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张承惠:数字普惠金融正在走向平台化、场景化


来源: 凤凰网财经WEMONEY

9月14日,凤凰网WEMONEY第二届新金融·普惠实践峰会在北京举办,本次大会围绕普惠金融实践及未来发展展开深入讨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长张承惠出席并发表以“数字普惠金融的明天”主题的主旨演讲。

凤凰网WEMONEY讯 9月14日,凤凰网WEMONEY第二届新金融·普惠实践峰会在北京举办,本次大会围绕普惠金融实践及未来发展展开深入讨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长张承惠出席并发表以“数字普惠金融的明天”主题的主旨演讲。

谈到数字普惠金融目前的发展趋势,张承惠指出,数字普惠金融正在走向平台化,平台的背后是场景化;数字普惠金融也延伸到服务链,从支付到贷款到征信和信用资产的运用,价值链条正在延长。

此外,她还谈到数字普惠金融还存在综合化发展趋势。何谓综合化发展?张承惠举了一个例子。“很多服务是一个综合性的服务,特别是在平台上。比如说利用农业保险、小额信用保证保险,为农户、农民企业、农村合作社给予担保,在担保的基础上给贷款。但是这个贷款是和整个的供应链、整个生产流通的环节密切相关。”

张承惠强调,未来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方向是在专业化基础上进行综合化。“综合化的内涵还是比较单薄,未来应该是在整个价值链条上,把价值链条的每一个环节打开,然后各种相关的市场机构、市场主体,包括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科技公司和非科技公司,寻找每一个环节上自己最擅长的,最能够实现专业化的领域。”(凤凰网WEMONEY 曾仰琳/编辑)

附张承惠演讲全文:

各位来宾,大家早上好。根据主办方的安排,我想就数字普惠金融的明天谈点自己的看法。讲明天之前还是讲一讲今天,今天的数字普惠金融的今天,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样貌。

首先,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关注普惠金融,金融机构我指的都是持牌的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以前你也不能说它不关心普惠金融,事实上在发展模式转换之前他们更关注的是大企业、大机构、大项目,最近这几年我们看到我们的银行,我们的一些金融机构包括保险公司,其他的一些金融服务公司,应该说正在把金融重心往下沉,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小微的企业,关注个人的客户。原因我觉得主要是存在着内在的动力和外部的压力,时间关系,这个问题我不展开。

持牌金融机构怎么发展普惠金融呢?现在看他们的那些做法,大体上都是这么做的。第一点战略规划,他们的十三五规划包括年度的工作计划里面,都把中小微企业作为他们新的利润增长点,开始把经营重心和重点、关注力转移到这个课题。另外也是根据监管部门的要求,根据国务院的要求,我们一些大银行都设立了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专营机构普惠金融服务部,在这个专营机构里面有一些专门的资源配置,另外内部的一些资源的转移和定价是有一些特殊方法的。

第三点产品,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产品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我下面讲的两点和我们的数字普惠就有关系了,我们看到最近这两三年以来,应该说越来越多的持牌金融机构开始关注数字技术,那么要说金融科技这件事情,其实我们有些大银行,工农中建,工行做的早一点,其他的大银行也在跟进,应该在二十年以前就开始,我这个数字不太准确,但是我印象是在很长的时间段里面开始利用科技改善内部管理,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但是这两年它是对新兴的,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以大数据、云计算、AI等等这些数字技术为核心的这么一些技术创新越来越多,我们的金融机构也越来越关注。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持牌金融机构越来越多的与科技公司合作,我曾经在一个场合我问过上海一家银行,是一家中型地方银行的分管科技的副行长,我问他你们和多少家科技公司合作,他们的回答让我很惊讶,我原来以为可能十来家,甚至三五家,但是他告诉我他们有八十多家科技公司,和他们有合作关系。所以越来越多的持牌金融机构开始关注与科技公司合作,当然他们也会专门成立一家公司或者买一家科技公司,但是业务上的合作,产品的合作和技术上的合作,还是需要和其他的科技公司共同推进的。

