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操纵市场、老鼠仓等违规操作吃罚单 私募行业迎来严监管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出来混,迟早要还的”!操纵市场、利益输送、老鼠仓...违规操作吃罚单,私募行业迎来严监管!

导读:私募自律升级,看似日子并不好过。一方面,受市场影响,私募频频出现踩雷事件,而在业务规范上,因违规,私募拿到的罚单也越来越多。

二者背后,恰恰是私募规范化运作的最好风口……

来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ID:jjbd21)

记者丨庞华玮、李维

   

私募风险调查: 告别野蛮时代

私募基金规模在一季度创历史新高,它们正面临着两大风险:一是违法违规被严查;二是踩雷。

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截至2018年3月底,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23400家;已备案私募基金71040只;管理基金规模12.04万亿元。

5月8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私募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监管正在趋严,私募乱象有被扼制趋势,而踩雷风险则在考验专业能力。

1、私募乱象

爆发式增长的12万亿私募行业,存在不少违法违规情况。然而,“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今年年初,多地证监局陆续启动2018年辖区私募基金专项检查工作,近期密集开出私募“罚单”,私募运作中的违规行为遭到整治。

最新的案例是一家老牌私募基金,5月4日证监会官网公布广州安州投资因市场操纵被罚没了过亿资金。广州安州投资实际控制“广州安州-安州价值优选2号证券投资基金”等22个产品所开立的25个账户,在2015年6月26日至6月29日、8月26日至8月28日采用尾市拉抬、盘中拉抬等方式操纵“节能风电”价格。

而在4月3日,证监会刚对广州安州投资开出一张罚单,原因是2014年9月至2015年6月,广州安州投资管理和控制的29个产品,涉及32个证券账户,在持有“京山轻机”、“经纬纺机”、“苏州固锝”和“中核钛白”等4家公司股票分别达到上市公司总股本的5%时,未依法履行报告、通知及公告义务。

私募违规五花八门,近期监管部门重拳出击。


5月2日,深圳证监局发布的2017年度稽查执法工作综述显示,查办了私募基金违法违规2件,将6家私募基金公司及某证券公司投行人员涉嫌违法犯罪线索移送深圳公安机关。

在“五一”小长假之前,浙江7家私募被证监局点名,其中两家被采取监管措施,5家被约谈。

4月20日,证监会披露了10起私募基金的违法违规案件,分别涉及违规经营、利益输送、操纵市场、老鼠仓四类违法行为。

2017年全年各地证监局集中处理了一批私募基金违法行为。比如深圳证监局、湖北证监局、青岛证监局等派出机构对9家私募基金管理人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剑指私募基金乱象,引导私募基金行业规范发展。据悉,主要的违法行为包括:

  • 未按规定办理基金备案手续;

  • 向合格投资者之外的个人募集资金;

  • 向投资者承诺保本或最低收益;

  • 向不特定对象宣传推介私募基金产品等。

“最近出现了违法违规受到处罚的案件,大部分是历史旧账,不是新出现的。而且和金融机构严查有一定的关系,监管机构对于一些大私募机构进行定点的严查有没有违规操作,包括老鼠仓,操控价格等。”北京一家私募机构人士向记者表示。

“私募潜在的违法违规还是蛮多的。因为国内私募门槛比较低,监管比较松的缘故,所以鱼龙混杂的现象至今一直存在。许多私募因为不专业,以及短视的行为导致违法违规。”一家华南私募机构总经理表示。

“部分私募基金,联合其他投资机构,参与上市公司股票的炒作,或者跟风,或者做老鼠仓,这在业内是一种见怪不怪的事情。”一位私募公司合伙人表示。

“近期,政策上主要是加大专项检查力度,提高私募合规和风控意识。”格上理财研究中心研究员徐丽表示:“就目前情况来看,私募违规主要表现在多个环节,比如在募集层面,存在非法集资、向不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向不特定对象推介宣传、投资者人数超200人、未评估投资者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等;在信披层面,备案信息不准确、不按期披露定期报告等,在投资管理层面,存在‘资金池’业务、关联交易、利益输送、非法挪用基金资产等。”

