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整体跌幅熊冠全球 退市新政成年内亮点 ——2018年的A股市场盘点


来源: 红刊财经

红刊财经 刘增禄


2018年,A股市场上演了“高台跳水”行情,纵然有正式“入摩”顺利“入富”等重磅利好,但在中美贸易战、去杠杆等负面因素的冲击下,A股还是跌跌不休,整体表现可谓是熊冠全球。截至12月20日,年内上证综指累计下跌了23.31%、深圳成指下跌了42.73%、创业板指下跌了27.07%。

null


市场持续下跌,整体估值大幅回撒


与2017年白马蓝筹强势上涨推动大盘震荡攀升不同,2018年的A股市场“很受伤”,从今年1月29日的3578点高点到10月19日的2449点低点,上证综指的区间跌幅一度高达28.32%。


纵观全年,大盘在年初时也曾延续了2017年的上扬趋势而走出一波短暂抢眼行情,1月2日~26日19个交易日内的7.59%涨幅让投资者有了年前“红包”行情感觉,然而随后在1月29日上证指数触及3587点阶段高点后,行情发生根本性改变,开始掉头向下,漫漫熊途就此开始。10月11日,上证综指跌破了此前于2016年1月27日创出的2638点低点;10月19日,上证综指创出阶段新低点2449点。


在市场深度回调下,随之而来的是大幅缩水的市值和明显降低的估值。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2日开盘,A股的总市值还有63.87万亿元,至1月29日高点,总市值攀升至66.73万亿元。10月19日,随着市场创出新低点,A股总市值降至49.1万亿元,虽然此后市场有所回暖,但至12月20日时,总市值也仅仅回升至49.59万亿元。其实,上述统计数据还没有剔除今年以来上市的次新股的影响,如果以年初即已经上市的3464家A股进行统计,则1月2日、1月29日、10月19日、12月20日的总市值分别为63.87万亿元、66.53万亿元、47.67万亿元、47.71万亿元,A股市场总市值在指数从高点到低点的变化中,整体缩水了18.86万亿元。


整体估值水平变化上,年初时全部A股的动态市盈率为18.62倍,而随着市场持续下跌,目前最新的平均估值已经降至12.39倍。观察各板块的估值情况,中小创的回调最为明显,今年年初,中小板、创业板的动态市盈率还分别为35.52倍和45.21倍,而至12月20日时,则分别下降至20.46倍和29.23倍。


另外,观察年内的成交情况,市场在上半年的成交热情明显要高于下半年的。上半年,日均交易金额为4385.83亿元,而到了下半年,日均交易金额则为3061.55亿元。年内日成交最高值发生在3月23日,成交金额为6347.34亿元,最低值发生在9月17日,成交金额萎缩至2066.67亿元。


银行股最抗跌 传媒股最凄惨


分析各行业在2018年的市场表现,可以看到只有相对抗跌,而没有一个行业是能够有幸脱离下跌命运的。统计数据显示,在申万28个大类行业中,银行股相对最为抗跌,年内行业整体下了跌9.51%,跑赢了市场整体23.31%的跌幅。除此之外,休闲服务(下跌11.38%)、采掘(下跌15.51%)、食品饮料(下跌18.11%)、农林牧渔(下跌20.4%)、化工(下跌22.74%)、建筑装饰(下跌23.07%)6大行业也跑赢了大盘指数。跑输大盘且年内累计跌幅超过了30%的10大行业中,跌幅最深的是传媒板块,累计回撤了37.89%。


回顾历史数据,银行股从来不曾是A股业绩成长性最优的行业,但观察今年以来业绩成长性,在申万28个大类行业中前三个季度实现净利润持续增长且增幅不断抬升的三个行业中,银行股恰恰是其中之一,其前三个报告期的净利润同比增幅分别为5.6%、6.49%、6.91%,另外两个为休闲服务和采掘板块。市场常说业绩是股价的基石,在今年股价走势上,休闲服务、采掘两大行业恰巧也是年内走势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板块。