除了持牌金融机构之外,我们看到非持牌金融机构也在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现在比较多的第三方机构的普惠金融服务,目前还处于监管的模糊地带。比如滴滴提供账期的,这实际上是金融服务。携程卖保险,还有汽车一些大宗的消费者,有很多的机构做分期,这些都是事实上的金融服务,这块是模糊地带,不能否认的是它们为的是个人和小微企业提供的,持牌金融机构寻找新的服务空间,为这些客户提供了金融服务。

还有一块就是我们看到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从2012、2013年火爆以来,从去年开始连续暴雷,引发了行业震荡和对互联网金融的质疑,互联网金融曾经是一个热词,现在不大有人提互联网金融了,所以我觉得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是一个比较尴尬的,在名称上比较尴尬。因为现在都提金融科技了,不大提互联网金融了。我下面的小字也把到今年7月25号暴雷的情况给大家展示了一下。

在目前我觉得P2P平台的局势还没有完全稳下来,可能有一些逐步的稳定,在加强监管之后行业的前景怎么样,现在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一会儿再说。

讲到今天以后我就要讲讲明天了,我觉得数字普惠金融现在大家提的很多的,特别是我们有些科技金融公司讲的很多的是技术赋能、科技赋能,通过科学技术来开发传统的持牌金融机构没有顾及的长尾市场,但是我认为科技赋能一定是有效的,但是它也是有限的,也就是说科技赋能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即便它和持牌金融机构有一个更加密切的合作关系。有效性就不用说了,我们在座可能很多人都关注金融科技的问题,它是利用一些工具,是可以有效的降低我们在拓展金融业务过程中所遇到的风险,以及由于面对的是长尾客户,它的经营成本有可能是多少倍的放大,通过技术可以降低这个经营成本。

有限性,我这里重点强调一下有限性。我不是在这里否定金融科技公司,我曾经到过很多家金融科技公司调研,我也非常支持他们的科技创新,但是我认为他们技术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我觉得看问题需要用辩证的观点。为什么说是有限的?第一个有限性,我们目前的科技金融公司即便是和持牌金融机构合作,基本上都是一对一单项的合作,只是具有单项业务,而不是就一个金融机构的整体业务把它所有的业务流程全部打开,进行一个全方位的合作,做不到这一点,只是就某一项业务进行合作。

第二点大环境现在是不配合的,我们现在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征信体系是不完善的,很多的专家学者包括学界对现有的征信体系有很多的批评和讨论,但是达成共识的一点它是不完善的,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当然我们的信用评级体系也是存在着缺陷的。前一阵在讲债券市场违约的时候,大家就有点半开玩笑的口吻说,很多违约的都是3A级的,为什么3A级还违约?因为它实际上都是很多都是2A级的甚至2A以下的,但是被评级机构评为3A级的,这背后的含义大家可以去思考。还有我们现在持牌金融机构和各级公司的合作是有不稳定性的,就是说一种方式是发包式,就是我要做一件什么事情包给科技公司,还有一种方式干脆从科技公司借人,我付一定的薪酬,借一定的科技力量来和持牌金融机构科技人员共同研发产品或者设计流程等等。但是这种发包式的合作包括金融式的合作,本身内在的联系纽带是不稳定的,员工也不是持牌金融机构的正式员工,任务也是基本上完成以后,即便有一些后续的服务也就是单项的业务,这种合作的稳定性是有问题的。

第四点就是我们在发展互联网金融的过程中,它的基础是什么?为什么中国的互联网金融比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发展的快,现在国际上形成共识的就是,中国在发展金融科技方面是走在全球前面的,这点我觉得发达国家都认可。背后很多的原因,包括我们的金融体系的不完善,金融机构的机制有欠缺,金融服务不到位等等,导致了很多的金融服务空白。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习惯在网络上购物,在网上消费,我们电商的发展速度在全球,我没有比较,因为我不研究电商,不敢说最快的,但也是很快的,也是排在前列的。

