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参考》

“雷军最近给很多朋友推荐案例的时候,说《小米的秘密》应该是至今为止写的最清楚的。其实,我们内部对小米成长的全过程并没有做过完整的梳理,看了文才清晰,小米的成功是因为扁平化。在我们内部,有一个提法“少做事”。每个人专注把自己事情做好,不要整天想参与别人事情。

王瑛

黎万强推荐.批注

小米科技联合创始人、副总裁

23

小米扁平到极致的秘密

2013年4月9日,雷军首次宣布小米营收:2012年,小米销售手机719万台,营收126.5亿元,纳税19亿元。真金白银的数字引发了广泛的震撼,也让小米此前40亿美元的估值真正落在了地上,小米模式也引发了手机业广泛的跟风。事实上,小米的逆袭让很多人感觉“毁三观”。这是一个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企业的全新玩法。黎万强批注1:
今年预测,小米手机销量会过1500万台,收入翻番,大概达到250亿元。

小米3年开创了一个新的品类“互联网手机”,也为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提供了一个千亿级的产业方向;创造了一个新的品牌模式,不花钱,甚至很少投放广告,竟然快速打造了一个三线城市都熟知的品牌。半年时间,探访近百位小米员工及用户,我们发现,在外部,小米有个硬件、软件和互联网的铁三角;在内部,小米也有个鲜为人知的秘密三角:扁平化、用户扭曲力场和产品的尖叫。

速度之谜:再扁平点!

Kent以前是百度的一名技术主管,2012年跳到了小米,他觉得小米和百度最大的差异是速度,小米太快了。而最让Kent奇怪的是,小米的组织架构没有层级,基本上是三级,七个核心创始人—部门leader—员工。而且它不会让你团队太大,稍微大一点就拆分成小团队。 除了七个创始人,其他人都没有职位,晋升的唯一奖励就是涨薪。小米强调要把别人的事当成第一件事,强调责任感。比如我的代码写完了,一定要别的工程师检查一下,别的工程师再忙,也必须第一时间先检查我的代码。

很多公司都知道扁平化的好处,但是,经常一放就乱,只好采取军队式的多层级管理。让Kent奇怪的第二个事情是:如此扁平化,小米竟然没有KPI。

维持扁平化加速度的第一源头是小米的8个合伙人。以前是7个,雷军是董事长兼CEO,林斌是总裁,黎万强负责小米的营销,周光平负责小米的硬件,刘德负责小米手机的工业设计和供应链,洪锋负责MIUI,黄江吉负责米聊,后来增加了一个-负责小米盒子和多看的王川。他们大都管过超几百人的团队,更重要的是都能一竿子插到底地执行,大家互不干涉。

很多公司都知道扁平化的好处,但是,经常一放就乱,只好采取军队式的多层级管理。让Kent奇怪的第二个事情是:如此扁平化,小米竟然没有KPI。

雷军的“小餐馆理论”(最成功的老板是小餐馆的老板,因为每一个客户都是朋友)是支撑这种扁平化的核心理念。在内部,他们统一共识为少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到极致,才能快速。除了每周一的例会之外很少开会,成立3年多的时间里,合伙人也只开过三次集体大会,这减少了层级间互相汇报浪费的时间。金错刀自评1:
小米确实跟传统企业不太一样,不仅少有跨部门沟通,要求尽可能少做事,才能想清楚,做到极致。八个合伙人,每个人目标特别清晰,各自搞定目标就行了,过程不需要通报,团队信任前提很重要,但是一致的目标非常重要。

雷军说:小米团队是成功的核心原因。当初决定组建团队,前半年花了至少80%时间找人,找到了7个牛人合伙,全部是技术背景,经验极其丰富,充满创业热情。在小米创办2年的时间里,雷军每天都要花费一半以上的时间用来招人,前100名员工每名员工入职雷军都会亲自见面并沟通。

小米给员工的另一笔隐形激励是粉丝带来的尊荣感,这也是小米粉丝文化产生的独特化学作用。有一次,代工厂商英华达的管理层跟小米合伙人说,我们所有的工人都希望能够买到一台小米手机。工人的理由是,自从我做了小米手机以后,我觉得我是重要的,因为不管是七大姑八大姨都会打电话过来:听说你在做小米手机,能不能给我搞一台。

小米速度的另外一个源头是透明的利益分享机制。小米公司刚刚成立的时候,就推行了全员持股、全员投资的计划。小米最初的56个员工,自掏腰包总共投资了1100万美元均摊下来每人投资约20万美元。

营销之谜:粉丝运动扭曲力场!

