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参考》

“我们一直在说创新,究竟有多少东西算是创新?我们一直在强调忧患意识,到底有多少人真正具备忧患意识? 原来我概念不是特别清晰,但是在这次“以色列之行”后,我深深意识到我们所谓的创新、所谓的忧患,离真正的创新和忧患还很远。 ”

陈宏

陈宏推荐.批注

汉能投资董事长

33

血与火淬炼的创新王国

十一月十四日,以色列对加萨走廊展开四年来最猛烈的空袭。一连串的轰炸,狙杀了巴勒斯坦激进组织哈玛斯的军事首脑。

哈玛斯以血偿还,发射数以百计的火箭弹反击。自二十年前的波斯湾战争以来,战火首度蔓延到地中海东岸的首都特拉维夫。一触即发的以巴战争,在国际调停下暂时停火。

十月二十一日,《天下》记者前往以国采访,探索孤立小国的生存之道。

以色列人热情并且友善,对外宾总是彬彬有礼。询问路人哪里有公共电话,每位都会掏出自己的手机,借你使用,屡试不爽。批注1:
以色列人对中国人很友好,因为二战的时候,有一个国民党的签证官救了不少犹太人。那是民国积下的德,但今天几乎所有中国人都受惠了。

但是对于可能威胁他们的敌人,以色列人从来不客气。“我问你,中国大陆有威胁过,要让台湾从地图上消失吗?”创业家明瑟(EladMintzer)反问《天下》,“全球只剩一千三百万名犹太人,我们当然要保护自己。” 

周围尽是势不两立的阿拉伯国家,局势比台湾海峡还紧张。以色列本身也是资源缺乏的国家,每年要花五%的GDP进口煤矿、原油和天然气。

以色列燃料价非常高。出租车司机哈帕斯(ShlomoHarpaz)说,他每个月花五千谢克(约三万七千元台币)购买汽油。

连粮食和水都是问题。南边大半面的国土是沙漠,不适合农业的发展。特拉维夫有大量的户外餐厅,因为这里一个月下不了一场雨。 批注2:
有谁能想到,在以色列,集体农场(kibbutz)成了孵化器,农民成了科学家。高科技在以色列最早是萌发于农业的。尽管土地面积小,水源有限,但是以色列仍然成了农业领头羊。在许多人仍旧错误地认为农业就意味着科技含量低的同时,以色列却有着令人惊叹的农业生产力,其中科技的贡献率达到了95%。

面对这样的困境,以色列人的防御机制,不光是靠船坚炮利,更是将自己定位为全球的智库。

创新是最好的防御武器

《创业的国度》一书指出,以色列是全世界最会创业的国家,平均每一八四四人,就有一人创业。

二○一一年,美国纳斯达克挂牌的以色列公司多达六十家,仅次于美国和中国。世界经济论坛(WEF)最新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也显示,以色列每百万国人拥有专利权数排名第四,仅次于瑞典、瑞士和芬兰。

这么耀眼的表现,让国际企业看好以色列人的金头脑。微软、英特尔、Google、三星和华为,纷纷在此设置研发中心。 十一月初,战火燃起的几天前,微软执行长鲍尔默、英特尔执行长欧德宁才刚拜访以国,讨论技术合作。英特尔更是捐献五百万美元给当地的高中,加强理工科的教学。批注3:
中国人同样以聪明著称,中国也有不少研究院,但国际大企业的技术核心几乎都在以色列,而不是中国。

以色列用脑力吸引资金,让国民在战乱中得以生存和成长。批注4:
我和每一个人聊,几乎都有忧患意识。佩雷斯说:我们一无所有,如果我们不去创新,我们就没有这个国家了。军方说:我们打不赢,我们就被人家消灭了。总觉得人家在追杀我,现在也一样。全球的以色列人,都会把钱捐给以色列,因为我不捐,我自己的国家就没了,我在别的国家就会被别人追杀。

以色列能成为创业王国,最常听见的理由,包括犹太人勇于突破创新的胆识魄力(chutzpah),以及八方受敌、又缺乏天然资源所勾起的危机意识。

“六岁的时候,空官的父亲被叙利亚人击落和杀害,母亲牵着我的手,含泪离开空军基地的宿舍,”翻译软件公司巴比伦董事长蓝尼尔(Noam Lanir),十月底在特拉维夫办的“数字生活设计大会”上,分享他的成长故事。

