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前行者王潮歌:一个国家的艺术程度是硬实力
财经
财经 > 财经资讯 > 正文

艺术前行者王潮歌:一个国家的艺术程度是硬实力

自动播放

                                     (本节目由五粮液特约合作)

作者|武辰

“总说文化是软实力,那什么是硬的呢?我说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国家的艺术程度,就是硬实力”。

大多数人对王潮歌的了解源于2008年奥运会上与张艺谋的合作,事实上,过去三十年,从人民大会堂到马六甲,王潮歌从未离开她所热爱的舞台。她说人生的脚步都是一步一步走的,而一直以来支持她不断前行的,是“对于艺术的敬诺”。

2003年,王潮歌与张艺谋樊跃组成的“铁三角”凭借“印象刘三姐”成为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大型实景演出开创者;2008年,三人携手中标北京奥运会核心创意团队,向世人呈现了一幅“浪漫”的中国画卷;2013年,王潮歌独自创立的室内情境体验剧“又见平遥”横空出世,她用自我颠覆突破了过去十年连推七部的“印象系列”,完成了她作为一个现象级导演的文化蜕变;2018年,“又见马六甲” 乘着国家“一带一路”的东风,跨洋出海。

面对褒奖,她直言艺术上的才华是上天给的,却仍然会担心创作力枯竭的那天。

面对质疑,她坦言说失败是必然的,“不喜欢的话,下次我再给您弄一个喜欢的。”

没人说得清她身上这股子拧劲儿是打哪来,她说自己一直都在追寻内心的充盈。什么是充盈?“你的行为至少要能够感动自己”。

最近,她正在紧锣密鼓地创作她的第三个系列“只有”,她想要打造一个讲述中国人故事的“戏剧幻城”。

“它由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剧场组成,它虚幻了时间,虚幻了空间,虚幻了事件,也虚幻了观众与演员。在这个“幻城”中,演绎着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故事。”

可以预见,这将成为属于王潮歌艺术生涯的又一次巨大突破。

图:王潮歌

颠覆

2008年8月8日晚8时08分,北京奥运会拉开大幕,十年过去,盛况犹在眼前。当时,王潮歌和张艺谋樊跃共同参与了开闭幕式导演团队的竞标,并最终以综合第一的成绩脱颖而出,此后张艺谋成为总导演,王潮歌和樊跃加入总共六人的核心创意团队,共同负责奥运会的开幕式、闭幕式,残运会的开幕式、闭幕式四项主要工作。

“当时我们想,做一个向世界展现中国历史和成就的开幕式不难,但它能不能是一个浪漫的?” 早在1995年王潮歌的第一部作品“华夏民族魂”登上人民大会堂时,她的“诗意的浪漫”就曾引起业内广泛关注。此后,她也将这种情怀注入了“印象系列”。

奥运会开幕之际,《印象刘三姐》已经诞生5年,这也是“印象铁三角”的首次合作。随着《印象丽江》、《印象西湖》的相继推出,这种打破常规剧院模式,以山川湖海为舞台的全新演出形式收获了巨大的成功,使得王潮歌与张艺谋樊跃共同成为了大型实景演出这一独特舞台艺术形式的开创者。

“月朗风熙,江河树影都是我的演员”,王潮歌说,印象系列里有三种演员,一是演员本身,一是观众自己,一是大自然。“让人们体会到人和自然一体,同呼吸共表达,就是我所追求的”。

印象系列顶峰之时,王潮歌几乎每个月都会收到不同城市发出的打造当地实景演出的邀请,她开始问自己:这个事儿(实景演出)整明白了没有?明白了还不翻篇,找不明白的去。

图:王潮歌与张艺谋和樊跃

48岁这一年,王潮歌结束了与张艺谋樊跃的十年合作

在一次公开演讲中,王潮歌曾提及对于年龄的理解。她说,12年是一个轮回,48就是12+12+12+12,第一个12岁忙着生长呢!第二个12岁忙着恋爱繁衍呢!第三个12岁忙着事业呢!而到了第四个12岁,你对生活的很多疑问都有了解答。

