价值,谁主导生态。但政府主导的生态也有其局限性,建起来容易用起来难,特别在商业化运用方面存在诸多限制和障碍,而商业化运用是推动生态进化最重要也最有效的驱动力。

  对照来看,阿里和腾讯几乎在每一项指标上都占尽优势,自然也就成为生态圈的霸主,几乎掌控了整个中国社会的商业进步空间。反观保险,我们的比较优势和弱点一目了然。

  综合分析,可以形成如下观点:

  首先,大公司才有主导生态建设的可能,小公司的战略首选不是建生态,而是进生态。

  其次,单纯的技术主导不是保险公司的选项,除非像平安这样已经在向科技方向转基因了。

  第三,资本也许是保险业的优势之一,除了符合监管的并购行为外,还可以在需要重资产布局的某些生态领域有所作为。

  第四,保险更多的是数据需求方而不是数据输出方。行业这几年一直在车联网方面下功夫,但保险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始终摇摆不定。车联网中,汽车厂商是核心数据的拥有者,个人驾驶行为数据又存在明显的逆选择问题。如何平衡车联网生态中数据参与者的利益和角色,我认为目前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模式。

  第五,代理人队伍是保险业与其它行业显著不同的商业模式,在保险互联网生态建设的过程中,代理人也许可以成为不可或缺的地推力量。

  保险在生态建设中面临不少困境:

  一是产业门槛。生态建设是一种新的商业实践,保险过去在特许经营和业务专营的牌照保护下,不仅别人攻不进来,我们也不能攻出去,所以在其它领域并无明显的商业存在和产业优势,互联网生态建设恰恰要解决攻出去的问题。举例来说,目前行业比较热衷的大健康产业,保险有主导优势吗?

  首先,医疗是高度产业化的领域,利益格局早已形成甚至固化,新的玩家进入机会少,门槛高。其次,医疗行业封闭性强,专业性强,数据敏感度高,政府监管色彩浓厚,旁系力量很难主导生态建设。第三,医院产权结构复杂,很难进行收购整合。第四,医院之间数据差异极大,数据保护意识强,数据整合工作难度极大。第五,保险在大健康产业中的地位不高,角色不重,不具备投资管理上的专业优势,很难有主导性作为。所以,以保险作为康联网生态的数据纽带,是不是最佳的选择,还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二是盈利模式。能够持续健康生长的生态,内部组成的各业态都应该有自我造血机能,实现自我盈利,对生态内部某个产业长时间大剂量资金输血的模式是难以为继的。这同时也对生态内部各业的经营管理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举例来说,目前行业比较热衷参与养老产业,由于我国养老的社会化程度低,养老的产业化程度更低,相较于大健康产业,保险进入大养老产业不失为一个更好的机会。但由养老服务的特点所决定,无论是重资产模式还是轻资产模式,短期内解决盈利问题是比较大的挑战,账很难算平,需要从长计议,并寻求模式创新。

  三是角色冲突。既然是生态,必然要有一定的产业链范围和纵深度,有一定的覆盖面和产业规模。保险主导的互联网生态圈,最终目的自然是为保险服务,但如果资产分布、盈利能力和管理耗费都大于主业时,怎么来解决保险主业经营和生态圈经营的角色冲突?换句话说,如何合理限定生态的界限和范围,如何保证生态的完整性,形成生态的竞争优势,保险公司究竟需要有多大的投入才能建立相对成型的生态等问题,都是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来探索的话题。

  5 保险互联网生态对行业和社会的远期效应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一系列信息技术的成熟、普及和全渗透、全覆盖,人类社会和商业实践的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程度必将越来越高,直至走向完全的互联网社会和互联网生存。互联网生态建设是保险业下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不管时间早晚,未来一定会来。那么,互联网生态建设对保险业以及社会将产生什么样的短期影响和长期效应呢?保险公司不走这条路又会有什么后果?答案很多,也非常不确定。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第一,行业竞争格局的改变。风险不灭,风控就始终存在。随着技术的进步,保险公司在风险市场的角色面临很多挑战。今天探讨的话题,实际是传统保险企业的求存之道。随着保险互联网生态建设的推进,行业竞争会出现如下趋势:

  一是竞争方式改变。以数据和生态为武器,保险竞争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生态化公司凭借其数据优势,竞争能力的差距会越拉越大,市场垄断性越强,传统公司的奶酪一点点被偷走,传统优势不复存在,竞争力逐步下降。

