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FUN来了
热门文章 换一换

虚与实:基因行业A股上市公司分析


来源:金融界

[行业研究] 虚与实:基因行业A股上市公司分析近年来,基因技术毫无疑问成为炙手可热的前沿生物科技领域代名词。随着全球基因产业的飞速发展,基于人类基因数据库采集与分析的先天性优势,我国基因行业技术迅速获

[行业研究] 虚与实:基因行业A股上市公司分析

近年来,基因技术毫无疑问成为炙手可热的前沿生物科技领域代名词。随着全球基因产业的飞速发展,基于人类基因数据库采集与分析的先天性优势,我国基因行业技术迅速获得突破,基因测序市场增速明显,产业也逐步从幼稚期走向成熟。

2017年之于国内的基因行业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贝瑞和康和华大基因两大巨头接连登陆资本市场,华大基因更是在上市后连获19个涨停板,不仅引得资本市场对基因行业兴味更浓,质疑声也随之而来:华大的高估值全是泡沫?基因测序只是炒冷饭?根本是伪高科技?精准医疗短时间可望而不可即?一时间,无论是股民还是基因行业从业者,都不清楚谁才是“套”中人?

因而,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本篇行业研究,将重新聚焦基因产业,通过分析A股基因相关上市公司近年来的整体发展变化,以期呈现现阶段基因行业在资本市场的真实发展业态。

笔者发现,基于良好发展前景的预测,A股基因行业上市公司在市值和估值方面表现高涨,但总体已然趋于理性。与投资的火热相比,基因产业发展却不如表面那么光鲜亮丽。

不可忽略的一点是,国内基因测序市场正在逐渐走向成熟,即便带着高科技的帽子,商业化后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基因行业公司无疑要和众多一般行业公司一样,面临抢占市场、回馈业绩等方面的压力。届时,群雄逐鹿也会向寡头竞争演化,出局者将越来越多。

相对应的,基因测序的真正价值不应与虚无缥缈的天赋检测等词汇挂钩,其未来价值将体现于借助基因编辑等手段实现基因治疗,届时才将迎来基因产业大爆发,而基因治疗的曙光已然迎来。

二、基因产业发展面面观

基因检测可用于诊断疾病,也可以用于疾病风险预测。

一般基因检测方法包括荧光定量PCR、基因芯片、液态生物芯片与微流控技术等。其表现为只能对某一个或几个基因或者某一个基因上特定片段进行测序,或是准确性上存在不足,但相关产品在各自细分市场上仍占据了重要地位。

相比之下,基因测序技术能够通过测序设备对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定。当前占据基因测序市场主要份额的第二代高通量(NGS)测序仪,便具有测序通量和准确度高,且成本相对低廉的特点,让基因检测得以广泛应用于产前检测、新生儿遗传性疾病检测及部分复杂疾病的辅助检测,尤其是在肿瘤预防治疗等领域逐渐发挥价值。

虽然第二代基因测序技术已经成熟,但就国内市场而言,基因相关企业主要集中在测序行业中游领域,提供基因测序服务,而上游的基因测序仪生产仅有个别企业涉及。

其中,华大基因通过并购美国测序公司CompleteGenomics实现测序仪国产化,于2015年推出了首款自主研发的测序仪BGISEQ-500,并于2017年实现量产。也是在2015年,紫鑫药业与中科院基因组所共同推出第二代国产化高通量DNA测序仪BIGIS产品。另外几家企业则是通过合作生产模式,如达安基因联合LifeTechnologies成立合资公司、贝瑞和康联合Illumina共同合作开发推出新型测序仪产品。

2017年9月,基于单分子测序技术的第三代基因测序仪GenoCare由南方科技大学教授、瀚海基因董事长贺建奎带领团队研发成功,取得政府医疗器械证备案、初步实现产业化并已应用于临床检测。

从基因行业长期发展来看,基因测序还只是一个万亿市场开启的第一步,基因测序奠定精准医疗基石。随着基因编辑技术发展,通过精确的测序定位,可以对特定基因采用插入、删除等操作,用正常基因替代突变基因来针对致病因子予以治疗,这为癌症和一些疑难重症治疗带来了可能性。