相比之下,传媒股的日子在今年并不太好过。5月28日,前央视主持人崔永元一条微博撕开娱乐圈逃税“潜规则”,“阴阳合同”事件对传媒股犹如一颗“巨雷”,事件一经曝出,板块一日之间即蒸发了上百亿市值。以华谊兄弟为例,此前,在2015年牛市背景下,公司的市值曾飙升到近千亿,而目前其市值已经缩水为135.56亿元。


此外,近年来,影视行业流量不断受到追捧,一线明星自带较强的流量属性。但自从2016年以来,传媒行业受相关因素影响,板块中个股股价持续下跌。目前传媒板块整体业绩仍然处于下滑通道,主要受累原因是流量红利边际减弱及存在大量商誉减值等。统计数据显示,板块内的文投控股、印纪传媒、恺英网络、华闻传媒等26家公司今年以来股价纷纷惨遭“腰斩”,累计下跌均超过了50%。未来若监管政策进一步收紧,则相关公司业绩仍将继续受到较大影响。


可转债成最大融资亮点


2018年的A股市场,一个新亮点与往年不同,那就是融资方式有了新的变化。此前一直火热的IPO和增发均出现明显降温,而多年来长期不受关注的可转债在今年出现了逆袭式强劲增长。


从各品种融资情况看,2018年以来截至12月20日,以可转债完成再融资的公司有72家,相比去年全年增加了49家,合计1024.3亿元的融资额相比2017年增长了69.95%。而与此同时,IPO公司的数量则从2017年的438家骤降至102家,融资额缩水了41.02%;参与增发的公司数量也从2017年的540家减少至256家,融资额也大幅降低了44.25%。


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融资的渠道上选择了发行可转债,原因一方面是年内金融去杠杆和定增的收紧,另一方面是可转换债券兼有债券和股票的特征,对投资者具有较大吸引力。有分析认为,目前非公开发行审核从严,且过会后批文时间长达3~6个月,发行时间也不可控,而可转债可走绿色通道,过会拿批文后可立刻发行,时间上更快。在大行情来临前,可转债方式的融资量占比较大。而在股权融资时机不佳时,发行可转债可以避免进一步降低公司股票市价,同时,可转债转换期较长,对公司股价的不利影响不会像增发新股、配股那样明显或剧烈。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可转债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上市公司来说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募集到资金,另一方面如果上市公司没有回购债券的意图,债券转换成股票后,会摊薄每股收益,如果业绩没有持续增长,则将会导致每股收益下滑。


退市制度将持续升级


此外,虽然2018年的A股市场走的一波三折,但监管之手仍然未有放松。年底,A股市场再次迎来重塑生态的大动作。11月16日,沪深交易所上市公司重大违法强制退市规则落地。 

  

A股市场,退市问题一直是“老大难”。由于涉及利益主体众多,每每有上市公司到了退市关口,总是会遭遇重重阻力。数据显示,20多年来,沪深两市新进数千家公司,而能够退市的却仅有104家公司。


2014年10月,证监会出台《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增加了对欺诈发行、重大信息披露违法等重大违反公司强制退市安排。今年3月,证监会表示拟对此意见进行修改,并就修改内容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7月,修改退市制度的决定正式出台。3个多月后,沪深交易所落地重大违法强制退市规则,被称为“史上最严退市新规”。 


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随着制度不断升级以及退市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退市第一股”或可能退市的公司明显越来越多,说明监管部门正在对市场深恶痛绝的各类重大违法、市场乱象“亮剑”。2016年,*ST博元成为因重大信披违法退市第一股。2017年,欣泰电气成为因欺诈发行退市第一股。特别是今年,*ST烯碳成为盈利情况下非标意见退市第一股,中弘股份因股票已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格均低于股票面值(即1元),也进入了终止上市程序,成为面值退市第一股。再到长生生物,成为涉及公众安全退市第一股已“板上钉钉”。至此,2018年已有*ST昆机等3家公司被强制退市,中弘股份被做出终止上市决定,*ST长生、金亚科技等4家公司被启动强制退市程序,力度罕见。


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科创板的推出、证券法修改完善等资本市场重大改革的推进,退市制度未来还将继续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说,退市制度没有“史上最严”,而是将持续升级。

null


null

推荐

为您推荐

已显示全部内容

泡泡直播

热门文章

泡泡直播

精彩视频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X 泡泡直播

泡泡直播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