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凤凰网财经 > 财经滚动新闻

向打着科普名义的虚假医疗广告说不


来源: 中国网财经

原标题:向打着科普名义的虚假医疗广告说不   “科学研究表明,肾虚分阳虚、阴虚、阴阳双虚……89%的

原标题:向打着科普名义的虚假医疗广告说不

“科学研究表明,肾虚分阳虚、阴虚、阴阳双虚……89%的男人补肾越补越虚。”“权威专家披露,超过140多种疾病与全身性湿气有关。”……在不少中老年人微信朋友圈,往往能看到转发的大量所谓“科学研究表明”文章。开首都很有“科普范”,充斥高深晦涩的专业名词、“重量级”专家解读、“权威”数据援引。继而,就画风突变,大肆推销某种药品或者医疗器械。(7月19日北京日报)

相信经常玩微信朋友圈的人,对这样的所谓“科普文章”不会感到陌生,它们最多出现在一些中老年人的朋友圈中,一些中老年人,还会好心地把这类文章通过微信主动推送给他人。之所以有很多人相信这样的文章内容,一方面是源于他们对健康的追求,对疾病的焦虑,尤其是一些本身就罹患一种或多种疾病的人,在病急乱投医的心理下,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很容易就相信这些文章中的内容;另一方面,这些打着科普名义的文章,喜欢堆砌高深莫测、晦涩难懂的医学和科学术语、专业名词,让人看上去很高大上,也更具权威性,于是信以为真。

然而,记者深入调查发现,这些“科普文章”绝大多数都是“伪科普”,甚至完全就是胡编乱造,凭空杜撰出来的。而一些人或机构制造和传播这类文章的最终目的,是对网友进行“引流”,最终把他们引导到某些民营医疗机构,或者是引到某种药品、治疗技术上去。如果这些隐藏在背后的医疗机构都是正规的,他们宣扬的药品或医疗技术都是真实有效的,那这些“科普文章”最多就算是一种软广告,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科普文章”中所宣扬的医疗技术、药品药物,极有可能是假冒伪劣的,甚至根本没有国家正规的生产审批手续,而背后的医疗机构,也可能并不具备治病救人的资质。

这下问题就严重了,因为这不但意味着有些病人可能会花了很多冤枉钱,也没有治好自己的病,而且还因为相信“科普文章”推介的药品或医疗器械,耽误了正常的求医问药,乃至于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不得不说,这些商家是精明的,他们准确抓住了一些中老年人治病、养生需求旺盛,同时医学和科学素养又极为缺乏的特点,轻而易举就把自己的药品或医疗器械推销给了他们。但是很显然,他们又是缺乏道德的,也有可能是违反国家法律规定的。

对于这样的乱象,首先期待政府有关部门能够依照现行的法律,加强市场监管,从违规、虚假医疗广告内容的发布,到一些企业的超范围经营等等,都纳入严格的市场监管当中。其次,是需要网友,尤其是中老年网友,在提升自身科学和医疗素养的同时,也能够以科学、客观、理性的态度去看待生老病死,既不要“病急乱投医”,也不要相信包治百病的药物、技术。

(责任编辑:李玥)

推荐

为您推荐

已显示全部内容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