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对话王缉慈:从产业园区到创新集群


来源: 凤凰网财经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王缉慈教授)

导言

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与增长引擎,由于其对区域产业升级的特色带动作用,集聚创新要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当前我国各地园区建设的共同追求。对此,凤凰财经对话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王缉慈教授,就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未来发展和现有园区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思路展开了讨论。

数字化时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更需要千万中小企业

凤凰网财经:现阶段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相比过去有何进展和思路的差异?

王缉慈: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个长期战略。改革开放前自力更生,以举国体制,在两弹一星等领域实现突破;改革开放后结合招商引资和全面市场化转型,引导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不同时期产业组织和发展特点有很大变化。这点我在前段时间看到深圳市原副市长唐杰就深圳创新经济体系的诞生与发展接受南方周末记者的访谈很受启发,他认为信息技术和数字革命使传统产业组织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

工业化时代是由企业自身完成厂房建设、设备采购等配套及企业内部分工,因此固定投资成本极高,只有大企业才能够实现规模化收益;而在数字经济时代,由于标准化与模块化所构成的社会化分工不断深化,由海量中小企业共同构成的“共享式”生产体系、“柔性制造”产业链,足以支撑不同领域创新成果的迅速产业化与规模化,也带来了创新成果加速扩散的效应。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建立了大量园区,但往往依赖外来的技术和资本,强调借助外力来“打造产业集群”,其中有不少还是传统的追求降低成本的产业集聚。当前国内很多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大企业、龙头企业,却忽视中小企业的生存困境;或者过度追求降低成本的产业集聚和园区经济,实际上陷入了“集群陷阱”——通过在劳动力成本、环境保护标准等方面的逐底竞争,来获得短期的市场份额扩张,结果是地方长期竞争力的丧失。这种现象与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目标相距甚远。现在和今后最重要的是转变观念,强调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探索内生性的技术进步和“政-产-学-研”协同发展的机制,依靠内力,培育跨界合作和促进创新的创新集群。各级地方政府要特别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要为中小企业的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投资和经营环境,要想方设法帮助中小企业解决生存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帮助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发展中国家要警惕“集群陷阱”

凤凰网财经:可否举例说明创新集群跟您刚刚提到的“集群陷阱”有何本质区别?

王缉慈: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提到比较多的创新集群其实是一个外来词汇,是指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地方环境。所谓集群,是指相关产业领域的企业、科研机构和其他支撑服务机构在地理邻近,并形成紧密的联系和互动。技术创新是集群内的相关行为主体互动交流与合作,尤其是跨界合作,并不断提高对集群外知识吸收能力的结果。对于一个园区尤其是高新区来说,创新集群应该是一种新的区域治理模式,通过产业集聚、知识外溢和集体行动,促进该领域的相关企业和支持性机构紧密互动而加速创新,在特定的技术发展方向上引领市场的变化,维系持久的竞争力。

比方说,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以前都是计算机企业内部一体化生产的。IBM开放PC构架以后,实际上创造了一个开放技术框架下的企业合作生态。在这种创新生态下,类似硅谷和台湾新竹这样的地方,出现了围绕快速变动的半导体技术实现细密分工的中小企业网络,可以专注于不同的引用领域,开发多样化的应用产品和解决方案,从而支持了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2001年我在《创新的空间》一书中提到发达国家企业在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从垂直一体化到垂直分离,从跨国跨地区的大型企业集团到在地方上集聚而密切分工合作的中小微企业的集群,从技术革命到产业组织变革,再到新的产业空间这样一个变化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园区建设在市场化转型过程中,一开始主要依赖低成本优势,进入全球生产网络。这种发展路径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企业对外部技术和市场来源的依赖。随着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如果园区治理机制不能有效营造健康的创新环境,就有可能陷入“逐底竞争”的困境,出现产业衰退和区位转移,所以说是一种“集群陷阱”。

建立创新集群的关键是明确并发挥各行为主体的作用

凤凰网财经:所以政府和企业应该各自如何发挥作用推动集群的创新性聚集?