当下,结合基因编辑技术的CAR-T疗法(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成为了精准医疗市场最具可能性和前景性的市场。2017年8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诺华生产的用于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CAR-T疗法Kymriah上市,成为全球首例,2017年因此被称为CAR-T元年。国内包括安科生物、复星医药等上市公司早已展开布局。日前,南京传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交了中国首个CAR-T疗法临床申请。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一年有429.2万癌症新增病例、281.4万癌症死亡病例;每年全国新生儿1,600万,出生缺陷人群90万。庞大的市场需求成就了国内基因行业的蓝海,行业快速发展也为患者带来了福音。

值得一提的是,并不能将酒量检测、祖源信息检测等消费级基因检测与医学临床基因检测等同起来。

除了技术进步,政府有关政策支持无疑成为了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2014年,国家卫计委联合食药监总局发布《关于加强临床使用基因测序相关产品和技术管理的通知》,把基因检测行业从无序发展、无法可依的监管真空地带推向有序监管的道路。此后,基因测序、精准医疗愈来愈多地出现在一系列重大政策性文件中。

三、基因行业A股上市公司分析

据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12月31日,以主营产品归属于基因领域、设立基因领域子公司或投资控股基因领域公司为标准,A股基因行业有关上市公司共有52家,占A股全部上市公司数量的1.5%。其中以华大基因、贝瑞基因(即贝瑞和康)、达安基因、紫鑫药业为代表的企业深耕基因测序市场,博晖创新、凯普生物、透景生命等企业在微流控芯片技术、PCR等一般基因检测领域占据关键地位,北陆药业、西陇科学、澳洋科技等公司则通过并购介入基因测序板块,进而在基因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布局。

(制表:金融界数据来源:巨灵财经)

从基因行业相关上市公司区域分布来看,广东省和北京市上市公司数量占据绝对优势,合计20家,占该行业上市公司总数的38.46%。其次是浙江省、上海市和江苏省,数量相当,其余省份仅有一两家。

从相关企业上市时间来看,有6家企业在2000年以前上市,其中贝瑞基因因借壳*ST天仪,实际于2017年才正式登陆A股市场。2010年后上市的企业则多达33家,其中有7家企业于2017年刚刚上市,且从其细分市场来看,均属于体外诊断(IVD)行业。

为更好地反映基因行业上市公司业绩走势,我们选择2015年、2016年和2017年的中报数据进行比较。

(制表:金融界数据来源:巨灵财经)

从上市公司营业收入来看,2017年上半年基因行业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合计542.57亿元,同比增长23.38%;2016年上半年相关行业上市公司营业收入为439.75亿元,同比增长26.66%;两年增长幅度总体相差不大,2017年增速放缓。

(制表:金融界数据来源:巨灵财经)

从净利润来看,2017年上半年基因行业上市公司归母净利润合计80.09亿元,同比增长13.31%;2016年上半年相关行业上市公司归母净利润为70.68亿元,同比增长13.54%。两年增长幅度相当,2017年略有降低。

由此可见,尽管基因行业在基因测序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进步,但相关成果还未能显著反映在上市公司业绩上,保持相对平稳的上升速度,且增速略有放缓。

从上市公司市值来看,截至2017年12月31日,基因行业相关上市公司市值合计8171.40亿元,占全部A股上市公司市值的1.30%。相比2016年和2015年数据,截至2016年12月31日,A股基因行业上市公司市值为6209.24亿元,截至2015年12月31日,相关行业上市公司市值为7268.98亿元,2016年反而出现了小幅度下降,同比减少14.58%。至2017年,行业总市值大幅拉升,同比增加31.60%。

2014年基因测序在全球掀起投资热潮,中国资本市场同样不例外,包括北陆药业、新开源等企业均于这一年切入基因测序领域,2015年则是基因测序技术在临床应用爆发的元年,华大基因于这一年推出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测序仪,基因行业热度持续。2016年,基因测序行业增速放缓,市场预期不及此前,包括全球基因测序龙头企业Illumina一度股价暴跌。2017年,华大基因实现二代测序仪量产,贝瑞和康、华大基因两大行业龙头登陆A股,第三代国产测序仪发布等重磅消息相继来袭,热度回归,拉动整体市场。