一家私募机构人士指出:“私募违规主要原因可能是一些早期产品没有托管监督,如果有,以目前托管、外包服务商的对于合同的监督,应该是可以避免大部分违规的。”

2、频繁踩雷

私募所面临的风险,除了违法违规之外,另一大风险是“踩雷”。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总监曾令华调侃,以前以为“黑马”踩雷,现在“白马”也是雷。

乐视、中兴、格力、伊利、神雾、中科招商……总有一颗雷等着你。

以乐视为例,2017年4月16日晚间,乐视网发布公告称,拟调整收购乐视影业方案,股票自4月17日上市开始起停牌。以转增后的股价计算,乐视网股价停在了2017年4月14日收盘的15.33元。

乐视复牌后,5月8日,乐视收于4.56元,距停牌前跌去了7成。有大量的公私募踩雷。

此外,还有一系列的“黑天鹅”等着。比如美股突然暴跌、贸易战等。“雷”防不胜防。

曾令华认为,“雷”是试金石。投资就是在概率和赔率之间进行衡量。或者是高概率、低赔率品种,如稳定增长类股票,另一种是高赔率(正确就赚很多)低概率的品种。前者的组合一般会比较集中,后者的组合一般会比较分散。如果这两种组合出现黑天鹅,爆了雷,杀伤不会很大。因为,前者占比虽重,但估值比较低,后者虽然估值高,可能跌得多,但是占比不高。

“最怕的是组合里面追求的是高赔率但又集中度很高的风格。这种风格一般来说,并不是系统性的投资,更像是在赌运气,博排名。所以,就风格来讲,前两种如果长期业绩优秀,这种基金仍可持有。第三种基金是要坚决赎掉,哪怕前几年业绩很好,年年前十,但无法排除运气的影响。”

一家私募机构人士向记者表示,“对于黑天鹅事件可能或多或少的会有,不过对于私募来讲,一般成立时间长点的对于同类原因引发的,可能碰到一次就可以避免了,比如从去年降杠杆导致的一些大股东质押爆仓,我了解下来许多老牌对于大股东质押率过高的标的采取完全不配置的要求。”

监管趋严,证券类私募“信用报告”上线

1、监管趋严

私募的监管趋严,近期大量政策出台。

5月7日晚,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上线了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会员信用信息报告功能,从合规性、稳定度、专业度和透明度四个维度记录和评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会员的信用水平,以便投资者可以更好地了解私募基金管理人和基金运作情况。

4月27日,《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正式发布,业内普遍认为,此次正式稿明确了私募基金也纳入监管范围,许多以前公募基金要严格遵守的规则,如今私募也得遵守了。

4月11日起,监管层叫停证券公司场外期权私募基金通道业务。

“近年来各种私募法规出台,随着未来监管加严,私募正规化、机构化、专业化过程,私募违法违规比例应该会减少。”前述华南私募人士表示。

“很难说哪些政策上影响比较大的,因为比如我们,以及一些同类的私募,大家都跟着公募的监管政策去做的,所以影响倒不大。对于防范,还是多学习法规、分析案例来防范违规风险。对于踩雷风险,其实只要坚持自己多年的投资体系,坚持做自己擅长的,踩雷是极小概率的。”一位私募机构人士表示。

2、证券类私募“信用报告”上线

私募行业体检时代到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下称中基协)获悉,5月7日,去年就在筹备构建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会员信用信息报告(下称信用报告)功能,已在中基协资产管理业务综合报送平台(下称报送平台)上线

根据安排,信用报告将从合规性、稳定度、专业度和透明度四个维度记录证券类私募机构的信用情况。作为中基协会员的证券类私募机构可通过报送平台查询其信用报告,同时可将该报告与合作机构、投资客户予以共享,但不得用于公开推介;而私募基金投资者也有权向管理人索要信用报告。

5月8日,一位接近中基协的母基金机构人士透露,在私募类型不断丰富的情况下,包括母基金在内的各类私募都有望迎来“体检报告”的覆盖。

具体而言,私募“体检”是怎样的呢?

