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的中国故事:10年完成了桑塔纳的国产化

大众的中国故事:10年完成了桑塔纳的国产化

凤凰网财经讯(杨芳)“我们现在认为三个合资企业以及和三个合作伙伴的合作模式都非常好,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要改变这种状态,至少现在没有,”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执行副总裁张绥新谈到汽车行业股比限制放开后大众是否调整布局时对凤凰网财经表示。

11 月5 日至10 日,大众汽车集团旗下大众进口汽车、大众商旅车、奥迪、宾利、兰博基尼、斯柯达和保时捷品牌的24 款亮点车型亮相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其中,奥迪首款量产纯电动SUV 奥迪e-tron 迎来中国首秀。

“ 如果说大众对中国汽车工业有什么贡献的话,那么,完成桑塔纳国产化是一个很重要的贡献。我们大概花了10年左右时间才完成了桑塔纳国产化工作。这为后来的整车生产打好了基础,后来其他汽车厂商来到中国后,发现很多问题都解决了,”张绥新。

一次意外的考察

“回想起1978年那年,我刚上大学。这四十年确实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也包括大众在中国的命运,”张绥新说道。

早在1978年,大众汽车集团便开启了与中国的联系,并成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国际汽车制造商之一,那个时候中国轿车工业发展也刚刚提上日程。

张绥新叙述到,1978年11月的一天,负责国际业务的W.P. 施密特董事正在大众集团总部(狼堡)的办公室办公,突然秘书处的人汇报,接到门卫电话,说大门口有中国机械部的代表团要来和大众洽谈合作事宜。

尽管消息突然,但门卫确实所言非虚。这个突如其来的代表团由四机部时任副部长杨铿领队,之所以如此突然,原因是大众总部并非是代表团此前计划的目的地。他们本来是去德国斯图加特考察奔驰工厂,但见德国大街上随处可见“VW”车标,便临时改变行程来到了大众集团总部。

“当时秘书处的人查了一下,发现只有W.P. 施密特一个高管在公司,于是他就接待了这个高规格的中国代表团,”张绥新回忆时说到。

这次意外接触后,上汽大众合资项目的相关工作也开始逐步向前推进。1981年1月,大众汽车集团代表团一行7人分赴北京和上海洽谈合资项目,并向中方推荐了两款中级车型:一款是1978年投产的奥迪80,另一款是1981年9月即将出厂的大众桑塔纳。

对于当时的中国汽车市场,奥迪相对不合时宜的。在综合考虑了外饰及性能后,中方专家们最终选择了朴实大方、性价比更高的桑塔纳车型。

桑塔纳的国产化

1983 年4 月,在中国生产的第一辆大众汽车桑塔纳轿车在上海组装成功,从此“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广告语家喻户晓,1991 年12 月,在中国生产的第一辆捷达轿车在长春组装下线,推出后畅销多年,无数中国消费者第一次圆了“轿车梦”。

张绥新提到,对于中国的汽车工业来说,整车厂很重要。但实际上整车厂在整个车辆的价值里边所创造的附加价值只有大概20%多点,其余70%至80%的价值是在零部件厂商的环节中产生的。

为了使桑塔纳国产化问题能尽快解决,上汽大众专门成立了一个国产化部,部里人员每天的工作只有一个:尽快实现桑塔纳国产。同时,在桑塔纳本土化过程中,大众动员了世界各地的供应商来中国设厂生产,包括博世、西门子等。

“如果说大众对中国汽车工业有什么贡献的话,那么,完成桑塔纳国产化是一个很重要的贡献。我们大概花了10年左右时间才完成了桑塔纳国产化工作。这为后来的整车生产打好了基础,后来其他汽车厂商来到中国后,发现很多问题都解决了,”张绥新说道。

蛋糕做大

桑塔纳本土化的成功给大众树立了口碑,此后,大众在中国的发展被摁上了快捷键。

1984 年10 月,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的第一家合资企业,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1990 年,大众汽车集团与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签署了首个合作协议。紧随其后,1991 年2 月,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的第二家合资企业,位于长春的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2017 年6 月,大众汽车集团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合资企业协议,共同生产新能源汽车。