从上市公司截至当年12月31日的市盈率(剔除负值)来看,基因行业上市公司2017年平均市盈率为74.69倍,远高于A股上市公司19倍的平均市盈率水平,符合生物科技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特点。但相比2016年基因行业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84.83倍,2015年平均市盈率129.67倍,市场总体回归理性。2015年基因科技对于资本市场而言是陌生而新鲜的概念,随着行业发展路径逐渐清晰,基因行业在资本市场的认知逐渐回归以价值为导向,这也符合A股市场的整体发展趋势。

(制表:金融界数据来源:巨灵财经)

从净资产收益率来看,A股基因行业相关上市公司从2015年-2017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呈现逐年下降并趋于平缓的趋势。

(制表:金融界数据来源:巨灵财经)

从上市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来看,2015年-2017年,基因行业上市公司毛利率表现为先增加,此后小幅度下降。相关上市公司净利率整体呈现持续下降趋势。

对此,基因谷CEO张启友向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表示,利润降低,主要是行业参与者大幅增加,市场增量小于参与者增量,出现价格竞争,导致产品价格下降。张启友表示,参与者少,产品质量和价格都处于灰色地带,因而利润高。参与者增加,需要拼质量、拼价格,相对来说较为透明,单个企业单个产品成本可能不减反增,整体产品价格却下降了。当前以无创产前检测和肿瘤基因检测来说,价格均有所下降,有的产品(如易感基因)一年价格就可能跌一半。

事实上,据媒体报道,当华大基因最赚钱的项目——生育健康类服务,遭遇强劲对手贝瑞和康的挑战,华大基因便意图通过国产基因测序仪降低价格,抢夺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市场份额。

四、A股重点基因行业公司梳理

1.华大基因

华大基因为国内基因测序行业领头羊。2013年3月,华大通过收购美国上市公司CompleteGenomics,实现了基因测序上下游产业链的闭环,并于2015年相继推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通量测序系统“超级测序仪”―Revolocity™及桌面化测序系统BGISEQ-500。2017年,华大基因实现测序仪大规模量产。

从主营产品来看,华大基因的主要产品涉及生育健康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基础科学研究服务、复杂疾病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药物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四大方面。其中,生育健康类服务占据其营业收入的57.55%,具体可包括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新生儿遗传代谢病检测、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单基因病检测等项目。此外,基础科学研究服务涵盖了基因组测序服务,复杂疾病研究服务包括肿瘤基因检测、肿瘤个体化用药指导等,均属于处于初步发展期且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领域。

2017年7月,华大基因登陆深圳交易所创业板,发行价13.64元,发行市盈率22.99倍,随后连获十九个涨停板。2017年11月14日,华大基因股价达到顶峰261.99元/股,突破千亿市值。截至2018年1月19日,华大基因股价大幅回落至186.50元,总市值746.19亿元。

2.贝瑞基因

贝瑞和康成立于2010年,是国内NGS服务领域的龙头之一。其开发出具有全套自主知识产权的贝比安“无创DNA产前检测”技术,并最早实现了胎儿染色体疾病的无创式产前检测,和华大基因共同占据了国内60%以上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NIPT)服务端市场份额。

目前,贝瑞和康的主营产品包括与Illumina合作开发的NextSeqCN500基因测序仪,以及提供无创产前检测、肿瘤基因检测等服务。NIPT服务也是贝瑞基因最主要的收入和利润来源。

2017年4月,贝瑞和康通过借壳*ST天仪成功上市,成为A股基因测序第一股。近期,贝瑞基因发布2017年业绩预告,2017年该公司净利润预计为2亿元,同比增幅为4990%。

3.新开源

2014年,新开源通过非公开发行股份购买呵尔医疗、三济生物和晶能生物100%股权,从化工行业进入大健康领域。

呵尔医疗从事肿瘤的早期诊断,是未来肿瘤无创早期诊断的龙头;三济生物主要从事个体化治疗;晶能生物定位于第三方基因检测科技服务平台。收购这三家公司成为了新开源切入精准医疗的三驾马车。

