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干货:券商宏观研究的十大流派(上)

炒股干货:券商宏观研究的十大流派(上)

熊市最适合学习,低位蛰伏、厚积薄发~

今天小编给大家推送一篇券商宏观研究分析师的分类文章,读完此文,各位牛粉在后续的学习过程应该能过更清晰的思路及框架。

原文来自雪球大伟宏观策略,有部分删减。

文章过长,会分为上、中、下三篇推送。

以下,正文。

本文从专业宏观研究者的视角,根据个人不完全观察,对近两年券商宏观研究团队的主要风格流派进行区分和评析,具体涉及10大流派、30多个团队。

本文首先适用于专业研究者,您很可能发现可资借鉴以完善自身研究体系的亮点。对于宏观研究报告和文章的读者,本文很可能帮您提升一些辨别力,发现哪些报告更有用或哪些研究团队的风格更适合您的阅读目的。

需要说明3点:

1、侧重特色深度

由于我对“证券研究去哪”这问题的回答是重复建设去产能、单一风格转产能(从极致包工头模式下几乎必然走向的风格单一化到容纳鼓励更多特色和多样化视角)、博弈到增量研究(特色研究框架和体系,新的研究项目和领域),即特色和深度为王、给人更多启发,所以本文会偏向关注更符合这些特征的团队。

2、并非全面观察

前几年我对各券商宏观和策略研究成果的跟进比较全面,近年更加忙于构建自己的研究体系,无暇跟踪太多。所以,本文一定程度上只是在说我平时更多关注哪些团队,没特别提及的,不代表您不好。我相信,有料有特色的团队集合,是大于本文覆盖范围的。

3、依据公开报告

或许有的团队做出了不少只定向发送、未曾公开的高水平成果,让人低估了其总体研究能力。只是,以卖方研究的属性,大都是有啥好东西恨不得家喻户晓,所以估计大面积系统性低估很多团队的可能性不太大。

宏观研究更有特色区分度

是说目前更有区分度,是相对策略研究而言的。

我以前做资管业务进行市场研究时,主要需接触的是策略报告。后来转向研究,先跟踪的也是策略。另外,我推测,很大程度上由于前些年竞争尚未足够充分,策略团队的特色还是比较易于区分的。从印象上也能稍加佐证,前些年大家普遍知道陈李、程定华等著名策略师。所以,也就有了我在2014年以策略为主来区分研究流派的那篇。前几天看到华尔街见闻宣传推送的兴业策略大咖张忆东主讲的一个大师闭门课——“拐点派”策略秘籍,我猜这个称号是不是和我那篇文章有关,在里面我就将他和程定华划为“拐点派”代表。

然而,近两三年,非研究领域的泛金融人士,似乎已经很难辨识不同的策略团队了,除了像交银洪灏等极少数老牌大咖,可能并不容易随口叫出几位著名策略师。即便是我这样看卖方报告较多的资深读者和作者,也感到目前策略研究的特色普遍没有前些年鲜明。当然,个人比较关注和欣赏的策略分析师(或团队)还是有一些,也能体会到他们的特点。

是不是策略研究水平倒退了呢?

我认为恰恰是水准普遍提升了,由前些年的英雄大咖闪耀高光时刻,转向很多团队研究框架和方法更加成熟。阅读近一两年策略报告的一个感觉,先不说结论有多少应验,不少团队的研报写得都很不错。

相对来说,我感觉目前券商宏观研究,还是比较能区分不同团队特色的。这与个人近年关注宏观逐渐多于策略有点关系,但更主要的原因,我认为有两大点:

1、宏观还没有像策略研究那般充分竞争,从而众多团队拥有完整成熟框架以至于风格趋同的程度较轻。相对于更加自下而上的策略研究(策略相对于行业研究当然是自上而下的,但站在股市研判和行业配置角度,其相对宏观研究就是自下而上的),自上而下的宏观研究,在4个方面更亲近先发优势或声音,后来者面临更高竞争门槛。

(1)宏观研究框架普遍比策略研究框架更稳定,因为经济波动及其驱动力的变化多数时候不如股市波动及其驱动力的变化那么频繁。拥有成熟框架的宏观研究员,一旦经过市场检验,在经济逻辑未发生大变的情况下,后来者挑战难度更高。

(2)“居高临下”的宏观研究更容易形成宏大叙事,从而形成更强的传播正反馈效应,此外,框架的稳定性也更可能促成传播正反馈。相对于更为精致的数据验证,无论从进化遗传(基因)还是社会传播(模因)来讲,人类都普遍更能接受宏大叙事。逐步证明证伪、严谨数据考证,是违反人性的。

(3)宏观研究的可证伪程度弱于策略研究,也就是不像策略研究那般容易被直接打脸。相对而言,策略研究需要更频繁接受市场波动检验;对投资交易更有直接利害影响的策略研究,被打脸的时候也更容易被人记住。

(4)有政府部门(主要是监管、智库类部门)任职经验的人士在宏观研究领域更具备天然优势地位。面对这样的人士,后来者大多是很难挑战的,无论是因为其背景经历还是实际研究水平。如果有此类经历的人士是新来者,那么,对老人很可能构成挑战,提高宏观研究领域的竞争程度。

另外,竞争程度较低是否与宏观研究发展阶段还不如策略研究成熟有关,我没有掌握足够的信息来判断。

2、中国经济土壤、尤其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时期,为宏观研究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更多维度。

宏观研究何时何地更能发挥作用和影响力呢?

当然是自上而下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宏观政策变化能对资本资产市场产生重要影响的时期或经济体。无论看时间还是地点,快速发展变化、时常面临转型、政策调控频繁的中国都是宏观研究的大舞台。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中国经济环境都为宏观研究滚雪球提供了不短的坡和够湿的雪。

第1和第2点既共同导致宏观研究相对于策略更能区分出特点,它们之间又有一定的冲突和抑制关系。第1点中宏观研究的4个方面(或者说3个半方面,如果来自政府部门的是后入者)抑制该领域的竞争,使得后来者普遍难以挑战已成名的前辈,但第2点还是为后来者提供了更多发挥的空间。

总之,目前非研究领域的泛金融人士,相较对策略研究领域的更多陌生感,在宏观研究领域,还是普遍能随口叫出一些大咖的吧,比如李迅雷、刘煜辉、任泽平、姜超、管清友等。

券商宏观研究的十大流派

以上,是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干货上篇,明天就要开始上名单喽,哪位老师分到哪个流派,擅长方面的研究分析,统统介绍!

你喜欢哪位大咖呢?

注:以上据公开数据整理的资料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性意见!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