  二是新小公司通过模式创新四渡赤水出奇兵的机会越来越少,市场连造反派都不容易找到了。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商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在生态逻辑下,市场机会被生态型公司霸占,剩余的商业空间越来越逼仄,夹缝的机会也不多了。强者恒强、赢家通吃更明显。新人会发现,马云欺骗了大家,除了他们家的生意,天下全是难做的生意。

  对于生存愈发艰难的小公司来说,必须重新进行价值定位,尽快建立相对专业优势,进生态并在生态中找到合适的生存空间,才可能有立锥之地。前段时间微信朋友圈转了一张不同段位的企业的市值变化图表,数据表明,去年以来,市值越高的公司股价涨幅越大,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点。

  

保险新世界|看罗胜万字长文剖析互联网生态建设的逻辑、驱动和演化

  第二,保险公司进一步平台化。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模式下,精算的模型化成为一种普遍应用,产品设计环节发生转移,也将不再是保险经营的核心优势(这点早已在OTA等场景中充分体现出来了)。在这种大背景下,保险的中介化、外包化程度会加深,保险公司更加平台化。保险公司专业优势也许会逐步转移并集中体现在资产负债匹配能力和资产组合投资能力上来。贴近生态的专业中介机构会有很大发展机会,其在保险市场中的作用甚至超过保险公司,但没有生态背景的中介机构将越来越不具有业务竞争能力。

  第三,各自有焦虑,颠覆永不停。传统企业有互联网焦虑,互联网企业有所有的焦虑。生态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始终会面临各种挑战。首先,对互联网生态企业来说,人心和科技在赛跑,就看这些公司能否承受住人们对技术进步和业务增长速度的厚望了。众安在资本市场的成功,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当然令人鼓舞,对互联网保险发展也是一件大好事。但高处不胜寒,如果没有增长、扩张或创新的故事不断上演,资本市场如欢场,喧嚣和寂寞只有一线之隔,浓情蜜意和薄情寡义就在转瞬之间。即便如微信和支付宝这种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总管家和消费出海口,也还是会担心与客户更贴近的插队者或抢道者出现。

  技术变化太快,一边贴瓷砖,一边挖墙角的事情常见,对技术的大投入,有时往往会成为新技术应用的束缚,丧失变革的动力,而这往往又是被颠覆的前兆。诺基亚、柯达就是商学院教学案例中这种失败故事的代言人。在这个变革的年代,每一个CEO都面临企业发展战略决策的煎烤烹炸。

  第四,人的行为模式的改变。随着个人行为的全面数据化,每个人都会被建立行为的风险档案,得出风险指数,算出风险定价,由此决定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风险成本,并反过来引导人们进行行为调整。换句话说,市场将成为人们最好的道德教师。由于这种风险定价是通过机器来完成的。实际上实现了机器对人的驯服,机器成为人的道德教师,这真让人有点哭笑不得了。这里顺带说一下数据保护的话题,数据保护未来一定成为人的权利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认为问题的核心不是数据提取。在互联网时代,数据提取势不可挡,人类社会也因此进步。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他人数据的非授权接触和不正当运用,针对这些行为制定强有力的法律保护机制,这才是重点。

  人类社会似乎已经走到了一个技术决定一切的关口。各路科技大佬似乎对人工智能的加速到来都已经深信不疑,未来学家各种关于未来社会的各种预言,时间范围也大大缩短,最长的好像也不超三四十年。领袖曾言,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未来何时来?如何来?为谁来?这个问题我们已经不用等太久,就会等到答案揭晓、奇迹来临的那一刻了。

  今天的中国,在互联网商业应用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过去我们打时间差,美国的昨天就是我们的今天,美国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得风气之先者只要把在美国已经写完的商业故事重新在在中国再讲一遍,就会大概率取得同样成功。现在看来,这种类似上帝之眼的模式已经关闭了。前路已经没有所谓西方发达国家的现成经验可循,没有便车可以搭,只能靠我们自己去探索,并承担起引领者的角色。

  我们也不能等待和观望,否则只会坐以待毙。时代的老虎来了,大家都在奔跑。你可以跑不过老虎,但你总该跑过你的竞争对手吧。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慧保天下

(责任编辑:郭伟莹)

推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预期年化利率

最高13%

凤凰金融-安全理财

凤凰点评:
凤凰集团旗下公司,轻松理财。

近一年

13.92%

混合型-华安逆向策略

凤凰点评:
业绩长期领先,投资尖端行业。

为您推荐

undefined
没有更多了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