2017年,新开源继续收购美国BioVision公司。BV是一家专业从事生命科学研究使用的生物分析试剂盒、重组蛋白、酶、抗体、生物小分子等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的生物科技公司,位于产业链的最上游。收购BV为新开源未来可能的国际并购提供了平台,并将与已有的精准医疗平台产生显著协同效应,有利于实现差异化竞争;此外CAR-T细胞免疫治疗也是BV未来重点研究方向。与此同时,新开源与在国内细胞免疫技术研究中处于领先水平的永泰生物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在重组蛋白与酶等领域展开深度全球化合作,永泰将转化公司细胞免疫治疗相关产品不少于十种。

尽管如此,2018年1月12日,新来源一经复牌即迎来三个跌停,截至2018年1月19日,新开源股价跌至31.51元。

五、展望:开启基因时代

事实上,由上文分析可见,相比市值和市盈率高涨,基因行业在当下的发展却不是那么光鲜亮丽,但不能就因此否认基因行业未来发展的可期性。对于当下基因市场而言,虚的是吹捧抬高、一窝蜂蹭热度、消费大众,实的是可用于医学临床的基因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做好基因产业。

根据BBCReasearch和TransparencyMarketResearch的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基因测序市场规模接近60亿美元,2016年超过了60亿美元,直逼70亿美元,预计2020年全球市场规模超过12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7-19%。天风证券在一份研报中指出,2016年,我国基因测序市场规模约为54亿元人民币,预计2020年将突破百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0-25%,未来市场发展不可估量。

当前,基因行业仍处在发展的早期阶段,格局未定,随着行业逐渐成熟,则会逐步从群雄逐鹿向寡头竞争演化。在这当中,有企业在2014年基因相关行情刚起时增资布局基因产业链,此后便再无动静。一头热、一窝蜂扎进去,却未做好规划、扎实做,或是一味地趁热跨界并购,这并不能成为企业转型或造血的良策,这从当下部分基因概念股的发展中可见一斑。典型例子如主营水处理设备的开能环保,2014年开能环保出资1亿元设立原能细胞科技公司,进入免疫细胞领域,并于2015年宣布与明码生物就基因检测、免疫抗衰老、细胞治疗及相关药物研究达成战略合作,此后一直低调。2018年1月5日,开能环保公告称,将转让原能细胞科技集团股权,原能细胞将不再为其控股子公司。

基因市场是否存在虚无的泡沫?在张启友看来,以华大基因的高市价为例,如果仅看基因检测,其价格可能还是存在泡沫。但在基因检测之外,能够整合基因科技全产业链才是未来估值支撑关键。基因检测的发展仅是一方面,如果基因编辑、基因药物等基因治疗手段得以大踏步前进,基因检测才会变得有意义和价值。

也因此,基因检测的未来,可能不会有太大发展,也可能发展空间无限,具有颠覆性。所谓颠覆,核心就在于基因检测的预测性和提前性,关键还在于干预手段,基因检测单兵很难突进。证明基因突变导致疾病是第一步,检测基因错误是第二步,关键的一步是能够纠错,从基因层面预防可能发生的疾病。一旦能够实现对人体基因错误进行无害化纠正,整个基因产业链才会爆发。这一点在未来肯定会实现,但其实现的时间很难准确预测。

张启友认为,从医疗发展的宏观角度,诊断疾病、治疗疾病必然不会是终点,甚至预防疾病、提前终止疾病发生过程都不会是终点,终点将会是控制生命、创造生命。在后两个过程中,常规的诊断会逐渐萎缩,到最后甚至不再需要以治疗为目的的诊断方法。而后两个阶段只能通过基因科技来实现,其历程也将非常漫长。

附:基因行业重要政策文件梳理

赞赏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阅读投诉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A股复盘大师【fupan5988】:关注这个号的人都在股市赚钱了,资深分析师为你揭秘后市操作策略,次日热点早知道,让你提前布局,尽情在股市赚大钱。ps:定期抽大奖!

[责任编辑:武辰 PF088]

责任编辑:武辰 PF088

推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预期年化利率

最高13%

凤凰金融-安全理财

凤凰点评:
凤凰集团旗下公司,轻松理财。

近一年

13.92%

混合型-华安逆向策略

凤凰点评:
业绩长期领先,投资尖端行业。

为您推荐

undefined
没有更多了

凤凰证券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