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景洲

陶景洲

面对凯旋门前的12条大道 他信仰自己的路

"每个人每天都站在凯旋门广场,面对12条大道,选择不同的路,都是选择了不同的可能性。只要你选择积极向上,成功与否,就没有这么重要了。"这是曾经在法国工作生活过多年的知名律师陶景洲的在演讲中经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很大程度上,也是对于陶景洲人生写照。

这位今天公认的第一流的反倾销和跨国投资法律事务的专家,在面对人生旅程的每一条路口上,都果断的做出自己的选择,并且坚定地将这条路走完。

"壮志难歇"是陶景洲的座右铭,"务实为国"是陶景洲的信念,这些都鞭策着陶景洲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在过去四十年的时间里,陶景洲用自己选择的那些道路,搭建起一座中国联系世界的桥梁。

北大法学77系 激情燃烧的岁月

1977年,尚未及弱冠之年的陶景州,遇到了人生旅途的第一次道路的选择。那一年,已经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在全国各地已经被时代荒废已久的人才们,终于又有了一次实现自我的平台。陶景洲,就是他们当中的一个。

在参加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陶景洲的第一志愿选择了北大。但母亲为了把陶景州留在身边,悄悄到县教育局把他的第一志愿改成了安徽省内的大学。所幸,陶景洲及时发现,再次把第一志愿改回了北大。

陶景洲当时坚持认为,只有第一流的学府才能培养出第一流的人才。虽然他知道"父母在,不远游",也知道一个小县城的孩子,在偌大的北京城举目无亲,可能举步维艰。但是,这个傲气的年轻人,还是毅然决定要开启一段"冒险"的旅途。

几个月后,陶景洲顺利等来了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坐上火车,穿过平原、河流,陶景州到达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他和全国年龄各异的青年一起,加入了77级北京大学法律系这个传奇的集体。

陶景洲所在的北大法律77系后来被称作"黄埔一期",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成为了法律界颇具影响力的人物。包括北大著名行政法法学家姜明安、刑法学权威陈兴良、英文学术刊物《The China Review》主编王绍光、物权法主要起草者之一的民法学家郭明瑞以及华东政法大学校长何勤华,还有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

当时,这些青年才俊们拥有一腔热情,拥有对知识与精神的双重渴望。隐约中,他们都有一种共同的直觉:一场大变革很快将会到来。

于是,陶景洲和同学们非常珍惜时光,在学习上投入了无限的精力。在复杂的法律条文、陌生的英语单词和厚厚的各学科书本当中,奔波忙碌,自由徜徉。

很多年以后,陶景洲把北大的学习生活历集结成册,并给它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未名的七七》。这本册子里收集了很多陶景洲和同学们当年学习生活的照片,里边的每一章就是一段往事,每一页就是一份青春记忆,记载着当年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法国的9年 人生没有那么浪漫

结束了北大的学习以后,父母想让陶景洲回家乡工作,但是他却再次选择了一条自己喜欢的道路——出国留学。他顺利通过教育部的公派出国预备研究生考试之后,被选派到法国研究比较法。

当时,相关专业出国留学的名额一共有三个,两个是去美国,一个去法国。由于学生们学的都是英语,所以去法国就意味着外语要从零开始,所以没有人愿意去。最终,年纪最小的陶景洲被派往了法国。

1982年7月,在国内只补习了四个月的法语,陶景洲便只身来到巴黎,在这块充满浪漫和艺术气息的土地上,他却丝毫找不到半点惬意,甚至有点痛苦。

在这个陌生的国度里,语言成为了陶景洲最大的难题。"课上不知老师所云,课下对同学有口难言",陶景洲这样形容自己当时的状态。身处异乡的孤独、课业上的压力与挫败感,也曾使陶景洲"掉过眼泪"。然而生性乐观的他并没有放弃。想到国家的使命和期待,陶景洲认为自己没有消沉的权利。"改变环境是困难的,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为了学有所成,陶景洲像着了魔一样,每天扎在法国学生堆里,听他们说话,即使自己一句也插不上,仍然要用这种方式练习自己的听力和语法。他还用录音机把电台里的法语节目和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都录下来,一遍又一遍的反复收听。遇到听不懂的地方,即使是在夜里,他也会要敲开同学宿舍的门来请教,直到得到满意的答案,陶景洲才回到自己的房间,把这些东西一笔一笔的记录下来。