蓝尼尔可说是典型的以色列创业家:他在战火中长大,靠自己的天才创业,没被童年的悲剧打败。 故事说到,他以企业家的身分荣耀返乡,台下传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批注5:
以色列没有孤儿院,因为他们就没有孤儿一说。一旦一个小孩变成孤儿,马上就有人把他领回家领养。一个基金公司的总裁说,大屠杀之后,他们那代人很多都没有父母,他们不会再让孩子变成孤儿。

平日的三更半夜,酒吧和餐馆挤得水泄不通。 以色列的失业率高达七%,但这些不是游手好闲的年轻人。他们在建立人脉,还有做脑力激荡,每个人都想当蓝尼尔第二。

以色列创投公司吉萨(Giza)的创办人霍兹曼(ZeevHoltzman)指出,政府也有完善的机制,将创业的热衷聚集为经济成长的火车头,发展以创新导向、而非制造的产业。

“天然资源有限,就要善用最便宜的资源,也就是人脑,”霍兹曼说,“这是我们的高科技产业,和台湾最大的差异。”批注6:
我觉得犹太人的成功很多是跟精神有关的,而不是跟IQ。我们中国资源太丰富了,市场太大了,很多企业没有这样的忧患意识。

吸引天使投资家振兴产业

工贸部底下,设有科技总监办公室,掌握十五亿谢克(约一一○亿台币)的特别预算,补助创业与研发。同时透过以色列工业研发中心计划,补助外商来此建立研发基地,促进技术上的交流。

政府也实施优惠的税收待遇,鼓励所谓的“天使投资家”,将资金注入高科技的新兴产业。

因此,公营和民营的育成中心和创业加速器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特拉维夫。位于东北区的乐泰育成中心(Thetime)是最大的民营育成中心,专门扶持电信、网络、媒体和娱乐的新创企业。

狭窄的走廊上,每扇门背后都是一家员工不到十人的公司。这里的发明包括:侦测手机辐射值的app,和不用搭配立体摄影,就能看立体球赛的3D眼镜。

理事长维因赫贝(Uri Weinheber)表示,目前乐泰有三十六家小公司,目标是在七年内发展出五到七家独立的国际企业。政府帮创投业者承担风险,小公司成功的话才抽取权利金;失败的,损失就由公家吸收。 批注7:
以色列整个国家对创新的人是最尊敬的,他们的国家有一个首席科学家,是非常专业的一个人,他会给这些发明家投钱,不求回报。他是创新研究,以色列注重的是创新。台湾关注的是共研业,而不是台湾科学业。中国不是有科研院和工程院嘛,他们会对中国工程院比较感兴趣,因为这个是实实在在投入钱然后出来东西的,国家以这个为导向。

早年,以色列利用情报单位“八二○○部队”的军事科技,发展出强大的资通讯产业。 新的育成中心,重心放在网络和媒体上,反映高科技产业的转向。

以色列的内需市场太小,创业家一起步就以国际市场为目标,找到最夯的产业,投入该方面的创新。因此,以色列在一○年吸引高达一二.六亿美元的全球创投资金。平均一人一七○美元,为美国的两倍、欧洲地区的二十倍。

以色列每年投资近五%的GDP在研发上,为全球之最。而每投资一美元,就能让高科技产品增值六美元。

如今,高科技产品占工业出口的五成、GDP年均成长的四成。特拉维夫周围的科技产业聚落,为世界第二大,有以色列硅谷(Silicon Wadi)的美名。

案例一:亚法奥美加为脑部绝症找解方

开发出缓和帕金森氏症、甚至能治疗忧郁症的技术,一间不到四十人的医疗器材公司,如何追求神经科学的突破,成为脑部绝症的救星?

