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国子策|李礼辉:新一轮金融开放会让市场重构


来源: 国子策

【凤凰网财经国子策第85期】

凤凰网财经启阳路4号文丨杨芳

“新一轮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会让市场重构,使证券业、保险业和银行业形成比较均衡发展的格局。以前,银行业相对发展更快,几乎‘一业独大’,证券业和保险业在金融市场占的比重并不高。新一轮金融开放会让这种格局更加均衡,”谈到新一轮金融开放对金融业的影响时,中国银行前行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工作组组长李礼辉对凤凰网财经说道。

对于金融全方位开放的风险问题,李礼辉认为,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和整个金融业的国内市场开放同步推进,这就意味着国内金融市场会在更大程度上和国际市场联结在一起,包括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等。“此外,其他国家特别是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金融监管政策的变化以及国际性的金融投机行为都会对中国的金融市场带来非常大的冲击,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风险点。”

谈到金融科技的创新和监管,李礼辉认为监管和创新应同时推进,从政府层面,政府需要鼓励创新和支持创新,参与创新和了解创新,引导创新和管控创新。如果一些创新的事物可能引起金融稳定和系统性金融风险时,政府需要采取措施。“去年9月,我们对ICO实行了一些管制是合理的。从目前来看,比特币一年跌了七八成,如果当时政府不采取措施,肯定会有很多中国投资者受损。所以,监管要把握两个底线,一是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一是保护投资者利益。”

李礼辉认为所有的金融创新想成功要有四个标准:第一,效率更高,第二,成本更低,第三,具有一定的经济规模,第四,必须具有社会认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金融开放进度和力度是否符合预期?如何处理好创新和监管的关系?金融科技最大的风险点是什么?区块链、大数据等核心技术掌握在极少数人手里,如何防范技术的垄断风险?私营部门如何参与金融基础设施?近期,凤凰网财经专访李礼辉对金融开放、金融科技等相关热点话题作深刻解读。

中国银行前行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工作组组长李礼辉

新一轮金融开放会让市场重构

凤凰网财经: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作为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和支持贡献者,回望过去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之路,您认为银行业在改革开放方面有什么经验和教训?这对未来新一轮银行业的改革开放有什么借鉴的经验?

李礼辉:改革开放是人类历史上更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场改革。这场改革不仅推动了中国的进步,同时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发展。银行业或者金融业改革开放最重要的经验是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坚持中国国情,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化改革的道路。

四十多年前,中国完全是一个行政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比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形成了一套官商官营的管理机制、架构体系和风险管理制度等。通过改革开放,银行业引进了国际资本和国际机构,我们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学习到西方比较好的管理机制和风险管理制度,开辟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道路。总的来说,要根据国家重要文件确定的让市场在经济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这样中国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的道路会越走越通畅。

凤凰网财经:虽然银行业开放很早就尝试了,但目前外资银行总的市场占比并不高。为什么呢?

李礼辉: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过去银行业的开放实际上是保护性的开放。所谓保护性的开放,就是在引进外资金融机构的同时会限定它的市场范围和业务比例。另一方面,我们也鼓励、支持或者保护国有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

过去十年,外资银行的规模增加了十倍左右,但国内银行发展更快。数据来看,外资银行、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市场所占的比重一直没有超过2%。

今年,政府作出决定实行全面开放,我理解这是一种实行国民待遇的全方位的开放。一方面,经过多年发展,国内的金融机构已经成长起来了。这时全方位的开放对中国金融机构是有利的,会引起市场的重构,使证券业、保险业和银行业形成比较均衡发展的格局。以前银行相对发展更快,属于“一业独大”,证券业和保险业在金融市场占的比重并不高。另一方面,外资金融机构、混合所有制的金融机构和国有的金融机构会在一个更加公平的平台上竞争发展。

金融开放要关注价格波动、国际政策变化等可能引发的风险

凤凰网财经:对于银行业的开放,除了目前公布的持股比例放开、简化审批和明确监管范畴,是否还包括人民币业务开放?

李礼辉:我的理解,人民币业务的开放应该在国家确定的政策之内,过去对人民币业务有时间和机构限制,这次开放应该是取消了这方面的限制。今后,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的发展不仅仅是外币业务的发展,也包括人民币业务能获得更大的发展。中国市场很大,引进外资的金融机构对提高中国市场的金融服务水平、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和促进国内的金融机构成长和进步都是非常重要的。

凤凰网财经:那您认为开放的进度和力度是符合预期?

李礼辉:符合预期。如果在改革开放初期,二十年前或者十年前实行全方位的开放,国内金融机构、国内银行并没有做好充分准备,这会有一定风险,现在我们已经具备了条件。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和整个金融业的国内市场开放同步推进,这就意味着国内金融市场会在更大程度上和国际市场联结在一起,包括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等。此外,其他国家特别是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金融监管政策的变化以及国际性的金融投机行为都会对中国的金融市场带来非常大的冲击。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风险点。

美国、欧洲国家应对这些风险都有一套成熟的机制。对中国而言,金融市场建设者、监管机构、货币政策制定机构、财政机构和大型金融机构也需要一套有效的制度体系来管控风险,把中国的市场波动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避免金融市场过大的波动给国内的金融消费者和国内经济发展带来过大的影响和损失。

金融创新要考量效率、成本、规模和安全四个标准

凤凰网财经:近年来,金融科技的发展给监管带来了不小挑战。应对金融创新“双刃剑”,监管如何平衡促进发展与防范风险?金融科技最大的风险点在哪些地方?

