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北京都市圈:北京副中心协同发展带来新机遇
财经
财经 > 产业新城 > 正文

聚焦北京都市圈:北京副中心协同发展带来新机遇

2019年1月11日,北京市四套班子入驻通州副中心,随后40万人陆续东迁到通州副中心。

聚焦北京都市圈:北京副中心协同发展带来新机遇

按已公布的计划,到2020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基本成型。2018到2020年三年内,副中心总投资规模超过1万亿,在轨道交通、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层面,启动1000个项目。有计划的引领北京属下的国企、学校、医疗、产业等向通州迁移。此外,还明确要求,未来几年,北京全市至少30%的政府投资在通州副中心。

北京正式进入城市副中心发展时代

副中心城市发展关键在于与廊坊北三县的协同发展。根据今年早些时候公布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三河市、大厂县、香河县)实现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控、统一标准,地区协同发展,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和合作共建等方式,推动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向北三县延伸布局。辐射带动廊坊北三县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承担中试孵化、科技成果转化、高端制造、配套服务等外溢功能。对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引导适宜产业向廊坊北三县地区转移,促进本地就业,实现职住均衡发展。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指引下,天津的武清区也在积极融入副中心发展圈层,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据悉,武清区正规划兴建连接北三县和北京副中心的“通武廊”轻轨。

以北京副中心为核心,协同廊坊北三县、天津武清区的北京副中心城市发展圈层蓝图已然绘就。

人随产业走:副中心周边产业新城的新机遇

前景是美好的,不过,在过往十多年来,包括北京副中心在内,尤其是廊坊北三县尽管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副中心、北三县、武清,虽然是半径仅为不到20公里的成片区域,却是分属京津冀三个省级区域管控,行政体制所限,虽然紧邻但基本是各自发展的局面。

其中,最为突出的矛盾是交通的不顺畅。有个形象的比喻是“睡在燕郊梦在北京”。这主要是指每天住在燕郊、工作在北京的几十万跨省上班族。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此研究前作的报告指称,北京的跨城通勤上班族中,有54%居住在北三县(即三河、大厂、香河),其中居住在燕郊的占到42%。北三县之所以聚集如此之多的跨城通勤族,原因在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北京城区经济发展优良,聚集了大量优质企业,当然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但北京城区的房价也居高不下,高房价催生很多买不起房的居民向周边区域转移,北三县因为距离北京近而成为这部分人群的首选地,但家安在北三县,却难以在当地找到合适就业岗位,于是,跨城通勤成为无奈选择。

从城市发展维度来看,其核心逻辑是“人随产业走”。中心城市周边城镇能否抓住历史机遇,集聚更多产业集群,是地区能否进入良性发展的关键。

就北京副中心圈层而言,居于城市发展圈层中心的通州区域的发展目标定位是国际一流现代化城区,与之协同发展的北三县和天津武清区,能否借此机遇赢得发展大机遇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建立具备区域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凯在之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指出,副中心规划中是由若干个产城融合的组团构成,组团由一个个完整的街区组成。就是为了避免这155平方公里的副中心是一张“大饼”。

以此引申而论,副中心协同区域也必将是产城融合的组团所构成,诸如大厂产业新城、香河产业新城、武清京津区域。大厂产业新城的影视产业集群、香河产业新城的机器人产业集群等已经形成规模,借副中心东风,自然会走上发展快车道。

聚焦北京都市圈:北京副中心协同发展带来新机遇

大厂产业新城

大厂产业新城与北京城市副中心距离8公里,与北京通州隔潮白河相望,2007年5月,华夏幸福与大厂县委县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将其打造成“全球创意商业化中心,大北京创意水乡城市”。随着北京副中心的规划,大厂产业新城对接北京高端产业资源,着力推进人工智能、影视文化、总部商务三大产业集群,成为河北全方位深入对接北京的“桥头堡”,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区,更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样本。

同样由华夏幸福开发、建设、运营的香河产业新城则致力于构建“两大标杆产业+两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机器人、通航产业,加快培育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以此打造区域发展新动能。以机器人产业集群为例,已签约入驻企业135家。

而位于武清区的京津产业新城规划也在稳步推进中,致力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核心区和桥头堡,成为北京、天津资源转移的载体平台。据悉,天津市人民政府网发布的《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2019年市政府重点工作的通知》,其中第一项就是关于武清京津产业新城,明确6月底完成规划方案。

简而言之就是“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是副中心周边城市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没有产业,最终只能沦为缺乏活力的“睡城”。

这里没有提及燕郊规划建设产业新城,是因为燕郊的区位、交通优势,在过去十多年来是北京人口外溢的主要承接地,仅燕郊镇的人口已超过80万,已完成了人口集聚。未来燕郊发展的机遇首先在于解决通勤问题,再就是改变产业空心化问题。

国家计划三年投入万亿资金建设的北京副中心,伴随着通州区日新月异的变化,当前已然初具规模,也给协同副中心的北三县和天津武清区带来多方面的发展机遇。

首当其冲的就是副中心协同发展带来的交通的一体化。过去的十年中,北三县和天津武清四地,发展最快的是燕郊,其中通燕高速对于燕郊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大厂、香河需要借道S1京哈高速,武清与副中心则只有通过103国道连接,交通不便让上述三地发展,尤其是人口集聚明显滞后于三河的燕郊。由此也可见交通对于城市经济发展的意义之大。

副中心协同发展规划明确首先解决“断头路”的问题,潮白河厂通桥已纳入规划,更值得期待的是北京轨道交通外延。副中心规划建设的轨道交通达10条,七横三纵的轨道交通线网,实现副中心与中心城区和新城之间的快速通达。据悉,除了前面提到的“通武廊”轻轨,三河、大厂、香河都将有轨道交通与副中心相连接,形成副中心半小时交通圈,从而实现了同城化的发展。

第二,副中心产业外溢带来的机遇

副中心要建设的是宜居城市,已明确将严控城区人口和产业规模,众多不能进入副中心的产业将外溢到周边卫星城,这对于已形成产业规模的大厂、香河而言是锦上添花,对于尚处于待开发状态的武清京津区域而言则属于雪中送炭。但对于产业空心化却人满为患的燕郊而言,主要是选择承接哪些产业的问题,燕郊的问题在于需要从顶层做出产业规划定位,从而做出取舍。

第三,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产业

对于北京都市圈的各个城市而言,从2014年开始,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产业一直当地政府招商工作的重中之重。副中心周边区域的北三县处于“近水楼台”的便利条件,受益良多。副中心规划建设的中心也是承接北京中心城区的产业疏解任务。景山学校、人民大学、安贞医院等这些国内顶级地医疗、教育资源落地副中心,将辐射到大厂、香河、武清这些副中心周边地区,有效弥补了上述地区对这些资源的短板。

2019年是北京副中心时代开启元年,随着副中心40万新增人口和北京非首都功能产业的持续导入,属于北三县和天津武清区发展大机遇已然开启。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