但是即便如此,我们看下面这张图,即便如此,首先我们看这条绿色的线,绿色的线是网络零售占全社会零售总额的比重,一直上升。但是在2017年的比重是多少?18.4%,也就是说中国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零售是在网上销售的,大量的还是在线下销售的,80%以上的销售额是在线下实现的,我们不要看线上发展的非常快,被庞大的数据蒙住了我们的眼睛,实际上大量还在线下销售。再一点我们看上面的红色线,红色的线是网络零售的增长率,我们可以看到2013年和2014年增长非常快,2013年年度增长42%,2014年增长56%,但是到了2015年下降到42%,2016年26%,2017年有所恢复是30%。经过高速增长之后,我觉得网络销售的增长率有可能不会再重现以前50%以上快速的增长,它的比重还是会在逐渐的上升,但是可能这个上升的速度减缓,所以换句话说我们不能忽略大量的线下零售,再换一句话说支撑我们金融科技的基础就是线上的交易活动它没有覆盖全部的交易活动,所以我们的金融科技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是讲讲它的有效性和有限性。

第二点我再讲讲数字普惠金融目前的趋势,在我们的调研和一些资料中可以看到,数字普惠金融正在走向平台化,这个平台的背后是场景化。那么我们可以看一些案例,比如说蚂蚁金服,我是上个月刚到蚂蚁金服第三次调研,蚂蚁金服我看到他们的数字合作基金公司是107家,合作保险公司86家,做了很多旺农贷、旺农富、旺农宝等等,这些其实都是利用蚂蚁金服的平台和其他金融机构合作。

我大概两个月前到浙江农信社,省连社去调研,我们看到浙江农信系统也在打造平台,在手机银行的基础上打造农业的生产、产品销售,然后日常生活这么一个综合的服务平台。从这些案例可以看到,数字普惠金融正在走向平台化。

另外数字普惠金融也在延伸到服务链,从支付到贷款,到征信,到信用资产连用,这个价值链条正在延长。

还有一点就是在综合化,很多的服务是一个综合性的服务,特别是在平台上。比如说利用农业保险,利用小额信用保证保险,为农户、农民企业、农村合作社给予担保,在担保的基础上给贷款,但是这个贷款是和整个的供应链相关,和整个生产流通的环节密切相关,最后这几个平台,金融、电商,包括一些保险的机构和一些其他的,可能是非持牌的一些服务机构都在合作起来。

重点讲一下未来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方向,我认为未来中国数字普惠金融一定是在专业化基础上进行综合化。前面说到的综合化,我觉得是我下面说的这个发展方向的一个苗头。但是这个综合化它的内涵还是比较单薄,综合化综合的内容还比较单薄。未来应该是在整个价值链条,把价值链条的每一个环节打开,然后各种相关的市场机构、市场主体,包括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科技公司和非科技公司,寻找每一个环节上自己最擅长的,最能够实现专业化的这么一个领域,进行一个全方位的合作。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里我们讲一下早期产业集群的启示,我们知道九十年代和零零年,我们知道浙江和广东的一些地区经济快速的发展,当时我记得我们中心分管搞产业研究的领导到浙江调研,到县里调研,发现它的县域经济非常发达,为什么县域经济非常发达呢?因为它是产业集群,它通常一个县里或者一个镇就一个产业,各种各样的,可能是几千家企业围绕着这个产业深耕细作。那么它的经济学原理就是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之内,通过分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比如说一个企业它可能只做指针,只做表的指针,专做指针。所以它会把这个指针做得非常的精细化,非常的专业化,而且在这个小范围内实现了规模经济效益。还有的企业只做拉链,只做扣子,只做袜子,甚至更小的一个生产环节。看起来很小,但是小企业能把它数量做的非常大。它的核心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实现很高的集中度,那么这高集中度是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换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为什么我们看到很成功的实践在江南,在南方沿海地区的一些省份,产业集群发展的非常迅速。