2011年5月底,黎万强接下了小米手机的营销任务。为保守起见,黎万强设计了一个成本为5000多万元的营销计划,但这个营销方案很快被雷军拍死了。雷军对黎万强说:你做MIUI手机操作系统的时候没花一分钱,做手机是不是也能这样。黎只能选择过去在金山被证明最有效、最不花钱的手段:通过论坛做口碑。黎万强批注2:
跟用户怎么拉近距离,做口碑?这是许多人问我的问题。小米就是顺着产品特性做运营定义,用户交流才是本质。不同的产品是不是真的需要互联网,需要做准确的界定。比如可口可乐配方要改良,在网上引发大家关注互动,每月发布一个版本,这种形式对可口可乐就不存在。

在MIUI早期,黎万强团队天天在一些知名Andriod论坛里灌水发广告,好不容易拉来了1000人,从中选出100个作为超级用户,参与MIUI的设计、研发、反馈等。这100人也是MIUI操作系统的点火者,是小米粉丝文化的源头,也是其用户体验的特别方法论。目前,MIUI的用户数是1700万。

手机论坛是小米新营销的大本营,目前总用户数707万,日发帖量12万,总帖子1.1亿,算是一个小门户的规模了。和其他技术论坛不一样的是,小米论坛有一个强大的线下活动平台“同城会”,目前已经覆盖31个省市,各同城会会自发搞活动。小米官方则每两周都会在不同的城市举办同城会,根据用户的多少来决定同城会举办顺序,在论坛上登出宣传贴后用户报名参加,每次邀请30-50个用户与工程师当面交流。

小米基本放弃传统的电视广告、户外广告等强势渠道,把论坛+微博等新营销工具变成了杀伤级武器。小米式营销上有三板斧,其实也是被逼出来的。

第一板斧是把新营销当作战略。因为0预算,只能选择社会化营销的手段。幸运的是,2010年,小米碰上了微博大爆发的时候,小米迅速抓住了这个机会,并变成品牌的主战略。从小米网的组织架构上,你能看到这种战略聚焦,小米网的新媒体团队有近百人,小米论坛30人,微博30人,微信10人,百度、QQ空间等10人。

第二板斧是做服务,而客服就是营销。小米在微博客服上有个规定:15分钟快速响应。为此还专门开发了一个客服平台做专门的处理。小米还有一个全民客服的理念,鼓励大家真正近距离地接触用户。从雷军开始,每天会抽出一小时回复微博上的评论。平均每天每个工程师要回复150个帖子,用户可以明确地知道自己的建议是哪个工程师在解决,有一种被重视的感觉。黎万强批注3:
去年的时候,有一个比较大风波,由用户说用小米手机能拍月亮,那时小米的2号客服,周鸿祎先生转发了一下,说小米屌爆了,还可以拍月亮,秒杀单反。新闻出来之后,用户非常焦虑,在论坛上,把他拍月亮的整个教程列出。小米的同事就买了同样器材,蹲点来验证是否靠谱。跑到香山顶,蹲了大概四周,在要求的条件下果然成行。外界很难想象,我们会这样干。我们的用户在玩手机,玩法超乎想象。

第三板斧是涨粉丝。小米的秘密武器就是事件营销。最有影响的案例是2012年小米手机青春版。微博营销提前一个月预热,高潮环节是微视频,当时《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正火,雷军等七个合伙人参照那个调调拍了一系列的海报、视频,一群老男人集体卖萌,话题感十足。有个招数在小米的所有事件营销里屡试不爽,就是有奖转发送小米手机,当时是3天狂送36台小米手机。最后“青春版”微博转发量203万次,涨粉丝41万人。