“这个时候,没有疑问了,如果你也不提问也不找答案了,就这么过下去了,在我看来,已经死亡了”。

于是,王潮歌主动“终结”了“印象系列”,开始实现她一直以来在不断思考的难题——如何打破观演关系。

“此剧场非彼剧场,”王潮歌说:“又见系列”的观演过程一会儿是散的,一会儿又是集中的。观众从不同的地方入场,几组观众看到的内容不相交叉,到最后却又能看到同样的结尾,这些都是非常庞大而复杂的工程”。

有人说,无论男女老幼,当他们走进王潮歌的剧场,也就把自己交给了她。

“从观众走进场开始,我就在研究他们,一直在看他们怎么了?随着我的演出的进程,他们收到了我想让他们收到的吗?他们听清楚这句台词了吗?”王潮歌认为,什么时候让观众的感情走到什么地方,这是作为一个导演应该完成的本职工作。

在这样的“设计”下,几乎每一个场景,都有观众在默默拭泪,而王潮歌想做的远远不限于此,“我希望做到的是在他的内心深处能够引起巨大的共鸣,让这一拳直接打到你心里,让你在未来的几个月之内都不能忘了我”。

随着这样一记重拳打进观众心里,王潮歌作品的商业价值也逐渐凸显。

自2013年2月18日公演伊始,《又见平遥》就保持着每日双场加演到四场的演出节奏,成为山西省在“十二五”期间由能源大省向文化大省转型跨越的先锋之作。

与之相匹配的,是总占地面积350亩的《又见平遥》文化旅游产业区,这一区域涵盖酒店、餐饮、购物区、步行街等一些列配套设施,逐渐成为团队游必达的一站。

可王潮歌说,自己对于这些商业运作不太擅长,“票房是艺术家必须要完成的责任之一,但我不认为关注票房就代表我是一个搞商业运作的”。

图:《又见平遥》剧照

天才

2018年7月7日,《又见马六甲》在马来西亚公演,十年前,这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与此前不同的是,这是王潮歌第一次带领自己的团队出走海外,她事后回忆这次创作过程有很多的不习惯,“我要把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用他们民族的目光去看待一切,各种各样的地方我都需要花巨大的努力去克服,特难”。

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颇具挑战的项目,王潮歌坦言,因为肩上担负着国家的使命。

马六甲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一站,郑和七次远航,五次驻节马六甲。 2013年10月,在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见证下,中国与马来西亚合作的文化项目《又见马六甲》完成签约。

五年后,“又见马六甲”剧院落成,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方在东南亚地区承建的首个交付使用的文旅项目。截至目前,它也是马六甲最大的单体公共建筑,是全马来西亚技术最先进的剧院。可以说,作为“一带一路” 倡议下第一个走出国门的文化品牌输出,这部作品从一开始就背负了太多的期待。

图:《又见马六甲》剧场

“从首演开始,在马六甲过夜停留的人已经开始增加了”,直至听到工作人员的反馈,王潮歌的心才算是落了下来。而这次的“出走”也让王潮歌开始重新思考文化输出这件事。

“中国文化品牌的输出对于我们来说还是弱项”,一直以来,在文化输出方面存在两种方式,一种是中国的演出团队在国外演几场就回来,但是往往台下坐的都是中国人;还有一种是中国的部分艺术家受邀参加国外的演出。这两种方式在王潮歌看来都不算完美,“如何把当地的情感、文化,当地的人文情结完美的融合到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品牌里面”,这是王潮歌理解的完美的文化输出方式。

每一个行业都有一个替国家承担强国建设的责任,随着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实力不断走向世界前列,“我们怎么样在文化上和国外等量齐观的拿出我们的东西,这个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走出去靠什么?靠实力,实力在哪?在创造力。

总说文化是软实力,那什么是硬的呢?我说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国家的艺术程度,就是硬实力”,王潮歌说。

从《又见平遥》到《又见马六甲》, “又见系列”用六年五部作品的高完成度见证了王潮歌的独立创作才华。与很多艺术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从剧本撰写到现场导演,从剧场的空间设计到所有的音乐、舞蹈、服装、道具、灯光、影像,任何一个环节,她全部亲自参与。