包含合规性、稳定度、专业度和透明度四大维度、15项子指标的信用体系正式在证券类私募机构上所应用。

中基协表示,自2018年5月7日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会员可根据报送平台按季度自行查阅自身的信用信息报告。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部分被记载的信用指标维度较细。例如在合规性指标中,私募机构及从业人员近三年来受到的行政处罚、自律处分等记录将被记录;而在稳定度方面则将会对私募机构股权结构、员工离职率、管理规模等信息进行记录。

同时,指标还将基金经理可追溯执业年限、总人数、运行三年以上私募基金规模纳入专业度考核。

记者获悉,信用报告同步上线的证券类私募机构约有1000多家。

为防止信用信息被篡改,中基协采用二维码等技术手段防伪。

“相关合作方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扫描信用信息报告页面的防伪二维码(每7天更新一次),核实该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会员的信用信息报告的真实性。”中基协表示。

该报告并不涉及优劣等价值判断,仅仅作为供给私募管理人信息的“基础设施”。

“这个报告只是陈列客观情况,反映会员机构在行业中的情况和位置,并不存在优劣好坏的判断,”中基协有关人士解释称,“报告提供的要素更多是基础信息,也不属于管理人的尽职调查。”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体检报告也在私募业务的实践中起到实质性作用。

例如,部分银行理财资金会选择私募机构作为委外业务管理人,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一些银行资管部门正在研究考虑将上述信用指标体系纳入委外管理人遴选标准。

“报告提供了更清晰、透明的信用信息,能够减少委外业务上对管理人的信息不对称,”5月8日,北京一家股份制银行资管部人士表示,“我们内部对对接委外的私募管理人也有一套风控名单标准,我们也在研究如何将信用信息与内部标准相结合。”

一些私募机构人士则认为,能够增强客户与私募机构间的信任感。

“过去私募机构信披都是定向的,而协会备案信息也相对有限。体检报告对信息的整理呈现其实是帮助私募机构以更中立的形象来进行自我展示,”上海一家中小私募机构负责人表示,“因为是协会方面提供的数据和系统,所以可信度也大大提高,能够增强客户和管理人之间的信任程度。”

事实上,为私募投资者提供信息工具,也是协会推动信用报告体系建设的动力。

3、股权创投类报告“在途”

证券类私募的信用报告只是私募行业信用建设的第一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同样的信用体系建设还将覆盖到更多类型的私募管理机构,例如针对私募股权与创投私募机构的信用标准也已处于酝酿状态。

在私募股权投资人士看来,针对股权创投类私募管理人的信用报告虽与证券类私募有共性,但亦有所差别。

“股权类私募也要强调合规、稳定、专业、透明这些要素,”5月8日,北京一家私募股权机构负责人表示,“但由于产品在期限、流动性、底层资产、收益实现方式上均有不同,因此也会有所差别,比如证券类私募可能讲业绩,那么PE要讲IRR(内部收益率),所以话语体系也不尽相同。”

此外,由于私募股权基金的类型也较为丰富,因此业内人士亦预期其体系更加复杂。

“有些PE是为了IPO退出,有的是通过并购,有的则是上市公司方面做的并购基金管理人,”上述私募股权机构负责人称,“不同类型的产品背后也指向了不同的客户,所以如何更有针对性的反映信用信息也是未来股权类信用报告指标需要考虑的事。”

有业内人士认为,在股权、创投类私募的指标建设中,可以考虑更好的体现出不同类型管理人的差异性。

“私募股权领域更强调项目的获取能力,而非简单的投资能力,所以过于以规模来呈现信息容易引发马太效应,”5月8日,一位接近中基协的私募股权投资经理表示,“希望在指标上能体现出一些管理人的特色,让一些‘小而美’的私募股权机构体现出自身特色。”

另有私募母基金机构人士表示,随着私募备案类型的增多,亦不排除会有针对母基金的信用报告体系出现。“母基金让收益曲线更平滑,未来也可能是对接最广大私募投资者的一种产品类型,因此未来也有可能出现针对母基金管理人的信用报告机制。”

(编辑:李新江)

[责任编辑:杨胜忠 PF090]

责任编辑:杨胜忠 PF090

推荐

为您推荐

已显示全部内容

凤凰证券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