现在在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时候,我们看到有一些产业集群的优势在弱化,过去产业集群的优势在弱化。曾经在产业链条非常出色的一些民营企业,在这一轮经济调整过程中破产了,倒闭了。那么这个情况给我们一个新的启示,就是未来数字普惠金融它可能不会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下,它是在一个开放环境下怎么样实现产业集群。那么我们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数字平台,按照单个难以生存的产业,比如说融资担保,融资担保这个行业我在几年前就给国务院写过报告,我说商业性的融资担保已经全线崩塌了,它不具备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所以我当时就主张要发展政策主导的,政府主导的政策性的信用担保体系,现在正在逐渐建,各个省在建了,国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也已经成立了,这个体系正在建,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说明我们过去在九十年代、零零年以后,想借助商业性的融资担保机构来支持企业融资,中小微企业融资这条路没有走通,说明这个企业单个是不能生存的。还有小贷公司,小贷公司如果严格的按照监管办法它也是没有办法生存的,或者它的利率要非常高来覆盖它的成本,因为它是按照工商企业经营,没有金融牌照,对它的杠杆率限制的非常严。所以如果小贷公司不打点擦边球也很难以生存。还有P2P,现在遇到问题的P2P,把单个难以生存的产业和难以发展的业务,比如说信用保证保险,监管部门提了很长时间,大力支持,但是信用保证保险在保险机构不热心,发展的量也很小,为什么?靠保险公司来做信用保证保险风险非常大,收益也很低的。那么还有中小微企业贷款也是一样,这个业务虽然我们政府大力支持,有很多的财税政策,监管部门也在大力支持,有很多的要求。但是中小微企业贷款毕竟是风险大,成本高的业务,但是单项业务靠某一个机构是难以发展的。金融产品和非金融产业整合起来,就是我前面说的把价值链打开,打开之后可能会有一个主导的机构在一个平台上,当然我不知道未来区块链能不能这个平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现在不好说。

在这个平台上把这个业务综合起来,大家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我擅长哪一块就做哪一块,在一个很窄的领域里面实现它的规模经济效益。那么这个模式的成功要素,我觉得主要是一点,就是这个联盟至少在目前是需要主导者的,这个联盟涵盖了我前面说了,涵盖了金融产业、非金融产业,各种各样类型的金融服务机构,以及包括其他的金融服务机构。联盟用什么吸引合作者?合作机制的设计,特别是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实践中已经有机构在做了,我们最近也准备做这样的研究,我认为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还有它的协调能力以及系统的整合能力,这是决定这种模式成败的关键,但是我相信按照过去的一种单打独斗或者仅仅是业务的合作关系是不可能持久的。在严监管的形势下,在新的大的经济和贸易背景之下,它不可能长久的持续下去。

这个时候也可能会遇到失败,我认为这种模式的失败关口就是当它的规模超出它的控制能力的时候。典型的案例就是滴滴平台,滴滴为什么现在遭到很多的垢病,也出了不少的负面事件,我认为根本的原因就是它的规模已经大到了它原有的能力承担不了,它又没有急于提升它的能力。比如说被害的那个事件,大家责备后台的呼叫中心服务系统,说一遍遍的拖延,但是背后是什么呢?滴滴没有给他授权,他没有一个危机的应对机制,所以我觉得规模大到了超出能力的时候,这就是平台就面临着危机的时候。这可能不是眼前的事,是五年后、十年后的事情。

顺便再说一下P2P,我觉得中国的P2P做到这么大,它的正面的作用不能否定,它的风险也不能无视。那么未来P2P行业我觉得有三条出路。第一条出路就是持牌经营,我们现在所谓的备案制度,登记备案制度,再我看来就是持牌经营,虽然不给它发牌照,但是备案之后是一种软牌照,不是硬牌照,说明它拥有某种资质才能备案,拥有一定的服务要求的管理能力才能备案。第二条出路就是转为综合的服务平台,主要提供信息服务,做一些资源整合的工作。第三条出路就是提供专门专业的技术服务,不再做金融了,做一些配套的例如住贷的,类似贷款之后的风险管理、客户管理,类似这样的服务,利用它的科技优势做专门的技术服务,我觉得这可能是中国P2P行业未来的三条出路。

时间关系,我就说到这里,谢谢各位。

[责任编辑:wemoney PF106]

责任编辑:wemoney PF106

推荐

为您推荐

已显示全部内容

热门文章

精彩视频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