以色列总统佩雷斯,是一九九四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也是政治与国家发展的领袖。去年十月,佩雷斯提出新见解:他希望以色列的创业家,寻找神经科学的突破,让新创企业之国成为“脑之国”。 批注8:
  以色列有那么多医疗创业公司,与佩雷斯的倡导分不开。当然,这个90高龄的总统倡导并亲自推动的行业并非仅此一个。他当年也曾经陪着夏嘉曦周游列国当“说客”,为他争取电动力汽车项目。   以色列什么自然资源都没有,而他们的敌人阿拉伯国家却因为石油财大气粗。“摆脱石油的束缚”,这个创意除了赚钱以外,还有一种民族使命感在里面。令人惊讶的是,他们最后做成了。

他请企业家纪德隆(Rafi Gidron)组成非营利组织“以色列脑科技”,准备一百万美元奖金,颁发给能获得重大突破的团体。

以色列的药厂很多,但是大家看好的黑马是员工四十人、营业额不到一千万美元(约三亿元台币),位于拿撒勒的医疗器材公司亚法奥美加(Alpha Omega)。

“他们开发的技术能缓和帕金森氏症的症状,将来甚至能治疗忧郁症、阿兹海默症等疾病,”以色列脑科技常务理事波拉切克(MiriPolachek)说。

亚法奥美加创办人暨总裁尤尼斯(Imad Younis),发现多数客户需要神经科学的研究设备,于是在九三年创业,专门开发这个领域。尤尼斯将两成的营收投入研发,并和以色列七所大学的脑科学研究中心密切合作,摸清科学家和医疗界缺乏什么样的设备。

目前,全世界有多达五百间医院和大学使用亚法奥美加的产品。

他的器材使用电脉冲、磁波和超音波等各种技术,探测脑部是否健康,精细到可以测出个别神经细胞的病变。如今,尤尼斯想要跨越测量仪器的领域,进一步研发深层脑部刺激术(DBS)。

台北荣民总医院一般神经内科主治医师王培宁解释说,深层脑部剌激术搭配药物使用,可减缓帕金森氏症等疾病的症状。

以往的测量仪器不够精确,只能用地毯式轰炸的方式,刺激整个脑部。随着定位技术进步,刺激做得愈准确,疗效就愈好。

尤尼斯乐观地说,医生能用他的测量仪器建立数据库,找出哪些细胞病变造成疾病,再用药物和刺激术治疗,到时候连阿兹海默症都不会是无药可医的绝症。

案例二:行动之眼

他们所设计的行车摄影系统,能减少全球六成交通事故。行动之眼公司,如何为驾驶设计“第三只眼”,连BMW也列为标准配备?

一年前,台湾福特Mondeo车友会会长陈杰晚,因为看到瑞典富豪汽车的“都会安全系统”广告,到车厂花了两万多元,安装防撞警示系统。一个简单的侦测镜头,装在汽车前方,搭配的蜂鸣器,会在车子太接近障碍物时,发出警讯。

这套系统让他获益良多。“有时候太有自信,以为没事,然后就会撞上,”陈杰晚笑着说,“有警示器很实在,我有几次被它救到。”

陈杰晚安装的系统,和富豪汽车合作的OEM对象,是起源于耶路撒冷的公司行动之眼(Mobileye)。创办人暨董事长沙夏(AmnonShashua),是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计算器科学系的教授,专门研究机器视觉。

一九九九年,日本的速霸陆汽车开发以影像为基础的立体视觉,辅助行车安全。沙夏有机会认识日本车商,得到一笔创业基金,于是找来几位学生,在耶路撒冷的小村落里设立公司。

行动之眼如今有三百多名员工,营业额上看五千万美元(约十五亿台币)。研发是该公司成长的动力,十名员工,就有七位是研发人员。批注9:
 事物都有两面性。以色列技术太强了,美国微软就买了他们十多家公司,他们赚了很多钱。但是反过来,他们很少去扩大规模,做成大公司。不过,以色列也没办法去开拓市场。把产品卖给有渠道的公司,对他们来讲,创业就算成功了。欧洲人做企业赚了一亿美金,马上拿着钱去度假去了,而他们拿着一亿美金继续创业。这就是不一样,这是循环式创业的。当然,他们也有公司有几百年的历史。只是他们现在所做的东西没有办法全球化。全球化要配备很大的制造和销售渠道,不是他们的优势。互联网就更难了。怎么讲呢?互联网是跟用户有关系的,而用户多,它不是纯技术的,不像“行动之眼”——这个希伯来教授做的单一摄像头,扩张的难度相对小一些。“行动之眼”的CEO也给我们做了演讲,是蛮创新的。