她说,“创作者的工作是一个需要天才和灵性的工作,也是一个需要勤奋和永不妥协的工作”所以她从不假以他人之手,只能事无具细,样样过问,亲自上手。

可她也说,灵感不是一直都有的东西,也可能会一直寻而不得,找不到的时候就会陷入巨大的痛苦的深渊,“才华这东西可真是不能计算出来的,什么时候我这个人的创作力没有了,估计就是我歇菜那一天,就是回家了。”

显然,王潮歌的创作力远远没有枯竭。

图:王潮歌在排练现场

活路

“我是否能够让戏剧的力量有更大的覆盖?我是否能够做一个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乐园,像一个幻城,在这个城里面有众多的剧场去组成一个戏剧的聚落群,在这个聚落群里面演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故事”,这是王潮歌最近一直在思考和实践的事情,她将这个系列命名为“只有”。

王潮歌打算用“只有系列”挑战国民IP“红楼梦”,“我的胆儿太大了”,王潮歌直言这是一个没人敢碰的主题,“人人心中有红楼,谁做红楼梦谁是犯罪你知道吗?”但最后她还是做了。

大概从三十年前踏上戏剧这条道路开始,挑战就已经成为王潮歌的日常,“有时很兴奋,有时很绝望,突破了以后我会神彩飞扬,找不到北的时候我会黯然神伤,循环往复我每天的日子就是这么过”。

曾有人用“不疯魔不成活”来形容王潮歌的创作状态,王潮歌说,过去三十年,她的生活里没有时间表,所有的时间都是在工作,工作之余是思考。“反正我得把自己放在一个万劫不复的,然后逼着自己重新找到活路的地方”。

图:王潮歌

王潮歌的活路在于不放过自己,中国文化市场的活路又在哪里?

与过去相比,王潮歌觉得如今正是文化艺术市场阳光向好的时代。《印象刘三姐》之后,全国的演出市场快速发展,大批艺术家涌入这个行业,客观上促进了文化创作的一次繁荣。

“我对文化繁荣的理解是首先要有量,然后才能谈到质的提升。”王潮歌认为,观众掌握着文化市场最大的话语权,尊重观众是每一个艺术工作者和投资方都需要清楚的事情。

不过王潮歌仍有担忧。一是人才奇缺,有天赋的艺术家奇缺,“谁说一个艺术院校的导演系学生一毕业就该有个戏给你导,你怎么样争取当导演的机会?怎么样让你的作品成为观众接纳的东西,这个事你想了吗”?二是老百姓对待艺术作品的观念有待提升,她在采访中提及一个对她影响深远的小故事:

在苏联刚解体的时候,那里的老百姓都出来练摊,有一个中国游客去买东西,那个摆摊的小伙子说“您快点,我来不及了”,然后迅速的从他的车里面掏出一件皱皱巴巴的西服换上,抓着一个面包就跑了。他最后说“你别挑了,我来不及了,我不想卖给你了,因为我今天晚上要去看一场芭蕾舞”。

王潮歌说,听这个故事的时候身上的鸡皮疙瘩都起来了,“一个穷困的人,一个生活窘迫的人,但是他的内心是高贵和丰富的,因为他有艺术”。

对于所有热爱艺术的年轻人,王潮歌给予了中肯的建议:“就是要热爱,不要因为一餐饭,一个工作,不要因为任何杂事影响了你对艺术这种最纯粹的爱,不要影响你对它的敬诺”,这也是王潮歌一直在践行的人生哲学。

在一场公开演讲中,王潮歌曾这样描述她理想中的人生:

我鼓励的,是内心的充盈和丰满;

我鼓励的,是对自己的热爱和对自己的好奇心;

我鼓励的是,让自己跟这个世界和解,找到一个舒适又美好的位置,静静地坐下来;

我鼓励的是,不在焦虑、自怨自艾、悲伤和绝望之中追求某一种成功;

我鼓励的是,把“成功”这两个字撕了,扔到厕所里冲了它,而把它变成舒服。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