李礼辉:监管和创新同步推进是更有成效的策略。从市场主体来看,它追求的是利润和市场份额的扩大。但从监管层面看,考虑的不仅是整个市场的发展,还要关注市场的稳定,保护金融消费者,投资者利益。两者看起来是冲突的,实际上也是一体的。

面对金融创新,政府应该怎么做?一鼓励创新和支持创新,二参与创新和了解创新,三引导创新和管控创新。首先,必须鼓励支持创新,同时参与创新。

当然,很难做到一次性让相关部门和机构全部了解金融创新每个细节,这时要谨慎判断。如果某些创新的业态可能会影响金融市场稳定或者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影响消费者的利益,政府肯定要采取措施。比如去年九月,我们对所谓的ICO实行了一些限制性的管控措施。当时各种代币价格飞涨,比特币接近2万美元,但从目前的数据来看,比特币已经跌了七八成。如果当时政府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可能会有很多中国投资者利益受损。所以,这两个底线是不能破的。

凤凰网财经:很多人都明白一些ICO项目是圈钱炒作。大家非常关注,ICO背后的区块链技术到底如何运用,有哪些场景的运用可以实现?

李礼辉:ICO在某些程度上运用了区块链的技术或者说它披上了区块链外衣来进行投资合作。不能说所有ICO都有问题,但据我了解,中国的ICO几乎都有问题。美国也有ICO,但美国证券监管部门把ICO纳入了监管范围,所有的ICO都必须登记批准才能运行,这就相当于一种证券,按照证券发行的规定来规范、管理和监管。中国监管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时,突然出现这么多ICO是有问题的。我们要把ICO和区块链技术分开,区块链技术在金融方面的运用很有前途。

总的来说,我认为所有的金融创新要有四个标准:第一,效率更高,第二,成本更低,第三,具有一定的经济规模,第四,必须具有社会认可的可靠性、安全性。如果说达不到这四个标准,很难成功。

需建立一个权威社会化的金融创新标准体系

凤凰网财经:区块链、大数据等核心技术掌握在极少数人手里,如何防范技术的垄断风险?

李礼辉:第一,垄断风险肯定存在,但是这种垄断风险一定是存在于某种技术发展的初期阶段。垄断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技术层面的垄断,一是数据方面的垄断。从技术垄断看,不管是区块链、大数据还是人工智能的技术都掌握在少部分专家或者学者手里。所以,我们要进一步普及这方面的教育,形成更多的人才队伍。不仅私营部门,政府机构也应该吸纳更多高科技人才。

第二,要控制垄断的技术风险。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权威社会化的关于金融创新和金融科技的认证体系和标准体系。某一种技术可能会带来比较大的影响时,需要社会权威机构认证和审核,才能避免技术垄断风险。同时,我们也强调企业要有良知,创造的技术一定要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提升。

凤凰网财经:您此前提到,虚拟货币可能成为数字货币金融资产的计价工具和支付工具。央行前行长周小川提到,私营部门也可以参与金融基础设施,比如支付体系和数字货币体系,但需要在政府指导的前提下,需要具备公共精神。您怎么看?如果私营部门参与数字货币体系竞争,您认为底线或者度是什么?

李礼辉:第一,如果是法定数字货币,我认为必须是货币发行机构主导研究,比如现在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是在人民银行的规范指导下进行。

所有的法定数字货币肯定会涉及到很多部门,比如私营部门。如果没有民营部门和私营部门共同参与,基于数字技术的货币体系也不可能普及。所有新技术社会化的应用,它都应该有政府机构和市场主体共同参加和共同推进,它的效率可能更高。为什么?因为政府机构未必能全部了解市场的需求,而和市场联系最密切的市场主体、私营机构更了解市场。

凤凰网财经:金融创新对传统的金融行业来说肯定会带来一定冲击,传统行业应该如何应对?

李礼辉::从我的观察来看,中小金融机构、市场化的创新企业在金融创新方面有更大的热情和积极性,且取得了初步成就,下一步希望中国大型的金融机构也更积极参与到创新过程。比如,一家大型国有银行和一家中小银行行长共同看到了一个金融创新机遇,中小金融机构可能半年时间左右就可以推出产品,大型金融机构可能还在走流程。国有金融机构并非能力不够,但决策流程较长,最终导致效率不高。同时,十个金融创新可能只有一个成功,政府应该给予国有大型金融机构更多自主权利去发展,设计一些容错机制,鼓励国有金融机构更快洞察市场先机,更快推出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这样才能推进整个中国金融市场的进步和发展。

[责任编辑:刘玉芳 PF012]

责任编辑:刘玉芳 PF012

推荐

为您推荐

已显示全部内容

泡泡直播

热门文章

泡泡直播

精彩视频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X 泡泡直播

泡泡直播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