“我们和意法半导体的车用电子部门合作,开发运算能力强大的EyeQ3处理器,”执行长艾薇兰解释说,行动之眼就如同驾驶的第三只眼睛,第一时间就能察觉和处理路上的突发状况。

所使用的单眼摄像系统,超越统的立体视觉和雷达系统。单眼摄像的价码,只有雷达的五分之一,同样能侦测前方物体接近的速度,提供前方碰撞警示的功能。它还能辨识红绿灯、交通标志和闯上马路的小动物,增加额外的服务。

强调智慧电子的裕隆汽车纳智捷,也将它列为第二协力供货商。BMW、通用汽车和富豪汽车也使用行动之眼系统,让它成为先进驾驶辅助系统的原始设备制造商。

十月二十四日,行动之眼卖出第一百万套警示系统。资深副总裁海因(Gaby Hayon)表示,随着各国立法要求车厂安装驾驶辅助系统,单眼摄像将成为主流,在两、三年内超越雷达系统的安装数量。“如果每辆车都安装这套系统,可减少六成的交通事故,”执行长艾薇兰开心地说。

新创业王国面临失速风险

但是,新创业之国也面临失速的危机。

“数字生活设计”大会的前夕,担任共同主席的科技创业家瓦尔迪(Yossi Vardi)在特拉维夫雅法港的鸡尾酒会上大谈以色列人的创新故事。但好几场论坛,台下的座位都不到五成满。

一位受访的创业家透露,一个月可能有十场类似的大会。每场与会的创业家达数十位,只有短暂几分钟介绍产品,吸引投资者的注意。批注10:
  个人觉得资金还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以色列内部很不统一。人是从不同的国家移民过来的,文化背景还是不一样,语言有时候也不一样。就是犹太人也细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巴勒斯坦人,是他们的敌人;第二部分是犹太人;第三部分是奥斯达克斯,就是戴黑帽的那种人,极端的犹太人,他们占总人口的10%。而这10%里面的60%是不工作的,成天家只念经,出生率又很高,对以色列的经济是个压力。最优秀的以色列人出生率是最低的,年出生率只有4.4%。这样持续下去,这个群体的百分比就会降低,在整体上影响他们的发展后劲。

粥少僧多,难免有人铩羽而归。吸收不到资金的新创企业,大多撑不了一年。

因此,以色列迫切地需要海外的资金。行政院开发基金管理会业务组组长林倩如表示,开发基金在○四到○八年期间,承诺投资十三亿台币到吉萨创投,促进技术移转、策略联盟和以色列回投台湾。

《经济学人》也指出,虽然特拉维夫的产业聚落媲美美国硅谷,却没造就以色列的Google或英特尔。因为,太多人有好点子就急着创业,却不去思考商业模式,只希望把公司高价出售,一夕致富。

“创业家的个性,就是喜欢动作快、追求新的东西。他们没有耐心经营大的企业,”发明随身碟的企业家莫兰(Dov Moran)望着雅法港的夕阳说道:“我们需要找到两者间的平衡,因为太快售出新创企业,对国家的经济不好。”批注11:
如前所述,我个人不觉得这是大问题。从投资角度来讲,并非都要做一个基业长青的以色列企业,只有你做这个东西有价值,投资率高,能给国家带来财富,何乐而不为呢?这个意识很重要。我们做企业的目的是什么呢?积累财富,还是为做而做?我个人感觉作为企业最重要的是有梦想。以色列人有梦想,他的梦想可能是两个:第一个是做有意义的事,第二个是能赚钱,创造社会财富。我觉得一个企业真的能赚钱,创造社会财富,增加就业机会就是好事。不一定非要长青。长青的企业太少了,包括中国现在刚上市的,哪个敢说自己就长青了,太少。

雪上加霜的是,教育经费的缩减造成学术人才外流。巴伊兰大学校长凯吾(Moshe Kaveh)在《耶路撒冷邮报》上痛批,过去是以色列失落的十年,以脑力建国却不投资教育,如何保持优势?

此起彼落的战火,可能也是人才外流、投资者却步的潜在因素。

孤立小国靠创新得以生存的成功故事,是否能成为不朽的传奇,全要看以色列政府当局,要将资源用来消灭周围的敌人,还是保持境内创新的国力。

凤凰财经

手机扫描二维码随身看

微信扫描二维码

每天获取精彩资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