目前,大众汽车集团在华经营范围包括进口车业务,汽车整车、零部件、发动机以及变速箱的生产、销售与服务等。大众最新的财报显示,大众集团2018年前三个季度整体利润为68.41亿欧元,在中国的利润就达到了33.30亿欧元,占比达到了48%。

谈到大众成功的原因,张绥新提到了三点,与合资伙伴的合作关系、坚持技术和质量标准和国产化战略。

张绥新说道,合资企业是股东双方最大的利益,把这个蛋糕做大。双方能不能在合资以后,产生一个更好、更高效的体制,这是合资企业成败的一个关键。“我也曾处理过类似矛盾,比如,一个部门里的一个德国人和一个中国人吵架吵得没法再继续工作了。遇到这种情况,只有一个方法,全部换掉,回去培训,不能够合作就没法做合资企业。”

谈到技术的坚持,张绥新举了桑塔纳国产化过程中的例子,“当时中国方面无法理解,一个方向盘为什么要有几十个技术指标,还以为德国方面故意刁难。性格严谨的德国人在质量方面是决不妥协的,别的还可以讨论,但质量标准绝不讨价还价。”

不过,大众遭遇过“冷遇”。“2004年,一汽-大众的开迪是最惨痛的教训。它在德国很受欢迎,后来投放到一汽-大众生产,然而在中国却卖不动。很多先进设备投入了却只能闲置着,看了都觉得心疼。所以,做产品还是要看市场的需要,”张绥新说。

张绥新还提到,最初进入中国市场最难的是所谓的计划和规划。现在进行一个新的项目,要做市场调研后,给一个5年和10年的规划报告。但当时没有市场,桑塔纳都是由国家物资系统分配的。上汽大众在成立的时候并没有销售部,一直到1999年是一汽-大众先成立的销售公司,然后上汽大众在2000年才成立了销售公司。

乐观的市场前景

近年来,汽车行业的利好政策不断,包括关税下调和汽车合资股比限制逐渐放开。在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张绥新听到汽车行业股比放开消息后的第一反应就是,中国汽车产业又要发生一次重大的变革。

张绥新分析道,现在要继续开放,开放以后就可能要形成第四种类型的企业——外国独资企业。只有充分竞争,把所有限制放开,才能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当然不可避免的会面临淘汰。

不过,大众目前似乎没有设立独资企业的考虑,“我们现在认为三个合资企业以及和三个合作伙伴的合作模式都非常好,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要改变这种状态,至少现在没有,”张绥新说道。

张绥新还提到新趋势带来的挑战,在全球范围内,电气化、智能化、网联化以及出行方式的变革对每一家企业都是重大的挑战,在中国也不例外。

“我相信中国汽车工业还没有达到最高点,中国老百姓的出行需求还没有得到完全满足,中国汽车工业还会得到更大的发展。不仅是量,还会在技术、各种创新的领域中有希望站到全世界的最前列。”

张绥新分析道,现在中国一个家庭拿出10万买辆生活用车并不很难。市场需求还在,而且还会继续增长,此外,城镇化也还在继续进行。“汽车市场跟整个宏观经济是密切相关的,如果目前的经济下行的趋势还会继续,中国汽车市场肯定也会低迷。但是我对中国经济增长还是抱有信心的,市场还会继续增长,依然没有到头。”

张绥新认为,回顾过去40年,中国汽车工业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的地步,除了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外,中国汽车市场独有的特殊性不可忽略。这个市场上有着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合资企业;有各种不同的体制、不同的品牌、不同档次的车型在竞争,也正是这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格局让中国汽车市场拥有一种特殊的活力,这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汽车市场所不具备的。

当前,中国汽车产业正面临新一轮变革。大众汽车集团表示,到2022 年,携手合资企业伙伴,集团预计将有约150 亿欧元用于电动汽车、自动驾驶、数字化和全新移动出行服务领域。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