法学的学习和研究是艰苦的,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尽管每个月只有1900元的政府助学金维持生活,让他在消费颇高的法国显得很拮据。但陶景洲并不喜欢像其他留学生那样时常去打工。在有基本生活保障的情况下,他希望留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

"当时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好好利用一切机会和资源,尽快掌握好法律知识,把先进的法律理念以及实务经验带回祖国。"带着这份心愿,陶景洲仅仅用了半年时间,就突破了语言难关,学习也步入了正规。

经过了两年的学习之后,在法国法律比较学教授丹克的推荐下,27岁的陶景洲进入了声名显赫的法国让代律师事务所工作。

进入这片天地以后,陶景洲才发现中国真正缺乏的是有实务经验的人才。"整个国家对国际上的游戏规则都不太熟悉,对于合同也不太重视,所以只有做国际商务律师才是我真正应该做的事情。"这段经历,让陶景洲找准了自己一条值得自己用青春和汗水去耕耘的道路。

为此,陶景洲甘愿放弃了研究公务员制度的博士论文,在学位和法律实务方向两条道路间,他毫无犹豫地坚定了自己的职业选择。

沿着法律研究的方向一路摸索,陶景洲真正体会到"梦如果被赋予激情,那就是坚定的梦想;梦想如果被使命感所驱动,那便是我前方道路上行进的每一个脚印。"

几年以后,陶景州站上了巴黎几所大学的讲台,用法文讲授中国经济法课程。这位才华横溢的律师拥有了丰富的法律实务经验,在东方与西方不同社会应付自如。

重返故土 用法律联通中国与世界

1991年,陶景洲取得了法国执业律师资格,成为第一个取得法国律师资格的中国人。而这一年,陶景州在前进的道路上再次做出了自己的重要选择——回国。

出去,就是为了回来,为国家做更多的实事。这是当初陶景洲内心许下的承诺,也需要他用行动去践行。那时候,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接纳着外国投资者。而这些国外知名企业也在寻找着开发中国市场的机会,这正是他发挥自己所学技能的最好时机。

于是,他加入美国高特兄弟律师事务所,主导该所在北京的业务拓展。就这样,在阔别家乡九年之后,陶景洲重新回到了北京,开始了他的"实务为国"的梦想。实际上,早在1986年,陶景洲就以律师的身份成功地将意大利著名品牌贝纳通引入中国,开启了外资品牌进入中国的先河。

由于美国高特兄弟律师事务所在北京的办事处建立不久,只有四名员工,没有自己的客户。陶景洲就通过举办反倾销诉讼、国际贷款交易等经济法律研讨会和知识讲座的方式,叩开客户的大门。他1991年回国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协助麦当劳在北京建立了第一家分店,随之帮助麦当劳、家乐福、欧莱雅、LG等几十家跨国企业完成在华投资、收购和兼并,并在一系列反倾销案件中为中国企业做代理。一度被称为"跨国生意的幕后人"、"中国反倾销第一人"

在别人眼中,陶景洲总是西装革履,在红酒与星光璀璨中来往,和一些人拥抱,碰杯。但是那些伏案工作的日子,查阅卷宗,为一份合同熬得眼睛通红,以及开庭后短暂的放松,不小心流露的疲惫,都是属于他的劳碌命。

斐然的成绩,也让陶景洲得到了业界的肯定和尊重。他很快成为高特北京办事处的执行合伙人和首席代表,并成为高特百年历史中的首位华人执行合伙人。而当这家律师事务所在2005年宣布解散的时候,竟然同时有24家律所找到了陶景洲,争相表示出与其合作的意愿。在辗转了几家一流律所之后,陶景洲开始在美国德杰律师事务所担任负责亚洲业务开拓的执行合伙人。

而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陶景洲也开始代理中国公司在国外的投资收购项目,帮助中国企业清除国际化道路上的发展障碍。作为一名律师,陶景洲尽己所能,搭起一座中国沟通联系世界的桥梁,完成着"实务为国"的梦想。

在陶景洲的办公室墙上,有两个很醒目的大字:难歇。他说原来是四个字:壮志难歇。不管是进入北大法律77系学习,6个月时间突破法语,还是在法国过着每月1900元的拮据生活,甚至是面对着24家律师事务所的邀请,面对着人生道路面前的"12条道路",陶景洲勇于超越数字束缚,将自己置身于"难歇"的环境,以这种危机感不断鞭策自己"实务为国",不断奋进和向前,成就更好的自己。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