靠这种拉粉丝手段,小米在微信上也是风生水起。4个月做到100多万粉丝。对于微信的定位,小米早期也有迷茫期,后来明确定位为客服。微信的关键词回复机制,很适合打造自助服务的客服平台。小米微信每天接收的信息量是30000条,后台自动回复量28000条,人工处理消息量2000条。黎万强批注4:
很多时候是按照当下扩散已做的事而已,没有任何创造。我们有一个大思路,但到底什么时候做微博、微信,微博以新用户为主,微信为什么做客服,都是在一线玩了以后领悟的,不是头脑风暴想出来。雷军说咱们做微信,我两玩了三个月微信,才找了腾讯的张小龙,明白微信应该当客服来用。很多人找张小龙,是问能不能给些特权。

在小米内部调研,不管是产品、技术、营销、运营,也都把米粉当作第一原动力。小米能成功的另一大原因也有赖强悍又忠诚的米粉支持。如何落到实处,小米学习的是海底捞。就是把它变成一种全员行为,甚至赋予一线以权力。比如,在用户投诉或不爽的时候,客服有权根据自己的判断,自行赠送贴膜或其他小配件。很难想象,在小米去年七百万台手机销售量里,买了两台到四台的重复购买用户占42%。黎万强说:如果能够踏踏实实地维护好一两百万的用户,他们对这个品牌的忠诚度、认可度很强,就够了,不要想太多。对于微信的定位,小米早期也有迷茫期,后来明确定位为客服。微信的关键词回复机制,很适合打造自助服务的客服平台。小米微信每天接收的信息量是30000条,后台自动回复量28000条,人工处理消息量2000条。金错刀自评2:
小米打电话功能做了很多创新点,源自用户们的不断吐槽。最早吐槽是政府官员给雷军提建议,我们是24小时开机,晚上接电话很痛苦,小米可不可以满足,白天可以接所有电话,晚上只接通讯录上的电话,半夜11点之后,只接VIP的电话。这个功能在小米手机V5系统内已经实现。

金字塔的塔顶是可以参与决策的发烧友。小米论坛里有一个神秘的荣誉开发组,简称荣组儿,这是粉丝的最高级别。荣组儿可以提前试用未公布的开发版,然后对新系统进行评价,甚至有权力跟整个社区说:荣组儿觉得这是一个烂板,大家不要升级。

荣组儿甚至会参与一些绝密型产品的开发,比如MIUI V5手机操作系统。MIUI负责人洪锋说:需要给用户权力。就像信访办,如果用户觉得提意见并没有什么效果时,久而久之他就不会再张嘴了。只有他觉得自己做一些事情会让你很难受的时候,他才能有动力。

产品之谜:如何让用户尖叫!

雷军创立小米时,对过去的金山模式有过深入骨髓的反思。一个最重要的反思就是产品思维。中国很长时间是产品稀缺,粗放经营。做很多,却很累。干不好就认为员工不够好,就得搞培训、搞运动、洗脑。但从来没有考虑把事情做少。互联网时代讲求单点切入,逐点放大。一开始,雷军找到了一个很直接的单点切入口:把手机当电脑做。我们做了30年的PC,最后胜出的招只有两条,高性能、高性价比。在小米,雷军的第一定位不是CEO,而是首席产品经理,80%的时间是参加各种产品的会,每周都会定期和MIUI、米聊、硬件和营销部门的基层同事坐下来,举行产品层面的讨论会。对于微信的定位,小米早期也有迷茫期,后来明确定位为客服。微信的关键词回复机制,很适合打造自助服务的客服平台。小米微信每天接收的信息量是30000条,后台自动回复量28000条,人工处理消息量2000条。金错刀自评3:
雷军有一句话,做创业一定顺势而为,还有一个词,一定不要用苦逼的方式,要做站在风口上的猪,而不要做天天四处奔忙的小老鼠。中国传统企业都是粗放经营,产品搞得不强,天天加班,实在不行洗脑,传统培训公司经常被认为洗脑,因为产品稀缺,没办法发自内心告诉用户用我,只能洗脑、培训。核心原点是产品不给力。