王缉慈:这一点我觉得首先最重要的是政府和企业明确各自的任务和目标:政府发挥市场规范者的角色,营建创新环境,致力于区域长期发展和繁荣;企业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立足全球视角,整合区内区外的资源,合理定位本地经营活动在跨区域产业链中的地位。

首先,创新集群需要制度创新,创造公平透明的环境,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让企业能够真正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比如,知识产权制度就是一种人为建构的市场机制,促进企业和个人愿意投入创新研发,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发明人获得创新收益的前提下,形成知识和技术为公众所分享的目的。

其次,创新集群需要有长远目标。政府需要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规划建设园区,整合地方各种不同的利益相关主体,对地方发展的长期目标达成共识。

第三,创新集群需要兼顾社会责任。企业发展不仅关注自身短期的经济收益,还要兼顾地方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研发创新有不同的方向,创新资源在全球流动。企业相比政府,在自身专业领域对全球创新资源的追踪和市场走向更了解。地方发展目标会影响企业的技术选择,因此对地方长期发展目标有共识的地区也能吸引相应的创新资源向本地集聚,从而能够利用更大区域的资源为本地发展服务。

园区转型升级可借鉴深圳经验

凤凰网财经:您刚刚是在讲集群,但是您在之前的著作中也提到过,在我国,集群和园区的概念一直缠绕在一起,那么您觉得是否一定要通过造城来发展产业?除此之外还有何其他思路?现有园区可如何探索创新性转型升级?

王缉慈:我在著作中强调了从园区到新城体现了我国开发区发展的一个变化历程,这里面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在中国的园区创新和转型升级进程中,我觉得深圳的经验是可以借鉴的。

深圳自1980年成立经济特区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已经从一个边陲小镇变成了现代化大都市,在全国城市综合实力评比中位居前列。过去三十年中,深圳几乎不到十年就完成一次重大产业升级:从早期的“三来一补”为主,到规模化、集群化的OEM代工模式;在实现了机械钟表、服装印刷等传统产业从低端加工向高端设计转型之后,又进一步实现了从传统产业主导向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转变。深圳在产业转型创新升级中的靓丽表现是与地方政府的眼界密不可分的。政府在每个发展阶段,都不局限于当时的现状,而是充满危机意识,提前为产业升级转型做准备。同时,在产业扶持政策上也不脱离现实,而是因势利导,从创新环境入手,补要素短板,建沟通桥梁。政府不断创新公共服务,为来自天南海北的创业者创造良好的发展平台,同时大大促进了企业之间的跨界合作,从而使大量创新的产品和服务呈现出来。随着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逐渐完成,当前深圳也将可持续发展做为区域长期发展目标,在水资源、棕地再开发、可再生能源等领域成为国内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引领者。

转型或淘汰:园区发展十字路口

凤凰网财经:如何看待中国未来的园区发展?

王缉慈:我一直认为,园区是一种有风险的政策工具,目前园区开发很难脱离土地财政和房地产驱动的模式,但旧模式的局限性已经越来越显著,如果不能实现有效的制度创新,园区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命运。一个好的园区和新城,关键在于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制度创新,房地产市场繁荣只是创新发展的结果之一。如果房地产开发成为地方产业发展的沉重负担,对于地方转型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人的创新精神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将原本没有商业价值的空间转变为有活力的创新空间,但过度的商业逐利行为却往往可能瓦解人与人之间的创新合作动力,将充满交流与互动的社会空间变成冷漠的都市丛林。如今走在一些高楼林立但拒人千里之外的园区街道之中,我常常想起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和我的学生骑着自行车在中关村调研民营科技企业的情景。那时很多小企业只是在各种民房里租上一两间简陋的屋子,就开始创业了。硬件环境跟现在的确是差远了。但是我们这些调查者很容易就可以和创业者接触聊天,大家开诚布公的分享对市场和地方环境的观点。今天,在高楼林立的园区之中,这样的交流环境需要特殊的创新孵化空间来提供。这种变化本身就体现了园区创新环境的变化:在市场化的产业地产开发大潮下,开放的创新空间渐渐变成一种稀缺的资源,需要人为构建和小心呵护。这大概是中国未来园区发展的大趋势吧。

[责任编辑:刘玉芳 PF012]

责任编辑:刘玉芳 PF012

推荐

为您推荐

已显示全部内容

凤凰证券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