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期:园区归途,路在何方?

文/李仁泽

这些如繁星般灿烂的经济骄子,点亮了中国高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为上亿城市新增人口提供了广阔的承载空间。

自1979年蛇口工业园始,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的野蛮生长,直到本世纪初的优胜劣汰,中国产业园区的发展迄今已38年。相应的园区建设,包括保税区、工业园区、出口加工区,作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都或多或少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影像。

无论是民营资本高度发达的昆山经济开发区、创新特色鲜明的苏州工业园区、有“中国硅谷”之称的中关村科技园,还是闻名于世的PPP典范固安产业新城,通过这一个个鲜活的样本,可以管窥中国经济的诸多特征。

这些如繁星般灿烂的经济骄子,点亮了中国高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为上亿城市新增人口提供了广阔的承载空间。

改革开放近40年来,这些新城新区的发展既有成绩,也不乏挑战。从工业化角度,要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标本兼治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从城镇化角度,土地供应正逐步收紧,城市边界也日渐清晰。这些都对一个基本生产生活空间的打造,设置了更高的门槛。

与此同时,诸多“鬼城”“睡城”为人诟病,纷纷扰扰,争论不休。

园区归途,路在何方?

园区发展三大特征:城市化、功能化、生态化

园区与城市的发展密不可分,甚至推动着后者的孵化和成长。

随着演化和发展,传统园区所承载的功能日益多元。大量城市要素和生产活动在区域内并存聚集,园区经济与城区经济逐渐走向融合。

为顺应这一发展趋势,一些产业园区主动谋求战略转型,从单一生产型的园区,逐渐规划发展成为集生产与生活于一体的新型城市功能区。国内知名的园区运营商如华夏幸福、张江高科、招商蛇口、启迪协信等,以“产城融合”的理念系统策划、规划、管理、开发、运作园区,效果不斐。

伴随着如火如荼的建设热潮,作为园区城市化进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空间形态,产业新城与特色小镇两大基本样本也逐渐进入公共视野。

业界一般认为,产业新城为产业园区的升级版,其概念源于华夏幸福与地方政府所签订的PPP合作模式。

在该合作模式中,产业新城运营商以“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合作共赢”为原则,在园区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招商业务、城市运营服务等方面,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力争让入园企业享受一站式服务,最终创造出“1+1>2”的效果。

特色小镇则发轫于浙江,而后在全国范围内以燎原之势普及开来。

2014年10月,时任省长李强在参观考察时首次公开提及“特色小镇”。而后2016年,经住建部等三部委力推,众多建制镇根据其本身具有的特点,基于农业、基于传统文化、基于民俗风情、基于生态旅游等,主攻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来建设,形成核心产业支撑。

这种在县域经济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创新模式,传承于历史,壮大于未来,被认为是供给侧改革的成功实践。特色小镇因而被寄予厚望,一方面是乡村现代化的引领者,一方面为城市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后花园。

产业新城与特色小镇的共舞,共同构成中国园区城市化的瑰丽画卷。

除了上述园区城市化变迁的轨迹,在我国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中,还存在功能化和生态化两大发展方向。

在江苏宜兴,1700多家环保企业、3000多家环保配套企业、10万从事环保技术研发与产品制造的员工,在此共同构成环保产业集群。在北京中关村,这里被称为“中国硅谷”,长期以来是创业创新的高地,集聚了众多高科技企业。

诸如此类,汽车园区、医疗园区、音乐园区、农业园区等专业园区在全国遍地开花,这与特色小镇以某一核心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战略,有异曲同工之处,亦可以作为园区功能化的生动例证。

日前,四川成都正式出台“产业新政50条”,坚持“园区即是新城”的理念,提出打造66个产业新城,并明确发展定位和主导功能,构建具有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有别于传统发展模式,成都试图通过优化产业链分工布局,引导专业化产业集聚,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和关联企业协同发展,共享、匹配、融合形成若干微观生态链,从而集成打造产业生态圈,正是园区生态化的鲜明映射。

良好软硬环境是形成园区磁力效应的关键

未来究竟什么样的园区可以脱颖而出?这依赖于从硬件和软件两个维度上的布局和升级。

在硬件环境的打造上,从过去的“三通一平”到现在的“九通一平”,可以概括基本样貌。“九通”指通市政道路、雨水、污水、自来水、天然气、电力、电信、热力及有线电视管线,“一平”为土地平整。

此外,打造花园式工厂也成为越来越多园区的选择,成为生态绿化与经济效益互助的典范。此类工厂是对人性化办公模式的摸索,讲求办公与生活场景的融合。园区以人为本进行环境升级,将一改往日的工业粉尘气息,从根本上服务于生产效率的提高。

在软件环境的打造上,要坚持“一个园区就是一个生态”的理念,提供便捷的政策服务,辅以更好的生产生活配套,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这些对园区的运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优质的软环境,实际上提升了人才吸引力,降低了企业的外部交易成本,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这种优质的软硬环境的打造,会形成磁力效应,核心目标是吸引龙头企业落地生根,当越来越多的上下游链的企业在同一园区聚集的时候,甚至可以足不出园地寻找供应商、销售商,实现一个交易闭环。

优质园区往往是生产要素聚集的洼地、精英人才向往的高地,社会资本投资的宝地,上述磁力效应的吸引最终会形成优秀的品牌效应。

仍以河北固安为例,华夏幸福首创PPP模式,在此成功打造了由一个传统农业贫困县华丽转身为现代产业新城的样本。

当其它地方的政府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果,看到园区经济对地方税收和经济发展的巨大助力,其口碑相传的好评其实是城市运营商品牌的外溢。这也是支撑其后华夏幸福在全国逾60个产业新城布局,一路高歌猛进的底气。

无论是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产业新城、特色小镇,这些园区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具体形态,所展现出来的资源配置方式、生产与消费要素组合的理念,都有一个鲜明的共同指向,即为当地人口打造更优质、更高效、更幸福的承载空间,成为“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的生动体现。

栏目介绍

凤凰网产业新城频道以政府部门、产业运营、园区建设和城市开发全链条从业者以及研究学者为主要目标用户,通过对产业新城全产业链和全生命周期的追踪、研究和观察,为助推中国产业升级、新城新区开发和城市经济转型,打造最前沿的资讯平台、最专业的思想平台和最权威的舆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