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日韩四国专家齐聚 共议现代化都市圈培育发展路径

中美日韩四国专家齐聚 共议现代化都市圈培育发展路径

3月23日,“国际都市圈经验与中国都市圈发展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来自美国MIT斯隆商学院、日本东京经济大学、韩中科技合作中心,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研究机构的专家齐聚一堂,交流国际典型都市圈基本模式、发展规律,从创新生态、空间规划、产业发展、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探讨都市圈发展的模式、方向与路径。

中美日韩四国专家齐聚共议现代化都市圈培育发展路径

据悉,这是上个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后,国内首次举办的都市圈发展高水平国际化论坛。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与华夏幸福联合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都市圈研究中心、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共同承办。200多名来自政府、研究机构、企业、社会团体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和业界同仁参加。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都市圈研究中心主任刘学敏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如何推进以人为中心的高质量城市化、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将成为中国发展面临的重点和焦点问题。对于都市圈相关问题的研究,要探索发展规律,关注应然预期和实然结果,既要关注市场规律作用下都市圈的自然成长“发育”,也要关注政府意志和力量的“培育”。

MIT斯隆商学院高级副院长Jake Cohen教授以硅谷、波士顿和以色列为例,介绍了由创业者、政府、大学、风险投资、企业等利益相关方构成的“创新生态系统”模型,并分析了利益相关各方所发挥的作用,对中国都市圈创新生态构建提出了建议。

日本东京经济大学教授、云河都市研究院院长周牧之分享了东京都市圈发展经验的启示。东京都市圈是全球最大的都市圈之一,经济转型、东京湾多核化、发达的轨道交通等支撑了其高效低碳发展。周牧之教授建议我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是优化城市的经济结构和DID结构。

中美日韩四国专家齐聚共议现代化都市圈培育发展路径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教授指出,都市圈规划应当是一种以政策协同机制为核心的发展性规划。立足于建立“1+1>2”的利益放大机制,互联互通基础上的利益增效机制,“弱许可、强契约”的社会治理模式,公正公开和透明的利益交换机制等,探索形成不同于以往的全新的规划理念和特定规划类型。

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院长顾强博士认为,都市圈能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配置资源,发挥产业和创新发展的合力。人口热度、产业高度、服务密度、知识浓度、开放力度、资本厚度“六度”齐备的大都市是创新创业的天然孵化器。都市圈创新空间未来将呈现类型多元化、功能复合化、圈层网络化、区域协同化的“四化”特征。动力源自产业、知识和社会的三类创新不断发展,将重构都市圈创新空间。我国新增城镇化人口将进一步向都市圈集中,创新活动也将继续向都市圈集中,完善都市圈创新生态系统,以“创新尖峰—产业高地”构筑都市圈范围内的整体优势,这将成为都市圈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陆军教授,韩中科技合作中心首席代表金钟先博士分别分享了伦敦大都市区的短板与发展预判、韩国采用Living Lab(生活实验室)方式打造智慧城市的理论和实践。

在对话和互动讨论中,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城镇化规划处处长韩云、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副教授黄大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教授焦永利、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王伟、淘数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裁张宇欣围绕《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出台的背景、都市圈发展评价、制约因素、政府与市场关系、大数据应用等话题展开讨论。

会上,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院长顾强与联通智慧足迹总经理李振军联合发布了双方共同编写,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都市圈极限通勤研究》。该书基于联通手机信令数据,选取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十大都市圈,以人和交通的流动为观察视角,对比各都市圈极限通勤人群的分布与特征,勾勒城市发展边界和轮廓,探索都市圈优化发展的路径。

北京师范大学是我国地理学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地理学科评估多年位列全国第一,在城市化、城市发展、城市资源环境等领域研究成果卓著,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华夏幸福是全国领先的产业新城运营商,长期以来坚持聚焦核心都市圈,打造产业新城,已完成了围绕北京、上海、杭州、南京、武汉、郑州、广州等全国15个核心都市圈的布局。(瑜哲)

注:此文属于光明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