在产品思维上,雷军确定的方向是让用户尖叫的口碑产品。雷军说,只有超预期的东西才会形成口碑。

小米手机下的最大功夫就是高配低价,国内首家双核1.5G手机,4英寸屏幕,待机时间450小时,800万像素镜头。当时这类智能手机的价位基本都是三四千左右,多低的定价会更能制造用户尖叫成为关键,最后确定的是1999元。

MIUI负责人洪锋认为,尖叫很重要,但是长久以来让你会心微笑更主要。

互联网公司的游戏规则是得产品经理得天下,雷军把这种方法引入到手机领域。事实上,小米刚开始做手机时,HTC的G3给了他很大启发,但是,雷军用产品经理思维去看,G3还是太工程师思维。金错刀自评4: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小米百万级粉丝免费做产品经理,这是庞大的能量,他们对市场需求比产品经理闭门造车更加给力。内部的全员要变成产品经理,工程师过去就是写代码,现在必须要有产品经理思维,要知道产品是满足什么、解决什么。首席痛点官,核心层要率先发现用户的痛点。

在内部,雷军要求所有员工,在朋友使用小米手机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都要以解决问题的思路去帮助朋友。

在小米论坛和MIUI论坛上,用户对于手机壁纸资源的讨论和交流非常多。于是从小米手机1代开始,雷军一有时间就和设计部门的设计师在一起讨论和挑选壁纸,他自己就看过了近万张,还发动公司内的所有同事推荐漂亮的壁纸。最后,决定出资100万元征集手机壁纸。

互联网公司的游戏规则是得产品经理得天下,雷军把这种方法引入到手机领域。事实上,小米刚开始做手机时,HTC的G3给了他很大启发,但是,雷军用产品经理思维去看,G3还是太工程师思维。金错刀自评4: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小米百万级粉丝免费做产品经理,这是庞大的能量,他们对市场需求比产品经理闭门造车更加给力。内部的全员要变成产品经理,工程师过去就是写代码,现在必须要有产品经理思维,要知道产品是满足什么、解决什么。首席痛点官,核心层要率先发现用户的痛点。

在产品上,粉丝不仅是参与者,也是裁判。黎万强在MIUI早期确定了两个机制:一是以论坛为核心的互联网开发模式;二是在易用性和个性化上重点发力。这成为小米后来激发粉丝力量的关键。比如,小米有个每周固定升级迭代的机制,每周二会开放粉丝参与的四格体验报告,由用户选出本周更新程序中你最喜欢哪个,最不喜欢哪个。黎万强批注5:
小米的MIUI如果是周五发布,周二已经让升级的用户来点评,哪个功能喜欢,那个功能很烂,期待什么功能。我们内部设置的爆米花奖,根据用户点评结果,获评最好的功能完成者会得到奖励。这样小的团队激励背后魔力在哪里?就是由用户推动,而不是由老板推动,团队成员也不用争吵,如果认为功能很好,沉淀下来,再往下精做,如果不好,可能都去掉。











雷军有一句话才是小米秘密背后的秘密。小米销售的是参与感。这种参与感首先来自雷军自身的经历,他曾经作为发烧级用户给诺基亚提过很多建议,而且直接提给当时诺基亚负责研发的全球副总裁,对方说很有道理,但最后还是改不了。这让雷军很愤怒:我跟他提了很多条意见,他都说有道理,他们最后改了吗?改不了。当你喜欢一个什么东西的时候你其实没有经济目的了,你就是觉得这个东西不好,如果能改一下会更好。黎万强批注6:
今年的米粉节,准备发布会的PPT,两百多页页,雷总亲自参与,改过数百字,素材一千多页,临近发布会晚上凌晨两点,我跟他还在现场吵架,PPT里面应该改什么。吵起来,晚上他给我打电话,我也不接。每次用户尖叫背后:都是无数的通宵,无数纠结,都合伙人、员工现场不断地跟进,并且不断地调整。

来源:正和岛《决策参考》

凤凰财经

手机扫描二维码随身看

微信扫描二维码

每天获取精彩资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